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华为任正非在《面对面》中提到的「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基础研究?

回答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与《面对面》栏目访谈中提到的“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是他反复强调的华为文化基因之一,也是我对中国企业发展基础研究的深刻体会。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极深的洞察和价值取向。

一、 理解“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能够忍受枯燥、寂寞、没有即时回报的研究过程,尤其是那些专注于探索最根本、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的领域。但它的背后,是对一种精神、一种战略、一种企业文化的高度提炼:

“冷板凳”的象征意义:
寂寞与孤独: 基础研究往往是少数人在进行,前期没有明确的应用方向,也没有清晰的市场回报预期。这不像应用开发那样,能快速看到产品的雏形和用户的反馈,而是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投入,且结果未知。这种孤独感、不被理解的处境,就是“坐冷板凳”。
枯燥与艰辛: 理论研究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大量的文献阅读、反复的实验验证、理论推导。这个过程是极其枯燥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风险与不确定性: 投入了大量资源,却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最终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这种不确定性是基础研究的固有属性,也正是其“冷”的另一层含义。
没有短期利益: 区别于“热”的、有明确市场前景的项目,“冷板凳”意味着放弃了短期的、显而易见的商业利益,去追求更长远、更根本性的突破。

“基础理论”的指向:
事物的本源: 指的是那些关乎科学最底层逻辑、最核心原理的理论。比如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数学的公理体系、生命科学的基因奥秘等。
未经证实的猜想: 很多基础理论的开端,都是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猜想,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验证和发展。
跨学科的融合: 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基础理论,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地带。

“能坐”的行动指南:
战略定力: 企业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被短期市场的波动所干扰,坚定地投入基础研究。
文化支撑: 华为通过价值观和考核机制,鼓励和奖励那些坚持做基础研究的员工,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坐冷板凳”。这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共识和支持。
人才培养: 培养能够理解和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让他们有能力、有耐心去探索未知。
资源保障: 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和技术资源支持,让研究者能够无后顾之忧。

所以,“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句话,是对华为一种长期主义、战略定力、不畏艰难、追求根本性创新的精神的概括。它意味着,在一切向“快”、“效”看齐的时代,仍要守护一部分人去慢下来,去钻研那些最根本、最有可能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未知领域。

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基础研究?

借鉴华为的理念,结合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发展基础研究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方位的努力,绝非一蹴而就:

1. 确立长远战略,培养“耐受寂寞”的文化基因:

企业层面:
高层决心与战略导向: 企业最高领导者必须要有对基础研究的深刻认识和坚定的决心。这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像华为那样,将基础研究的投入视为战略投资,而非成本。
容忍失败的文化: 建立一种“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的文化。基础研究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不能因为一两次失败就否定整个体系。要从失败中学习,总结经验,再出发。
激励机制的调整: 传统的 KPI 考核体系往往偏向短期可见的成果。需要设计能够激励长期探索、允许慢速成长的激励机制,比如针对基础研究的专项奖励、晋升通道,甚至是“不追求短期效益”的评估标准。
人才的长期培养与吸引: 持续投入,吸引顶尖人才,并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研究环境和资源。这包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良好的研究条件、学术自由度,以及职业发展上的支持。

国家层面:
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 政府应将基础研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定长期规划,并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不能因为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削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 打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壁垒。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将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结合;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也鼓励企业研究人员到高校进修。
改革评价体系: 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的弊端,建立更加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原创性、颠覆性研究,而非仅仅关注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因子。

2. 夯实基础,构建研究的“沃土”:

人才培养是基石:
加强基础教育: 从中小学抓起,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高校学科建设: 支持高校在基础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等)进行前沿性、系统性的研究。鼓励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博士后制度的完善: 博士后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需要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其中。

提供充足的资源与环境:
稳定且有保障的科研经费: 确保基础研究经费的充足和持续性,避免“项目制”的短期化弊端。
先进的科研平台与设备: 建立和维护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为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工具。
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 鼓励思想的碰撞,支持不同观点的交流,允许研究人员进行自由探索,而不必过早地受制于应用导向。
国际化视野与合作: 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3. 实践中的“坐冷板凳”:

