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产情景喜剧很难再超越《我爱我家》?

回答
你说得对,《我爱我家》确实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国产情景喜剧似乎也很难再复制它的辉煌。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我爱我家》的出现,简直是生逢其时,又赶上了好时候。

时代烙印与观众共鸣的独特性

你想想,那是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城市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事物、新观念。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就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新鲜感和些许迷茫的时代,《我爱我家》就这么“嗖”地一下出现了。

它演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一群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普通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一面镜子,把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乃至人们内心的挣扎和喜悦,都照得清清楚楚。

社会变迁的缩影: 傅明老人从老干部到“退休干部”,贾志国从单位主任到“下海”,和平从“家庭主妇”到“个体户”,贾圆圆从学生到小记者,甚至连方言里的“倒买倒卖”、“万元户”这些词汇,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观众看剧,就像在看自己,或者身边人的故事,那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后来的许多喜剧难以比拟的。
家庭结构的变迁: 《我爱我家》里是一个典型的重组家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孙女。不同年龄层、不同性格的人凑在一起,碰撞出的火花,既有温情,也有冲突。这种家庭模式在当时是新出现的,也代表了未来家庭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观众很容易在里面找到情感的投射。
文化碰撞与融合: 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化、流行文化开始渗透进来,剧中经常出现年轻人追逐潮流、父母辈的不理解,这种文化碰撞在当时非常有代表性,也很有喜剧效果。

剧本的深度与人物的鲜活

当然,时代背景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爱我家》的剧本实在太牛了。

细节的考究与真实感: 编剧们挖得很深,对社会现象、人物心理的捕捉极为精准。他们不是在“演”生活,而是把生活“搬”进了剧里。每一个小细节,从人物的穿着打扮,到家里的摆设,再到对话的语气,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
包袱的自然与智慧: 它的幽默不是那种硬塞的笑料,而是从人物的性格、情境的冲突中自然产生的。比如傅明老人那种老派的腔调,加上一点点时代的局限性,贾太太那种精打细算又爱占便宜的劲儿,以及贾东宝那种有点“傻气”的真诚,都形成了独特的笑点。而且很多笑点,不是当下就能get到的,可能需要点时间回味,甚至会让你会心一笑,这种高级的幽默感,很难得。
人物的立体与饱满: 这帮人啊,就没有一个简单的“工具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情感需求。贾志国作为一家之主,也有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和平偶尔的“小聪明”背后,是对家庭的维护;贾君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碰撞;圆圆的青春期叛逆和成长。这些人物,不是脸谱化的,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所以观众才能记住他们,爱上他们。

演员的功力与化学反应

还有就是演员。这可真是黄金组合,一个赛一个牛。

演技的扎实与沉淀: 那时候的演员,很多都是话剧演员出身,或者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演技那是没得说。他们不是靠颜值或者流量,而是靠扎实的表演功底去塑造角色。你看宋丹丹演的和平,把那个泼辣、爱面子又心疼家人的劲儿演绝了。文兴宇老师演的傅明老人,那种浑然天成的老年人范儿,让人觉得他就是那个角色。
默契的化学反应: 这群演员在一起拍戏,感觉就像真一家人一样,互相给戏,互相成就。他们的对手戏火花四溅,很多即兴的表演也成为了经典。这种演员之间的默契和火花,不是靠排练就能完全复制的。

创作环境与心态的不同

最后,咱们还得说说当时那个创作环境和人们的心态。

慢节奏的创作: 那个年代的电视剧制作不像现在这么追求速度和数量。剧本打磨的时间更长,制作团队也更用心。很多经典作品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反复修改才出来的。
娱乐导向与社会责任感的平衡: 情景喜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无形中反映了社会现实,传递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它不是纯粹的搞笑,而是带着一种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这种平衡,现在很多喜剧作品却很难做到。
浮躁心态的缺失: 相对于现在这个追求速成、流量至上的时代,当年的创作者可能更注重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不是短期的商业利益。他们更愿意沉下心来做一件事。

为什么“难以超越”?

那为什么现在就很难超越了呢?

