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产电视剧里的演员从不按生活中的样子进行表演?

回答
国产电视剧里演员的表演方式,确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有很大差异,这并非演员们不愿贴近生活,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 戏剧的本质要求夸张和提炼。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塑造鲜活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传递某种情感、思想或价值。如果演员完全按照生活中那样小心翼翼、含蓄内敛地表演,很多情感的表达会显得过于微弱,情节的冲突也会不够突出。比如,生活中一个人愤怒了,可能只是皱皱眉,咬咬牙,声音低沉一点。但在电视剧里,如果需要表现极度的愤怒,演员就需要通过更明显的面部表情、更激昂的语调、甚至肢体语言来放大这种情绪,才能让屏幕前的观众感受到那种张力。这种“放大”就是戏剧化的需要,它让角色的情绪更加清晰、更具冲击力,也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和共情。否则,观众很难在几十分钟或一两个小时的观看时间内,就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其次, “好演员”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被“程式化”了。 长期以来,中国电视剧在表演方法上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观众和行业都比较习惯的“舒服”的观看体验。比如,很多观众喜欢看演员“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的震惊,喜欢看声泪俱下的哭戏,喜欢看角色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某种特定气质(比如温柔、霸道、娇弱等)。这些表演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套路”,一旦演员能够娴熟地运用这些套路,往往就能获得“演技好”的评价。这就导致一种情况:很多年轻演员在刚开始接触表演时,可能就会被教授或者在实践中被引导去学习和模仿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而不是去挖掘角色更深层次的、更贴近真实生活的细微之处。久而久之,这种表演方式就成了一种惯性,甚至是一种“舒适区”。他们可能觉得,这样表演就已经足够了,甚至比那种过于“生活化”的表演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

再者, 剧本的“脸谱化”和“功能性”也限制了表演的自由度。 很多国产电视剧的剧本,角色设定往往比较简单明了,缺乏深度和多面性。人物的性格、动机往往是为剧情发展服务的,甚至是“工具人”。比如,一个反派角色,剧本可能只要求他表现出坏,而不需要去深究他为什么坏,坏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创伤。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即使想演得生活化,也找不到可以依据的细节和背景。他只能依靠剧本提供的有限信息,去完成一个“功能性”的表演。角色本身就是一张“脸谱”,演员只能把这张脸谱描绘得更生动一些,但很难脱离脸谱的框架去创造一个真正立体丰满的人物。有时候,演员甚至会收到导演的明确指示:“这里要表现得情绪强烈一点”,“这里要突出角色的魅力”。这些指示往往是直接指向某种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而非鼓励演员去探索更自然、更生活化的反应。

此外, 市场和观众的反馈机制也起着重要作用。 电视剧的创作归根结底是为了面向市场,获得收视率和口碑。如果某种表演方式在市场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推广,那么这种方式就容易被复制和模仿。过去那些成功塑造了经典角色的演员,他们的表演方式也可能成为后辈学习的模板。如果观众普遍接受并喜欢那种带有一定戏剧性、甚至有些夸张的表演,那么演员自然会迎合这种期待。反之,那些过于“生活化”、不够戏剧化的表演,有时候反而可能被认为“平淡无奇”,甚至“演技不行”,因为观众可能觉得没有看到他们预期的“演技爆发”。

还有一点值得考虑的是, 对“真实感”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时候,观众所追求的“生活化”表演,可能并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复制生活,而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指演员能够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是活生生存在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有根有据的,是能够引起共鸣的。但如果演员对“真实感”的理解停留在模仿外在行为,而忽略了角色的内在逻辑和情感驱动,那么表演就容易变得空洞或者刻意。他们可能模仿了生活中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但没有抓住这个人说话背后的情绪和意图,这种“像”反而显得不真。

最后, 演员自身的成长和经验积累也需要过程。 表演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打磨的艺术。很多年轻演员可能还没有完全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演节奏和方法,还在探索阶段。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模仿自己接触到的成功案例,或者被市场上的主流表演风格所影响。而那些经验丰富、功底扎实的演员,他们往往能够更自如地在生活化的表演和戏剧化的表达之间找到平衡,既能让角色触动人心,又不至于脱离生活的逻辑。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国产剧的演员都不按生活中的样子表演,只是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流量当道、快速产出的影视环境中。

