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迷雾》/ The Mist 有什么现实意义?

回答
电影《迷雾》(The Mist) 并非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它以一种极度压抑和令人不安的方式,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后果。它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并且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1. 恐惧与理性的对抗:当极端恐慌吞噬理智

核心主题: 电影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在于展现了极端恐惧如何摧毁理性,并引发非理性的行为。 当未知和无法理解的威胁降临时,人们倾向于抓住任何能够理解或控制的叙事,即使那个叙事是错误的。
具体表现:
乌托邦的幻灭: 起初,超市似乎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人们试图维持秩序,寻找解决方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和水的消耗、外部危险的持续以及内部矛盾的加剧,这种表面的秩序开始崩塌。
宗教狂热的滋生: 塞尔玛(Mrs. Carmody)的角色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她利用人们的恐惧和绝望,将自己描绘成上帝的代言人,鼓吹末日论和牺牲,成功地将一部分人从理性的边缘推向了狂热。这映射了历史上和现实中,当社会面临危机时,宗教极端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如何煽动民众情绪,利用恐慌来获得权力。
群体思维的危险: 一旦恐慌情绪蔓延,个体很容易被群体思维裹挟。人们不敢提出质疑,害怕被孤立,或者仅仅是因为跟随大众显得更安全。这种“羊群效应”在电影中导致了许多错误的判断和悲剧性的后果。
现实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重大灾难、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甚至流行病时,我们也常常会经历类似的过程。信息的不确定性、谣言的传播、情绪的煽动,都可能导致恐慌,使得理性分析和冷静决策变得异常困难。塞尔玛的角色提醒我们,即使在最混乱的时候,也要警惕那些利用恐惧来操纵我们的人。

2. 人性的黑暗面:绝望下的自私与背叛

核心主题: 电影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绝境中,人性的阴暗面是如何被放大并占据主导地位的。 当生存成为唯一目标时,道德和同情心可能会被抛诸脑后。
具体表现:
自私与背叛: 一些人开始只顾自己, hoarding 食物和资源,对他人表现出冷漠甚至敌意。他们为了生存,可能会牺牲他人,甚至是自己的良知。
权力斗争与分裂: 在超市内部,不同的人群之间逐渐形成了派系和权力斗争。戴维德(David Drayton)代表着理性与责任,而塞尔玛则代表着狂热与控制。这种内部的分裂削弱了整体的生存能力。
“我们 vs. 他们”的心态: 当人们感到被威胁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我们 vs. 他们”的心态,将一部分人视为敌人,即使他们并没有真正构成威胁。这种心态在电影中表现为对那些试图逃离超市的人的攻击,以及对塞尔玛的盲从。
现实启示: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人并非总是善良的,尤其是在极端压力下。它让我们反思,在社会危机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人性,如何避免被生存本能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它也提醒我们,团结和互助是克服困难的关键,而分裂和内斗只会加速灭亡。

3. 希望的代价与救赎的幻灭

核心主题: 电影的结局尤其令人心碎,它探讨了即使怀抱希望,也可能面临最残酷的现实,以及希望的代价。
具体表现:
戴维德的绝望选择: 戴维德在目睹了超市内的疯狂和对女儿的保护欲,最终选择了亲手结束自己和剩余同伴的生命,以避免遭受更可怕的折磨。这是一个极其痛苦和具有争议性的决定,展现了当一个人对未来彻底绝望时的选择。
希望的残酷现实: 电影的最后一幕,军队的出现本应带来希望,但却揭示了戴维德的行动是多么的“多余”和悲惨。他所认为的“救赎”只不过是更大的灾难。这是一种极致的讽刺,也是对所有曾经怀抱希望的人的沉重打击。
幸存者的负罪感: 即使是最终的幸存者,他们也背负着巨大的创伤和负罪感,永远无法摆脱在超市中经历的一切。
现实启示: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它之所以如此令人难忘的关键原因之一。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即使你做出了你认为最正确的、最充满爱意的决定,也可能面临最悲惨的结局。它让我们反思,在绝望面前,我们如何定义“希望”?我们是否应该无条件地相信“黎明前的黑暗”?还是说,有时候,放弃抵抗也是一种解脱?

