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的儿子找到了,你有什么感想?防止儿童被拐卖,我们还能做哪些?

回答


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的故事,是当代中国社会对儿童被拐卖问题最深刻、最真实的缩影。他的儿子被拐卖18年后重逢,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整个社会对“失孤”问题的集体反思。这一事件让人感受到:儿童被拐卖不仅是犯罪行为,更是对人性、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深刻挑战。以下从多个层面分析这一事件的启示,并探讨如何从社会、技术、教育等角度防止儿童被拐卖。



一、对郭刚堂事件的感想
1. 对家庭的救赎
郭刚堂的寻子之路,是无数“失孤”家庭的缩影。他用20年时间跨越千山万水,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人挣扎到社会求助,最终在政府、警方、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团圆。这种“团圆”不仅是对家庭的救赎,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回应。它让人意识到:每个孩子的生命都值得被珍视,而社会必须为“寻亲”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2. 对制度的反思
郭刚堂的寻子之路也暴露了社会制度的漏洞:户籍制度、儿童身份识别、警方与民间的协作机制等。他的经历证明,如果社会缺乏对儿童身份的严格保护,儿童就可能成为被拐卖的“商品”。这促使我们反思: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个孩子的身份信息在全社会范围内可追溯、可验证。

3.实在的希望与警示
郭刚堂的团圆是希望的象征,但也是对社会的警示:儿童被拐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它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案例的解决而放松警惕,而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二、防止儿童被拐卖的措施

1. 完善法律与制度设计
强化儿童身份识别制度:
在户口登记、出生证明、学籍管理中,必须严格核验父母身份,确保儿童身份信息的唯一性。同时,建立全国性的儿童身份信息数据库,确保信息可查询、可追溯。
严厉打击拐卖犯罪:
依据《刑法》第240条,拐卖儿童罪应依法从重惩处。同时,对拐卖链条中的“收买”行为(如收买被拐儿童)也应严格追责,切断犯罪链条。
建立“寻亲”法律支持体系:
政府应为寻亲家庭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辅导和资金支持,允许通过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技术快速锁定线索。

2. 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
人脸识别与DNA技术:
公安部门应建立全国性儿童人脸识别数据库,结合DNA数据库,实现对被拐儿童的快速识别。例如,公安部的“团圆”行动已成功帮助数百个家庭团圆。
智能监控与大数据分析:
在重点区域(如火车站、客运站、儿童游乐场)部署智能监控系统,结合AI技术分析异常行为,及时发现可疑人员。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拐卖犯罪的高发区域和模式,提前预警。
电子身份识别技术:
推广儿童电子身份识别芯片(如“一卡通”或“电子身份证”),确保儿童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的身份信息可被快速验证。

3. 社会协同与教育普及
加强社区与家庭的防范意识:
通过社区宣传、家长培训、学校教育,普及儿童防拐知识,如“不跟陌生人走”“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等。同时,教育儿童识别危险信号,学会求助。
建立“反拐”志愿者网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反拐行动,如成立“反拐志愿者联盟”,通过社区巡逻、线索举报、心理干预等方式,形成社会共治网络。
推动“寻亲”公益平台:
政府、公益组织、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全国性的“寻亲”平台,整合DNA数据库、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等资源,为失联家庭提供高效服务。

4. 国际经验的借鉴与本土化
学习国际反拐经验:
例如,日本通过“儿童失踪预防法”建立全国儿童信息数据库,德国通过“儿童保护法”强化家庭监护责任,美国通过“儿童被拐卖预防法案”加强跨州协作。这些经验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
加强跨境反拐合作:
针对跨国拐卖犯罪,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司法合作,建立跨境儿童身份识别系统,防止儿童被跨国拐卖。

5. 心理支持与社会救助
为被拐儿童提供心理重建:
被拐儿童往往面临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心理创伤等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
为家庭提供长期支持:
郭刚堂的团圆后,仍需社会对家庭提供长期的支持,如帮助被拐儿童入学、就业、融入社会,避免“寻亲”成为家庭的临时救赎。



三、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建议
1. 公众参与:
遇见陌生儿童时,主动询问家长身份,避免让孩子单独离开。
遇到可疑情况(如儿童被带离、异常行为)及时报警。
积极参与“反拐”公益活动,如志愿者巡逻、线索举报等。

2. 媒体与舆论监督:
媒体应加强对拐卖犯罪的报道,揭露犯罪链条,提高公众警惕。
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反拐知识,如“防拐小课堂”“儿童安全指南”等。

