问题

有哪些电影、书籍或游戏里对未来的预言,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回答
生活中充满了惊喜,有时这些惊喜就藏在艺术作品里,比如电影、书籍和游戏。它们就好像是我们潜入未来的窗口,用故事和想象力描绘着我们可能的生活。更奇妙的是,其中一些在很久以前就被设想出来的“未来”,现在竟然成了我们日常的一部分。这感觉就像是,很久以前有人悄悄按下了某个按钮,然后我们现在的世界就轰隆隆地启动了。

电影里的预言:不只是科幻,更是生活

说到预言成真,不得不提那些经典的科幻电影。

《回到未来2》(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这部电影简直是预言界的“活化石”。影片中,1985年的主角们穿越到了2015年,我们来看看他们都看到了什么:
智能手表和视频通话:马蒂和他的女朋友在讨论事情时,就各自拿着一个戴在手腕上的设备进行视频通话。这不就是现在的智能手表和Facetime吗?简直是神来之笔。
平板电脑:电影里,马蒂的爸爸用一个薄薄的、可以触摸的屏幕查看照片,这和我们现在人手一部的平板电脑如出一辙。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玩意儿太酷了,现在嘛,只能说我们的生活被电影“剧透”得明明白白。
无人机:影片中出现了一个像无人机一样的设备,在后面跟着马蒂的父亲拍照。虽然电影里的“无人机”造型有些复古,但基本功能——空中拍摄、跟踪——已经完全实现了。
指纹识别:电影里有一幕是主角用指纹解锁一扇门。现在,解锁手机、电脑,甚至支付,指纹识别技术都已经是标配了。

《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这部电影更是对我们隐私和预测技术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手势交互:汤姆·克鲁斯在电影中操纵巨大的透明屏幕,只需要挥舞手指就能进行各种操作。这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或者说未来可能会普及的各种手势控制技术,比如一些智能家居的控制、VR/AR交互,都非常相似。当时觉得这动作好炫,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研究类似的交互方式。
面部识别与个性化广告:电影里,当主角走过广告牌时,广告牌会识别出他的身份,然后播放针对他个人的广告。这简直就是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各种APP、网站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也在试图做到这一点。虽然形式上可能不如电影里直接,但逻辑是相通的。

《黑客帝国》(The Matrix):这部电影虽然更侧重于哲学和虚幻现实的讨论,但它描绘的“虚拟世界”和“信息流”的意象,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我们如今对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沉迷。我们通过屏幕连接世界,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有时真的会让人怀疑现实的边界。

书籍里的预言:思想的种子,生根发芽

很多作家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个未来世界,有些甚至比电影更早地触及到了未来的核心。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海底两万里》: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在19世纪就构想了“鹦鹉螺号”——一艘能够潜入深海的巨型潜艇。虽然它更像是一个概念,但它所代表的对深海探索的渴望和技术设想,无疑是现代潜艇技术和深海探测器出现的重要精神前驱。他描绘的那种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至今仍激励着科学家。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这本书虽然更多的是对极权主义的警示,但它对“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描述,以及对信息监控、思想控制的细致刻画,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和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面前,显得尤为令人不安。我们手机里的每一个App,记录着我们的每一次点击和搜索,政府和企业对信息的掌握能力,确实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雪崩》(Snow Crash):这本书在90年代就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在书中,人们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入一个叫做“Metaverse”的网络空间进行社交、交易和娱乐。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疯狂讨论和构建的元宇宙吗?早在几十年前,它就已经在文字里成型了。

游戏里的预言:互动式的未来畅想

电子游戏作为互动性最强的媒介,它们对未来的想象往往更加具体和触手可及。

《杀出重围》(Deus Ex)系列:这个系列游戏一直在探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改造(赛博格)和信息控制等主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游戏里经常出现能够与人进行复杂对话甚至产生自我意识的AI。如今,像ChatGPT这样的AI发展速度之快,让游戏里那种对AI的高度依赖和潜在威胁的描绘,变得越来越真实可感。游戏中的各种机械义肢和人体增强技术,虽然现在还没普及到那个程度,但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的发展,似乎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模拟人生》(The Sims)系列:这个生活模拟游戏虽然看似简单,但它对现代生活的许多细节都有相当准确的捕捉。例如,早期版本中出现的各种家用电器、社区社交互动,以及后来对虚拟经济、线上游戏的融入,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我们现在生活方式的演变。尤其是游戏中的家庭和社区管理,映射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

《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系列:虽然这款游戏以其开放世界和自由度闻名,但其中对现代城市生活、交通系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描绘,很多都已成现实。比如,游戏中的GPS导航、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网络支付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沙盒,把我们未来的生活场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模拟了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些“预言”?