设立专门的基础研究部门或研究院: 华为设立了 2012 实验室,就是为了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这种相对独立的机构,可以更好地屏蔽短期商业压力,专注于长远的技术探索。
探索“长跑项目”: 华为会选择一些看似遥远、但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研究方向,并进行长期的投入。例如,在通信领域,他们对一些可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才成熟的技术进行研究。
鼓励“试错”文化: 在这些基础研究项目中,允许研究团队进行各种尝试,即使其中一些尝试最终没有产生直接的商业价值,也会积累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耐心等待“量变到质变”: 华为明白,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量变的积累最终才能带来质变的飞跃。他们愿意等待这个过程。
知识的积累与转化: 即使是“冷板凳”,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沉淀和分类。当市场需求出现,或者某个技术成熟时,能够快速将这些前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通信技术从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演进,再到 3G、4G、5G 的发展。每一次大的跃进,都离不开基础通信理论的突破。比如,卷积编码、Turbo 码、LDPC 码这些关键的纠错编码技术,它们的研究过程可能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推导、在学术界反复论证,初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商业应用场景,更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收入。如果一个通信公司只追求短期市场反馈,只做“热”的应用开发,那么它很可能就错过了这些能够奠定未来一代通信技术基石的基础研究。华为愿意投入资源去研究这些“冷”的数学算法,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些理论的潜力,以及在未来竞争中可能带来的决定性优势。

总结来说,发展基础研究,就是要敢于在“没有立即回报”的事情上投入,并且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文化支撑去坚持。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文化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华为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长期的价值,更要相信那些甘于寂寞、勇于探索的“坐冷板凳”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访谈中,任正非多次提到了对基础科研以及基础教育的看法,并且说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此外,任正非还提到,做芯片光是砸钱不行,还要砸基础科学的科学家,而且中国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够,还要去全世界找人才。

这些观点都是在隐隐地表达,他对我国基础科研人才的不满,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到挖时方觉糙。

而我觉得,我国基础教育不算差,而我国在基础科研方面也投入了许多,看看我国历年增加的科研经费就知道了。

但任正非为什么会觉得我国的基础科研人才少,基础科学教育做得不好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想大力发展芯片,广泛挖掘人才的时候,猛然发现,可用的相关人才太少了,去高校转一圈,各种帽子的基础科研大牛遍地都是,但是可以给他提供有用的东西的却没几个,再看看国外这方面的情况,顿时一拍大腿,得出了,我国基础科研不行的结论。

这真的是典型的,“厕到用时方恨少” 的思路,这些企业平时做研发,都最重视那些可以马上应用,在看得见的时间里可以变现的东西,那些理论研究基本上全部被冷落,工业界的选择导致了在高校里正在搞科研的人不会选择做和芯片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做这方面的研究面临两个最本质的问题。

第一,芯片属于我国一直落后于国外的行业,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国外已经做过,高校科研人员如果去做这些重复造轮子的研究,既发不了高引用杂志的文章,又没办法拿国基委的经费,如果没了这两样东西,在圈子里搞科研会寸步难行。

第二,既然搞不了基础科学的科研,拿不到国基委的经费。一般高校圈子里的人还会向工业界寻求横向的合作,在读的研究生有倾向于毕业后在工业界就业的也会愿意做偏应用的方向的课题。而在这方面,我国的企业都显得十分地急功近利,要么上来就直接问,XX公司的产品,你能给我做出来吗?要么找高校合作纯粹就是为了挂个牌子骗经费,骗补贴的。这样就导致了,与工业界合作的项目全部都是类似于“逆向工程”的产品破解,只做那些马上能落地,马上能变现的东西,而可以用来支撑产品正向开发的基础研究则因为看不到马上变现的可能而一直被忽略。

以上两点决定了科研圈子里很少会有人去做和产业相关的基础研究,这真的不是坐不坐得住冷板凳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无法维持下去的问题。

众所周知,科研就是烧钱的游戏,当你做一项研究,既拿不到国家的经费支持,又得不到工业界的横向经费的时候,你还能如何做得下去?自己贴钱吗?

于是科研圈的人继续按照科研圈的规则玩,直到有一天,面临 “厕到用时方恨少” 问题的企业找上门来,要求科研圈的人提供芯片基础研究相关的支持的时候,一直没做这方面储备的科研人才双手一摊,说自己无能为力。

在得到这个回答后,企业转身就跟记者说:“我国科研有大问题!人才不够!要继续培养基础科研人才!”