3. 教育系统责任:
学校应将防拐教育纳入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反拐”主题的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郭刚堂的团圆,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也是对“失孤”问题的深刻警示。防止儿童被拐卖,需要法律、技术、教育、社会多方协同。只有让每个孩子的身份信息被严格保护,让每个家庭的亲情被尊重,才能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孩子被拐卖”的社会目标。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保护,更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3月26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里有一个说法着实把我吓到了,叫“全面查找改革开放以来失踪被拐儿童”。

就像某个有名的知乎用户曾经在回答里陈述的那样:

我倒不太了解疫苗的生产工艺,我只是单纯觉得中国的社会组织能力虽然比垃圾国家强点,但显然也没有强到这个程度。

我对于这样的大饼,一开始其实是嗤之以鼻的,丢孩子的人我认识很多,我三姨奶奶就是被拐卖走的,甚至于做《等着我》这个节目的朋友我都认识一些。那些丢了孩子深陷绝望和痛苦的父母我是认识非常多的,我觉得这种时候画这样的大饼是不合适的,平白给这些父母希望是不好的,人在失望和希望中徘徊挣扎很容易迷失自己。那些炒币的赌徒是自愿选择天天心脏过山车,可是这些父母是被迫接受这一切的,因此当时我对公安部说出这样的话是非常不满的。

正在我打算发表点“高见”抬几句杠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有点不对劲,我突然想起来咱们国家打虎拍蝇,扫黑除恶,消灭贫困,贸易战争,抗击疫情,以及现在在弄的全民疫苗。我之前对这些行动都是持悲观态度的,认为这些植根于人类文明深处的顽疾(包括美国)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然后被现实疯狂啪啪打脸。

作为投机倒把专业人才,那次我选择了闭嘴,我打算看看情况再bb。

没想到,说“全面查找”就真“全面查找”,连《失孤》里那个孩子都找到了,我还清楚记得刘德华扮演的父亲在渔港找到疑似自己的孩子,发现记号对不上时,求求人家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时。带给我的那种绝望,这种没有终点的旅途我是一步都不会往前走的。

可是他居然真的找到了这个终点,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每个人的悲愿都能给你满足了,只要你的愿望是合理的,那么不可能的事,也给你变成可能的。

我翻遍了史书,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国家。

user avatar

建议买卖同罪!

从根源上断绝拐卖儿童这条罪恶的利益链。

你生不出儿子,不会去领养,别说什么领养麻烦的话。

要是我的儿女被拐了,我恨不得弄死人贩子。

user avatar

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寻亲整整24年。20多年来,他一人骑摩托车,50多万公里,几乎走遍了全中国每一个角落,他曾说:“我们大人可以选择绝望或者坚强,但孩子只能等待,等待父亲的出现,等待父亲来带他回家,所以我一定要找到孩子。”

但一次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后来郭刚堂将目光转移到了互联网。他自建天涯寻亲网,帮助很多寻子家庭找回孩子。2020年5月,郭刚堂开通了快手账号,发布自己的寻亲日常。

今年三月,拉面哥在网络上走红,几乎全国的媒体都蜂拥至拉面哥的摊位前,一时间成为流量的聚集地。郭刚堂在离拉面哥摊位很远的地方,拉着寻子旗,希望借助拉面哥的流量帮助自己寻找儿子郭振。

直到快手工作人员发现郭刚堂出现在拉面哥相关的一个视频中,随后便积极与拉面哥联系,请拉面哥发视频帮助郭刚堂寻子。

3月2日,拉面哥在快手独家发布首条帮郭刚堂寻子的视频,播放量超1400万。

拉面哥为《失孤》原型寻亲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7977173924360192

在快手工作人员的牵线下,拉面哥和郭刚堂终于在拉面哥的家里见面了。第二天(3月3日),拉面哥和郭刚堂发布两人一起手拿寻子旗的视频。

拉面哥帮助郭刚堂寻子,是郭刚堂寻子24年来,继电影《失孤》后又一次走入公众视野。短视频平台的海量流量和巨大的用户基础,为寻亲成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目前郭刚堂之子被拐案情警方尚未披露,具体如何找到儿子尚不知道。但可以明确的是,互联网为郭刚堂寻子带来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拉面哥的助力,单个视频千万级的流量让更多人看到郭刚堂的寻子视频。

郭刚堂在快手先后发布51个作品,积累9.8w粉丝。他一路寻亲,也一路帮别人寻亲。在快手上,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在快手寻人的记者海燕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从去年开始在快手帮助别人寻亲,一对和自己父母失散了39年的双胞胎在海燕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父母。

