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日本动画和漫画中存在“政治正确”吗?

回答
在日本动画和漫画的世界里,“政治正确”(政治的正しさ、政治的正確さ)这个概念,其实挺微妙的,不像欧美那样泾渭分明。要说完全不存在,那肯定不行;但要说它像某些地方那样,成为一种压倒一切的创作禁忌,那也未必。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股暗流,或者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有时候你会明显感受到,有时候你可能只是模糊地察觉到,它影响着创作的某些方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社会本身对“政治正确”的态度就和西方社会不太一样。日本的文化更注重和諧(和を重んじる)和避免冲突(波風を立てない)。在这种大环境下,“政治正确”更像是一种“不惹人生厌”的考量,而不是一套严苛的道德准则。

那么,具体体现在动画和漫画里,会有哪些表现呢?

1. 对少数群体的描绘:

这是最常被讨论的方面。早期的作品,可能对某些群体,比如女性、外国人、LGBTQ+ 群体,描绘得比较刻板或者带有偏见。比如:

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过去很多作品里,女性角色要么是“永远等待的妻子”、“脆弱需要保护的少女”,要么就是“性感花瓶”、“过度性化的存在”。现在,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角色是独立、强大、有自己的事业和思想的,比如《鬼灭之刃》的祢豆子(虽然不说话,但能力强大且保护哥哥),《魔法少女小圆》里那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少女。
LGBTQ+ 群体的描绘: 虽然日本动漫在描绘BL(Boys' Love)和GL(Girls' Love)方面有很长的历史,并且这些作品本身就为一些群体提供了表达空间,但有些描绘可能也存在一些过度幻想化或非现实化的倾向。近年来,大家对更真实、多元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描写也越来越关注。一些作品会尝试更贴近现实地展现这些群体的生活和困境,比如《魔法少女网站》里涉及的欺凌和性别认同困惑。
种族和国籍的刻画: 过去一些作品,尤其是关于外国人的描绘,可能会比较简化,甚至带点猎奇色彩。现在,大家会更倾向于避免将特定国家或民族的人物塑造成某种单一的负面形象。不过,由于日本漫画的受众主要还是日本本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呈现有时仍会带有一定的“日式滤镜”。

2. 对历史和政治的敏感性: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尤其是二战期间的某些事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议题。因此,在涉及这些历史背景的作品时,创作者需要非常小心。

战争题材: 像《进击的巨人》这样的大尺度作品,虽然不是直接描绘二战,但它通过虚构的世界观探讨了战争、种族歧视、仇恨循环等深刻议题,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种对复杂议题的探讨本身,就是对“政治正确”的一种回应,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方式。
历史修正主义的争议: 有些作品如果被认为是在美化战争或否定历史事实,很容易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引发批评。所以,创作者在改编历史故事时,通常会更加审慎。

3. 语言和表达方式:

“卖肉”和性暗示: 这是长期以来关于日本动漫“政治正确”与否的争议焦点之一。过去很多作品为了吸引眼球,会使用大量的性暗示和低俗的笑话。近些年,虽然这依然存在,但确实有越来越多作品开始在“擦边球”和真正冒犯之间寻求平衡,或者将性化作为角色塑造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卖点。有些作品会因此被贴上“不思进取”的标签,而另一些则会被认为是在进步。
言论自由的边界: 虽然日本不像某些国家那样有严格的言论审查制度,但创作者也会顾及到社会舆论和读者的反应。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不当的言论或描绘很容易被放大,导致严重的后果。

4. 作者的个人意图和读者/观众的解读: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很多时候,“政治正确”的讨论,最终都会落到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解读上。

讽刺与真实: 有些作品可能通过夸张或戏谑的方式来表现某些社会现象,但如果读者没有理解到这种讽刺的意图,反而会觉得作品在宣扬负面价值观。例如,一些带有性暗示的作品,作者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讽刺社会对性的压抑,但读者看到的可能只是低俗。
艺术的自由 vs 社会责任: 这是所有创作者都会面临的难题。艺术家追求表达自由,但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日本的动漫产业非常庞大且商业化,商业考量和市场反馈是影响创作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作品因为描绘不当而导致销量不佳,或者被抵制,那么创作者自然会更加谨慎。

所以,总结一下:

日本动画和漫画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正确”的条文要求你去遵守。但社会思潮和大众的期望确实在影响着创作的方向。

