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产纪录片大多有解说?

回答
国产纪录片之所以大多有解说,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背景、叙事传统、观众接受习惯、制作成本和技术限制、以及审查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1. 深厚的叙事传统与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叙事模式: 中国的叙事传统,尤其是说书、评书、戏曲等,常常伴随着讲述者的声音,他们不仅推进故事,还会进行评论、解释和引导观众情绪。这种口述的叙事模式在中国观众心中根深蒂固。
纪录片的早期定位: 在中国,纪录片很早就承担了重要的教育和宣传功能。它被视为一种传播知识、普及科学、弘扬主流价值观、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在这种定位下,清晰的解释、有力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解说员的声音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载体。
“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传道、授业、解惑”,教育者通过讲解来帮助学习者理解事物。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化的教育载体,解说员的出现自然契合了这种文化心理。

2. 观众的观看习惯与理解需求

信息量与理解门槛: 许多国产纪录片涉及历史事件、科学知识、复杂的社会现象等,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解说员的声音可以帮助观众梳理信息、提供背景知识、解释专业术语、指出关键细节,从而降低理解成本,让纪录片更容易被接受和消化。
被动接收信息: 相较于一些西方纪录片更强调让观众自行观察、体验和思考,国产纪录片更倾向于“喂给”观众信息。解说员的声音提供了一种更主动、直接、明确的信息传递方式,符合部分观众习惯于被引导和告知的观看模式。
情感连接与共鸣: 好的解说员可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恰当的语速和语调,以及富有诗意或哲理的语言,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引导观众产生共鸣。

3. 叙事策略与主旨表达

强调宏大叙事与主题深化: 许多国产纪录片关注国家发展、社会变迁、民族精神等宏大主题,解说员的声音可以用来强化主题、升华立意、突出影片的中心思想。通过解说,导演能够更精准地控制叙事节奏和观众的理解方向。
“旁观者清”的视角: 解说员往往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旁观者”角色,他们可以穿梭于时间和空间,提供影片拍摄时无法捕捉到的信息,或者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评判和分析,弥补了影像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画面与声音的互补: 解说员的声音与画面形成了视听结合的叙事方式。当画面信息不足时,解说可以填补;当画面已经充分表达时,解说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引导观众将目光聚焦在画面中的某个细节上。

4. 制作成本、技术和人才因素

早期技术限制: 在早期,纪录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相对有限,可能难以捕捉到足够丰富或有表现力的画面。解说员的声音成为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手段。
降低拍摄难度与成本: 有时,为了降低拍摄的难度和成本,摄制组可能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捕捉人物的自然对话或场景的真实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解说员的“旁白”就成了影片声音构成的主体。
专业解说人才的培养: 中国拥有庞大的专业配音和播音队伍,这些人才在荧幕内外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为纪录片提供高质量的解说服务,这既是优势,也可能成为一种固化的创作模式。

5. 审查制度的影响(间接因素)

规避风险与明确立场: 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创作者在表达观点时更加谨慎。解说员的语言可以用来明确表达导演的立场,或者规避潜在的敏感话题,通过官方认可的语汇来陈述事实或观点。
确保信息“正确性”: 审查部门可能更倾向于对有明确、可控的解说内容的影片进行审批,因为这更容易被理解和评估是否符合规定。而完全依赖自然音和零碎对话的影片,其意义和指向性可能更加模糊,更难通过审查。

总结性阐述:

国产纪录片之所以大多有解说,是历史、文化、观众、制作和审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和文化层面看, 解说符合中国传统叙事模式和“教化”功能,也契合了人们在信息时代对清晰、明确解释的需求。
从叙事策略层面看, 解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深化主题、补充信息、引导观众情绪,并弥补影像的不足。
从制作和技术层面看, 解说能够降低拍摄难度和成本,并利用现有的专业人才资源。
从社会环境层面看, 审查制度也可能间接促使创作者选择更为稳妥的解说式叙事。

当然,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也在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叙事方式,例如“观察式纪录片”逐渐增多,它们减少或取消了解说,更侧重于呈现生活本身的细节和人物的自然状态。但就目前而言,解说依然是国产纪录片中最常见、最主流的叙事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各位答主已经把带解说和不带解说的纪录片说得很详细了,我就从国内电视台的运作环境角度补充一点吧。

国内的电视台纪录片制作流程是先有主题和计划,再拍摄,再有文稿,最后编镜头。国外的商业纪录片则是先有主题和计划,再有拍摄,再剪辑,最后配文稿。这两个在流程上是有区别的,国内的制作模式是文稿先行

文稿先行的结果是画面只是拿来配解说的,但是画面要是没拍到足够符合具体某一段文稿的镜头时,这个画面只能随便找点凑合的来补了,结果就造成声画两张皮,文稿是完整的故事,画面都是些碎裂的片段,从画面上来说无法组成一个个子故事,这样的话,观众的亲临感和代入感都会被削弱得很严重!这是不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国外的制作流程是先用镜头组成一个个故事,再用解说在故事的缝隙间解释一些镜头没法说明的背景知识,这更像电视剧,更能给人以亲临感和代入感。