4. 现实主义的恐怖:比怪物更可怕的是人心

核心主题: 《迷雾》的恐怖感并不仅仅来自于那些笼罩在迷雾中的触手怪兽,更来自于在极端环境下,人心的扭曲和失控所带来的恐怖。
具体表现:
怪物的隐喻: 迷雾中的怪物可以被视为各种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威胁的隐喻,比如疾病、战争、自然灾害等。但电影更关注的是,当这些威胁出现时,我们内部的反应。
文明的脆弱性: 在短短几天之内,文明的表象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野蛮和原始的生存本能。这揭示了人类社会建立的文明秩序是多么的脆弱,一旦外部环境恶化,这些秩序就可能瞬间瓦解。
现实启示: 这部电影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面临的许多危险,并非完全来自外部的“怪物”,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弱点:恐惧、自私、猜疑和狂热。如何管理和控制我们内心的这些“怪物”,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结来说,《迷雾》的现实意义体现在:

警示: 它警示我们恐惧和恐慌的破坏性,以及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重要性。
反思: 它促使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极端压力下,我们可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代价。
批判: 它批判了那些利用恐惧来煽动和操纵民众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权力者。
哲思: 它引发了关于希望、绝望、道德以及生存意义的深刻哲学思考。

《迷雾》并非一部能提供简单答案的电影,它更多的是提出了问题,并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这些问题抛给我们,迫使我们去思考,在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黑暗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又该承担怎样的后果。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坏的可能,并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珍视理性,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很喜欢看这类型的片子,这种类型的片子叫做暴风雪模式电影,都是在一个小区域里面,突然面对意外的情况,一群人是如何面对危险的环境,处理压力,处理恐惧,勇往直前的,最后成功拯救自己的,作为观众而言,在这里面可以看人性的光辉,还有人性的丑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恐惧。现在的密室逃脱游戏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

以下有剧透的内容,未观影同学建议看后再看评论。

这部片子的精彩之处在于,没有像其它的片子一样,主角杀出一条血路,带领大家成功逃跑,而是最后主角绝望之下使出了最后手段,却发现其实毫无必要,希望就在几分钟后降临了,救援的军队来了,让看片的观众目瞪口呆,觉得这是什么呀,真是白忙了一场,并不符合主旋律电影,但正是由这个最后的片段升华了整个电影,他显示了其它同类电影所未显示的主题:命运。

如果在现实生活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被人囚禁的事情,新闻上并不是没有过,那时真的就是只能靠命运了,因为完全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部电影里的人遇到是僵尸呢,他们很可能会被全挂,僵尸的攻击力比外星虫子还高级点。所以遇到什么是不可预知的,而怎么做其实也是不可预知的。

完全不知道所做的决定是对是错,比如开始有人出去了,活了下来,后来有人出去了,结果被吃了,这其实都有偶然性,谁知道哪条路的上危机更大呢,还有主角们的突围,其实说不定留在原地等待救援更好,但也说不定离开更好,面对危机时所做的决定,谈不上对与错。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就靠命 ,靠谁的命更好点吧。那是不是没有努力的地方呢,也不是,生死由命,但要坚持到死。

首先是有理性,在这个电影里,角色超市小货员老男,可以说是理性的化身,他去启动电机,以关闭闸门,射杀虫子,干掉邪教头头,出去找路,存储食物,最先找到汽车,整个片子里他最理性,可惜在车边被虫子给抓了,如果他在车里,到最后结局肯定不是这样,肯定会好很多的。

其次是有知识,比如大雾的扩散程度,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一个晚上就出现了,从推理上几天内肯定是扩不到全世界的,比如已经看到军队在向基地里赶,证明这事已经在处理了,可以用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但这些人没有进行知识的推理,毕竟在恐惧时,能临危不乱的人太少了,事后能想到一百种方法,但当时就是各种情绪中想不到。

还就是有技能,军事技能的匮乏,是所有这种片子里的杯具,但也没有办法,因为平时大家遇到的少,在面临紧急事件时,大部分人都只能四散奔逃,无法组织起来去对抗,片中军事角色的代表军人,就太弱了,连小女友也没救成,最后三个军人两个自杀一个被杀。而在超市里,一开始大家并没有武装起来,都在那里闲呆着,要是虫子们真的都进来,一次冲锋所有人都基本上要完蛋,最后有了些基本的武装,却用于自相残杀,而没勇气去杀虫子。

最后是有勇气,只有勇气才能突破一切,男主角之所以是主角,是因为他有勇气,虽然他并不完美也不完善,但他拥有最可贵的勇气,只有勇气才能够对抗恐惧,包括去砍触手,出去找药,决定出去而不是呆在超市里,超市是离事故点挺近的,如果军队不给力,那么超市应该是外星虫子越来越多才对,所以向外走是正确的。

