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动画宅在 ACG 里似乎往往是肥胖的眼镜男形象,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回答
日本动画宅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中常常被描绘成肥胖、戴眼镜的男性形象,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 ACG 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要追溯这个形象的源头,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 ACG 文化刚刚在日本萌芽并开始受到关注的时期。

早期萌芽与早期形象(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日本的 ACG 文化还处于比较小众的阶段。电视上的动画片多为儿童向,而漫画也尚未像今天这样普及。虽然有一些核心爱好者,但他们的形象并没有被社会广泛关注,更谈不上形成统一的刻板印象。这个时期,喜欢动画和漫画的人群是多样化的,也包括一些相对正常的年轻人。

然而,随着像《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等作品的出现,动画开始展现出更复杂的叙事和更成熟的主题,吸引了一部分青少年和青年观众。这些作品往往有着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讨论,甚至自己创作同人作品。

“御宅族”概念的出现与负面解读(20世纪80年代中期 90年代初):

“御宅族”(Otaku)这个词,最早在80年代中期开始在日本流行,最初并没有明确指向动漫爱好者。它是一个宽泛的词语,泛指对某一事物有极度狂热,并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人。最初,“御宅族”的定义非常模糊,可以包括喜欢偶像、科幻、模型等各种领域的人。

然而,随着媒体对一些极端案例的关注,尤其是1989年发生的宫崎勤事件(虽然事件本身与动漫创作无关,但媒体将嫌疑人与“御宅族”标签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报道),“御宅族”开始被社会舆论与“怪异”、“不合群”、“性变态”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媒体为了制造话题,开始选择性地放大和呈现那些“不寻常”的ACG爱好者形象。那些将大量金钱和时间投入到购买周边、参加同人展会、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人,更容易被媒体捕捉并塑造成具有代表性的“御宅族”。

宅男形象的具象化:肥胖与眼镜(20世纪90年代初 2000年代初):

为什么会是“肥胖”和“眼镜”这两个特征呢?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生活方式的关联: 沉迷于动漫、漫画、游戏等室内活动,意味着长时间的静坐,缺乏体育锻炼。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身体发福。而“肥胖”也常常被用来象征一种“不修边幅”、“疏于社交”的形象。
视觉符号的简化: 在漫画和动画的创作中,为了快速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常常会使用一些视觉符号。眼镜作为一种常见的道具,可以被用来象征“聪明”、“宅”、“书呆子”等含义。而结合了“肥胖”和“眼镜”的形象,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宅”的符号,易于识别和记忆。
漫画家和评论家的描绘: 随着 ACG 文化的发展,一些漫画家和评论家也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宅男”形象的塑造中。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刻画这类角色,或者在评论中提及这样的形象。例如,一些早期的描述 ACG 亚文化的文章或访谈,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些词汇来形容那些资深爱好者。
早期互联网论坛和社区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在日本的普及,ACG爱好者开始在网上聚集,形成各种论坛和社区。在这些地方,用户之间会相互称呼和戏谑,一些具有戏谑意味的描述也会被广泛传播。如果一开始就有一些成员带有这些特征,或者大家互相开玩笑说自己是“肥胖的眼镜男”,这种说法也可能被内化和放大。
日本社会对“宅”的普遍认知: 在日本,社会整体对于“宅”文化有着一定的距离感,甚至带有一定的警惕。媒体的放大效应加上一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使得“肥胖”、“眼镜”等特征成为了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宅男”标签。

刻板印象的巩固与反思(2000年代初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 ACG 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这种“肥胖的眼镜男”的刻板印象也随之扩散。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海外的 ACG 爱好者,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样的描绘。

然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反思和挑战这种单一的刻板印象。随着 ACG 文化越来越主流化,参与到其中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元化。我们看到许多身材健美、形象时尚的 ACG 爱好者,也有很多女性动漫迷、年龄较大的粉丝等等。一些作品也开始刻意塑造与传统刻板印象不同的宅男形象,或者对过去的形象进行解构和反思。

总而言之,日本动画宅的“肥胖的眼镜男”形象,并非在某个单一时间点被创造出来的,而是随着 ACG 文化在日本社会的发展,在媒体的关注、亚文化圈内的传播、以及漫画家和评论家的描绘等多重因素下,逐渐形成并被巩固下来的一种刻板印象。这个过程带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也反映了社会对新兴文化现象的认知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了之前网传很火的一组图

请从下面四张合照中判断,是谁杀死了小女孩?


嘛,这个好像到最后也没找到具体答案

不过这个问题倒是引发了好多对刻板印象的讨论

比如关于图中第四个人,仅根据外观就有这种推断:

肥胖的眼镜男形象=肥宅?

貌似这种印象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了。而且普遍评价很差。

正好大佬 @鱼缸里的沫沫鱼 最近提了这个问题

那么铅笔娘发挥一下探索精神,

来找找到底这个锅到底能追究到啥时候~

首先,在日本,宅肯定不是什么褒义的称呼

像下面这样自称为宅啥的,你可千万别信哦~

顶多是个动漫爱好者,来凑啥热闹呀,岂可修!