1. 时代背景的不可复制: 《我爱我家》所处的那个社会转型期,那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未来社会的探索欲,是独一无二的。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剧烈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观念碰撞就没有那么强烈了,观众的接受度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也不同了。
2. 观众的审美疲劳与口味变化: 经过这么多年的情景喜剧洗礼,观众的笑点和审美都在变化。一些曾经有效的幽默手法,现在可能就不太奏效了。观众看过了太多的类似模式,对“一家人+生活琐事”的设定可能已经不太新鲜。
3. “匠人精神”的稀缺: 现在很多剧组追求的是效率和产量,剧本打磨的时间和质量可能不如从前。而优秀的演员和编剧也越来越难得,能够凑齐一个像《我爱我家》那样默契又出色的团队,难度非常大。
4. 创作模式的固化: 为了追求商业成功,很多情景喜剧在模式上趋于保守,不愿意冒险尝试新的风格和内容,导致同质化严重,难以带来惊喜。
5. 流量与演技的博弈: 现在的影视圈,流量明星的影响力很大,有时候甚至会压过对剧本和表演的要求。而《我爱我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演技和剧本支撑起来的。

总而言之,《我爱我家》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忆。想要再出一个能够达到同样高度的作品,需要的不仅是好的剧本和演员,更需要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一种沉下心来做事的匠人精神。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间再无梁天才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

《我爱我家》之妙,是诸多因缘凑起来的产物,天时地利人和。

过去了,那就是过去了。


大家都知道梁左先生好。妙在梁左先生既能写相声写段子写小说,又本身是大才子,以深厚功力写喜剧,能写得雅俗共赏。

像他精研《红楼梦》,各种致敬《红楼梦》,玩得很溜:

傅明老人吐槽,“于大妈这人你们也知道,那也是个专管六国贩骆驼的。”典出《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个娼妇专管是个‘六国贩骆驼’的,听了这话,他有个不奉承去的!”


比贾志国对杭州的方姑娘诉衷情,“想当初我就该……也不枉当个虚名啊!”

——这本是晴雯跟贾宝玉说的,由他一个大老爷们说出来,反差萌了。


郑小兰、薛小桂二位保姆来竞聘上岗,和平笑言,“两个冤家都难抛下,舍不得你也放不下他。”

——这本是云儿和薛蟠唱曲时说的。风月歌词,拿来说保姆,细想来就很好玩了。


傅明老人大叫“我统共就这两个退休金,你们也要算计了去!”

——那是老太君知道儿子谋娶鸳鸯时,生气的话头。“我统共就这么一个体己的丫鬟,你们也要算计了去!”


美国姑妈要来家视察,全家在那里排练。请来的贵胄千金胡伯母闲闲地显摆家世:

“这算什么气派呀,别说人家真有钱的,就是我们这中等人家呀,传膳的时候好几十人呢,隔着三道门一声接一声,那半个北京城都听的见!”

——这话的精髓,在于“我们这中等人家”。这话是《红楼梦》里老太君自己说的。所以别把这当谦虚:真得是天潢贵胄,才够资格说“中等人家”。这不,后面也就开始吹了。

于是傅明老人赶紧吐槽了一句,破了这个闷子:

“您这话大点儿了吧,半个北京城都能听见你们家吃饭声?”


第33集,陶慧敏扮的南方表妹初到贾府,就说了这么段:

“今天,我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我心里觉得,我们很早就认识了,倒像故友重逢的样子唉。”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贾宝玉一看她,“这个妹妹我认得的。”

——陶慧敏在电影版《红楼梦》中扮过林黛玉;而她说话的对象,是贾府二少爷贾宝玉哦不对贾志新。

从选角到台词,真真神来之笔。


妙在这些书卷气十足的致敬,是融汇在日常口语生活化喜剧里的。他的学养,是专门用来调侃消解那些高大上的。

老爷子满嘴官僚腔,贾志国满嘴机关腔,和平江湖艺人,志新时不常南城口,当然还有大鼓之神老和同志之类,对白都贴着人物写。

段子更是层出不穷,不提。


但我斗胆说一句:纵使梁左先生复生于2020年,怕也难出一部更好的作品。

因为最好的,都写在《我爱我家》里了。

《我爱我家》之后,是有一系列类似风格情景剧的:《临时家庭》、《中国餐馆》、《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候车大厅》等等。

