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双十一究竟是能让我们省钱,还是不知不觉花了更多的钱?

回答
双十一,这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似乎总是一场关于“省钱”还是“多花钱”的拉锯战。我们满怀期待地点进购物车,想着要捡大便宜,但转眼间,银行账户的余额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扁平下去。那么,双十一究竟是我们的省钱利器,还是不知不觉中吞噬我们钱包的“怪兽”呢?

省钱的诱惑:那些让你心动的数字

不得不承认,双十一确实有它吸引人之处,那些赤裸裸的优惠数字,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我们的目光:

“直降XX元”: 这是最直接的诱惑。原价1000元的商品,告诉你现在只要800元,减去的200元仿佛白送的,让人觉得不买就亏大了。
“满XX减XX”: 这种优惠模式最能刺激你的消费欲望。比如“满300减50”,你可能会为了凑够300元,而本来只想买一件200元的东西,却又额外添置了一件100元的小物件,最后发现总价还是比原价便宜,但你的实际花费却增加了。
“买一送一”/“第二件半价”: 这种促销形式常常让人觉得捡到了大便宜,尤其是对于消耗品。然而,你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冰箱里堆满打折的牙膏、洗发水,最终可能过期浪费。
“定金膨胀”/“预售优惠”: 商家会让你提前支付一部分定金,然后享有更低的尾款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你的购买意向,但如果你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买了,定金通常是无法退还的,这笔损失又被悄悄地算在了“购物成本”里。
“限时秒杀”: 那些刷新出来的低到离谱的价格,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即便你对那个商品需求并不强烈,也可能因为害怕错过而紧张地点击购买。

这些优惠,叠加起来,确实能让一些有明确购物计划、且具备一定信息搜集能力的人,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物品。对于某些高价商品,比如家电、电子产品,双十一的折扣力度往往是全年最大的,此时出手,确实能省下一笔可观的费用。

多花钱的陷阱:让你迷失的数字游戏

然而,大多数时候,双十一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它利用了我们的心理弱点,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打开钱包,花掉比平时更多的钱:

“先涨后降”的套路: 这是商家最常用的伎俩。你以为你在享受折扣,实际上,许多商品的价格在双十一前夕就已经悄悄上涨,所谓的“直降”只是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价格。尤其是那些“原价”虚标的商品,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冲动消费”的催化剂: 双十一营造的购物氛围,加上铺天盖地的宣传,会极大地刺激你的购买欲。平时你可能对某个商品犹豫不决,但在“限时”、“特价”、“仅此一次”的标签下,你更容易冲动下单,事后才发现并非必需。
“凑单”的逻辑陷阱: 为了达到满减门槛,你不得不购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这些“凑单”商品,虽然单个看价格不高,但累积起来,你的总支出却远超了你的最初预算。
“捆绑销售”的迷惑: 有时商家会将畅销品与滞销品捆绑销售,让你觉得买畅销品就“顺带”了其他东西,而忽略了你对其他商品的实际需求。
“福利”背后的成本: 那些看起来免费的赠品、优惠券、积分,其实都包含在商品的总价里。商家并非真的在“送”,而是将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购物节”的心理暗示: 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双十一是省钱的好时机”,这种心理暗示会降低你的消费警惕性。你会觉得,在这么一个“全民省钱”的节日里,不花钱反而不正常。
“买新不买旧”的消费惯性: 商家会不断推出新款商品,并搭配各种促销活动。这会让你觉得,即使你现有的东西还能用,也应该趁着打折换新的,从而形成一种不必要的消费升级。
“囤货”的实际浪费: 对于一些消耗品,打折促销确实能带来便利。但如果你的囤货量超出了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商品过期、损坏,那省下的钱就变成了实际的损失。

如何才能真正“省钱”?

