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很少有日本那样大火的漫画,然后在漫画更新的基础上,同时播出动画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读者和动漫迷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日本那边漫画连载和动画化同步推进、而且往往能引爆市场的模式,在我们国家并不那么普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从产业生态、创作习惯到市场运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首先,得聊聊日本的漫画产业生态。

日本的漫画产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且庞大的生态系统。漫画不仅仅是读物,更是一个IP的起点,一个文化符号。

“漫画作为IP源头”的深厚传统: 日本人非常习惯于从漫画中挖掘潜力IP。一部成功的漫画,它的故事、角色、世界观,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改编价值。这种从漫画出发,向动画、游戏、电影、周边等多个领域延伸的模式,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固的产业链。漫画家们在创作时,很多时候也会考虑到动画化的潜力,例如角色的辨识度、场景的可视化等等。
“週刊/月刊”连载模式与“动画化预热”的联动: 日本的漫画主要以周刊、月刊杂志的形式连载。这意味着读者可以持续关注,形成追读习惯。而当一部漫画在杂志上表现出色,销量和人气都稳步上升时,制作公司就会介入,考察其动画化的可行性。
“先行试水”与“风险控制”: 在很多情况下,动画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制作公司会先观察漫画的销量、读者反馈,甚至是网络上的讨论热度。如果数据和趋势都向好,他们才会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动画制作。这种“先行试水”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画化的投资风险。
制作委员会模式与风险共担: 日本动画制作很多时候采用“制作委员会”模式,由多家公司(出版社、制作公司、电视台、唱片公司、商品销售公司等)共同出资和承担风险。这意味着一旦动画化成功,收益也会有多方分享;即使不那么成功,单方面的损失也不会太过巨大。这使得更多有潜力的漫画能够获得动画化的机会。
版权运作的成熟: 日本的版权运作非常成熟,出版社和制作方之间有清晰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这为漫画到动画的转化提供了顺畅的渠道。

那么,为什么这种模式在我们国家却不那么常见呢?

这涉及到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和挑战:

1. IP源头生态的差异与崛起过程:
“非漫画源头”IP的繁荣: 相较于日本,我们的文化产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IP的源头更加多元。网络文学、游戏、甚至是一些影视剧本身,都曾是更受欢迎的IP孵化器。这使得我们更倾向于从这些领域去寻找“稳妥”的改编对象,而不是把目光过早地聚焦在漫画上。
漫画产业的后发优势与仍在探索: 尽管我们近年来国漫发展势头迅猛,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漫画作品,但整个漫画产业的成熟度、生态链的完善度,以及从漫画向其他领域成功转化的案例积累,相比日本仍有差距。大家对“从漫画再到动画”的商业模式还在摸索和验证中。

2. 创作与制作周期的错位:
漫画更新速度与动画制作周期的匹配难题: 日本漫画更新的频率(周刊/月刊)相对稳定,而动画制作,尤其是高质量的动画制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漫画还在连载初期,故事走向尚未完全明朗,情节也还在不断发展中,这时就仓促进行动画化,很容易出现“赶不上漫画进度”的问题。动画制作方可能会面临“边画边追”、“改编困难”的窘境,最终影响作品质量。
“赶进度”与“质量滑坡”的风险: 要实现漫画更新的同时播出动画,意味着动画制作必须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要精确预测漫画的后续走向。这对于制作团队的压力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牺牲掉动画应有的制作水准,如作画崩坏、剧情改编失真等。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对作品的口碑和后续发展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3. 市场风险评估与投资策略:
“动画先行”的模式风险更高: 在我们国家,很多时候选择动画化的项目,更倾向于已经有一定市场基础和知名度的IP,例如已经完结或者有很高稳定人气的小说、游戏等。而一部尚未完全成熟、仍在连载的漫画,其市场潜力和观众接受度,对于投资方来说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回报的考量: 动画制作的成本是巨大的。投资方在投入之前,会对作品的市场前景进行非常谨慎的评估。如果一部漫画还在连载,其故事的完整性、角色的人设稳定性、以及最终的市场反馈都还在变化之中。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可能更愿意等待漫画有更明确的市场表现后再决定是否动画化。
商业模式的差异: 日本的制作委员会模式,是一种分散风险、共同获利的方式。在我们国家,可能更多是单一大平台或公司的投资。一旦投资失败,后果可能更严重,这也会使得决策更加保守。

