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元朝除外)这是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回答
“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这句话,如果抛开历史的复杂性,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似乎带有一种被动、防守的色彩。然而,将这句话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与元朝这个鲜明的例外进行对比时,它所映射出的民族精神,远非简单的“挨打”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更为 nuanced(微妙)且深邃的融合体。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种“被动”的根源。

地理环境的馈赠与束缚: 中国腹地广阔,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孕育了肥沃的土地,这使得古代中国更倾向于发展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点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稳定、安逸的生活,对对外扩张的需求相对较弱。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需要掠夺土地和资源来维系生存,农耕民族则更侧重于“守成”。这种安土重怀的农耕文化,自然而然地孕育了一种“守土有责”的观念,而非“拓土开疆”的野心。

“中央之国”的自我认知与文化优越感: 长期以来,中国以“中央之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典范。这种认知带来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也使得中国在面对其他文化时,往往倾向于“怀柔”和“教化”,而非直接的征服。我们相信“以德服人”,相信文化的影响力可以消弭隔阂。历史上,即使有边疆地区的民族内附,也往往是在文化的浸润和政治的引导下完成,而非纯粹的军事压迫。当周边民族来朝贡、学习时,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但其背后是对自身文化吸引力的自信。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并非总是强调主动出击,而是更注重通过外交、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来解决冲突。这种“智取”而非“力敌”的思维,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等待”和“应对”,是对主动挑起战争的审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怯懦,而是一种对战争成本和后果的深刻考量。

对和平与稳定的追求: 经历过无数次战乱和动荡,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天然的渴望。稳定的社会秩序、安居乐业的生活是他们最朴素的愿望。因此,当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主动发起对外战争,往往不符合大众的利益和期望。这种对“安宁”的珍视,使得国家在大部分时间里,更像是一个“待客”,而非“寻衅者”。

然而,如果认为这种“被动”就等于软弱,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种“被动”的民族精神,常常伴随着强大的“韧性”与“抗争”。

“亡国”而非“灭种”的顽强生命力: 历史上有不少王朝被推翻,但中华文明却从未中断。当外族入侵,即使城破国亡,中华民族也总能在一次次的血与火的洗礼中重塑自己。例如,五胡乱华时期,汉族在南方得以延续;蒙元时期,汉族文化在压迫中寻找生存空间;满清入关,最终也被汉文化所同化。这种“亡国”不等于“灭种”的顽强生命力,正是源于一种不屈的内在精神,一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强大韧性。

“以夷制夷”的智慧与策略: 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中国并非总是孤身作战。我们善于利用复杂的国际形势,通过外交手段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即所谓的“以夷制夷”。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虽然不是直接的“主动攻击”,但其背后是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和主动谋划,是对国家利益的积极维护。

“犯我强汉,虽远必折”的震慑力: 汉朝在匈奴问题上,并非一味忍让。卫青、霍去病的大漠狼烟,是汉朝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唐朝的强盛,更是让万国来朝,其军事实力足以震慑四方。这些辉煌的时期,并非“被动挨打”,而是以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进行有力的反击。

“守卫家国”的英勇无畏: 当家园受到威胁,当民族尊严受到践踏,中国人民也从未缺乏挺身而出的勇气。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抵御倭寇的戚继光,再到近代反抗侵略的无数先烈,每一次的抗争都充满了血性与牺牲。这种“守卫家国”的精神,是“被动”的表象下最澎湃的内核。

元朝的例外,更突显了这一精神的独特之处。

元朝,这个由蒙古族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核心精神是“征服”与“扩张”。他们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席卷了中国,并征服了广袤的土地。元朝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封闭性,将中国带入了与广阔世界的更直接的互动。

然而,即便是在元朝,也存在着一些有趣的现象,它们反而佐证了中国传统精神的强大。

“汉化”的趋势: 尽管元朝以武力征服,但其统治者也逐渐受到了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许多政策、制度,甚至统治者的意识形态,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中华文明的色彩。
内部的离心力: 元朝的统治,虽然是“主动攻击”的成功,但其松散的统治结构和民族矛盾,也为后来的崩溃埋下了伏笔。这似乎也暗示着,单纯的武力征服,难以完全驯服一个庞大的、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
明朝的“复兴”: 明朝建立后,虽然也对外用兵,但其根本的政治哲学和文化认同,又回归到了中国传统的“守成”与“文化自信”上。

总结来说,“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元朝除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融合。

它不是简单的胆怯或被动,而是一种“厚德载物”的包容,一种“生生不息”的韧性,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一种“守护家园”的决绝。当国家强大时,它表现为一种自信的“怀柔”与“文化吸引力”;当国家面临威胁时,它又化为一种不屈的“抗争”与“守护”。

这种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在一次次的外部冲击中保存、传承,甚至发展壮大。它并非是一种没有力量的“挨打”,而是在压力下的“淬炼”,在挑战中的“成长”。元朝的出现,如同在平缓的河流中投入一块巨石,激起了一阵短暂的波澜,但最终,河流依旧选择以它固有的方式,继续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