还有疯女人所代表的宗教,千万不要觉得疯女人怎么样,这是人类中最重要的一个代表,就是宗教,宗教的力量也就只有政治可以对抗,开始时没几个人听他的,可是后来都能鼓动杀人了,好在主角们也构成一个小集团,而且拥有最强的武力,手枪。结果宗教被暴力干掉了,如果没有最强的武力手枪,被干掉的只怕就是主角集团了,这也是政治了。

主角的黑暗面,主角的黑暗面可以叫做致命的自负,你有勇气,你有知识,你有行动,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你就觉得掌握宇宙真理了?命运分分钟给你打脸。这也是人类的自负,在工业革命以后,觉得有科技,有知识,有道德了,都上天了,自信可以掌握一切了,命运马上让你好看,立马给你两次世界大战。

这个影片还是可以揭示更多的内容,是哲学层面的内容,一个艺术作品有三个层面,感官刺激,情感认同,哲学思考,这个片子之所以比其它暴风雪模式电影高了那么一点点,就是在结尾提升了哲学思考。

在哲学层面上解答内容,就要引入一个理论框架,可以用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来做一下说明,黑暗森林并不存在于宇宙之中,也不存在于群体之中,而存在于你我之中。生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阶段,一是光明阶段,即生命将以指数增长。二是正常阶段,生命正常出生和死亡,三是黑暗森林阶段,也就是生存模式,目标只有活下去了。

当生命处在危险中且资源有限时,即进入黑暗森林阶段,在这个电影中还没有完全处在黑暗森林阶段,第一个条件已经诞生,即生命处在危险中,第二个条件资源有限还未成立,在超市里,食物还有很多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只能算是一半黑暗森林吧。

假定电影中的人拥有完美的危机管理技能和团队管理,做好了完全防御,比如把四周全部都封闭好了,只留下一两个出口,人们轮流值班,外面的虫子无法进攻进来,这里安全无比,根本不怕任何危险,也不怕大章鱼怪和飞虫,然后防御了三个月,超市里的食物已经完全吃完,连围墙用的狗食都吃完了,外面全是虫子又无法出去的时候,你想一想,如果你处在其中,会怎么样?超市里的人才进入了完全的黑暗森林,即开始自相残杀要活下去了。

黑暗森林的第一阶段,就是好人先死。不管是自杀的,还是被杀的,总之是想做好人的,都死的快一些,他们承受不了这么杯具的现实,反正结局大部分都是要死的,于是他们就先走一步。电影中的角色自杀是用安眠药的,被杀的是当军人的,结果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分帮派互杀。剩下的人开始出于自保开始分帮派,然后帮派大的消灭小的,主角派们想出去,邪教派们不让,两帮已经开打了,好在主角派们有终级武器干掉了邪教派头头。但这已经是进化的第二阶段了。

第三阶段,灭绝或新生。灭绝,即所有人开始自相残杀,最后灭绝,留下一地的尸骨。二是有人来救,或有机会,因为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死了,留下的资源足够剩下的一点点人可以活下去,撑到有救援或者是找到新机会。

一旦资源降低到生存线之下,黑暗森林就产生,这是社会学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进入到黑暗森林后,极权将产生,这个电影中没有说明产生极权,可能是宗教已经产生了,而且宗教也和极权结合在一起了。如果在黑暗森林里,就要开启生存模式,即意识到自己是终究是要挂的,在这些挂中寻找到一点生路,死亡是必然,生存才是偶然。

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解答更普世意义的东西,这东西怎么来解答现实生活呢?

现在比较流行谈老炮儿,还谈起了之前的古惑仔,简单来说,黑社会模式就是黑暗森林模式,每个人不过是为了生存,暴力,掠夺,觉得很酷,其实意义并不大,白领社会就是你我所在的正常阶段,上学,求职,打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退休,光明森林自然就是国民老公的生活了,生命以指数增长,不管在哪个领域,第一都妥妥的,当网红也是第一的。

如果开始处的阶段比较低怎么办,也很简单了,就是好好学习,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啊,保持理性,没有理性的勇气,到最后是要杯具的,第二是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就无法打败恐惧,才能够进行行动。最后就是要坚持,坚持,坚持到死,不管是什么事情,坚持到死,就算鸡蛋碰石头,也要溅他一身黄。

never never give up 永不放弃。

user avatar

发生灾难时一定要把妖言惑众的神棍/神婆先毙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