双十一究竟是省钱还是多花钱,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如果你想在这场购物狂欢中成为赢家,而不是被动的“买买买”的消费者,你需要:

1. 明确你的购物清单: 在双十一开始前,列出你真正需要购买的商品,并提前了解它们在非促销期间的价格,做好功课。
2. 理性对待价格波动: 不要只看“折扣”两个字,要对比不同平台的实际价格,警惕“先涨后降”的套路。
3. 量力而行,拒绝冲动: 守住自己的预算底线,不要为了凑单或贪图小便宜而购买不必要的东西。
4. 关注商品的性价比: 价格低不等于划算,要综合考虑商品的质量、品牌、售后等因素。
5. 避免无效囤货: 只购买你确定会使用完的消耗品,不要过度囤积。
6. 利用好优惠券和返利: 如果有确实需要购买的商品,可以提前领取各种优惠券,或利用返利平台。
7. 理性消费,享受生活: 记住,购物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双十一只是一个购物节点,不必为此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总而言之,双十一就像一个双刃剑。对于有准备、有计划的消费者来说,它是一个省钱的好机会;但对于容易被促销信息迷惑、缺乏理性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而言,它往往是导致超支和冲动消费的温床。 最终,你是省了钱,还是花了更多的钱,答案全在你自己的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回答有些直白入骨。

让我们省钱只是双十一驱动我们花更多钱的方式之一,这是可以摆上台面、名为共赢的阳谋。

但它尤为聪明之处就在于这阳谋上还撒了数层好吃的蜜饯——心理感知和社会影响。当你吃着吃着发现不对味时,开始一层又一层地拨开,却发现了被掩盖在底层的阳谋,是不是惟余感叹?

下面就来仔细分析一下:

1、经济层面

双十一这类的购物节被创造出来,就是要通过促销手段来吸引并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1],降价和折扣就是最直接的刺激方式。

凑满减时,那惹人垂涎的折扣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自我控制[2],让大多数消费者都在想方设法要把那几十块折减的钱弄到手,毕竟不减就是亏嘛。但是哪有那么巧——刚好就满减?我研一那会儿为凑满减买的沐浴露到毕业都没用完…

但这仍是符合消费者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价值的理性初衷,实际上也在推动消费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索、停留乃至购买

2、心理层面

当你如愿获得了折扣后,你会获得一种满足感、成就感和愉悦感。这和在线下实体店还价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是类似的。但不是所有的人在实体店都能放得下面子去还价,线上就不同了,双十一争取折扣是人人都乐意去做的事情,这会带来心理层面的正向感知。

再说回搜索和停留,你多在双十一页面搜索、停留一刻,对商家来说都是新的机遇,也让双十一网站界面的针对性设计有了唤醒你积极情绪的机会,刺激你的购买欲望

而双十一营造的节日氛围(包括媒体宣传、广告传播、讨论与口碑等)也无时不刻在暗示你,在双十一狂欢购买是适当的、合理的行为,会进一步消除你的抵触情绪;再加上退货、退款承诺和一些保障措施,降低感知风险的同时也消除了消费者的顾虑,连环攻势下直指一个买字[3]

3、社会层面

以上只是双十一的初级形态,越来越成熟的双十一逐步增加、设计了游戏玩法。这些游戏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社会互动,比如今年的组队养猫。

组队、养猫、赢红包。

一个指向社交、一个指向兴趣偏好、一个指向经济利益,这都是富有吸引力的关键要素。

人的行为会受到他人或组织产生的影响,这也是经典的社会影响理论 (Social Influence Theory) 所表达的关键。

充满社交属性的游戏设计不仅有利于双十一口碑的快速传播扩散,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实现朋友圈子内良好关系的建立、个人形象的构建,比如分享折扣的互利互惠形象、教人技巧的乐于助人形象。这种社交互动的氛围越浓厚、越积极,消费者的正向情绪将越高涨,购买行为也自然水到渠成

若游戏设计太过复杂,虽然可以增加部分消费者的粘性和参与度,但毫无疑问将损耗另一部分消费者的参与兴趣。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

——

省钱是不错,但双十一只有「省钱」这一招是不够的,配合其它手段打上一套连环拳才能让你花更多的钱,而它也正是这样做的。

参考

  1. ^ Chandon, P., Wansink, B., & Laurent, G. A benefit congruency framework of sales promotion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0, 64(4), 65-81.
  2. ^ Yan J , Tian K , Heravi S , et al. The vices and virtues of consumption choices: price promotion and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J]. Marketing Letters, 2017, 28(3):1-15.
  3. ^ 王丞晖.网络购物节氛围对消费者情绪及购买意愿的影响.浙江工商大学.2020年(05)
user avatar