还有“寻找女儿师珂”曾在3个月内帮4位网友认亲。 他本是河南鹤壁一个丢失了女儿的爸爸,为了更好地寻找女儿下落,他于去年4月开通了快手号,并不时开直播讲述女儿丢失的经过。在一次直播时,一位同样和亲人失联的老铁和他连麦,由此开始从求助到助人的历程。

通过短视频平台,两个陌生人得以跨越山海,建立连接,彼此温暖,互相帮助。两个人连成一条线,线与线结成一张网,大概没有什么能比从茫茫人海中成功找到失散的亲人更让人激动的了吧。流量汇聚,每个人无意间的参与都在构建希望,也愿这样的温暖能在快手一直传递下去。


by@快手镜相;微信:快手日报(kwaidaily)

user avatar

不知道其他的妈妈会不会这样,我自己当妈妈之后真的经常陷入被害妄想,想象万一孩子丢了的情景,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哭。

看《失孤》这个电影的时候就哭得不行,今天看到这个消息眼泪也已经出来了。

刚好队友在身边,看我哭了,问怎么回事。知道这件事之后,他感慨说:事情的开始是悲剧,现在的消息看起来是一个好消息,也的确很感动,但真正相认之后,有可能会一地鸡毛。这个父亲前半生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到孩子,追求这么多年的目标突然实现,他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潜意识里,一定会渴望孩子回馈出自己期待的亲情和爱。另一方面,孩子这么多年没有和父亲在一起生活,心理上也不会有那么紧密的连接。这种落差,不知道父亲是不是能够承受。

所以,说到底做父母的真的都要防范于未然,出门在外,一定要保证孩子在视线范围之内,安全第一!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但如果孩子不幸走失,你应该及时恢复理智,迅速做到以下几点

1.第一时间报警。所有儿童,及14-18岁少女走失,可以立刻报警,不用等24小时。

2.如果是游玩走失,有两个成人出行,留一人在原地等待。

3.马上配合警方,将孩子的信息录入“团圆系统”,提交所需要的一切资料。

另外大家也可以在支付宝里找到这个团圆系统的小程序,开启消息推送。多一个人开启,走失的孩子就多一分希望。





另外,平时一定给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如:背熟家长电话,家庭住址,遇到陌生人抱马上大声喊叫等。

一旦你选择了把你的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他必将成为你最大的情感羁绊,你也必须对他负责。所以无论对你还是对孩子,人生安全是比任何教育问题都更重要的事。

图中分享的团圆系统,如果你以前不知道,一定要看看!

最后,希望大家永远都用不上这个团圆系统。

@知乎亲子

user avatar

这几天,林生斌人设崩塌事件,让人对爱情甚至亲情的真诚度产生了怀疑。


而郭刚堂儿子找到的新闻,相信可以让人重新燃起人性向善的信心。


从观看刘德华电影《失孤》起,我就在祈盼,如果电影中的原型,能够通过这个刘德华的电影,最终找到儿子,将是多么完美的结局啊!


但事有愿违,电影播放完了,郭大哥依旧在寻子路上。


去年,拉面哥爆火,郭大哥借助拉面哥的人气,再次出现在了我眼前。


原本,他随着我对那部电影情节的淡忘,也消失在了我的记忆中。


他又出现了,他仍然没找到他的儿子。我关注了郭大哥的抖音,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儿子回到他的身边。


曾经有个小伙子,很多信息都可以对上,可最终,通过DNA对比,大家的希望又变成了失望。


很难体会到,那时候郭大哥的心情。


所以,看到郭大哥儿子找到的消息,我鼻子酸酸,热泪盈眶。


为郭大哥的坚持点赞,期望下半生,你们父子可以珍惜相处的每一天,希望你们的每一天都快乐。


关于防止孩子被拐,我没啥好说的。除了对幼儿多家看管,没别的好办法。


人类社会只要不消失,人贩子就很难消除,对于自己的孩子,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家里有小孩子的父母一定注意做这件事。


先看两张照片:

↑↑这是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瘦小可爱,看起来有点坏。


↑↑再看看敲架子鼓的这么位,一脸的憨厚实在相,突出的特点就是个大写的胖。


谁能认得出,这两张照片其实是一个孩子?


这是我儿子啊!如果不是一直在我身边,失散多年后这个胖孩子突然闯进我家跟我叫爸爸,我很可能把他轰出去吧?


