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九品芝麻官》有哪些现实意义?

回答
电影《九品芝麻官》虽然是一部喜剧片,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反映古代官场生态、法律制度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都能引起观众的深刻思考。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现实意义:

一、 对古代官场腐败和特权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权力寻租与官官相护: 电影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以常昆为代表的腐败官僚体系。常昆作为知县,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将法律作为敛财工具。而其背后,更有巡抚、总督等更高层级的保护伞,形成了一个“官官相护”的利益共同体。即使有包龙星这样的“清官”,在没有足够证据和支持的情况下,也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腐败网络。
特权阶层的横行无忌: 以方唐镜为代表的士绅阶层,仗着自己的财力和社会地位,视法律如儿戏,利用其影响力为所欲为。方唐镜可以随意欺压良民,甚至将无辜的人逼上绝路,而官府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特权的存在,是导致社会不公和民怨沸腾的重要原因。
司法体系的黑暗与扭曲: 电影中,司法审判并非以事实为依据,而是充满着金钱、权力和人情的交易。常昆可以随意制造证据,颠倒黑白,将好人判成坏人。方唐镜更是可以买通官府,让自己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这种司法体系的黑暗,使得普通民众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正义难以伸张。

二、 对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与呼唤:

法律的工具化: 电影揭示了法律可以成为统治者和特权阶层压迫民众的工具。常昆利用法律条文来“合理化”自己的贪婪和迫害,例如对戚家案的处理,完全是基于利益而非公正。
包龙星的“反英雄”式斗争: 包龙星从一个贪婪的“讼棍”转变为一个渴望伸张正义的“清官”,他的过程本身就带有现实意义。他并非一开始就怀揣正义,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看到了腐败对普通人造成的巨大伤害,才逐渐觉醒。他的斗争方式虽然带有喜剧色彩,但其内核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刁民”的呐喊与抗争: 电影中的普通百姓,如戚家妻女,她们的遭遇集中体现了在黑暗的官场和法律体系下,无辜者如何被欺压和毁灭。她们的痛苦和绝望,是对不公的控诉,也是对社会变革的隐性呼唤。包龙星最终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底层民众声音的回响。

三、 对社会阶层固化与冲突的映照:

阶级鸿沟的现实: 电影清晰地展现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官僚、士绅阶层掌握着社会资源和权力,而普通民众则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这种阶级鸿沟使得向上流动极其困难,除非像包龙星那样通过非正规手段(如贿赂)进入官场,或者像“保龙一家”那样依附于权力。
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电影中,很多普通人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他们不仅要面对税收和赋役的压力,还要时刻提防官府的盘剥和欺压。戚家案的发生,正是因为戚家可能拥有一些财富,从而引来了贪官的觊觎。
社会矛盾的积累: 当特权阶层横行无忌,法律失去公正,底层民众的权益无法保障时,社会矛盾就会不断积累,最终可能爆发。电影虽然以喜剧收尾,但其所揭露的深层问题,反映了古代社会潜藏的危机。

四、 对“规则”与“人性”的辩证思考:

规则的失效: 电影展示了一个规则被严重破坏的社会。法律条文、官场规矩在巨大的利益和权力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常昆可以随意篡改法律,方唐镜可以利用人情关系逃避法律制裁。
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包龙星在成为“清官”之前,也曾是一个贪婪自私的“小人物”。他的转变,反映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人性挣扎和选择。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也存在着追求光明和正义的火种。
“规则”的重建: 包龙星最终能够凭借证据和策略赢得胜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规则”的重新呼唤。尽管他的方式可能不那么光明正大,但他试图用一种“以牙还牙”的方式,在被扭曲的规则体系中寻找一丝光明。

五、 喜剧形式下的深刻讽刺:

笑中带泪的现实: 电影的喜剧风格,反而使得其讽刺意味更加浓烈。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隐藏的悲凉和无奈。这种“笑中带泪”的处理方式,更易于让观众接受并反思。
夸张手法下的真相: 电影中许多情节,如常昆的“吐血三升”、方唐镜的“死不认罪”以及包龙星的“翻案三级”,都运用了夸张的喜剧手法。但正是这些夸张,放大了官场的荒诞和人性的丑陋,使得其现实意义更加突出。
对权威的挑战: 喜剧往往能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挑战权威和现有秩序。包龙星的成功,也象征着底层人物通过智慧和勇气,能够一定程度上挑战和颠覆不合理的权威。

总结来说,《九品芝麻官》通过其夸张幽默的叙事,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官场的腐败、特权阶层的横行、司法体系的黑暗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喜剧电影,更是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讽刺剧,它唤醒了观众对公平正义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虽然故事发生在古代,但其中所反映的权力腐败、利益勾结、司法不公等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都具有警示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就是现实!