首先,消费产生的交易行为不是一个零和博弈,并不是你花钱你就亏了,商家就赚了。在经济学中,理性的消费行为一定是提升了社会总效用的——你花10块钱买了商品A,商品A带给你的效用一定大于等于10块钱;而卖家的成本一定小于等于10块钱,整体而言社会总效用就增加了。

当然,前提是,理性消费。我这里简单分析下双十一这类购物节的不同购物行为,然后再逐个分析下,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我把人们在“购物节”的购物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即时刚需商品,有没有购物节,消费者都会需要的,什么时候没了都要立即买的,诸如卫生纸、卫生巾、洗衣液、牙膏之类的东西,对学生而言,文具也算。

第二,非即时刚需商品,就是自己虽然需要,但不着急,可以先在购物车里放着。这类商品种类就非常多了,从衣服饰品到常见家电、家具等等。你可能想换个洗衣机,但反正旧洗衣机也还能用,就先挑着;你可能想买一件新羽绒服过冬,但还没到穿羽绒服的季节,不着急,而且实在不行也还有之前的旧羽绒服可以穿。

第三,非刚需常见商品,就是可有可无,买也就买了,不买也就不买了。这类商品同样涵盖范围非常广,大部分女装、化妆品算这个类别,大部分零食也算这个类别吧。

第四,超出经济水平的实用商品,也就是很有用,但高于个体消费者消费能力。有些产品好用是真好用,消费者也知道好用,但价格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很高,而且没有也不是不能过日子。

第五,未接触到的产品和需求。比如,电动牙刷、冲牙器、洗碗机、扫地机器人、洗鞋机、小型按摩仪等等,很多人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买不起,而是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东西(现在电动牙刷、洗碗机应该很常见了,毕竟被营销了这么多年)。

我大概就讲这五类吧,肯定还有别的种类,而且这五类肯定互有交叉,商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属性,而且不同消费水平的人肯定对必需品的定义也不一样。


我们分析下,对于这几种商品,对商家而言,最优解是什么。

第一种,即时刚需商品,代表:卫生纸、洗衣液。假设你一年消费的卫生纸和洗衣液数量是固定的,那么,商家更希望你一次性买一年的量、还是希望你用一包纸买一包纸?当然是前者,恨不得你一次性囤三年的卫生纸。

首先,这玩意儿占库存,商家与其让它们在库房花高额成本存着,不如让它们在你家储藏柜里存着。其次,你如果一次性买了一年的量,中途因保存不当、过期、破损、丢了、忘了、就是手贱想买新的等原因,有很大概率用不了一年就又要买了。所以其实你的消费量是更大的。

所以,这类商品往往是双十一优惠力度最大、多件促销最狠的商品,也是对“购物节”需求最高的一类商品——商家更希望消费者养成一种定期囤货的习惯,双十一就好像一个信号,提醒你该给家里囤货了。所以,双十一的卫生纸都是几十提为单位卖的,洗衣液都是几十斤几十斤卖的。商家也乐于给出相对比较划算的、简单粗暴的累计折扣——一件5块钱,十件40块钱,一百件300块钱——只有这样一眼看过去非常明显的买多划算的折扣才能激起消费者的囤货欲,太复杂的算不清的各种满减和折上折,太过于劝退。


第二种,非即时刚需,代表:大件家电。家里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该换了,但这个月换还是下个月换还是明年换,好像都可以;甚至干脆不换了,旧的也能用。这个时候,购物节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给消费者一个“现在就买”的理由,别拖了,赶紧买。所以,家电行业在双十一活动声势会非常浩大,又是出新品、又是老换新、又是买大送小各种送东西,活动五花八门,广告到处都是,但你仔细算算,其实除去各种赠品,真正家电本身并没有便宜多少——你见过双十一买冰箱送电饭锅的,但你见过双十一冰箱打五折吗?因为这些商品,商家固然希望利用购物节给你一个买的信号,但同样也不希望你产生太强烈的“不在双十一买就亏了”的心理。虽然并没有那么急需,但依旧算是必需品,所以商家大多都会采取送东西或者各种五花八门的活动来促销,而非大幅降价。