和“宅”有关的称呼在大部分场景下都是不咋好的,

不仅仅是acg作品,即使是在现实中,霓虹那边一提起这个词,

大家脑海里的印象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

然后动漫里也有这样

这样

这样的形象

要讨论这个刻板印象的形成,

肯定和御宅族(“おたく” OTAKU)这个概念的发展脱不了关系

当然,铅笔娘这里先不长篇大论去讲御宅族名称的起源了,

直接来看一位对这个概念起到关键影响的人物——偶像爱好者专栏作家中森明夫。

其实“おたく”称呼早就在80年代科幻作品里出现过,但那时并没啥贬义向的含义

超时空要塞中林明美和一条辉互相使用“御宅”来寒暄,而被众多爱好者模仿,从而慢慢演变成了动漫爱好者群体的代表词。

但中森明夫这位老哥,闲着没事情干,开始整活起了这个称呼。

他在成人向萝莉控漫画志《漫画ブリッコ》上连载了几篇文章,专门对御宅族进行研究。

好家伙,在这些文章中,他直接把这个词拿来指代了一个特定人群(万恶之源)。

简单来说就是:他把“穿着很土”的动漫爱好者、同人文化参与者群体写成了这样

“完全不修边幅、沉迷趣味、甚至是男性应有的能力低下而交不到女朋友”

摘取其中一段描述给大家看看:

“穿着妈妈买的980日元一套1980日元一套的衬衫和休闲裤还自认为很时髦,脚上的运动鞋也是很多年前印上版权符号的伪劣产品,挎着的鼓鼓的单肩包啪塔啪塔地摇晃着。就是这种人。”

里面的几个关键穿着要素(劣质衬衫、休闲裤、运动鞋、单肩包

是不是有点和现在的形象开始有关联了?

这番言论一出,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肯定会引起一波大争议吧!

这场大风波让“おたく”这个称呼似乎正式成为了圈子内的自嘲、蔑视用语。

而后面又出现了宫崎勤案件,更是让“おたく”成了整个社会的议论的焦点,含义被无限贬低。

简单说下宫崎勤案件:

罪犯宫崎勤先后绑架、杀害了四名年龄在 4-7 岁的女童,自供的犯罪动机竟然是幻想着吃掉女童后可以让死去的爷爷复活,后续警方从其家中搜出大量色情、凌辱向动漫,并将其视为犯罪动机之一。

对了,他长这样:

宫崎勤事件后,社会产生对于御宅族以及动漫画产业的误解,御宅族被典型化成为了“失败者”的代名词,社会上出现了反对御宅及动漫画的热潮,日本动画产业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于是从1988年开始,御宅族开始逐步下潜,OTAKU一词在当时一度成为禁忌。

之后冈田斗司夫(动画公司 GAINAX社长)不断尽力为“御宅族”挽回形象,还发表了《御宅入门》一书,发出了著名的御宅宣言“御宅是日本文化的正统继承人(オタクは日本文化の正統継承者である)”。

再加上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电车男》大热,和御宅族强大的消费能力,让人们对其态度逐渐改善(但固有形象很难改变了。)

电影《电车男》中御宅族的形象

电视剧《电车男》中御宅族的形象

观察下穿着要素,是不是和现在acg作品中的形象更加接近了?

于是这种固有形象的建立也逐渐出现在了动漫中,湾湾那边在此基础上还给出了以下总结:

一些动漫作品,还会这些外在要素融入到宅女设定中(观察最左边那位)

差不多就是这样啦,

其实要说罪魁祸首还是中森明夫吧,狗血的是,在多年后的采访中,

他竟然表示这个词本来是高中时代给同班同学取的昵称,后面自己带入了《漫画ブリッコ》中??

这……真的是

以上,整理不易,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友善讨论哈~


参考资料:

