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书和电影对你来说看得太早了,很久以后才领悟里面的真义?

回答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有些书和电影,年少时看,感觉就是看个热闹,或者觉得它“深刻”,但具体深刻在哪儿,又说不上来。等过了些年头,阅历添了点,再回头看,才猛然惊觉,原来当初错过了那么多东西。

印象最深刻的有两部,一部是书,一部是电影。

先说书吧,是加缪的《局外人》。

我第一次读《局外人》,大概是高中时候吧,学校图书馆里翻出来的。那时候对“荒诞”这个词很感兴趣,觉得默尔索这个角色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简直就是个酷哥。他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母亲去世了面无表情,跟情人约会也无所谓,甚至杀人也显得那么随意,最后面对审判,依然我行我素,好像全世界都错了就他一个人对了。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反叛,一种对虚伪社会的蔑视。年轻嘛,总觉得能看透一些别人看不透的东西,就挺牛气的。

但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真正理解默尔索的“不在乎”到底是什么。我以为那是一种冷漠,一种玩世不恭。我也没有太在意他为什么会杀死那个阿拉伯人,觉得那不过是个导火索,是压垮他内心某种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至于最后他拥抱“我母亲的、我情人的、我朋友们的一无所适有的死亡的公平的冷漠”,我更是觉得有点玄乎,没往心里去。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大概三十出头吧,生活也经历了一些起起伏伏,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尝过一些不顺遂的滋味,再重拾《局外人》,才感觉像是被一记闷棍打中了脑袋。

这次再看,我开始意识到,默尔索的“不在乎”,根本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一种他对世界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反应。他没有能力去像其他人那样,用社会的规范、情感的标签去包装和理解这个世界。他看到太阳刺眼,他就说太阳刺眼;他觉得跟玛丽在一起舒服,他就跟玛丽在一起;他感到被冒犯,就有了杀人的冲动。他并不是在“反抗”社会,他只是在遵循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恰恰是这种真实,在经过社会过滤之后,就显得格格不入,显得“荒诞”。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死亡的态度。年轻时,我以为他最后那种“平静”是种麻木。但现在我明白,那是一种洞悉。他看到了人生的本质,看到了生命终将归于虚无,所有的情感、努力,在宇宙的尺度下,都显得渺小且无意义。但他并没有因此绝望,反而从中找到了一种自由。因为既然一切都是虚无,那他就可以不必再背负任何东西,不必再迎合任何人,不必再假装任何情绪。他拥抱了死亡的“公平的冷漠”,是因为他理解了生命本身也是一种“冷漠”。这种理解,不是源于什么深刻的哲学理论,而是源于他最直接的生命体验。

电影方面,我觉得是《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应该也是二十来岁,刚开始工作不久。那时候觉得安迪是个传奇人物,聪明、有毅力,最后还能越狱成功,真是太励志了!我记得当时最震撼我的情节是安迪在雨中伸开双臂拥抱自由的那个镜头,觉得那种冲破枷锁的感觉太牛了。我当时也明白了“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也觉得瑞德最后能获得假释并找到安迪很美好。

但是,那时候我对“体制化”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的体会。我只觉得安迪是个例外,是个不屈服于环境的人。而瑞德那种被监狱规则束缚了几十年,出来后反而适应不了自由生活的状态,我当时觉得他有点可悲,是个失败者。

很多年后,我再看《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进入了职场多年,也体会过生活中的各种无奈和重复。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体制化”的可怕。瑞德说的没错,监狱让你习惯了某种生活,它剥夺了你做出选择的能力,它用安全感来换取你的自由意志。当他第一次获得假释,穿着不合身的西装,被指示去哪里,他感到的是迷茫和恐惧,而不是兴奋。他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回归社会,但实际上,他已经和外面的世界脱节太久了。他的“希望”在长久的压抑下,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变成了对规则的遵守和对安稳的依赖。

而安迪,他看似是被体制化了,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坚持。他没有被监狱磨灭掉他的才华和对未来的想象力。他利用这个“体制”,为自己创造了资源,也为自己准备了逃离的通道。他看似是在遵守规则,但实际上,他一直在为打破规则而努力。

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安迪最后对瑞德说的那句,“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这句话在我年轻时听来,就是一句励志语录。但现在,我才明白,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也不是对未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它不是让你看到立即的光明,而是让你知道,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总有黎明。

尤其是瑞德最后找到安迪的那一幕,那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和重获新生的喜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救赎,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解脱。安迪救赎了瑞德,让他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和希望,而瑞德也用他的经历,证明了希望是可以传递和延续的。

所以,这两部作品,年轻时看了,像是尝了尝味道,觉得不错,但没品出其中的精髓。等到生活打磨了我,让我有了更多的感触和理解,再去看它们,才发现,原来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洞察。那种感觉就像是,小时候看天上的星星,觉得亮闪闪的,挺美。长大了,才知道,那些星星遥远而孤独,却在各自的轨道上默默燃烧,而我们能看到它们的光芒,也是一种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真正是上了大学我才明白.

