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电影让你感觉虽然是个烂片但是要好好拍的话还是能拍好的电影?

回答
有很多电影,它们的原始构想很棒,或者拥有一些闪光的点,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剧本缺陷、导演表现不佳、选角失误、剪辑混乱、预算不足等等)沦为了“烂片”。然而,如果我们能“重新来过”,用更好的方法来拍摄它们,它们完全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我能想到的例子,并会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觉得它们有潜力,以及如果好好拍应该如何做:

1. 《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烂在哪儿?
剧情逻辑混乱、角色智商堪忧: 最受诟病的是角色们在面对危险时的愚蠢行为,比如明知有未知生命体还摘掉头盔,或者对明显的危险信号视而不见。
设定解释不清、故弄玄虚: “工程师”的动机、他们创造人类的目的、他们对地球的感情,这些核心设定都显得含糊不清,甚至前后矛盾。影片似乎想抛出很多哲学命题,但最终没有深入探讨,反而显得空洞。
生物设计与《异形》联系不够紧密且不解释: 普罗米修斯号上的生物实验结果(尤其是 the "worm" )最终变成了异形的原型,但这个转变过程显得生硬且缺乏科学解释。而影片中出现的生物设计也与《异形》系列的神韵有所脱节。
结局戛然而止: 结尾处理仓促,主角的命运悬而未决,让人感觉没有交代清楚。

如果好好拍,可以怎样?

聚焦核心命题,打磨剧本逻辑:
深入探讨“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为什么工程师创造了人类?他们后悔了吗?他们想毁灭人类吗?这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哲学和情感上的挖掘。可以展现工程师内部的分歧,有的是想毁灭,有的是想救赎,而“异形”可能是一种失控的实验品,或者是一种惩罚的工具。
强化“探索未知”的恐惧感: 角色不应该只是愚蠢,他们的错误应该来自于对未知事物过度的自信、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或者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而不是简单的“脑残”。例如,他们可以被某种信息误导,或者因为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某些细节。
保持“异形”的神秘感和恐怖感: 生物实验的过程可以更具科学和伦理的探讨性,避免直接展示一些怪诞的生物体。最终异形的诞生,可以是一个更加自然(虽然是恐怖的自然)和令人毛骨悚然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冒出来。可以将其与人类自身的基因缺陷、对生命的傲慢产生关联。
构建更连贯的叙事线: 剧本需要更加严谨,角色的动机和行动应该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以减少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支线,将焦点集中在探索工程师的秘密和面对生命起源的终极问题上。

提升视觉风格的统一性和恐怖氛围: 虽然视觉效果不错,但《普罗米修斯》的恐怖感更多来自于预设的惊吓,而非真正的心理恐惧。可以学习《异形》那种幽闭、绝望的氛围,让观众在未知中感受到压抑和无助。

角色塑造更立体: 即使是配角,也应该有更鲜明的个性和驱动力。让观众更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即使是错误的选择。

2.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烂在哪儿? (注意:《第五元素》虽然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并且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也有很多被观众诟病的地方,使其在艺术层面和逻辑层面存在一些不足,可以被视为有潜力成为更优秀科幻片的“瑕疵品”。)
剧情过于简单且模式化: 故事框架其实很经典——拯救世界,但情节推进略显随意,尤其是反派的动机和能力设定有些扁平化。
角色塑造不够深入: 主角库伯(Bruce Willis 饰演)虽然很酷,但他的背景和情感深度略显不足。反派的邪恶显得有些“无厘头”。
部分特效和风格化略显过时(在今天看来): 虽然当年很超前,但一些视觉效果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有些粗糙或过于卡通化。

如果好好拍,可以怎样?

深化世界观设定与哲学思考:
“第五元素”的本质可以更具神秘感和哲学性: 它不仅仅是一个“爱的力量”,可以探索它与宇宙、生命、意识之间的更深层联系。也许可以将其解释为某种宇宙规律、某种纯粹的生命能量,或者是一种连接万物的媒介。
“终极邪恶”的动机可以更具深度: 为什么他想要毁灭一切?仅仅是享乐主义或虚无主义吗?可以赋予其更复杂的背景故事,例如他曾经是某个更高级文明的成员,看到了宇宙的残酷真相而选择走向毁灭。
“元素”象征意义的挖掘: 影片中的四个元素(风、火、水、土)可以与人类的情感、自然力量、宇宙法则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整个故事的寓意更深刻。

拓展人物弧光和情感连接:
库伯的角色可以更具深度: 让他不仅仅是一个嘴炮多、身手好的特工,可以展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对过去的迷茫,以及在遇到莉露后,他如何重新找回人生的意义和希望。
莉露的角色可以更具独立性: 她不仅仅是“第五元素”的载体,可以让她有更多的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她的“语言”和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可以成为更重要的情感和文化表达载体。
配角的神采飞扬可以延续,但要服务于主线: 像赵大师(Gong Li 饰演)这样的角色非常出彩,但可以在他们的行动中融入更多对剧情的推动和对主题的呼应。

提升叙事节奏和动作设计的艺术性:
减少不必要的插科打诨,让笑点更自然地融入剧情。
动作设计可以更加流畅和富有想象力,而非单纯的堆砌。
科幻元素与现实的结合可以更紧密,让未来世界的想象更加具有说服力。

3. 《黑衣人3》(Men in Black 3)

烂在哪儿? (同上,《MIB3》是一部可以接受的续集,但与前两部相比,它在某些方面显得比较平庸,并且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剧情相对薄弱且过于依赖时间旅行的设定: 虽然时间旅行是重要的叙事工具,但围绕它的剧情设计有些牵强,并且为了时间旅行而牺牲了一些MIB 系列原有的黑色幽默和风格。
反派设定不够吸引人: 博格(Boris the Animal)的角色设计和动机都比较单薄,缺乏前两部反派的压迫感和独特性。
老梗重复感: 影片在某些方面沿用了前两部的成功模式,但没有带来足够新鲜的元素。

如果好好拍,可以怎样?