御宅族- 维基百科

关于“死宅”一词的诞生、发展以及与“真恶心”挂钩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动画宅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中常常被描绘成肥胖、戴眼镜的男性形象,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 ACG 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要追溯这个形象的源头,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 ACG 文化刚刚在日本萌芽并开始受到关注的时期。早期萌芽与早期形象(20世纪70年代末 .............
  • 回答
    日本动画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它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了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亚洲、北美、欧洲、拉美和非洲,日本动画都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群体,并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轨迹。亚洲市场:根基深厚,多元共荣亚洲无疑是日本动画最坚实的海外市场之一,这得益于历史渊源和文化亲近性。 .............
  • 回答
    日本动画在中国内地市场“全面禁播”的情景,并非没有先例,但如果真的要这么做,那影响绝不会是简单的“少了很多好看的动画”这么肤浅。这背后牵扯到的利益链条、文化接受度、产业链发展以及社会心理,都足够我们仔细掰扯一番。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一场“甜蜜的烦恼”的终结首先得说,这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经济损失。 .............
  • 回答
    日本动画画面崩坏越来越普遍,这确实是近年来不少观众和业内人士都会关注的现象。要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不能简单地说“日本动画不行了”,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画面崩坏”。它通常指的是动画在某些场景中出现的作画失误,比如人物比例失调、五官走形、动作僵硬、背景细节模糊不清.............
  • 回答
    要衡量一部日本动画在中国的人气,需要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综合考量,不能仅仅依赖单一指标。这更像是在做一项精细的“市场调研”,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真相。一、 核心受众的活跃度与消费能力:这部分是人气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核心的部分。1. 视频平台的播放量与互动数据: .............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你分析日本动画在欧洲与北美的普及情况,并尽量让这些内容显得更自然,像是一个对这个话题颇有研究的人在分享。话说回来,提起日本动画,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些色彩鲜艳、想象力爆棚的画面。但要说到它在海外,尤其是欧美这些地方的受欢迎程度,那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跟咱们国内的情况比起来,.............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明明在衰退,还有那么多人吹它”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论点和潜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衰退”和“吹捧”这两个概念,并结合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和文化影响力来分析。一、 关于“日本动画在衰退”的论点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能否超越《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日本动画领域中的地位,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讨论点,而且要说透彻,需要的不仅仅是列举作品的优点,还要深入分析它们在日本动画史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承认,《新世纪福音战士》(EVA)在日本动画史上,乃至全球范围内,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丰.............
  • 回答
    在日本动画协会×bilibili 2020年度动画评选落下帷幕,这份榜单就像是过去一年动画创作的风向标,里面有不少值得深入挖掘的好作品。作为一名资深的动画爱好者,我精挑细选了几部在我看来非常有代表性,并且值得大家花时间去品味的佳作,希望能给正在寻找下一部精彩动画的你一些灵感。首先,我必须要提的就是 .............
  • 回答
    在日本动画和漫画的世界里,“政治正确”(政治的正しさ、政治的正確さ)这个概念,其实挺微妙的,不像欧美那样泾渭分明。要说完全不存在,那肯定不行;但要说它像某些地方那样,成为一种压倒一切的创作禁忌,那也未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股暗流,或者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有时候你会明显感受到.............
  • 回答
    日本动画界对于二维动画的坚守,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或是什么落后观念,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文化、技术和经济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让大家明白为啥那么些公司不“顺应潮流”去做三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深厚的艺术传承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是关键。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漫”,在.............
  • 回答
    国内动画实现与日本同步播出,在“先审后播”的政策背景下,确实是一项颇具挑战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精妙协调和高效运作,绝非简单的“赶工”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先审后播”这个政策的本意。它主要是为了规范国内动漫市场,保证内容的健康导向,防止不良信息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
  • 回答
    想聊聊日本动画片儿,尤其是那些非“泡面番”——也就是咱们说的正常长度的动画剧集,为什么大部分都卡着24分钟左右这个时长吧?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随便定个时间就完事儿。首先,咱们得从最基础的“播放载体”说起。早些年,电视广播是绝对的主流。一个电视台黄金时段的节目,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广告位。.............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但要说具体数字,那可就跟问“一辆车多少钱”一样,差异实在太大了,说不准。不过,作为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过的,我能给你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让你大概有个谱。首先,得明确一点:国内代理一集日本动画的版权费,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死的“行价”。这玩意儿跟拍电影似的,受太多因素影响了,.............
  • 回答
    日本动画和漫画故事中,东京之所以成为如此普遍的背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叠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一点: 一、 现实层面的考量:1. 集中与便利性: 信息与人才中心: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教育中心。绝大多数的动画制作公司、漫.............
  • 回答
    近十几年日本动画的确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动画发展的爱好者,我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却又实在的变化,就像同一条河流,它的流速、颜色和携带的物质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 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深化:从“少年热血”到“情感细腻”回想一下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
  • 回答
    你说的这种画面,在很多经典的日本科幻动画里都挺常见的,比如《宇宙战舰大和号》、《超时空要塞》系列,《机动战士高达》系列里的舰船等等。那种“舰长一声令下,操作员们手指飞舞”的场景,的确充满了科技感和紧张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他们在键盘上敲击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画里展示的键盘和控.............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我们看着国漫一部部崛起,质量也越来越高,但说到更新模式,确实和隔壁日本的《海贼王》们不太一样,总是一季一季的,感觉有点意犹未尽。为啥国漫不学学人家《海贼王》那种每周一更的“长线作战”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或者“不行”,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读者和动漫迷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日本那边漫画连载和动画化同步推进、而且往往能引爆市场的模式,在我们国家并不那么普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从产业生态、创作习惯到市场运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得聊聊日本的漫画产业生态。日本的漫画产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
  • 回答
    《日在校园》,一个在泛 ACG 圈子里提起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名字。它绝非一部寻常的“后宫番”或“校园恋爱喜剧”,而是以一种近乎颠覆的姿态,将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情感关系的破裂,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评价《日在校园》,不能简单地套用“好看”或“难看”的标准,它更像是一场社会实验,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