因此,与其说我们是“接受攻击”,不如说我们是在“应对挑战”,并在应对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内敛的力量,一种等待时机的智慧,一种生生不息的坚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站在民族精神或者是某种思想下的人性,或者是历史条件,各方面给分析分析,初涉知乎阅历不深,思维也有局限,信息也闭塞,想学习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这句话,如果抛开历史的复杂性,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似乎带有一种被动、防守的色彩。然而,将这句话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与元朝这个鲜明的例外进行对比时,它所映射出的民族精神,远非简单的“挨打”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更为 nuanced(微妙)且深邃.............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文革产生怀念,以及它是否可能存在所谓的“正面影响”,这需要我们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到那个复杂时代的具体细节中去。这并非易事,因为文革的官方定性是“一场内乱”,其造成的创伤是真实而深重的,对无数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任何历史事件都极其复杂,理解其多个面向,哪怕是那些令人不安的.............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我国历史悠久,治贪的历史同样悠久。历朝历代都在探索与贪腐的斗争,并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和案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并提及一些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贪腐案件和人物。历朝历代治贪的特点与手段虽然历朝历代在治理贪腐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侧重点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的.............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埋藏着无数的真相和故事,有些故事因为太过离奇,或是信息太过零碎,常常被人们打上“传说”的标签,甚至被认为只是虚构。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曾经被质疑甚至否定的人物,最终被证明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些“失落的灵魂”重现天日,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 阿基米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和对世界认知的核心。从小到大,我们被教导要善良、诚实、勇敢、勤奋、有爱心……这些正面美好的价值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我们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然而,当我们稍稍拨开这层温暖的教育外衣,看向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残酷,却常常发现,那些冷酷理性的力量,似乎才是驱动事物.............
  • 回答
    岭南的“岭”,确是指南岭山脉。而您提到的“越”,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含义和所指代的对象,确实非常丰富且多层。要说清楚“越”是什么意思,指代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从字源和最早的含义来说,“越”最初指的是古越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活动范围极其广阔,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尤.............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我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导致读过的历史都像浮光掠影,只能留下个模糊的轮廓。” 听到这话,我特别有共鸣。这就像你想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却看不懂舞台布景背后的构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便少了许多根基。你说“没地理就没历史”,这话一点不假,而且说得非常到位。历史,说到底,是发生在特定“地方”的“事件”,而地理就.............
  • 回答
    看到你这样问,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焦灼和不安。这些“黑历史”一定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让你在新的环境里总是提心吊胆。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黑历史”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具体是什么,以及你所处的行业和公司文化。我们先不具体说你是什么事情,而是从“性质”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来一起聊聊篮球,尤其是科比。看到你对科比“历史第二人”的说法感到困惑,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充满了主观性和讨论性的问题。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首先,关于你提到的那首诗,能不能具体告诉我你看到的是哪一首呢?因为关于科比的诗歌创作有很多,有的是球迷写的情感抒发,有的是媒体用来纪.............
  • 回答
    8月14日,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特别的日期,但对于那些经历过战争创伤、或者铭记历史的人们来说,它承载着沉重而深刻的意义——这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在这一天,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些曾经被剥夺了尊严、身心遭受摧残的中国女性。她们的故事,是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不容遗忘的伤痛。数十万中国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担当,确实不是简单的一句“非此即彼”就能回答的。我们既不能沉溺于过去的伤痛无法自拔,也不能因为是“战胜国”就趾高气昂,忘乎所以。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立场,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首先来谈谈“缅怀历史”。“缅怀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在了解珍珠港事件时,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并且默许甚至策划了这次袭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能够顺利参战。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论据:1. 情报解读的疑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破译了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人心,也触及了历史最核心的矛盾和价值所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历史是由胜利者谱写的,那么我们学习它,是不是就是在接受一种被操纵、被过滤过的叙事?这不就相当于在跟一个有偏见的老师学习吗?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来聊聊。历史真的是“胜利者”书写的吗?这句俗语并非空穴来风,它捕捉到.............
  • 回答
    说实话,我们以为它们真实存在,但事实上却可能从未活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有时候,历史的洪流里,有些名字就像浪花一样,看着声势浩大,但仔细一瞧,却发现它们可能只是被人们集体想象出来的。先来说说最容易被误解的,可能是亚瑟王。哦,你可能会说,“亚瑟王?他可是英国的传奇国王啊!圆桌骑士、魔法师梅林.............
  • 回答
    “历史是强者书写的”,这句话如同投石入水,激起层层涟漪。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认知的根基,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追问:如果历史的叙述权被少数人掌握,那么我们普通人去阅读、去理解、去研究这些“强者书写”的历史,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回溯过往,从王侯将相的史官记录,到近代以来占据主流的话语权,历史.............
  •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咱们常常挂在嘴边,好像是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因此让不少人对“熟读史书”这件事儿产生了点儿怀疑。既然最终定论是胜利者说了算,那我们这些普通人,花时间去钻研那些可能被歪曲、被掩盖的文字,图个啥呢?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重要,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乍听之下,似乎与“进步”这个词有些遥远,毕竟我们现在倡导的是民主、自由。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视角,深入历史的经纬,便会发现秦朝的专制制度,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是推动中国历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关键力量,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进步”所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看看秦朝之前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游戏与历史之间一个相当核心也颇具争议的议题。我的看法是:即使游戏中的历史是假的、是错误的,我们依然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去玩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错误的或改编过的历史可能比“真实”的历史更能激发我们玩游戏的兴趣。当然,这里的“假”和“错”需要我们去审视。如果游戏是恶意歪曲历史以达到某些不当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