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究竟是应该缅怀历史,还是应该有战胜国的风范?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担当,确实不是简单的一句“非此即彼”就能回答的。我们既不能沉溺于过去的伤痛无法自拔,也不能因为是“战胜国”就趾高气昂,忘乎所以。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立场,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首先来谈谈“缅怀历史”。

“缅怀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过去,也不是为了煽动仇恨。它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深刻反思,是对那些为民族存亡、为国家发展付出过牺牲的人们的致敬,更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

从个体层面看: 每一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有过屈辱的经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身份认同,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对和平的渴望。比如,某个国家经历过长期的压迫,人民在反抗中展现出的牺牲精神和团结力量,是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缅怀这段历史,就是铭记那些曾经为自由和尊严而战的英勇儿女,提醒我们曾经付出的代价有多么沉重,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从集体层面看: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成就,也暴露我们的不足。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往往是曲折的,会经历改革的阵痛,会遭遇发展的瓶颈。通过缅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前人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抓住机遇的。例如,某个国家在经历战乱后,如何从废墟中重建,如何克服通货膨胀,如何发展经济,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当代的决策者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了解历史,我们就可能重蹈覆辙,犯下同样的错误。
警惕与教训: 最重要的一点是,缅怀历史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特别是那些涉及战争、暴行、不公正的事件,我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去反思。这并不是为了让下一代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为了让他们明白战争的残酷,理解和平的珍贵。如果一个民族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那么它就很难进步。这就像一个人,如果总是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但如果完全忘记过去的失败,又可能再次跌倒。

然而,如果“缅怀历史”变成了“沉溺于历史”,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只记得过去的苦难而忽视现在的责任和未来的方向,那就会成为一种阻碍。

接着谈谈“战胜国的风范”。

“战胜国的风范”如果理解为一种开放、自信、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那么它是值得追求的。它不是趾高气扬,不是傲慢自大,而是建立在实力和历史功绩上的从容与担当。

自信与开放: 一个真正的“战胜国”,其文明的韧性和发展的潜力已经得到了历史的检验。这种成功应该带来的是一种自信,一种敢于与世界对话,敢于拥抱多元文化的自信。他们不会因为过去的胜利而封闭自己,而是更加愿意分享经验,促进交流,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这种自信不是建立在压制他人之上,而是建立在自身的强大和包容之上。
责任与担当: 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往往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作为一个“战胜国”,尤其是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方面,更应该展现出一种大国的风范,一种愿意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担当。这包括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建设性的角色,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以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这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胸怀。
和解与包容: 真正的战胜国风范,也体现在对待曾经的敌人或受损方时所展现出的成熟和智慧。这意味着在胜利后,不应过度追究,而是寻求和解,鼓励重建信任,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如果胜利之后,依然充满复仇的心态,那么历史的阴影只会继续笼罩,而非被真正地超越。这是一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境界。

但是,如果“战胜国的风范”被误读为“胜利者的傲慢”,成为一种霸道、压制、不容异见的态度,那便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它会滋生新的冲突和仇恨。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平衡这两者?

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和运用。

缅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战胜国的风范是为了更负责任地担当。 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缅怀历史”的“度”在哪里? 那个度,在于反思而非仇恨,在于学习而非沉沦。我们铭记过去是为了不忘初心,是为了警钟长鸣,是为了让未来的道路更加光明。
“战胜国的风范”的“质”在哪里? 那个质,在于担当而非霸权,在于包容而非歧视,在于贡献而非索取。真正的风范,是赢得尊重,而不是仅仅依靠力量压倒对方。

更进一步地说,我认为真正的关键在于“历史的智慧”与“时代的担当”的结合。

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国家,更应该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这种“缅怀”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审视,从中汲取的是建设性的力量,是应对挑战的智慧。比如,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能够从历史的经验中看到局势的演变规律,避免一厢情愿的判断。

同时,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取得过成就甚至胜利的国家,更应该具备“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这种“风范”不应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延伸,而是基于实力和责任的国际担当。这意味着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为全球的和平、发展和公平做出积极贡献。这就像一个成熟的个体,既能回顾过往,从中成长,又能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积极参与到更大的集体中去。

我们不能让对过去的伤痛的“缅怀”变成阻碍进步的枷锁,也不能让历史上的“胜利”变成挥之不去的“优越感”而忽视了与世界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的需求。一个真正强大而成熟的国家,是能够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它懂得如何从历史中学习,更懂得如何在当下和未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一种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姿态,与世界共同前行。