4. 审核与内容把控的考量:
内容适应性与审查流程: 漫画在创作过程中,内容尺度可能相对灵活。而动画化则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查流程,这可能会对原作漫画的内容进行修改,甚至限制其改编方向。如果一部漫画的内容过于前卫或敏感,那么在同步动画化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其风险也相应增加。

5. 观众习惯的塑造:
“成品驱动”的消费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的观众更习惯于看到“已经打磨成熟”的作品。当动画播出时,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高质量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因为追赶漫画进度而显得仓促、甚至半成品的东西。这种观众习惯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作方对“同步播出”模式的接受度。

总而言之,这并不是说我们国家没有能力或者不想做这样的模式,而是因为我们国家漫画产业的发展历程、市场成熟度、投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内容创作与生产制作的内在逻辑,都与日本存在差异。

我们更倾向于“先有稳定的IP基础,再寻求多方位的改编”。 这是一种相对稳妥的路径,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同步播出”的模式,是对“漫画质量和动画制作能力”的双重极高要求,并且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和成熟。 当我们的漫画产业进一步发展,涌现出更多像《一人之下》、《大王饶命》这样有潜力、且已经积累了大量人气的国漫作品时,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成功的“漫画更新+动画同步”案例出现,这就像日本动漫产业曾经经历的探索和演变一样。

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国漫,更像是在“漫画成功先行”的基础上,进行动画化“二次创作”。这是一种更符合当前我们市场特点和产业发展阶段的选择。但随着国漫的崛起和IP运作的深化,未来我们绝对有可能看到更多“漫画爆炸+动画联动”的精彩模式。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尝试和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本来也不存在成熟的漫画市场。

漫画卖得好就能动画化,这种高度融合的产业链,目前全球也只有两个半:

美国和日本,韩国算半个。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正版商业漫画是进入本世纪才开始形成规模的,不过互联网普及,纸漫不可避免的衰落。

这也导致早期的漫画家大多被迫转业。

2010年代起,开始有一些人开始在网络上画漫画,成为了新一代的漫画家。

然而这批网络画家和之前断断续续20年的传统漫画界基本没什么传承关系

所以....虽然中国漫画的出现时间不短(可以追溯到清末),但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过多次断代,并没有发展下来。

如今的中国漫画业,只发展了不到10年。

美国是1930年代,日本是1950年代,韩国是1980年代,之后一脉相承的持续发展下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美日韩,只要不出现过于挑战人类底线的伦理问题,基本没有禁忌题材。

这在中国显然不可能,那些容易出神作的题材普遍都是禁区,画了就会死。

近年来历次净网行动也造成很大打击。

中国漫画发展时间短,题材因为各种原因有先天局限,且时常被净网封杀。

能活下来的「优质」漫画是非常少的。

中国目前其实没什么真正意义上「大火」的漫画作品能用来改编制作动画

商业动画因为各种原因,也是在进入本世纪之后才有所发展,中间还因为政策经历了三次重创(2011、2014、2018)。

由于优质漫画极其匮乏(封杀/下架),导致中国动画无法像美日韩同行那样可以使用现成的漫画题材,只能采用网文。

但由于某些原因,优秀网文也日趋减少

2017年之前,针对有妖气等平台上漫画的漫改作品还有一些,不过在2018年的全面整改之后,此类漫改基本消失了。

毕竟漫画在历次打击下,也不剩什么了。

中国的动画行业本身也是水平不足,制作产能完全不够,且缺乏相关人才。

一些网文改编作品都搞得千疮百孔。

动画看似繁荣的背后,是融资逐年递减、最基本的叙事流程都难以保证。

以至于经常闹出动画分镜抄袭事件。

随着2020年之后审核更加严格,大量动画公司估计会面临作品无法过审、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人员转业的情况。