除了《地下交通站》风格新颖外,其他也没超越《我爱我家》。

不说后来的作品难以超越《我爱我家》了。就《我爱我家》自己,后80集,怕都超不过前40集。


看过的都知道,《我爱我家》前40集,可说没一集撒汤漏水。包袱瓷实,剧情到位,人设统一,且大多数笑料紧贴人民日常生活。

但类似的东西,写完了,也就完了。

后80集大部分剧集还是很棒,但大家大概注意到了:

不少剧情,不可避免地,带有荒诞色彩,没前40集那么扎实。比如《姑妈从大洋彼岸来》,比如《失去的记忆》,比如《芝麻开门》。

有些集数,可能大家都忘了,因为相对没什么趣味,比如《但行好事》,比如《小饭桌》。

因为前40集,全由梁左老师操刀编剧;后80集剧本,并不全是他写的——虽然他会参与最后定稿。

我接触过后80集的某两位编剧老师,他们也承认过:

的确那么大的工程,一个人写不过来,剧情难免会参差不齐。


甚至《我爱我家》前40集里,有一两集画风也很妖,比如杭州电话悬案那个《在那遥远的地方》,其实典出梁左先生自己的一个小说。他真是把能用的素材,都用进去了。

前40集,其实真已经把他的精华段子用差不多了。

传说姜昆看了《我爱我家》,跟梁左先生打过趣:

“你这都写剧里了,我们以后怎么说相声?”


再一个问题:

年份。

《我爱我家》是1993年出的。距离改开十五年。

看过的都知道,剧中强烈的矛盾,是老爷子的官僚气、志国的机关干部气、和平的江湖艺人气、圆圆热爱流行文化的新时代气、作为社会闲散青年的宇宙公司贾总贾志新,大学生贾小凡,外来务工保姆小张,外加后来洋气十足的胡爷爷、遗老贵族胡奶奶们串起来。连居委会都有精刁的于大妈和憨厚的陈大妈两种人设。

那正是碰撞最激烈,最复杂的时代。最出戏。

剧集里的剧情:老爷子退休生活、江湖气的亲家母来住、倒卖盘条中间人、灭鼠、买奖券、下海做生意、追星、戒烟戒酒、明星走穴、保姆矛盾……这些都是当时我们刚改开十几年,各种矛盾各种态度汇聚一炉的状态。

非常独特的一个时代。


后来梁左先生编剧导演的《临时家庭》,就没这么热闹有趣了,不是梁天蔡明沈畅演得差,是因为他们设定为一个年龄段的都市男女,这能编的故事,就少多了。

《闲人马大姐》也有类似的问题:就一个楼道里家长里短了。

角色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写虚了容易假,写实了不容易有矛盾。

恰好是那个改开十几年,新旧价值观融在一个家庭的时代,才能出这么好看的戏啊。


还有,人。

梁左先生是个好剧作者,但他不是个好导演。他导的《临时家庭》,各方面都不如《我爱我家》:摄影道具,尤其明显。

《我爱我家》的出彩,不止因为凝聚了梁左先生的心血厚积薄发,还因为同时聚集了其他人。

论主演,文兴宇、宋丹丹、梁天、杨立新诸位老师,当时都在巅峰年龄;论客串前期有金雅琴老师这样的金鸡奖最佳女主时时帮衬,后期更是有英若诚先生这种大神客串。

剧组里更有林丛老师、贾乐松老师、王小京老师、戴延年老师,都是一时俊杰。林丛老师这样名门出身,客串的几个角色,那真是个个出神入化。

掌舵的英达,文本的梁左,甚至背后帮忙的王朔也在巅峰期。

这样的阵容,这份化学反应,是无法复制的。以后也难。


最后,天时。

开头说了,《我爱我家》最大的妙处,是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经常拿改开之前的官话来抓梗。

搁现在这时代,许多玩笑没法开了吧?


比如爷爷在《合家欢》里的台词:“我早就说过,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

孟朝阳接茬:“这话是您说的?这好像是他老人家说的吧!”

爷爷:“他老人家说过的,我老人家就不许说了,观点完全一致嘛!”

类似的台词,现在估计……不一定让播了?