于是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相信了这个说辞,官员加大基础科研投入,高校继续扩招基础科学的本硕博,许多高三学子,大三学子,满腔热血地读了基础科学的本科和博士。

但工业界和学术界提供给基础科研人才的坑却一直没有增加,这就给原本就极度饱和的科研坑位又增加了负担,导致了更多的人毕业后没有出路,部分企业倒是得到了红利,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候选人可以去挑,所以,研究生红利并不见得是研究生们的红利。

这本来就是政策导向的问题,我们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并不算少,只是政策指引方向出了问题,导致大量科研资源被浪费在正交调参的炒菜式科研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本应该是搞芯片研究的课题组开始走上了“纳米大法好”,“石墨烯大法好” “各种新材料大法好”的不归路,因为搞这些可以发高IF论文,可以拿经费评职称美滋滋。

这方面可以参见 @霍华德 许多关于芯片产业问题的相关回答。

这不得不说是毅种循环,是当下科研最大的悲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与《面对面》栏目访谈中提到的“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是他反复强调的华为文化基因之一,也是我对中国企业发展基础研究的深刻体会。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极深的洞察和价值取向。一、 理解“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能够忍受枯燥、寂寞、没有即时回报的研究过程,尤其是那.............
  • 回答
    理解华为P30 Pro拍摄的微电影《悟空》,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一部手机广告片,更像是一次对经典IP的现代演绎,一次对科技影像能力的具象化展示,以及一次对普世情感的细腻捕捉。一、 经典IP的现代演绎与情感共鸣首先,选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为主角.............
  • 回答
    华为在美国提起诉讼,并将其遭受的禁令称为“用立法代替审判”的暴政,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法律和政治博弈,也触及了关于国家安全、公平竞争以及法治精神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剖析华为的指控及其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华为所说的“立法”和“审判”。 审判(Trial):在法治国家,审.............
  • 回答
    工信部部长说的“中国像华为、格力这样的企业还是偏少”,这句话初听起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华为和格力都是各自行业的巨头,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怎么还会嫌少呢?这句话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升级以及未来战略方向的深刻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华为和格力.............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关于“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解决华为现在的困难”的表态,乍一听,似乎是在为公司的调整或人员优化找理由,但仔细揣摩,其中蕴含的信息远比字面意思要丰富和深刻。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声明,而是华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环境下,对自身战略、人才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高度概括和传递。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关于俞敏洪先生提到“华为芯片中间一半专利都来自美国”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其是否“属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今全球化的科技产业链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完全独立地创造所有技术和专利。尤其是在高.............
  • 回答
    理解“现在是华语乐坛最悲哀的时候”这个论断,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前华语乐坛的现状,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对行业生态、音乐创作、歌手生态以及听众消费习惯等多方面的观察和感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失落”与“迷茫”。首先,创作的“匮乏感”和“同质化”是显而易见的悲哀。我们不能否认过去几十.............
  • 回答
    这句歌词出自《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歌词朗朗上口,意境深远,初听之下或许有些晦涩,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曹操那份饱经风霜却依然昂扬的豪迈情怀。我们不妨将这句歌词拆开来理解:“汉武秋风辞意健” “汉武”:这里显然是指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皇帝,在他统治的时期,汉.............
  • 回答
    华为何刚那句“MatePad Pro 打开了平板天花板”,在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挺能代表当时华为在平板市场的那种雄心壮志。要评价这句话,得拆解开来看,理解他当时想表达什么,以及它在市场上的实际效果。这句话的含义拆解:1. “天花板”的象征意义: “天花板”在这里是个比喻,指的是一个.............
  • 回答
    看待华为鸿蒙系统自称“理中客”,却被部分人冠以“歪屁股”的质疑,这背后牵扯着技术、商业、地缘政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剥离表面的争论,深入探讨其根源和表现。首先,理解“理中客”的本意与鸿蒙的定位。“理中客”这个词,字面意思是“理性、客观、公正”,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摆脱.............
  • 回答
    6月2号华为这场发布会,确实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们谈到的那个“造表理念”,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以前咱们聊智能手表,总觉得就是一块能打电话、能看信息、能计步的“大号手机手腕版”,技术堆得越高越好。但华为这次抛出来的东西,好像是想在“表”的本质上做文章。他们强调的几个点,我感觉挺能代表一种新.............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