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书和电影对你来说看得太早了,很久以后才领悟里面的真义?

回答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有些书和电影,年少时看,感觉就是看个热闹,或者觉得它“深刻”,但具体深刻在哪儿,又说不上来。等过了些年头,阅历添了点,再回头看,才猛然惊觉,原来当初错过了那么多东西。

印象最深刻的有两部,一部是书,一部是电影。

先说书吧,是加缪的《局外人》。

我第一次读《局外人》,大概是高中时候吧,学校图书馆里翻出来的。那时候对“荒诞”这个词很感兴趣,觉得默尔索这个角色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简直就是个酷哥。他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母亲去世了面无表情,跟情人约会也无所谓,甚至杀人也显得那么随意,最后面对审判,依然我行我素,好像全世界都错了就他一个人对了。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反叛,一种对虚伪社会的蔑视。年轻嘛,总觉得能看透一些别人看不透的东西,就挺牛气的。

但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真正理解默尔索的“不在乎”到底是什么。我以为那是一种冷漠,一种玩世不恭。我也没有太在意他为什么会杀死那个阿拉伯人,觉得那不过是个导火索,是压垮他内心某种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至于最后他拥抱“我母亲的、我情人的、我朋友们的一无所适有的死亡的公平的冷漠”,我更是觉得有点玄乎,没往心里去。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大概三十出头吧,生活也经历了一些起起伏伏,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尝过一些不顺遂的滋味,再重拾《局外人》,才感觉像是被一记闷棍打中了脑袋。

这次再看,我开始意识到,默尔索的“不在乎”,根本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一种他对世界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反应。他没有能力去像其他人那样,用社会的规范、情感的标签去包装和理解这个世界。他看到太阳刺眼,他就说太阳刺眼;他觉得跟玛丽在一起舒服,他就跟玛丽在一起;他感到被冒犯,就有了杀人的冲动。他并不是在“反抗”社会,他只是在遵循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恰恰是这种真实,在经过社会过滤之后,就显得格格不入,显得“荒诞”。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死亡的态度。年轻时,我以为他最后那种“平静”是种麻木。但现在我明白,那是一种洞悉。他看到了人生的本质,看到了生命终将归于虚无,所有的情感、努力,在宇宙的尺度下,都显得渺小且无意义。但他并没有因此绝望,反而从中找到了一种自由。因为既然一切都是虚无,那他就可以不必再背负任何东西,不必再迎合任何人,不必再假装任何情绪。他拥抱了死亡的“公平的冷漠”,是因为他理解了生命本身也是一种“冷漠”。这种理解,不是源于什么深刻的哲学理论,而是源于他最直接的生命体验。

电影方面,我觉得是《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应该也是二十来岁,刚开始工作不久。那时候觉得安迪是个传奇人物,聪明、有毅力,最后还能越狱成功,真是太励志了!我记得当时最震撼我的情节是安迪在雨中伸开双臂拥抱自由的那个镜头,觉得那种冲破枷锁的感觉太牛了。我当时也明白了“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也觉得瑞德最后能获得假释并找到安迪很美好。

但是,那时候我对“体制化”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的体会。我只觉得安迪是个例外,是个不屈服于环境的人。而瑞德那种被监狱规则束缚了几十年,出来后反而适应不了自由生活的状态,我当时觉得他有点可悲,是个失败者。

很多年后,我再看《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进入了职场多年,也体会过生活中的各种无奈和重复。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体制化”的可怕。瑞德说的没错,监狱让你习惯了某种生活,它剥夺了你做出选择的能力,它用安全感来换取你的自由意志。当他第一次获得假释,穿着不合身的西装,被指示去哪里,他感到的是迷茫和恐惧,而不是兴奋。他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回归社会,但实际上,他已经和外面的世界脱节太久了。他的“希望”在长久的压抑下,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变成了对规则的遵守和对安稳的依赖。

而安迪,他看似是被体制化了,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坚持。他没有被监狱磨灭掉他的才华和对未来的想象力。他利用这个“体制”,为自己创造了资源,也为自己准备了逃离的通道。他看似是在遵守规则,但实际上,他一直在为打破规则而努力。

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安迪最后对瑞德说的那句,“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这句话在我年轻时听来,就是一句励志语录。但现在,我才明白,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也不是对未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它不是让你看到立即的光明,而是让你知道,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总有黎明。

尤其是瑞德最后找到安迪的那一幕,那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和重获新生的喜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救赎,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解脱。安迪救赎了瑞德,让他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和希望,而瑞德也用他的经历,证明了希望是可以传递和延续的。

所以,这两部作品,年轻时看了,像是尝了尝味道,觉得不错,但没品出其中的精髓。等到生活打磨了我,让我有了更多的感触和理解,再去看它们,才发现,原来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洞察。那种感觉就像是,小时候看天上的星星,觉得亮闪闪的,挺美。长大了,才知道,那些星星遥远而孤独,却在各自的轨道上默默燃烧,而我们能看到它们的光芒,也是一种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真正是上了大学我才明白.

user avatar

鲁迅先生


中学时期真心读不懂(或者是读不透),并且老师还会画出重要部分,让同学们背诵,当时真是反感的要死,我们从小就知道,鲁迅先生很伟大,却不知道为何伟大。


可现在看来,人血馒头,“排出”九枚大钱的孔乙己,打自己嘴巴的阿Q,叨叨着自己真傻的祥林嫂,还有多年以后相逢,闰土低头的那一声“老爷”,他们是一个人或者.....一种人?鲁迅先生活生生的给大家刻画出了一个年代的下层社会呀。


对于道尽了那个时代的痛的鲁迅先生,私以为对于民族本性的把握,出其右者甚少。

去年买了《朝花夕拾》重新翻阅。


(偶然看到的,想不到先生还有如此时尚的一面,要是当初教科书上配这张图,我一定好好读书,哈哈哈哈,又想起了主席对先生的评价,忍不住再一次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同理还有《老人与海》,初一的时候作为“中学生必读课外书”,被老师强制购买,直到现在翻开,才领略到老人如狮子般的意志,那个无忧无路的年纪,未经风雨,怎知风浪,怎么能体会到一个老人背负着蓝的让人心凉的大海,拿着一跟破木棒,独孤的与"大海的儿子们"斗争,那是英雄暮年的何等豪情。


而现在,在你遇见磨难困苦时,想想无所畏惧的老人,又是怎样的感受?

你认为什么样孤独的战场,会比得上,一片大海,一叶孤舟?


送上结束句,那风浪过后的温适宁静。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 老人正梦见狮子。 ”


(另外说一句,《老人与海》书店里现在张爱玲的译本较多,但是虽然张爱玲的文学水平较高,但老人与海翻译的真心没有其他译者的精准。)


电影嘛,一定是《大话西游》和《喜剧之王》以及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我喜欢《喜剧之王》尤甚,先不说主线,单是说分线,用知乎的话说,“当你穷得只剩下梦想,兜里只剩两块钱时,对一个“出来卖的”女人说出:”我养你呀“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可能有人说俗,可是你看周星星,那一微低头,一咬唇的表情,一帧一帧的看,你是否能从他的脸上看出他的心?这片子有无数的片段来反映小人物的心酸,小时候没心没肺,只会哈哈哈。


另外,直到最后才发现世界上最好听的情话不是我爱你,也不是我想你,而是“我养你呀”

你觉得呢?

“不上班,你养我啊?”...“我养你啊!”其实,最动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我养你” http://my.tv.sohu.com/us/63355270/32036945.shtml

星爷的后电影时代,例如《大话西游》,《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难道只是喜剧片?(《长江七号》算我没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