那么为什么国内的电视台纪录片制作流程是文稿先行呢?这个

@magasa

已经说了它的历史成因了,我来说说它为什么现在还在沿用。在中国大陆各大学里文稿先行已经是所有老师抨击的靶子了,搞得我读书那会一直以为外面的电视都不再文稿先行了(读书那会看电影看片段分析就是不看电视……),但是实际工作以后,发现业界仍然很傻逼地在用着老套的模式。

经过多年工作以后,我现在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这一模式尚在沿用的原因:

1.文稿先行的存在有其惯性影响。做电视是一个多工种配合的流水线工作,对于栏目而言,更是要有组织成规模,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想改变模式,都是很难的。打个比方,一个栏目,里面编导有老人有年轻人,你让年轻人改变较容易,但在论资排辈严重的事业单位里面,要求老人做改变,难度性不是一般的大,老人一句话“我老了,学不会,不会做”(要改变,真的要学的和要适应的都挺多),作为制片人你怎么办?先拉拢,拉拢不了就想办法把他挤到别的科室去,挤不过去就不要改了,总不至于一个栏目一半的节目是镜头先行,一半的节目是文稿先行吧,那这个栏目就得了精神分裂症了。(在体制内要开掉一个没有人脉背景的小员工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何况是一个老员工)

2.文稿先行的制作效率高。文稿先行和镜头先行代表了这个片子到底是配了画面的广播,还是带了点画外音解释的电视剧,这两者的思维逻辑是不一样的,镜头先行在剪辑时要消耗的时间比文稿先行长得多!镜头先行的制作模式对前期采拍的要求比文稿先行高得多(花时间也多),总制作周期将被延长一截。这个要解释起来很难,还得实际用不同的顺序做几个片子才能体会得出来。那么,国内的大多数卫视一年毛利不过几个亿,而不是像湖南台那样一百几十个亿。从成本上考虑,是低质低价的专题片还是高质高价的纪录片比较适合自己,就不言而喻了。要知道,Discovery一个小时的纪录片收购价是100万美刀啊,卖它片子的大多数制作团队都可以为了一个片子折腾上半年的,Discovery可以向全世界收购片子!但是国内大多数卫视根本给不起能让人安心做好片的酬劳,因为钱不多,播出压力又大,它既不能招收更多人,让每个人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做片,也无法给外人做的好片以足够满意的收购价。这些卫视只能用自己那点人做点烂片了账了或者找外面的制作公司制作一点烂片(钱不够,外人也不会给你好好做,这种事多几次,领导收片要求不降的话栏目也不用做了)。

