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这般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为什么近年国产的电视剧、电影、歌曲、网络小说等反而诉说男女之情类占了大头?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儿。你说得对,咱们中国历史文化那叫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要说起现在市面上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电影、歌曲、网络小说这几样,好像“谈情说爱”的居多,偶尔想找点别的,还真得费点劲。这背后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

一、 市场驱动与观众口味的“闭环”

这第一点,也是最直观的,就是市场。你想啊,做任何生意,最终目的是什么?赚钱。而观众想看什么?这就像一个相互影响的“闭环”。

“普适性”的吸引力: 男女之情,从古到今,都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体验。无论是青涩的初恋,还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又或者是中年危机中的感情纠葛,都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这种情感的普适性,意味着它能触达最广泛的观众群体,风险相对较低。你拍个讲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品鉴古董的剧,可能小众一点,但拍个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或者仙侠背景下的虐恋情深,那关注度立刻就上去了。
“试错成本”的考量: 拍电影、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大制作,那可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一旦拍不好,收不回来成本,那损失可不是开玩笑的。相比之下,爱情故事虽然套路多,但成熟的叙事模式、可预期的情感走向,让制片方觉得“稳”。观众也习惯了这种模式,自然会去消费。
“内容为王”的困境与“类型化”的捷径: 真正能挖掘历史文化深度、创新叙事方式的作品,需要的是扎实的功底、独特的视角和大量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研究)。这对于很多追求快速回报的商业化运作来说,成本太高,难度太大。而“谈情说爱”作为一种成熟的“类型”,有现成的模板和成功案例可以模仿,更容易“复制粘贴”,快速产出内容。
“短视频”等新媒介的影响: 如今大家的信息获取方式很大程度上被碎片化了。短视频平台上的很多片段,恰恰是爱情故事中最具冲突、最能调动情绪的“名场面”。这进一步强化了观众对“快餐式”情感消费的习惯,也让创作者更倾向于制造这类易于传播和引起讨论的内容。

二、 审查制度与“安全区”的选择了

这点,咱们不能回避,它对内容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敏感”话题的规避: 历史文化中的很多议题,比如政治斗争、社会制度、宗教哲学、民族矛盾等,都可能触碰到敏感的神经,或者需要非常谨慎的解读。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争议,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爱情”作为“安全牌”: 相比较而言,男女之情,即便有时会涉及一些家长里短的矛盾,但其核心是情感,在政策层面相对“安全”。只要不触碰底线,不宣扬不良价值观,通常不容易被“毙掉”。这样一来,创作者们自然倾向于选择一条风险更低的道路。
“隐喻”的创作难度: 有些创作者会尝试用历史的表象,去隐喻当下的社会或情感问题。但这种“借古讽今”或“托物言志”的方式,需要非常高的艺术造诣和对观众理解力的判断。在审查压力和市场考量下,选择直白的爱情故事,比玩那些“高级”的隐喻要容易得多。

三、 创作人才的培养与“断层”

这也很关键,谁来创作,怎么创作,决定了作品的内容。

“科班出身”与“市场导向”的博弈: 曾经,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他们接受的是系统性的艺术教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更倾向于创作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品。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很多艺术院校也开始更加注重培养“适应市场”的创作者,甚至一些“学院派”的创作模式在商业竞争中显得不够“灵活”。
“内容生产者”的“同质化”: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催生了大量的影视公司、音乐公司、网文平台,它们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容。而为了快速满足这个需求,很多团队和个人会选择复制成功的模式,模仿热门的题材和叙事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同质化”的创作风气,而爱情故事无疑是最容易被模仿的。
“网络文学”的“推手”作用: 网络小说是当下内容生产的重要源头。很多网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抓住了读者对情感、对梦想、对“爽文”的渴望。而爱情,尤其是带有奇幻、穿越、重生等元素的爱情,是网文中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这些网文一旦火了,自然会被影视化,这就进一步巩固了爱情题材的“主流地位”。

四、 观众审美的“惯性”与“解压”需求

观众并非被动接受者,他们的选择也塑造了市场。

“逃离现实”的心理: 如今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在闲暇之余,更希望看到一些能让自己放松、暂时忘记烦恼的东西。充满戏剧性、浪漫化的爱情故事,恰恰能提供一种情感上的“代偿”和“逃离”。
“陪伴感”的追求: 很多剧迷、歌迷,追剧、听歌,不仅仅是为了剧情或旋律,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电视剧里的男欢女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虚构的情感寄托。
“情感共鸣”的简易路径: 相比于复杂的历史解读、深刻的社会反思,直接的情感冲突和表达,更容易让观众立刻进入状态,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碎片化阅读和观看的时代,这种“速效”的情感连接更受欢迎。

五、 历史文化“内容”的挖掘与转化难度

不是说我们没有好的历史文化题材,而是把它们变成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并不容易。