你可以说,它体现在:

对少数群体的描绘越来越多元和谨慎。
对历史和政治议题的探讨更加复杂和微妙。
在某些“擦边球”的尺度上,创作者和作品本身都在不断尝试和摸索。

很多时候,大家讨论“政治正确”,其实是在讨论“作品是否具有人文关怀”、“作品是否对社会负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速,过去一些被视为“正常”的描绘,现在可能会被认为是带有偏见或不妥的。

所以,与其说日本动漫漫画被“政治正确”束缚,不如说它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并在艺术表达和大众接受度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有时候,这种平衡的探索本身,就会成为讨论的焦点。

举个例子,《海螺小姐》这样的国民动画,几十年如一日地描绘着昭和时代的家庭生活,它相对稳定且不易出错。而像《咒术回战》、《链锯人》这样当代的、面向年轻人的作品,则会更直接地触及一些更前卫、更复杂的社会议题,并因此引发更多的争议和讨论。这种对比,也能说明“政治正确”在日本动漫界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种需要全社会各阶层普遍“自愿”遵守的政治正确内容,在日本并不存在。

作品中出现类似的内容都是创作者本人的价值观,日本的创作开放程度在全世界都算非常高的,几乎任何题材都有。

动画因为要上电视放送,尺度上多少要限制(不能有淫秽色情、不能太血腥)。

漫画只要不闹太大,基本没人管的。

除非像《演员夜凪景》的作者松木达哉,被抓进局子了,导致作品被腰斩。

至于很多人看动画厌恶的「主角白莲花」「洗白坏人」「必须在正义方」....

这本质上是商业价值选择,这类作品就是畅销,所以能动画化,乃至二期三期/剧场版,资本家当然首先追求利润

就像《转生史莱姆》,总被喷剧情幼稚老套,然而卖的好,就能不断动画化。

如果反常态、反套路、主角黑深残、邪恶打败正义、抨击日本体制的作品能火,资本家也不介意投资进行动画化的。

就像《幼女战记》,不止一次嘲讽资本主义的丑恶、大国统治秩序的无耻、指明了普通人对当权者来说就是消耗品。

主角就是邪恶的代名词,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不惜杀人无数,没有丝毫人性。

翻遍全篇,根本就找不出任何正能量

然而这动画卖的很好,于是2019年有了剧场版,目前也正在制作第二季。

在日本,只要不是明确反人类(其实这条也不一定),任何作品都可以发表。

毕竟像很多人喜欢的《Overlord》(骨傲天),可是把圣王国的人类当两脚羊,集群饲养、屠杀、扒皮制作魔法卷轴。

在价值观上妥妥的反人类没错吧?