user avatar

鲁迅先生


中学时期真心读不懂(或者是读不透),并且老师还会画出重要部分,让同学们背诵,当时真是反感的要死,我们从小就知道,鲁迅先生很伟大,却不知道为何伟大。


可现在看来,人血馒头,“排出”九枚大钱的孔乙己,打自己嘴巴的阿Q,叨叨着自己真傻的祥林嫂,还有多年以后相逢,闰土低头的那一声“老爷”,他们是一个人或者.....一种人?鲁迅先生活生生的给大家刻画出了一个年代的下层社会呀。


对于道尽了那个时代的痛的鲁迅先生,私以为对于民族本性的把握,出其右者甚少。

去年买了《朝花夕拾》重新翻阅。


(偶然看到的,想不到先生还有如此时尚的一面,要是当初教科书上配这张图,我一定好好读书,哈哈哈哈,又想起了主席对先生的评价,忍不住再一次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同理还有《老人与海》,初一的时候作为“中学生必读课外书”,被老师强制购买,直到现在翻开,才领略到老人如狮子般的意志,那个无忧无路的年纪,未经风雨,怎知风浪,怎么能体会到一个老人背负着蓝的让人心凉的大海,拿着一跟破木棒,独孤的与"大海的儿子们"斗争,那是英雄暮年的何等豪情。


而现在,在你遇见磨难困苦时,想想无所畏惧的老人,又是怎样的感受?

你认为什么样孤独的战场,会比得上,一片大海,一叶孤舟?


送上结束句,那风浪过后的温适宁静。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 老人正梦见狮子。 ”


(另外说一句,《老人与海》书店里现在张爱玲的译本较多,但是虽然张爱玲的文学水平较高,但老人与海翻译的真心没有其他译者的精准。)


电影嘛,一定是《大话西游》和《喜剧之王》以及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我喜欢《喜剧之王》尤甚,先不说主线,单是说分线,用知乎的话说,“当你穷得只剩下梦想,兜里只剩两块钱时,对一个“出来卖的”女人说出:”我养你呀“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可能有人说俗,可是你看周星星,那一微低头,一咬唇的表情,一帧一帧的看,你是否能从他的脸上看出他的心?这片子有无数的片段来反映小人物的心酸,小时候没心没肺,只会哈哈哈。


另外,直到最后才发现世界上最好听的情话不是我爱你,也不是我想你,而是“我养你呀”

你觉得呢?

“不上班,你养我啊?”...“我养你啊!”其实,最动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我养你” http://my.tv.sohu.com/us/63355270/32036945.shtml