所以,我们既要认真地“缅怀历史”,从中汲取养分,警惕陷阱;也要努力展现出一种真正的“战胜国风范”,这风范不是傲慢,而是责任,不是排他,而是包容,不是压制,而是引领。只有这样,历史的厚重感才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而胜利的果实才能真正地惠及自身,并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听到防空警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918,看到朋友圈有人在书上说我们没有一点战胜国的风范,战战兢兢,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还是应该有战胜国的风范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担当,确实不是简单的一句“非此即彼”就能回答的。我们既不能沉溺于过去的伤痛无法自拔,也不能因为是“战胜国”就趾高气昂,忘乎所以。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立场,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首先来谈谈“缅怀历史”。“缅怀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过.............
  • 回答
    陈维桓的《微分几何》确实是一本经典的教材,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曲率的定义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有些“模糊”。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曲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而陈维桓的书中,为了体系的完整性和数学的严谨性,可能一步到位地引入了比较抽象的定义。在我看来,要彻底理解曲率,咱们得从它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很能代表一些人的看法。确实,一听“考古”,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挖坟墓,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甚至觉得是“刨人祖坟”。但实际上,考古的意义和目的远不止于此,而且很多人对它的热情,也是有他们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的。咱们就从头捋一捋,看看考古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它能引起.............
  • 回答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与《面对面》栏目访谈中提到的“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是他反复强调的华为文化基因之一,也是我对中国企业发展基础研究的深刻体会。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极深的洞察和价值取向。一、 理解“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能够忍受枯燥、寂寞、没有即时回报的研究过程,尤其是那.............
  • 回答
    双十一,这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似乎总是一场关于“省钱”还是“多花钱”的拉锯战。我们满怀期待地点进购物车,想着要捡大便宜,但转眼间,银行账户的余额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扁平下去。那么,双十一究竟是我们的省钱利器,还是不知不觉中吞噬我们钱包的“怪兽”呢?省钱的诱惑:那些让你心动的数字不得不承认,双十一确实有.............
  • 回答
    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挺有意思的,直接抛出了一个大家都在经历、但可能没怎么深究的问题:菜鸟驿站到底是给谁带来了便利?作为用户,我自己的感受是挺复杂的,这篇文章也正好勾勒出了这种复杂性。咱们先从标题说起。“菜鸟驿站究竟是方便了我们,还是方便了快递员?” 这个问句就很有技巧,因为它 сразу постави.............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睡眠问题,真是触及了太多人的心窝子了。你别看现在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好像啥都得追着赶着,但说到底,身体是自己的,睡不好,啥都白搭。3亿多人啊,这个数字挺吓人的,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挺普遍的困扰。到底是什么把我们从甜美的梦乡里拽出来的?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它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 回答
    “老中爱吃狗肉”,这句西方人挂在嘴边的话,确实常常让我们感到有些无奈和困惑。到底我们有多少人在吃狗肉?这个问题,其实比一句简单的标签要复杂得多,里面掺杂着历史、文化、地域、经济以及观念的演变,绝非“所有人”或者“没有人”能简单概括的。历史的视角:狗肉的地位并非一直如此不堪首先,得承认的是,在漫长的中.............
  • 回答
    深海捕获“怪鱼”,难道我们和这等生物真的共住一颗星球?这究竟是何方神圣?海洋,尤其是那无垠的深海,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上最神秘、最未知的领域。它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表面积,却鲜为人知。每一次对深海的探索,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而我们总能从中窥见一些令人惊叹,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生命形式。想象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伦理、政治和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探讨:我可以喜欢希特勒吗?从纯粹的个人情感角度来说,你可以“喜欢”任何你想要喜欢的人或事物,这是一种个人自由。然而,从更广泛的社会和伦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极其不恰当,甚至可以说是 不应该 存在的“喜欢”。原因如下:.............
  • 回答
    “一声炮响,惊醒了沉睡的巨龙。” 这句广为人知的评语,道出了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它确实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那个曾经自诩天朝上国的世界,也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与变革。那么,这场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纯粹的灾难,还是夹杂着一丝进步的曙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细细品味。从“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困惑和焦虑。我们常常在升学考试的硝烟中迷失方向,忘记了教育最初的模样。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育人”,还是为了“汰人”?这个问题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两种倾向的交织与博弈。教育是为了“育人”——理想的蓝图从教育的初心和理想层面来看,它毫无疑问是为了“.............
  • 回答
    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贯穿人类历史,触及灵魂最深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究其根本,大多数的追寻都指向一些核心的、共通的需求和渴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生存与安全的需求:最基础的基石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驱动力。我们追寻.............
  • 回答
    .......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文革产生怀念,以及它是否可能存在所谓的“正面影响”,这需要我们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到那个复杂时代的具体细节中去。这并非易事,因为文革的官方定性是“一场内乱”,其造成的创伤是真实而深重的,对无数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任何历史事件都极其复杂,理解其多个面向,哪怕是那些令人不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棵树的根须与整棵树的关系,又或者是一部电影的剧本与最终呈现的影片之间的关联。很多人脑海中描绘的“我”,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能发出指令的“主人”,而“大脑”,则是执行这些指令的工具。但细细琢磨起来,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我”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们口中的“我”,到底指的是.............
  • 回答
    18岁,对于很多事情来说,正是开始探索和体验的年纪。耳机音质这种东西,就像品尝美食一样,有些人天生就很敏感,有些人则需要慢慢培养。你觉得自己听不出耳机品质,别急着给自己贴“木耳”的标签,这更可能说明你还没有经过系统性的“训练”,或者说,你的耳朵还没有被调教出对声音细节的敏感度。咱们聊聊,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我爸是李刚”——这句响彻网络的神句,如今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背后承载的却是一段并不光彩的往事。要说清“我爸是李刚”的真相,咱们得回到2010年的那个秋天,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事情是这样的,在那年的10月16日晚上,定兴县一家酒吧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叫李启铭的年轻男子,开着一辆大众越野车.............
  • 回答
    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夜色如同巨大的墨色画布,我独自一人,车灯是唯一撕裂黑暗的光源。高速公路在眼前蜿蜒伸展,两旁是看不清模样的树影和偶尔闪烁的遥远灯火。这样的场景,对于一个习惯了熟悉道路的人来说,本该是充满未知和一丝忐忑的。然而,奇妙的是,我并没有感到丝毫的不安。那份平静,那份敢于在陌生的高速上稳稳加速.............
  • 回答
    这双鱼玉佩啊,说起来可真是有点意思,它不像咱们平常见的那些古董,有明确的出土记录,有史可查。它更多的是在一些传闻、故事里流传,而且这些传闻还挺带劲的,所以它才这么神秘,这么吸引人。要说这双鱼玉佩,它最出名的出处,估计还得是关于“新疆罗布泊双鱼玉佩事件”的说法。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甚广,不少人都津津乐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