那么,假如我的儿子在三岁时候,不幸被人贩子拐走了。然后,他的形象,被以三岁的样子定格在我脑海中。


我只能拿着他三岁的照片去寻找,用三岁时候照片把寻子启事到处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身高、体重、容貌甚至性格,都在改变啊!


这样的话,我在寻子之路的今天,和我被拐的儿子走个对面,信不信我们会擦肩而过,留下遗憾啊?


我这个亲生父亲都不会认出他,那么,热心的朋友怎么能把他认出来啊?


因为变了、变了、都变了......


但请记住!我们的宝贝们,都有一个终生不变的印记世界上专属于他(她)的,那就是宝宝的指纹啊!

各位家长朋友,你对你孩子的指纹熟悉吗?


现在你可以迅速答出,他(她)手上有几个“斗”,几个“簸箕”,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吗


试想,如果我的儿子被拐后,我给他留下了指纹,我熟悉他手指上的“斗”及“簸箕”的排列组合顺序。是不是,至少可以减少在寻子路上的,好多希望而去,失望而归的情绪吧?


比如有热心的人在远方打来了电话:“喂!请问是皮皮吗?这里有个流浪的小孩,太像你儿子了。”


如果我没留下儿子的指纹的话,我肯定会千里迢迢的赶去,因为万一要是了呢


但是我熟记了孩子的指纹,我可以跟好心人回话:“谢谢你,麻烦你看一下,那孩子的手上有几个‘斗’,几个‘簸箕’,好吗?”


一会儿,那个好心的人说了,“看了,一共两个‘斗’”。


我的心里“扑通”一下,接着问:“那两个’斗‘,在哪个手上?”


“左手啊!”


我觉得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了......


我说话都结巴了,“左、左手的那两个,‘斗’,长在哪个手指啊?”


“无名指.....嗯,还有一个长在大拇指。”


“哎!谢谢你!我不去了,我儿子的两个’斗‘,长在了无名指和中指上的啊......"


这是“宝贝回家寻子网”里的——“宝贝寻家”板块。


看着同样让我眼泪汪汪,多少孩子在知道自己是被拐来的身份后,在找家啊!


如果说被拐孩子的父母,因一生而没找到孩子,会死不瞑目。


那么这些到死也再见不到亲生父母的人,同样会遗憾终生啊!


这个网站上的“家寻宝贝”和“宝贝寻家”,会有多少对是亲生父母和被拐孩子在网站上相互对望啊!


因为这样的信息太多了


如果做好了指纹采集,至少这个版块还可以划分出“一'斗'专区”,“二'斗'专区”......甚至更细为“左手小拇指一'斗'专区”,“右手中指一'斗'专区”等等子分区吧?

我们做家长的,有个“居安思危”的心理。


那么,让我们拉过宝宝的小手,仔细去端详并牢记他(她)有几个“斗”。然后方便的时候,简单的用一张纸,一点印泥,备份下宝贝的指纹吧!


最后编织一个故事,反复灌输给宝贝们:“亲爱的宝贝儿,如果有一天,你被坏蛋抱走了,爸爸妈妈会通过这张小手印,去找你,你记得在‘宝贝回家寻子网’上看啊!......"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在孩子丢失后再后悔没做这件事!除非你有我这样的大胖儿子人贩子他抱不动。否则,快去做这件事吧!



最后,衷心祝愿天下无拐,愿被拐孩子都能回到父母身边!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人贩子挺猖獗的,当时离学校远,上学、放学基本都得结伴而行,原因之一就是怕人贩子。

而当时我们小伙伴的背包里通常能搜出来一根铁棍,甚至大刀,因为怕有人来抢孩子。

幸运的是,这些玩意从来没用上,后来治安好了,也被强制缴了械。

——当然不鼓励这种行为,通常来说,你这是在给敌人提供武器。我们当时一是不懂,二是小孩子打架斗狠,确实比现在严重。

长大后,我看见了多起孩子走失的事情,有好几起是家长在一旁聊天,孩子到处跑来跑去,聊完天之后,孩子不见了。

无论事后多么心急如焚,多少补救措施,都比不了事前的预防到位:孩子一定不能离开视线范围。

这里其实就有一个网上经常吵翻天的问题:

异性父母在外带孩子上厕所怎么办?

修建第三性别厕所/家庭厕所,一是防止儿童走失,二是避免社会矛盾。

——如果这个回答热了,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段话挨骂。

孩子一旦走失,要及时报警,不要相信网上那个超过24小时才立案的段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