然而这作品目前已经确定有第四季和剧场版了,估计后续篇幅还能动画化。

由于战后的民主化改造,日本对于「出版自由」看的很重,除非作者本人蹲了局子,否则各方很难达成共识搞封杀。

日本是纯资本社会,甚至比美国更自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日本动画和漫画的世界里,“政治正确”(政治的正しさ、政治的正確さ)这个概念,其实挺微妙的,不像欧美那样泾渭分明。要说完全不存在,那肯定不行;但要说它像某些地方那样,成为一种压倒一切的创作禁忌,那也未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股暗流,或者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有时候你会明显感受到.............
  • 回答
    日本动画和漫画故事中,东京之所以成为如此普遍的背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叠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一点: 一、 现实层面的考量:1. 集中与便利性: 信息与人才中心: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教育中心。绝大多数的动画制作公司、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读者和动漫迷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日本那边漫画连载和动画化同步推进、而且往往能引爆市场的模式,在我们国家并不那么普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从产业生态、创作习惯到市场运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得聊聊日本的漫画产业生态。日本的漫画产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
  • 回答
    关于“中国禁封日漫是否会导致中国动漫行业和在中国的日漫行业低迷”,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交流、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禁封”的程度和范围是影响其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 如果是针对个别作品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我们看着国漫一部部崛起,质量也越来越高,但说到更新模式,确实和隔壁日本的《海贼王》们不太一样,总是一季一季的,感觉有点意犹未尽。为啥国漫不学学人家《海贼王》那种每周一更的“长线作战”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或者“不行”,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
  • 回答
    在日本和美国,人们对动漫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在“幼稚”这个标签上。在日本,动漫早已是国民文化的一部分,几乎渗透到各个年龄层的生活中。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动漫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它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从小接触动漫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会继续追逐不同类型的动漫,有.............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能否超越《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日本动画领域中的地位,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讨论点,而且要说透彻,需要的不仅仅是列举作品的优点,还要深入分析它们在日本动画史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承认,《新世纪福音战士》(EVA)在日本动画史上,乃至全球范围内,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丰.............
  • 回答
    在日本动画协会×bilibili 2020年度动画评选落下帷幕,这份榜单就像是过去一年动画创作的风向标,里面有不少值得深入挖掘的好作品。作为一名资深的动画爱好者,我精挑细选了几部在我看来非常有代表性,并且值得大家花时间去品味的佳作,希望能给正在寻找下一部精彩动画的你一些灵感。首先,我必须要提的就是 .............
  • 回答
    日本动画在中国内地市场“全面禁播”的情景,并非没有先例,但如果真的要这么做,那影响绝不会是简单的“少了很多好看的动画”这么肤浅。这背后牵扯到的利益链条、文化接受度、产业链发展以及社会心理,都足够我们仔细掰扯一番。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一场“甜蜜的烦恼”的终结首先得说,这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经济损失。 .............
  • 回答
    日本动画画面崩坏越来越普遍,这确实是近年来不少观众和业内人士都会关注的现象。要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不能简单地说“日本动画不行了”,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画面崩坏”。它通常指的是动画在某些场景中出现的作画失误,比如人物比例失调、五官走形、动作僵硬、背景细节模糊不清.............
  • 回答
    日本动画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它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了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亚洲、北美、欧洲、拉美和非洲,日本动画都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群体,并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轨迹。亚洲市场:根基深厚,多元共荣亚洲无疑是日本动画最坚实的海外市场之一,这得益于历史渊源和文化亲近性。 .............
  • 回答
    要衡量一部日本动画在中国的人气,需要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综合考量,不能仅仅依赖单一指标。这更像是在做一项精细的“市场调研”,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真相。一、 核心受众的活跃度与消费能力:这部分是人气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核心的部分。1. 视频平台的播放量与互动数据: .............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你分析日本动画在欧洲与北美的普及情况,并尽量让这些内容显得更自然,像是一个对这个话题颇有研究的人在分享。话说回来,提起日本动画,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些色彩鲜艳、想象力爆棚的画面。但要说到它在海外,尤其是欧美这些地方的受欢迎程度,那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跟咱们国内的情况比起来,.............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明明在衰退,还有那么多人吹它”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论点和潜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衰退”和“吹捧”这两个概念,并结合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和文化影响力来分析。一、 关于“日本动画在衰退”的论点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
  • 回答
    日本动画宅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中常常被描绘成肥胖、戴眼镜的男性形象,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 ACG 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要追溯这个形象的源头,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 ACG 文化刚刚在日本萌芽并开始受到关注的时期。早期萌芽与早期形象(20世纪70年代末 .............
  • 回答
    想聊聊日本动画片儿,尤其是那些非“泡面番”——也就是咱们说的正常长度的动画剧集,为什么大部分都卡着24分钟左右这个时长吧?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随便定个时间就完事儿。首先,咱们得从最基础的“播放载体”说起。早些年,电视广播是绝对的主流。一个电视台黄金时段的节目,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广告位。.............
  • 回答
    日本动画界对于二维动画的坚守,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或是什么落后观念,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文化、技术和经济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让大家明白为啥那么些公司不“顺应潮流”去做三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深厚的艺术传承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是关键。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漫”,在.............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但要说具体数字,那可就跟问“一辆车多少钱”一样,差异实在太大了,说不准。不过,作为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过的,我能给你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让你大概有个谱。首先,得明确一点:国内代理一集日本动画的版权费,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死的“行价”。这玩意儿跟拍电影似的,受太多因素影响了,.............
  • 回答
    近十几年日本动画的确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动画发展的爱好者,我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却又实在的变化,就像同一条河流,它的流速、颜色和携带的物质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 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深化:从“少年热血”到“情感细腻”回想一下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
  • 回答
    你说的这种画面,在很多经典的日本科幻动画里都挺常见的,比如《宇宙战舰大和号》、《超时空要塞》系列,《机动战士高达》系列里的舰船等等。那种“舰长一声令下,操作员们手指飞舞”的场景,的确充满了科技感和紧张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他们在键盘上敲击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画里展示的键盘和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