“厚重”与“通俗”的平衡: 我们的历史文化太丰富了,里面有政治、军事、哲学、艺术,方方面面。要把这些“厚重”的东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并且还能保持其原有的精神内核,这需要极高的创作技巧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或者肤浅的“猎奇”。
“误读”与“脸谱化”的风险: 历史文化故事,如果创作者本身对其理解不深,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过度改编,很容易出现“误读”甚至“脸谱化”。比如,将历史人物简单地塑造成某种刻板印象,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成儿女情长的背景板。
“创新”的瓶颈: 即使是历史题材,如何在“述古”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和思考,如何用创新的手法讲出新意,这是对创作者的巨大挑战。如果只是重复拍拍四大名著、民国爱情,观众的审美疲劳是必然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想拍一部关于“唐宋八大家”的电视剧。你可以选择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思想流派,他们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他们的文学创作如何影响了后世。这需要大量的史料研究,需要对人物内心世界有深刻的洞察,需要用精妙的语言去展现他们的思想光辉。这很容易变成一部“烧脑”剧,观众可能会觉得门槛高,难以进入。

但如果你把他们的故事,包装成一个“文人圈里的爱恨情仇”,比如某位大家年轻时为了爱情放弃仕途,或者某个大家与红颜知己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再辅以那个时代的服饰、礼仪、风土人情,这就立刻变得“好入口”了。虽然历史文化内核可能被稀释了不少,但它更容易吸引到那些对历史人物感兴趣,但又不想太费脑筋的观众。

总结一下, 咱们国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是事实,但现在市面上“男女之情”类作品占大头,也不是说我们没人有能力去创作更深层次的作品,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选择”或者说是一种“趋势”。市场导向、审查考量、人才培养、观众口味,以及将厚重文化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艺术形式的难度,等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局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就没有好的、有深度的作品了。偶尔还是会有一些匠心之作能够脱颖而出,引起广泛的讨论和赞誉,这也说明了观众内心深处对更丰富、更有意义内容的渴望。只是,在当下的生态环境下,这些作品的“出头之日”会相对更艰难一些。这更像是一种“重围”之下的突围,而不是一种普遍性的创作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诉说男女之情类占了大头?

消费群体不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两个数据

1、中国人的买房平均年龄27岁,美国38岁

2、中国人看电影的主力年龄分布区间是20-30岁,欧美看电影的主力年龄分布是35岁以上。

中国年轻人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有钱,消费力充足。人家27岁都能买房了,还不叫有钱?或许你会觉得他们要当房奴,然而,前提是人家有钱付首付啊(六个钱包)。具体的原因没有办法分析,这是经济学方面的内容。

结果就是30岁以下的人是电视剧、电影、歌曲、网络小说消费的主力,国外是35岁以上的人群才是金主。

两者对于电视剧、电影、歌曲、网络小说侧重点不同。

年龄更大的人群:早过了因为脸、感情线被吸引的时间段了,单纯地卖小鲜肉固然能吸到一部分粉丝。但是,不会是主流。他们看电影电视剧,更多是看剧情。(有一部分家庭主妇是听电视剧,而不是看电视剧。听电视这部分人同样是看脸的多。)

年龄偏小的人群:还处于荷尔蒙旺盛的年龄段,自然外貌协会更多,只要男主女主长得足够好看,足够帅,她们就会买账。

当然,这是相对而非绝对,年龄大一样有喜欢甜宠爱情剧,看脸的人;年龄小的人也有喜欢看剧情而不是看脸的。只是比例的多少问题。不要当杠精。

仙侠类为主流?

因为仙侠类电视剧是目前商业价值,性价比最高的。

1、不需要考虑细节。仙侠的前提是虚拟的世界观,你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类型造型、什么道具场景都不会有人骂你。

弱化男女主的年龄概念。如果是现代剧,男主超过30岁,就要给观众交代他的情感史,但是,仙侠剧不需要,因为他的年龄可以是三千岁甚至上万。时间概念被弱化了,编剧可以随时弄出一个小时候,前女友,分离后几十年几百年之类的。

但是,职场、时装剧不行。

例如:你要演一个医生。导演就要去真正还原医生的场景,去了解医生这个行业的现状。目前中国国情,牛逼的医生年龄就没有低于40岁的,都是中年发福的大叔居多。如果找年轻演员来演,观众肯定说没有真实感。找符合觉得定位的来演,你会去看吗?

如何取得平衡?