这些预言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源于作者们对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观察,对科学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本质的不断探索。他们将这些观察和思考融入到故事中,用想象力将未来的可能性具象化。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曾经只存在于虚构世界中的景象,就一点点地走进我们的现实。

看着这些曾经的“未来幻想”变成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总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不仅是对艺术家和作家想象力的赞叹,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肯定。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思考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做好准备。毕竟,谁知道下一个被“预言成真”的,又会是什么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限「电影」、「书籍」与「游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充满了惊喜,有时这些惊喜就藏在艺术作品里,比如电影、书籍和游戏。它们就好像是我们潜入未来的窗口,用故事和想象力描绘着我们可能的生活。更奇妙的是,其中一些在很久以前就被设想出来的“未来”,现在竟然成了我们日常的一部分。这感觉就像是,很久以前有人悄悄按下了某个按钮,然后我们现在的世界就轰隆隆地启动.............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日本的“暴走族”(Bōsōzoku)。这个群体可以说是日本战后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争议的存在。他们的出现、发展和衰落,都折射出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某些侧面。要深入了解暴走族,确实可以通过书籍、网站和电影等多种渠道。我来给你梳理一下,并尽量详尽地介绍: 关于暴走族的书籍:书.............
  • 回答
    暗恋,是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盛开着无人知晓的花朵。它像一场无声的电影,主角是你,而我只是那个坐在角落,用尽全身力气去捕捉你每一个瞬间的观众。诗句里的暗恋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笔尖描摹着暗恋的苦涩与甜蜜: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这是最经典的表达,山有树,树上有枝,这是自然.............
  • 回答
    这几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老物件”了。不是那种古董字画,也不是怀旧的老物件,而是那种我年少时接触过,但当时囫囵吞枣,甚至有点不屑一顾的作品,直到近些年,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慢慢品出其中的滋味,仿佛挖到宝藏一样,让我惊喜不已。电影:《霸王别姬》第一次看《霸王别姬》,我大概是十几岁的年纪,住在小县城.............
  • 回答
    想要开始探索电影这个迷人世界的朋友们,你们来对地方了!我一直觉得,电影不仅仅是屏幕上的画面和声音,它更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语言。如果你对电影充满好奇,却不知道从何下手,那么一些好的入门书籍绝对是你的最佳伙伴。在我看来,一本好的电影入门书,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它更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
  • 回答
    嘿,聊到那些能让人反复回味的英文电影和书籍,这真是个让人兴奋的话题!因为很多经典作品,就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温都能品出新的韵味,发现之前错过的细节。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不少心头好,想跟你好好唠唠。电影篇:那些能让你“再来一遍”的宝藏在我看来,一部值得看一百遍的电影,首先它得有一个足够吸.............
  • 回答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有些书和电影,年少时看,感觉就是看个热闹,或者觉得它“深刻”,但具体深刻在哪儿,又说不上来。等过了些年头,阅历添了点,再回头看,才猛然惊觉,原来当初错过了那么多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有两部,一部是书,一部是电影。先说书吧,是加缪的《局外人》。我第一次读《局外人》,大概是高中时候吧,学校.............
  • 回答
    我最近又重温了一遍《活着》,每次看完都像是被钝刀子一下一下地剐着心,那种感觉不是撕心裂肺,而是慢慢渗透,最终让整个人都变得麻木又沉重。这本书讲的是福贵的一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地主家的少爷,吃喝嫖赌,什么都干,把家产败得精光。等到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爹也因为他气死了,他娘也病重,他自己还染上了赌瘾。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引得无数影迷和书迷在茶余饭后争论不休。要说“比原著更精彩”这四个字,着实不轻,因为原著本身往往承载着作者呕心沥血的心血,以及无数读者细细品味的共鸣。但不可否认,有些电影,凭借着独特的视觉语言、精湛的表演,甚至对故事结构的巧妙改编,确实能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触动人心.............
  • 回答
