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谈中,任正非多次提到了对基础科研以及基础教育的看法,并且说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此外,任正非还提到,做芯片光是砸钱不行,还要砸基础科学的科学家,而且中国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够,还要去全世界找人才。
这些观点都是在隐隐地表达,他对我国基础科研人才的不满,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到挖时方觉糙。
而我觉得,我国基础教育不算差,而我国在基础科研方面也投入了许多,看看我国历年增加的科研经费就知道了。
但任正非为什么会觉得我国的基础科研人才少,基础科学教育做得不好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想大力发展芯片,广泛挖掘人才的时候,猛然发现,可用的相关人才太少了,去高校转一圈,各种帽子的基础科研大牛遍地都是,但是可以给他提供有用的东西的却没几个,再看看国外这方面的情况,顿时一拍大腿,得出了,我国基础科研不行的结论。
这真的是典型的,“厕到用时方恨少” 的思路,这些企业平时做研发,都最重视那些可以马上应用,在看得见的时间里可以变现的东西,那些理论研究基本上全部被冷落,工业界的选择导致了在高校里正在搞科研的人不会选择做和芯片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做这方面的研究面临两个最本质的问题。
第一,芯片属于我国一直落后于国外的行业,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国外已经做过,高校科研人员如果去做这些重复造轮子的研究,既发不了高引用杂志的文章,又没办法拿国基委的经费,如果没了这两样东西,在圈子里搞科研会寸步难行。
第二,既然搞不了基础科学的科研,拿不到国基委的经费。一般高校圈子里的人还会向工业界寻求横向的合作,在读的研究生有倾向于毕业后在工业界就业的也会愿意做偏应用的方向的课题。而在这方面,我国的企业都显得十分地急功近利,要么上来就直接问,XX公司的产品,你能给我做出来吗?要么找高校合作纯粹就是为了挂个牌子骗经费,骗补贴的。这样就导致了,与工业界合作的项目全部都是类似于“逆向工程”的产品破解,只做那些马上能落地,马上能变现的东西,而可以用来支撑产品正向开发的基础研究则因为看不到马上变现的可能而一直被忽略。
以上两点决定了科研圈子里很少会有人去做和产业相关的基础研究,这真的不是坐不坐得住冷板凳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无法维持下去的问题。
众所周知,科研就是烧钱的游戏,当你做一项研究,既拿不到国家的经费支持,又得不到工业界的横向经费的时候,你还能如何做得下去?自己贴钱吗?
于是科研圈的人继续按照科研圈的规则玩,直到有一天,面临 “厕到用时方恨少” 问题的企业找上门来,要求科研圈的人提供芯片基础研究相关的支持的时候,一直没做这方面储备的科研人才双手一摊,说自己无能为力。
在得到这个回答后,企业转身就跟记者说:“我国科研有大问题!人才不够!要继续培养基础科研人才!”
于是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相信了这个说辞,官员加大基础科研投入,高校继续扩招基础科学的本硕博,许多高三学子,大三学子,满腔热血地读了基础科学的本科和博士。
但工业界和学术界提供给基础科研人才的坑却一直没有增加,这就给原本就极度饱和的科研坑位又增加了负担,导致了更多的人毕业后没有出路,部分企业倒是得到了红利,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候选人可以去挑,所以,研究生红利并不见得是研究生们的红利。
这本来就是政策导向的问题,我们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并不算少,只是政策指引方向出了问题,导致大量科研资源被浪费在正交调参的炒菜式科研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本应该是搞芯片研究的课题组开始走上了“纳米大法好”,“石墨烯大法好” “各种新材料大法好”的不归路,因为搞这些可以发高IF论文,可以拿经费评职称美滋滋。
这方面可以参见 @霍华德 许多关于芯片产业问题的相关回答。
这不得不说是毅种循环,是当下科研最大的悲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