1994年,王晶拍了《九品芝麻官》和《满清十大酷刑》,两部电影的公堂场景都一样,部分演员也一样,而满清十大酷刑取材自民间艳情故事杨乃武与小白菜,而这个故事本就有历史原型——杨乃武与毕秀姑。即《九品芝麻官》是历史上杨乃武与毕秀姑惨案的第三次创作。

杨乃武:浙江省杭州府余杭县举人(请注意三个地名和他的身份)

毕秀姑:豆腐作坊伙计葛品连之妻,葛毕二人曾赁居于杨家

因为杨乃武时常教毕秀姑识字读书,传出了流言蜚语,杨家为了避嫌,便令葛氏夫妻搬迁他处。


一、六月飞雪

同治十二年,葛品连暴毙,其母怀疑便告向衙门,余杭县令刘锡彤夙与杨乃武不和,加之之前市井流言,便判定杨乃武毕秀姑二人通奸谋杀,先传毕秀姑,屈打成招,攀诬杨乃武主使其用砒霜毒死亲夫;再传杨乃武时,先革了他功名而后刑讯逼供,杨乃武拒不服诬。

上报杭州知府陈鲁与刘锡彤私交甚好,不给杨乃武申辩机会,便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杨乃武诬服画押,维持初审。陈鲁按律拟罪:毕秀姑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

案子上交按察使,只过了两堂、维持原判;进入巡抚会审,浙江巡抚杨昌浚派人到地方调查,但下属接受刘锡彤贿赂,杨昌浚听信谗言,维持初审。至此已成铁案。

按清代司法,谋杀案,知县只有初审权,而无权定案。初审完结后,由知府二审,再呈报按察司(相当于省高级法院),最后由经督抚重审,死刑犯上报中央刑部核准,并由皇帝最后定谳。如果案子有“情罪不符、引律错误”之处,每一级复核的衙门都可以驳回覆审,或提审案犯,以防止出现冤案。


嗯。。。体制很严谨,现实很无情。当然啦!要相信政府,政府就知道会出现这种官官相护的情况,于是乎:

如果被问罪者认为官府审判不公,亲属家人可以到上级衙门申诉,即“击鼓鸣冤”。如果府、道、司、院等地方衙门均无法申冤,法律还允许他们进京上访,向步军统领衙门、刑部和都察院投递诉状,称为“部控”。如果“部控”也不得昭雪,还有最后一个申诉渠道:“叩阍”,即拦圣驾告御状。

杨乃武姐姐杨菊贞上京告状,向都察院衙门递状纸,都察院并不受理,派员将她押解回浙,交给巡抚杨昌浚处理,杨昌浚则退给知府陈鲁重新审问。知府陈鲁恼羞成怒,继续对杨乃武用重刑。。。此时此刻再也不是杨乃武与刘锡彤的个人恩怨了,因为那个小小知县已经成功把整个浙江司法体系拉下水了。

杨菊贞OS谁特么告诉我皇帝在哪?!!!

二、杨菊贞的绝地反击!≖‿≖✧

第一次上京杨菊贞还是相信国家相信大清的,too simple~~

同治十三年,杨菊贞第二次上京,用到了杨乃武曾经的举人身份,找了三个人,汪树屏、吴以同、夏缙川。

汪树屏:与杨乃武同科同榜中举,哥哥汪树棠为都察院御史,祖父曾为大学士,世交甚多。

吴以同:杨乃武同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幕僚

夏缙川:武举人,堂兄夏同善是翰林院编修

以前士子极重年谊、乡谊,汪树屏夏缙川写了介绍信,胡雪岩资助了杨菊贞盘缠,杨菊贞进京后在夏同善汪树棠帮助下,遍叩浙籍在京官员三十余人,然后才成功向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递状。而夏同善还有一个身份:翁同龢的亲信至交。翁同龢陈冤情于两宫太后前。慈禧下旨:“着由刑部饬浙江巡抚杨昌浚,督同臬司(即按察司)亲提鞫讯,务提实情,毋枉毋纵。”

卧槽ヾ(。`Д´。)都惊动老佛爷了,皇帝他妈的旨意都下了,平反昭雪,指日可待啊!

才怪!