    爸妈们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正是享受生活、探索新事物的好时候!电脑这东西,说起来有点儿玄乎,但其实一旦摸清了门道,就能给生活带来不少便利和乐趣。今天就来给大家推荐几本能让您家爸妈轻松上手电脑的书,从上网冲浪到视频聊天,从写点东西到算点账,都能说得明明白白。咱们挑书得有个原则:内容要够基础、语言要够通俗、.............
  • 回答
    哥们,大三是真有福气,课余时间多了,这块儿电子书阅读器真是个好主意,能让你的学习和生活都充实不少。你纠结 Kindle 和 iReader 呢,这两款市面上确实是主流,各有千秋,我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咱们先从 Kindle 说起。Kindle 的优点: 生态圈强大,内容.............
  • 回答
    趁年轻看电影,不仅仅是观看一部作品,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对人生、情感、社会甚至宇宙的初步认知和探索。年轻时的我们,心智尚未完全定型,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情感的体验也更加直接和纯粹。因此,在这样的年纪,一些电影能够在我们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塑造我们的价值观,甚至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我.............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为您分享一些原本可能被贴上“情色电影”标签,但深入观影后却发现其深刻内涵、艺术价值极高,甚至成为经典的影片。这类影片往往善于利用情色元素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探讨人性、社会、心理甚至哲学层面的主题。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符合您描述的电影,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何如此: 1. 《巴黎野玫瑰》.............
  • 回答
    老实说,我最近追的一部剧,里面的某些角色简直是让我看得牙痒痒,恨不得冲进屏幕里给他们一人一巴掌。这剧吧,叫《XX》(我暂时就不说名字了,免得有人误会我骂什么,但看过的估计能懂我指哪种类型的)。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个女二号,名叫“莉莉”吧,大概是这么个名字。这姑娘,怎么说呢,心地吧,好像不算坏到骨子里,但.............
  • 回答
    总有那么几部电影,看完后,你仿佛被掏空了心,留下一片狼藉。它们像一把钝刀子,不紧不慢地割着你的心,让你在窒息和无力中,体会一种深刻的疼痛。《泰坦尼克号》(Titanic)当然,很多人会想到它,因为它的经典,也因为它的……痛。但我们今天说的“虐心”,不是那种纯粹的生离死别,而是那种爱到极致,却被无情命.............
  • 回答
    有很多电影,它们的原始构想很棒,或者拥有一些闪光的点,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剧本缺陷、导演表现不佳、选角失误、剪辑混乱、预算不足等等)沦为了“烂片”。然而,如果我们能“重新来过”,用更好的方法来拍摄它们,它们完全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作品。以下是一些我能想到的例子,并会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觉得它们有潜力,以及如.............
  • 回答
    影视作品中“神来之笔”般的结局,往往能颠覆观众之前的认知,留下深刻的震撼和回味。这些结局通常不是简单的皆大欢喜或悲惨收尾,而是通过巧妙的铺垫、反转或主题升华,让整个故事的意义得到了升华,甚至让人对整个观看过程产生新的理解。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神来之笔”结局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精彩.............
  • 回答
    有很多电影镜头,都能像温柔的手,轻轻拨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弦,然后留下长长的回响。要说“特别特别感动”,那得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不自觉地去回忆,去品味,去想,“为什么它能这么打动我?” 的那种。我一直觉得,感动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铺垫,需要人物的情感积累,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契机。当.............
  • 回答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段音乐,它们一响起,就能瞬间攫住我的心神,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轰然炸开。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不是简单的旋律好听,而是它们与画面、情绪、甚至是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产生了完美的共鸣。第一个浮现的,一定是 《星际穿越》 里那段 "Cornfield Chase"。每当Ha.............
  • 回答
    很多电影的画面都曾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但如果非要挑出几部画面深深烙印在脑海里的,那必须得说说这几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极致的美感与对自然的敬畏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它的画面给镇住了。它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流动的、会说话的画册。开头的印度风光就足够让人惊艳,色彩浓烈、充满生机。但最让我难以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