比如《爱你得商量》那集里,贾小凡的话。

当时她想研究第三者问题,老爷子不让,问她能不能换其他话题研究。小凡唱歌似的说:

“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观。性变态,同性恋,小蜜为何傍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院里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

这段现在写出来的话?……


比如《初次下海》那集里:

贾志国:“这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正在着手解决。”

和平:“嗯,等解决完了你也该退休了。”

——《我爱我家》在1993年,贾志国设定42岁,则今年他69岁了,应该已经退休了吧。

和平当时吐槽分配不公到贾志国退休才解决……嗯。


许多事都这样,以为是开始,其实是巅峰。

天时地利人和凑了一出好戏,但过去了,那就是过去了。

user avatar

打开国门的时候

怎么能把苍蝇也放进来呢?

学习外国是好事儿

学人家的先进经验,学人家的管理

你不能什么都学呀。

愚人节。

那可是外国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想出的馊主意

咱们眼巴前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呢

学那干嘛?


姓孟的,你给我站起来,这些年我找你找不到,没想到你又混进了知识分子队伍,

在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你按捺不住反革命野心,公然从阴暗的角落里跳了出来,

煽阴风,点鬼火,或造谣于街头,或策反于密室,拉少年下水,诱少女上床,唯恐天下不乱,

企图乱中夺权,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姓孟的你站起来,还不低头认罪。


和平啊,给妈换个频道

看看哪台还播《渴望》呢?

全是《爱你没商量》

唉,没法看


爷爷,看您这风度,气质,以前您得当过大干部吧?

呵呵,不能这样说,都是为人民服务咯~

圆圆,我真羡慕你,有这样好的爷爷,我就没爷爷

哎,你没爷爷你爸爸怎么来的呀,那怎么有的你呀

我是说,听我爸爸说,他已经死了,他活着的时候也不怎么样,只是个要饭的,跟咱爷爷怎么比呀

哎哎哎,不能这样讲啊,旧社会穷人去要饭,那也是因为。。。。。。

旧社会他生活的还行,62年才要的饭。

62年……~那也是由于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嘛~

你看出差距了吧,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


这类台词太多了。

倒不是不想超越,主要是现在条件有限。

user avatar

我奶奶跟傅明同志级别差不多,年龄差不多,她特别讨厌《我爱我家》,几次三番的说“讨厌这种犯贫的电视剧”。所以我一眼看出贾府的住房条件和部分生活待遇高配了,老傅不像片子设定的副局长,更像清水衙门的副部级,比如梁左他爸。

《我爱我家》把我国各个时期的政策和口号都拿来玩梗,傅明同志还特别喜欢在饭桌上拖着长腔“我们开个小会”。饭前开小会是我奶奶晚年的一大爱好,虽然我奶奶开小会的时候不拖长腔,但是她老人家九十年代开小会的时候热爱的“头拱地、嗷嗷叫”等宣传鼓动文案现在本地官方还在使用。现在哪个娱乐节目敢把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的作风和习惯当笑料?《人民的名义》敢让李达康同志从来不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凡事先说百十字垫场再发表明确意见?哪个娱乐产品敢拿哪怕过期多年的新闻联播梗和人民日报梗抖包袱?

解构政治和解构权威的同时,贾府过的又确实是市井生活。虽然贾府的市井生活不知道比张大民家好多少,但是确实都是基于现实的市井生活经历。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既不愿意描述真实的柴米油盐,意淫出的富贵生活又漏洞百出。当然,现在的编剧民工要么007赶稿闭门造车完全脱离正常人的生活,要么早年成名当上了“XX老师”忘了普通人是怎么过日子的,写正常人的生活有些强人所难。

user avatar

因为这么做不符合经济规律。

现在娱乐界的经济模式是,找一个好题材,尽可能的注水,然后把精确营销给对注水题材就可以满足的受众。用量来弥补质的缺陷。

写质量100的作品,如果和质量1的作品卖同一个价钱(而且说不定质量1的市场更大卖的更多),但单位时间产出是后者的1/100,那么应该怎么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韦伯 一语道破,就缺一个梁左,写的出,也愿意写质量100的梁左,缺一个家世显赫能够发挥才华不必屈服于资本的梁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