国外的医生是长这样的。

中国电视剧为了收视率,往往美生。让男主女主谈恋爱完事了,剧情只是幌子。

如果太真实,你会去看吗?明星会去演吗?这是走写实风的医疗类电视剧。

韩剧走的是另一个极端。韩国一些电视剧的医生是长这样的。女主美,男主帅。

职场剧还有去借道具。医生要去借器材;海归精英要找口语好的配音或者演员练英语。

成本摆在哪里了。职场剧,选角、场景、造型决定生死。

历史剧是同样的道理。

编剧需要去查某一个朝代的穿衣打扮、风俗文化、历史人物。成本就摆在哪里了。仙侠剧,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不管你穿什么衣服,没有朝代的定义,自然不会有人在意,观众只在意,你的衣服是否好看,演员的颜值是否高。

必须要尊重历史,有些皇帝在位时间可能就几年,时间太短,没有办法开展身世之谜,两代人的恩怨。你一旦写错了,就会被骂。

还有更重要的历史常识问题,编剧水平不够很容易弄错历史人物,如果不小心上了热搜,就又要被嘲了。

现代的物品不能跑到古装戏去了。

很多历史剧制作成本高了,制作方为了回本,就会开始灌水。怎么样是灌水的最佳方式?宫斗。古装宫斗+爱情+身世之谜+复仇+开挂,爱恨纠葛几十集。

2、动作戏、特效在影视剧市场遇冷:原因怎么样都比不过好莱坞,我直接不做了。

警匪、枪战、战争、动作都需要大量的动作、特效。

2010年3D特效电影爆炸式增长,漫威连着十年的3D电影,观众已经被顶级特效惯坏了。复仇者联盟系列每一部的特效成本在1亿美元以上。普通电视剧总制作成本在3亿人民币内,压根不是一个级别的。

看过好莱坞大片的人,压根看不上所谓的电视剧的大场面大制作。制作方不会花这个钱去拍大制作。因为我花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去搞大场面大制作,结果观众来一句:“国产剧而言不错,但我还是更喜欢复仇者联盟的特效场面。”

脑子进水才会去搞特效、动作戏。演员那么辛苦拍、导演找中国的名山大川花这么多钱、各种飞天钢丝受伤、特效这么贵,结果就是观众:“你很好,但是我更喜欢国外的同类型影视剧。”

动作戏也是同样的处境,成龙拍了几十年了好莱坞级别的动作戏,观众心里面只会拿现在的动作戏和成龙大哥的对比。然后,得出结论,有待进步。毕竟成本摆在那里啊。电影的制作成本和电视剧不是一个级别的。中国的大片和美国大片目前不是一个级别。美国每年制作成本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片有20部,中国能有多少?

所以,很多制作方与其花钱去拍大场面大制作,不如用心选角,拍男主女主的感情戏。

3、剧情方面的政治正确

这个你懂的,我们需要弘扬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坏人最终必须要得到惩罚,好人必须要有好报。

广电说了:“不能炫富。”

所以现代剧里面的富二代,开的车,穿的衣服,真的寒酸(跟韩剧那些比起来)。

制作方:“没关系,现代剧里面不能炫富,我到了古代里面炫富。”

xxx王爷、xxx太子、xxx将军,整个国家他举足轻重,手下几百号人,这不是炫富,这是正常设定而已。

4、仙侠剧的范围更广,脑洞可以更大,受众更多。

今天男主可以飞天遁地,明天可以修仙灵魂出窍

今天女主服毒自杀,明天假死复活。

今天是情侣,明天是兄妹。

而且都是合理的。

因为这是仙侠剧啊。仙魔,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民国戏、现代戏、历史剧可不能这样写。

严格来说,现在很多剧不是仙侠剧,因为仙侠需要更多特效。很多剧都是架空时代的轻古装偶像+大女主剧。

男主和女主命中注定or青梅竹马or契约婚姻or指腹为婚,因为某些原因分开,男二男三围着女主转,女二和男主有纠葛关系,身世之谜,国仇家恨,两代人的恩怨,婆媳关系,误会分开,生离死别,最终排除万难,拯救国家。

这类型的电视剧,已经很成熟了。这一类电视剧大概花2000-3000万搭一个实景出来,演员都是年轻演员(片酬很低),然后成本不高(相比古装正剧,动不动就几个亿的投资),性价比高。

其实,最近几年学生类题材也很火。豆瓣上面很多学生类题材都很高分。观众也是会买账的。性价比比古装偶像+大女主类型的电视剧还要高。

因为校园场景是最好还原的,中国13亿人都知道中国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成本也低,只需要找一个好看的私立中学,借他们的实地场(图书馆、操场、宿舍、饭堂),男主女主穿上校服,就能做到高度还原。

唯一需要把控的是男主女主的颜值和演技问题了。

但是,这类题材对于演员的年龄、少女感少年感要求很高。很少有演员超过25岁还去演校园剧,除非天生童颜,否则就会被骂装嫩。

而且,过了25岁这个年龄段,就算演了校园剧大火,也很容易处于戏红人不红的尴尬。因为观众代入感不够啊,所以很多演了校园剧大火的演员,之后就会开始转型,演其他类型的电视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