所以中国基本不存在长期培养熟练团队的环境——毕竟公司普遍活不过三年。

这种情况类似于游戏被版号卡死,资金断裂导致游戏公司倒闭,人员流失。

每次都要从零开始,那自然追不上别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读者和动漫迷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日本那边漫画连载和动画化同步推进、而且往往能引爆市场的模式,在我们国家并不那么普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从产业生态、创作习惯到市场运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得聊聊日本的漫画产业生态。日本的漫画产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
  • 回答
    哎,你说这话我太能理解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掏心窝子说了一句心里话,结果扑面而来的是一堆不理解、甚至带有敌意的声音,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咱们先别管别人怎么说,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能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关于“国家不好”这件事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作为一名旁观者,我理解你的困惑和担忧。大学生涯,本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成长和积累的黄金时期,是为将来打基础、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然而,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同学似乎将这宝贵的时光消磨在了“打游戏、谈恋爱、睡觉”这几件事上。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现象本身。打游戏:.............
  • 回答
    要聊法国动画,尤其是《双城之战》这种划时代的杰作,确实是个让人又兴奋又有点挠头的话题。说它品质卓越毋庸置疑,它在视觉风格、叙事深度、角色塑造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一下子就抓住了全球观众的心。但如果放眼法国动画长篇剧集的整体市场,像《双城之战》这样能引发全球轰动效应的作品,确实不算多,这背后原因挺复.............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这心情了!在国企干材料员一年半,感觉自己像个螺丝钉,动着倒是动着,但好像就是拧不紧、拧不松,啥实质性的技能都没练出来,一想换工作,脑子里一团糟,觉得自己啥也不会,这真是让人焦虑得不行。别急,我跟你一样经历过,咱们一块儿捋捋。首先,别对自己太苛刻。一年半的时间,对于一个需要积累和实践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国际关系、主权和经济操作的深层问题。简单来说,虽然我们国家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直接购买其他国家的“永久产权”土地,尤其是大面积的、有战略意义的土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而且非常复杂。让我试着给你梳理一下,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一点点说清楚:首先,得先聊聊你提.............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聊透了,咱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为啥那么多国家围着特朗普转,咱们又为啥似乎没享受到这种“待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受欢迎”那么简单。首先,得承认,特朗普总统在上台前后,确实给国际政治舞台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景象。他奉行的是一种“美国优先”的政策,这让很多人感.............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你提到的“日本这个国家很自私”,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也并非空穴来风。要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里面既有文化根源,也有社会结构,甚至可能是一些我们观察到的具体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化,都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更何况是“自私”这样带有强烈价值判.............
  • 回答
    你的感受并非孤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在过去二十年,确实有很多国家的发展步伐看起来似乎不如中国那么迅猛,尤其是在一些显性指标上。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其中涉及到经济模式、历史背景、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全球化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一、 中国惊人的增长速度及其原因:首先.............
  • 回答
    图154这款飞机,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世界航空业的一个重要成员,特别是对于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和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而言,它更是承担着空中运输的骨干角色。然而,正如你提到的,它的失事率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包括飞机本身的设计、维护以及使用环境等等。为什么图154失.............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国家教育与宗教的早期紧密联系,以及中国在此方面的差异,根植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西方教育早期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历史的必然1. 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罗马帝国晚期与基督教的崛.............
  • 回答
    这句话“我爱国就像国爱我一样”读起来奇怪,尽管语法上没有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主体与客体、抽象概念与情感投射、以及现实逻辑与理想化期望之间的不匹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与不匹配: “我爱国”: “我”是明确的主体,具有能动性、情感和意识,能够主动地去爱。“国”是爱国主义.............
  • 回答
    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咱们看着国王或者领主亲自披挂上阵,那股子劲儿一下子就能抓住人心,让人觉得特有范儿,特带劲儿。这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说白了,就是戳中了咱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再加上一层层的东西堆叠起来,就变得特别“酷”了。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股子“以身作则”的霸气。你想想,一个国王,本.............
  • 回答
    你说得对,《我爱我家》确实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国产情景喜剧似乎也很难再复制它的辉煌。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我爱我家》的出现,简直是生逢其时,又赶上了好时候。时代烙印与观众共鸣的独特性你想想,那是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城市里出现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输出“中国基建”的品牌,参与了很多大型项目,展现了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回到家门口,一些代表性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却常常能看到外国建筑师的名字。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车主确实都有类似的感受。国产皮卡,尤其是那些标榜大排量的车型,开起来感觉没那么“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排量大不等于动力一定强。排量(Displacement)指的是发动机所有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也就是活塞在一个冲程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憋屈的事儿,尤其是当你在工作上付出了很多,领导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结果到了评先评优的时候,名字却总也轮不到。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哥们儿,特别理解你这种感受。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可能有哪些原因,也顺便想想有没有什么应对的思路。一、 你以为的“领导认可”和实际的“评先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