三、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 

杨昌浚接到太后旨意都惊呆了!这特么是什么情况?!!!Σ( ° △ °|||)︴派湖州知府许瑶光承审,审讯时,没有动刑,杨乃武毕秀姑尽翻前供,毕秀姑还供出她被刘子翰(刘锡彤之子)奸污、被何春芳(余杭县粮胥)调戏及阮桂金(何春芳姘妇)对她诱供等案情。

许瑶光也惊呆了!这特么又是什么情况?!!! ∑(っ °Д °;)っ因牵连甚广,迟迟不敢结案。

光绪元年四月,朝廷钦命浙江学政胡瑞澜提审杨案,杨昌浚对胡威逼利诱,“大哥,莫打兄弟脸~”“这多人的脸你打得起么?”向胡推荐了宁波知府边葆诚(杨昌浚同乡、刘锡彤姻亲)等人协同会审,刘锡彤也重金贿赂相关官员。会审时,一见杨毕翻供,即喝令用刑,日夜熬审,杨乃武双腿被夹折,毕秀姑被烧红的铜丝穿入双乳,二人熬刑不过,屈打成招。

死刑!死刑!死刑!杨昌浚立功啦!不要给杨菊贞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大清朝廷的命官,他继承了官官相护的光荣传统!浙江省各级官僚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杨昌浚一个人,他代表了满清悠久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同年十二月,汪树屏、吴以同等十八名浙籍士绅联名禀帖都察院,陈述杨案冤情与逼供惨状,都察院当即转奏。翁同龢、夏同善再次面见两宫太后,夏同善对慈禧说,“此案如不究明实情,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上进矣。”——潜台词:不弄出个所以然出来,浙江士大夫阶层都不资瓷您了。

同时,上海租界的《申报》也报道、跟进此案,中外舆论哗然。在内外压力下,慈禧不得不下达提京审讯的决定,慈禧OS浙江各级官僚真特么不省心,让哀家丢人现眼,我艹你们全家!

光绪二年,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证人犯人,当堂对质,最后开棺验尸,真相大白。至于沉冤得雪嘛。。。还早着呢!

四、胜利,并非因为正义

按清律,杨案平反,杨昌浚、刘锡彤必被追责,你杨乃武有人,我就没有???

大学士宝鋆是刘锡彤乡榜同年,欲回护杨昌浚与刘锡彤。

刑部尚书桑春荣、皂保收取杨昌浚贿赂,有意从轻发落杨昌浚,并逼杨乃武毕秀姑认了通奸罪,对,咱大清一向讲理,谋杀案都给你们平反了,你们也该识时务,给杨昌浚个面子,认了通奸罪吧!

四川总督丁宝桢也反对平反,理由:咱大清的封疆大吏说被打脸就被打脸,以后怎么混?눈_눈

这时翁同龢授意御史王昕上奏,大概意思:刘锡彤混蛋也就算了,杨昌浚、胡瑞澜可是在朝廷三令五申严查此案的时候,还在朋比为奸、欺上瞒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屌逼认为孤儿寡妇好欺负。

——老佛爷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冤案始作俑者刘锡彤发配黑龙江效力赎罪

杭州知府陈鲁等有关府县官员,均被革职

杨昌浚与胡瑞澜两大员则“即行革职”——杨昌浚革职次年,因左宗棠保奏,又得到起用,官至漕运总督、闽浙总督。。。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

五、结语

来来!大家数数,这个案子牵扯了多少大人物,慈禧慈安、翁同龢、夏同善、丁宝桢、胡雪岩、杨昌浚、桑春荣、皂保以及整个浙江官僚体系,对了,还有最后友情客串的左宗棠。这个案子结尾已经上升到了大清对外名誉、浙江士大夫阶层尊严、中央与地方扯皮和最高统治者脸面的问题了,追根溯源,不过是一个知县和一个举人的私人恩怨。究其根本,也和杨乃武平时习惯性装逼和间歇性撩妹有关。所以说,人不要总是装逼、撩妹,给国家添乱【化掉。

等等!是不是忘了什么?——毕秀姑被刘锡彤之子刘子翰奸污的事儿怎么没人提了?!!!

是的,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是为毕秀姑的冤情奔走呼号的,所有正义之士都是为了拯救举人杨乃武,若不是因为杨乃武挑惹过她、弄得人尽皆知,她不会遭此大难;若不是因为她攀诬的对象是举人杨乃武,若不是她的命运与杨乃武绑在一起,没人在意毕秀姑的死活,没有一个人。

人说同光中兴败于甲午海战,我却以为,同光中兴的一切辉煌早就在毕秀姑深狱孤独的血泪哀号中化为灰烬,因为它昭示了一个现实:这个帝国无法保护任何一个寻常女子。

出狱后,毕秀姑无家可归,在余杭县准提庵出家为尼,民国十九年圆寂,临终前,留下一纸遗言:“杨二爷(因杨乃武排行第二,故毕秀姑尊称其为二爷)蒙受天大不白之冤,均我所害。二爷之恩,今生今世无法报答,只有来生再报。我与二爷之间绝无半点私情,纯属清白。后人如有怀疑,可凭此字条作证。”我想,毕秀姑并不亏欠杨乃武什么,倒是那个自许“朝廷必为昭雪”的老大帝国,亏欠了她很多!!!

(欲知详情,左转吴钩的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平反过程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