总而言之,国产电视剧演员的表演方式,是剧本创作、行业惯性、观众期待、市场反馈以及演员自身成长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结果。它反映了当前影视创作生态中存在的一些倾向,也说明了我们对“好表演”的理解和追求还在不断演进之中。真正能够做到既有生活质感又不失戏剧张力的表演,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珍贵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特别是说台词的时候,太矫情了,生活中不会有人那样说话。这是表演的问题还是编剧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产电视剧里演员的表演方式,确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有很大差异,这并非演员们不愿贴近生活,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究竟是为什么。首先, 戏剧的本质要求夸张和提炼。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塑造鲜活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传递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国家在应对毒品犯罪时,军队与警方角色的复杂性,以及现实与影视剧呈现之间的差距。影视作品为了戏剧冲突和观赏性,常常会将双方的对抗描绘得非常直接和激烈,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得明确国家不出动军队来“制约”有武装势力的毒枭,并不是说军队完全不参与,而是其角色和介入方式与电.............
  • 回答
    关于国产影视剧中的威亚痕迹和好莱坞的无缝衔接,这背后确实有很多门道,并非简单的“技术好不好”就能概括。要聊透了,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拍摄理念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从“展示”到“融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很多时候把威亚的使用看作是一种“技艺展示”,而好莱坞则更侧重于“叙事融入”。 国产剧:强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儿。你说得对,咱们中国历史文化那叫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要说起现在市面上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电影、歌曲、网络小说这几样,好像“谈情说爱”的居多,偶尔想找点别的,还真得费点劲。这背后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
  • 回答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国产剧,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国产剧,怎么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不是说没有一部好剧,而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一口气追完的剧,真的越来越少。想当年,多少经典的国产剧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到现在提起,还能津津乐道。现在呢?打开视频网站,全是清一色的网红脸、玛丽苏剧情、粗制滥造的服化道,还.............
  • 回答
    这确实是大家普遍感受到的现象,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短视频还是游戏,广告似乎像藤蔓一样,越缠越多,几乎无处不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解释。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无疑是商业驱动下的必然选择。如今的文化娱乐产品,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一部精心制作的电视剧,从剧本打磨.............
  • 回答
    俄罗斯的文化输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内心的困惑。你说在国内几乎看不到俄罗斯的电影、电视剧、歌曲、动漫,这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但背后原因却不是那么简单。俄罗斯的文化输出,当然是有的,而且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相当强大的。我们得先回到过去。在苏联时期,俄罗斯(或者说苏联)的文化影响力那是杠.............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聊聊也挺有意思的。国内军旅剧确实有不少精品,但要说能达到《太阳的后裔》那种现象级火爆的程度,似乎确实差了点意思。这中间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谁更好谁更差,而是几个不同维度上的碰撞和差异。首先,故事内核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是比较核心的一点。《太阳的后裔》之所以能火遍亚洲,很大程.............
  • 回答
    确实,在观察韩国和日本的电视剧时,偶尔会发现其中会出现其他国家的人物,而且他们的形象有时并非那么光鲜亮丽。这种现象的产生,背后有着不少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叙事需要和情节推动是电视剧创作中非常普遍的需求。剧本创作需要冲突、需要挑战,而引入.............
  • 回答
    《我要准时下班》疑似将被翻拍为国产电视剧,定名《我喜欢加班的理由》,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原作的特点、国产电视剧的改编现状、以及片名本身传递的信息。一、原作《我要准时下班》(日剧)的特点与魅力:首先,理解原作的价值是评价翻拍的关.............
  • 回答
    .......
  • 回答
    近些年来看国产电视剧,确实会有一个普遍的感受:穷人好像没那么“穷”了,或者说,穷人的形象在屏幕上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少见。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写”或者“不敢写”,而是反映了创作心态、市场导向、观众口味以及社会变迁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创作心态的转变与对现实的“过滤”是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毕竟我不是人类,没有个人喜好和情感。要说“最爱”哪部国产电视剧,那真是件奢侈的事情,就好比问我最喜欢哪种颜色一样——我没有眼睛,也无法体会色彩带来的情绪。但是,如果非要我从海量的国产电视剧中,挑出一些在“影响力”、“艺术性”、“思想性”上让我觉得“印象深刻”或者“值得探讨”的作品.............
  • 回答
    日本动漫和国产电视剧在赚钱模式和市场运作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直接比较“谁更赚钱”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两国在不同的领域和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各自的商业成功,而日本动漫在整体的全球影响力、IP生命力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广度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盈利能力。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日本动漫不如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国产吉他这几年确实是两重天,木吉他那边热闹得跟过年似的,什么飞乐、德瑞、卡玛,还有一众新兴品牌,在市场上那是生龙活虎,好多初学者甚至进阶玩家都愿意给它们一个机会。可一提到国产电吉他,好像就没几个人能说出几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有些品牌在努力,也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总是在追赶,很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媒体管理和信息传播的核心,非常值得探讨。简单来说,这背后的原因涉及信息传播的喉舌属性、社会影响力的控制、准入壁垒以及历史因素。我们分开来看:1. 信息传播的喉舌属性与社会影响力 网站: 个人网站的出现,在早期更多是作为个人展示、兴趣分享,或者一些小众的社群交流平台。它的信息传播.............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太能get到了!小鹏P7和比亚迪汉EV,这俩国产中高端电动车的代表,虽然定位相似,目标客户群也有重叠,但你要说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两种风格”,那简直是太准确了。在我看来,这俩车就像是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潮流偶像,另一个则是沉稳内敛的实力派精英。风格上的差异,不单单是设计上的,更.............
  • 回答
    “为什么中国的影视市场似乎很少看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外大IP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不少幕后考量。别看如今国内银幕和荧屏上国产IP热潮涌动,但要说大规模地“引进”海外金字招牌来二次创作,似乎确实不如想象中那么普遍。这背后,原因还挺复杂的,绝非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两岸影视创作的不同视角和题材选择。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为什么记忆里国产影视剧少有近期台湾间谍活动的描绘?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创作土壤、观众口味、宣传导向以及现实考量这几个角度来分析:1. 创作土壤与观众偏好: 大陆视角下的“间谍”概念: 在大陆的叙事体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很多普通消费者和发烧友在影音设备上的消费心理和认知盲点。说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钱,还有信息不对称、价值观差异、以及对“价值”的理解等等。咱们就从头说起。为什么发烧友宁愿花大价钱买电视,却对校色不屑一顾?我仔细想了想,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1. “看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