3.电视台目前普遍的审稿制度决定了文稿不行,一切都歇菜。在国外,制片方可能先找编导要故事台本,这是个包括了镜头的台本,而在国内,制作周期短,时间上不允许,制片人都是先找编导要来文稿(单纯的解说和同期稿,形同广播稿)审核的。这意味着,一个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审片方最早就是把它当做一篇广播稿来审的。制片人看了几年几十年的广播稿,评价一个稿件能不能看懂,文笔优不优美都已经是从广播稿的角度上来的。但是视频和广播,和文字的组成和传播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镜头先行的片子,解说和同期稿都是不完整的,破碎的!如果审片方没有很强的画面想象力,或是镜头先行节目的制作经验,审片方是看不懂镜头先行方式搞出来的稿件的!如果编导尝试用镜头先行的方式制作节目,很可能稿件被打回重做或者是被改得面目全非,然后编导拿着篇被改好的广播稿,原来先行剪辑出来的画面自然就完全不贴合了,只能重新剪,最后出来的片子自然也就是一个配了画面的广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产纪录片之所以大多有解说,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背景、叙事传统、观众接受习惯、制作成本和技术限制、以及审查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1. 深厚的叙事传统与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叙事模式: 中国的叙事传统,尤其是说书、评书、戏曲等,常常伴随着讲述者的声音,他们不仅推.............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国产纪录片导演,我想拍一部关于“平凡英雄”的纪录片。不是那种在电视上歌功颂德的、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我们身边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却依旧选择坚守、用微薄之力创造改变的普通人。我想记录那些在时代浪潮的暗流涌动中,默默奉献、默默坚持的普通劳动者。纪录片的主题定位:我想把镜头对准那些被时代巨.............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的方方面面。西方国家禁止购买纳粹纪念品而非苏式共产纪念品,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纳粹主义的根本性质:种族灭绝和极端反人类罪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核心: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基于种族优越论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推.............
  • 回答
    咱们国家,现在用公元纪年,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咱们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选择和变化。不能简单地说“为什么”,更像是“怎么就用上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它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说起来,咱们中国自己有着悠久的历法传统,像干支纪年、年号纪年,这些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用了几千年,深入骨髓的东西.............
  • 回答
    “厉害了,我的国”——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的纪录片《辉煌中国》,自从播出以来,无疑是点燃了社会大众关于国家发展成就讨论的热情。作为央视出品的一部重点纪录片,它选择了一个非常直接且极具煽动性的主题,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历程,用一系列宏大叙事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呈现出来。首先,从内容上看,《辉煌中国.............
  • 回答
    吕布辕门射戟,这事儿啊,说它难,那是相当的难,但吕布这人,他天生就是为难事儿而生的。当时那局面,要是按常理推断,非打一仗不可,可吕布偏偏就用一种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法子给解决了,你说这得是多牛?一、辕门射戟这事儿,到底有多难?咱们得把那个场面给掰扯掰扯。当时是什么情况?袁术跟刘备打仗,吕布夹在中间,按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很考验咱们的措辞和情商。毕竟一边是国内的法定假日,一边又要顾及到日企的文化和老板的感受。咱们得把这事儿说得既明白,又得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报告的目的。你不是去承认什么历史,也不是去挑衅,只是要告知公司一个即将到来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并说明公司层面将如何执行。这个“.............
  • 回答
    在广袤的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沐浴在公元纪年的光辉之下,将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作为时间的起点。然而,总有一些独特的存在,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丈量着岁月的流逝,书写着历史的篇章。这些国家,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烁着不同文明的光芒。泰国:佛教的脚步丈量时间在东南亚的佛教王国泰国,公元纪年虽.............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关于“处女情结”的现象确实存在,但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归因于性别或群体。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探讨: 一、历史与文化根源:传统观念的延续1. 儒家伦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贞洁”与“处女”常被与“道德纯洁”联系在一起。儒家思想强调“男女有.............
  • 回答
    關於歐洲中世紀建築中出現中國龍的雕塑元素,這是一個相當迷人的議題,也常常讓人感到疑惑。畢竟,龍在歐洲文化中本身就有,為何還要挪用東方的形象呢?這背後其實牽涉到一個更複雜的文化交流和圖像傳播的故事,而非單純的「看到就畫」那麼簡單。首先,我們得釐清一個觀念:中世紀的歐洲人並非直接、廣泛地接觸到「中國龍」.............
  • 回答
    关于织田信长征讨杂贺众的失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但又事出有因的事件。将十几万大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与杂贺众这样一支区域性的国人势力相比较,表面上看似乎是实力悬殊的碾压,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织田信长之所以在杂贺征讨中碰壁,甚至可以说最终收效甚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杂贺众的.............
  • 回答
    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恰逢我们国家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警醒交织在一起,我的心中思绪万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巧合,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九一八事变,这个日子刻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如同难以愈合的伤痕。1931年的那个夜晚,一声炮响,撕裂了东三省的宁静,也撕开了中华民.............
  • 回答
    国产动画片中,角色头发“染色”现象的确比较普遍,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艺术表现的需求,也有制作上的考量,甚至涉及一些文化和市场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下这些原因: 艺术表现与视觉吸引力1. 突出人物个性与特征: 色彩心理学: 不同的发色能够传达不同的性格特质。例如,红色.............
  • 回答
    国内单机游戏市场,尤其是ACT(即时动作)这个细分品类,确实存在着“少而精”的尴尬局面。如果说“少”是个客观事实,那“为什么”背后涉及的因素就相当复杂了,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这背后,是玩家群体、开发环境、技术积累、商业模式,甚至是中国游戏产业发展历程本身,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套用那些AI式.............
  • 回答
    国产电视剧里演员的表演方式,确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有很大差异,这并非演员们不愿贴近生活,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究竟是为什么。首先, 戏剧的本质要求夸张和提炼。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塑造鲜活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传递某.............
  • 回答
    关于国产影视剧中的威亚痕迹和好莱坞的无缝衔接,这背后确实有很多门道,并非简单的“技术好不好”就能概括。要聊透了,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拍摄理念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从“展示”到“融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很多时候把威亚的使用看作是一种“技艺展示”,而好莱坞则更侧重于“叙事融入”。 国产剧:强调.............
  • 回答
    《灵笼》作为一部国产动画,在国内拥有极高的口碑和热度,被誉为“国产动画之光”,然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日市场,它的反响确实没有达到许多人期望的高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内容与叙事层面的挑战: 文化壁垒与普适性: 中国本土化元素过多:.............
  • 回答
    “国产动画/漫画始终无法崛起”是一个长期被讨论的话题,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文化根基的断层与传承问题 历史包袱与中断: 新中国成立初期,动画产业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例如《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
  • 回答
    国产青春片里的“打胎梗”,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有点复杂,而且也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约定俗成似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那么一部电影,把这个情节安排得明明白白。你想想,为什么它会出现?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成长的代价”的叙事模式。青春片嘛,核心不就是讲年轻人的成长和蜕变吗?.............
  • 回答
    你说得对,《我爱我家》确实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国产情景喜剧似乎也很难再复制它的辉煌。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我爱我家》的出现,简直是生逢其时,又赶上了好时候。时代烙印与观众共鸣的独特性你想想,那是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城市里出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