星爷的后电影时代,例如《大话西游》,《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难道只是喜剧片?(《长江七号》算我没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有些书和电影,年少时看,感觉就是看个热闹,或者觉得它“深刻”,但具体深刻在哪儿,又说不上来。等过了些年头,阅历添了点,再回头看,才猛然惊觉,原来当初错过了那么多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有两部,一部是书,一部是电影。先说书吧,是加缪的《局外人》。我第一次读《局外人》,大概是高中时候吧,学校.............
  • 回答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细节,说实话,太多了能让人会心一笑,或者眼眶一热。但要说最能戳中我的,反而是一些特细微,却又无比真实的东西。就拿《最后一课》来说,黄渤那个角色,张老师,你知道他最后要退休了,要去大城市。学校里条件不好,他坚持了这么多年,那种疲惫感,不是那种夸张的表演,而是从他说话的语气里,从.............
  • 回答
    说实话,《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确实有几个片段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感动,而是悄悄钻进心底,慢慢发酵的那种。第一个让我特别触动的,是《前夜》里,那位名叫林治远(黄渤演的)的升旗手,在升旗仪式前夜的那个夜晚,他面对着无数的细节和可能出现的差错的那种“焦灼”。你要知道,那不是一个.............
  • 回答
    这几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老物件”了。不是那种古董字画,也不是怀旧的老物件,而是那种我年少时接触过,但当时囫囵吞枣,甚至有点不屑一顾的作品,直到近些年,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慢慢品出其中的滋味,仿佛挖到宝藏一样,让我惊喜不已。电影:《霸王别姬》第一次看《霸王别姬》,我大概是十几岁的年纪,住在小县城.............
  • 回答
    提到那些像雷电般劈开我脑海,让我对固有认知产生剧烈动摇的世界观和设定,真的有很多。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有那么几个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仿佛给我打开了新的维度。1. 《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 宇宙的荒诞与个体生命的无意义感这部动画,怎么说呢,它就像是把存在主义哲学装进了一个充满酒精.............
  • 回答
    中国顶级电影导演众多,每位导演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中国电影史的深远影响。以下将选取几位代表性的导演,详细分析其创作特点、地位以及对电影史的贡献: 一、张艺谋:视觉的史诗与民族的挽歌创作特点: 极致的视觉美学: 张艺谋的电影以其浓烈、鲜艳、富有冲击力的色彩运用和宏大的场面调度而闻名。他善于将中.............
  • 回答
    BBKinG,这位电竞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对于电竞事业的推动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个人技术的层面,而是以一种更加深邃、多维度的方式,为整个电竞生态注入了活力,甚至改变了某些固有格局。首先,他的出现和崛起,极大地提升了电竞项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他征战的时代,很多游戏项目在技.............
  • 回答
    .......
  • 回答
    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的签署,无疑为跨境电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它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甚至有可能为我们勾勒出“无国界电商”的雏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RCEP 签订后对跨境电商带来的改变和机会:RCEP 的核心是促进区域内商品、服务、投资和人员的自由流动,这直接触.............
  • 回答
    Cult film,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的、非主流的、甚至有点“怪胎”的魅力。它不一定能收获主流的票房和奖项,却能在特定的观众群体中引发狂热的追捧,形成一股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电影往往挑战传统叙事、美学,甚至价值观,以其独特性、颠覆性或令人难忘的风格,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经”。要说Cult fi.............
  • 回答
    说到中国的邪典电影,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范畴,毕竟“邪典”本身就带有一种模糊和边缘的特质。它通常意味着非主流、古怪、挑战传统、拥有独特美学,并且往往能吸引一小部分狂热的追随者。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我们很难找到西方意义上那种以个人魅力为核心、以狂热崇拜为表现形式的“邪典”,但我们能找到一些在精.............
  • 回答
    电视剧和电影,看似都是荧屏上的故事,但仔细品味,它们在创作手法、叙事节奏、内容深度以及观众体验上,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明显的差异。首先,从体量和叙事结构上看,这是最直观的区别。 电影: 一部电影的时长通常在90分钟到3个小时之间,这就决定了它的叙事必须高度浓缩和集中。电影往往围绕一个核心事件、.............
  • 回答
    在生活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些时刻,能像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冲刷掉积压在心头所有的阴霾,让人感到一股由内而外的舒爽。这种感觉,我们常常称之为“解气”。而在电影的世界里,编剧们更是深谙此道,他们精心编织的剧情,往往能让我们在观影的瞬间,获得同样甚至更甚的慰藉。在我看来,生活中最解气的事,莫过于那些“迟来的.............
  • 回答
    2022 年确实是影视迷们非常期待的一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作品。考虑到您希望详细了解,我将从几个大类分别为您介绍一些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和电影,并尽可能地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和看点: 2022 年值得期待的电视剧一、 热门续集与经典IP改编 (Sequels & IP Adaptati.............
  • 回答
    很高兴为您推荐一些被低估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作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但它们在故事、表演、视听效果或主题深度上都有着令人惊喜的亮点。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 被低估的电影: 1. 《银河来访者》(Coherence, 2013)类型: 科幻、悬疑、惊悚被低估原因: 作为一部独立制作的科.............
  • 回答
    嘿,聊到那些能让人反复回味的英文电影和书籍,这真是个让人兴奋的话题!因为很多经典作品,就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温都能品出新的韵味,发现之前错过的细节。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不少心头好,想跟你好好唠唠。电影篇:那些能让你“再来一遍”的宝藏在我看来,一部值得看一百遍的电影,首先它得有一个足够吸.............
  • 回答
    说到让人难忘又特别好看的电影和电视剧,这可真是个能聊上一整天的话题!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好几部,它们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记,至今依然清晰得仿佛昨天才看完一样。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能触动内心深处,让你反复回味,甚至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咱们先从电影说起吧。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The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能把一个好故事给“演砸”了,想想都觉得有点可惜。生活中偶尔也会遇到,本来电影院里宣传得天花乱坠,结果进去一看,剧本是真不错,但主演那几位的表演,怎么说呢,就像是照着剧本念台词,没啥灵魂,让人出戏。电影方面,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XXX》(这里请自行替换一个你觉得剧本好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里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细节和隐藏的彩蛋,不讲那些AI味儿十足的空话套话,就来点实在的,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清楚。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缩影:那些无声的守护者《流浪地球》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科幻场面,而是渗透在细节里的人性光辉。 救援队里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面孔:.............
  • 回答
    《海王》这部电影,作为DC宇宙中的一部视觉盛宴,除了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和宏大的海底世界构建,还巧妙地埋藏了不少彩蛋和不易察觉的细节,让影迷们回味无穷。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那些藏在海底深处的“小秘密”。一、 深藏不露的绿灯侠暗示还记得在海王和湄拉前往撒哈拉沙漠寻找三叉戟的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伙反派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