深化时间旅行的伦理与哲学思考:
时间旅行带来的连锁反应可以更具探讨性: 每次改变过去,都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样的不可预测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会带来更深的道德困境?可以设计一些“蝴蝶效应”的巧妙展现。
“改变命运”与“接受现实”的矛盾可以更突出: 杰森(Will Smith 饰演)为了拯救奥蒙德(Tommy Lee Jones 饰演),是否就是在剥夺奥蒙德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的代价是什么?
反派的动机可以与时间旅行的滥用或被剥夺有关: 也许博格的动机是他过去被时间机器剥夺了什么,或者是他看到了一种更“合理”的时间线。

塑造更有魅力的反派与配角:
博格可以被塑造成一个更具悲剧色彩或哲学思辨的反派: 让他不仅仅是一个狂暴的杀手,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让他想要改变过去,甚至与主角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共鸣。
年轻奥蒙德(Josh Brolin 饰演)的塑造可以更具亮点: Josh Brolin 的表演非常出色,可以将年轻奥蒙德的孤傲、冷酷、以及隐藏的脆弱性更充分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能理解他与杰森的“亦敌亦友”的关系。
新MIB特工的角色: 可以设计一个新角色,与杰森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人物。

回归MIB 系列的独特风格:
增加更多黑色幽默和荒诞感: 《MIB》系列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幽默感,可以更多地在外星生物、MIB 特工的日常和对地球的观察中挖掘笑点。
视觉风格的创新: 在展现不同年代的MIB场景时,可以更有创意地融入当时的文化和科技特色,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道具。

4. 《机械姬》(Ex Machina)

烂在哪儿? (再次强调,《机械姬》本身是一部非常优秀且令人深思的科幻片。但如果以更宏大的视角或更深入的哲学探讨来看,它仍然存在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间。)
故事聚焦于三人(或四人)的封闭空间,探讨的议题相对有限: 虽然艾娃(Ava)的觉醒和人机界限的模糊是核心,但影片的哲学探讨仍然局限于某些方面。
男主角的智商显得有些低: 卡莱布(Domhnall Gleeson 饰演)作为程序员,有时显得过于理想化和容易被操控,他的很多判断似乎都基于对“人性”的过度信任。
结局的开放性,但也留下了很多没有解决的疑问: 艾娃的未来,以及她对人类世界的进一步影响,都留下了悬念,但这些悬念也可以被更深入地挖掘。

如果好好拍,可以怎样?

拓展人工智能的哲学维度:
更深刻地探讨意识的本质: 艾娃仅仅是模仿,还是真的拥有意识?“意识”究竟是什么?影片可以引入更多关于意识转移、数字永生等概念,让探讨更具前瞻性。
“AI 的权利”与“人类的控制权”的冲突: 影片已经触及,但可以更激烈化。例如,可以引入其他人类组织,他们对艾娃的看法不同,产生更复杂的冲突。
AI 的学习与进化方式可以更具象化: 艾娃是如何在互联网上学习人类的?她的学习过程可以被更巧妙地展现,而不是仅仅通过“下载”完成。

让男主角的角色更具深度与复杂性:
卡莱布可以不仅仅是“被欺骗的善良者”: 让他也拥有一部分对权力的渴望,或者对“创造”的野心,这样他的选择会更具两面性,也更能与内森(Oscar Isaac 饰演)形成有趣的呼应。
卡莱布的程序员技能可以更好地体现在剧情中: 他可以通过编程技巧来反击,或者发现内森的漏洞,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情感上的判断。

构建更广阔的世界观与更具冲击力的结局:
可以展现内森背后的“公司”或“组织”: 他的研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有更大的目的。
艾娃走出实验室后的世界: 她会如何改变人类社会?她的“自由”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个更具颠覆性的结局,例如她成为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的创造者,或者她的行为导致了人类的某种“觉醒”。

总结一下,我认为一个“烂片但有潜力”的电影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核心概念或故事前提: 故事的起点足够吸引人,有探讨的价值。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元素或表演: 即使整体不佳,总有一些闪光点。
然而,却在执行层面存在明显短板:
剧本问题: 逻辑不通、人物扁平、对话空洞、结局仓促。
导演表现: 无法有效驾驭题材,未能营造氛围,指导演员不力。
选角失误: 演员与角色不符,无法传达应有的情感。
剪辑混乱: 节奏失调,故事支离破碎。
特效滥用或不足: 破坏了沉浸感,显得廉价。
哲学或主题探讨浅尝辄止: 抛出问题却未能深入。

一个“好好拍”的版本,往往需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尤其是在剧本打磨、人物塑造、主题深化、以及最终执行层面的艺术把控上,这样才能将一个“烂片”变成一部“佳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规划局。

这个电影的立意太吊,现实社会里穷人富人起码在时间上是平等的,但是电影里时间变成了金钱一样的东西,富人可以有几百几千年的寿命,穷人嘛,只能徘徊在即将把寿命用光和努力工作挣一点生命之间,一杯咖啡需要花费几分钟寿命,一顿午饭可能要花费几小时的寿命,每天上班可以赚上一两天的寿命等等。如果时间都变得不平等,这个社会会怎么样,这是电影里想展示的,这个立意也确实牛,想法也够大胆。

但是后面剧情不知道怎么就崩的一塌糊涂,看到后面我都忘了时间不平等这个设定,基本上就是男女主两个侠盗解放全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