第三种,非刚需常见商品,代表:女装、化妆品和零食。这类商品属于最常见的促销商品,那些被吐槽无数次的双十一折上折、复杂满减算法、优惠券、红包、凑单、限时抢等等,大都针对这类商品。

先说这类商品的消费者特点,那就是复杂复杂很复杂。比如,某些零食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刚需,一个月要采购一次,然而对另一些人就是看到便宜可能会买的,或者凑单时可以顺手加的;一些化妆品牌子有自己庞大的刚需老客户群体,但这些牌子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是有活动会尝试一下的。

服饰类除了上述特点,还有一个更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人对服饰类的价格没有概念,尤其是非品牌类服装。同样一条裤子,卖100还是300乃至500块钱,都是可能的。所以,消费者对服饰类折扣会有很大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反过来又使得商家不愿意真的实打实降价(其实有的品牌类服装折扣还是可以的,因为他们有黏性用户,大家对折扣的信任度还是有的)。

所以,这类商品的消费者成分复杂,用户黏度跨度大,商家采取的措施就是,价格歧视,以及平台联合折扣。

简单来说,价格歧视就是,用一定手段(比如能把人绕晕的折扣计算方式)使得消费者分层,不差钱或者刚性用户,可能会直接忽略算不清楚的折扣,直接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可能会拿着计算器反复算怎么搭配最划算;还有人会定闹钟提醒什么时候该抢什么折扣。这样一来,商家利益就得到了最大保障。

平台联合折扣就是,非品牌服饰类最常见的跨店满减。反正大家都没有降价欲望(当然大部分店铺会象征性地有的衣服便宜五块十块),那干脆就平台联合推,消费者买的衣服总数多了,水涨船高商家销售额就都上去了。

化妆品类还会采取一个措施,就是超复杂的组合销售和赠品模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消费者分流的策略。如何在保证高黏度老顾客不觉得自己明显亏了的前提下,让新顾客和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拿到他们认为还可以的优惠,各大化妆品公司的销售部门也是死了好多脑细胞的。有些赠品送的小样加起来比原产品还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当然了,这类商品差异性太大,女装和女装的差异,有时候比女装和化妆品的差异还大(bushi)。所以要再具体讲的话,估计要再开个新回答了。


第四种,超出经济水平的实用商品。我还以家电为例。大家会发现,家电的低端产品,反而折扣会更高一点。比如电动牙刷,可能原价几千块钱的电动牙刷不会降价太多(虽然活动噱头还是会搞),但一两百的电动牙刷却会便宜很多;大件家用冰箱不会降价太多,但小冰箱却会有划算的折扣。这些商品其实很多都是过度商品,用来培养消费习惯的。可能一个一两百的低端电动牙刷用不了多久就坏了,但你会发现电动牙刷就是好,所以可能进一步购买贵的电动牙刷。


第五种,未接触到的需求。这类其实广告和促销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软文和推广。你的卫生棉条做的再好、折扣再划算,如果中国女性几乎没人有用卫生棉条的习惯,甚至对其有恐惧心理,那也白搭。再比如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等,有些你没听说过,有些即使你听说过,也不一定觉得自己需要,比如烤箱(中国家庭开始逐步接受烤箱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吧,现在普及率也不高)。所以,各种平台的软文就非常重要了。

这里,我对软文是中性态度,写软文的,有自己用了真的觉得好主动推广的博主,也有收钱办事但确实让大家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博主,这两类博主虽然有的收钱有的没收钱,但其实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大家了解到了自己可能有这种需求。当然,坑人的软文以及低质量的营销文也是铺天盖地,没办法就只能大家自行火眼金睛了。

再多补充一句,其实零食类也是软文重灾区,因为很多零食其实也属于这类,你之前根本没听说过,更别提买了。

很多化妆品也有第五类产品的特征,所以也是软文重灾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女生真的没有化妆意识和化妆需求,这对商家而言就很不行,所以要教大家化妆,“女生化妆如何入门”,“小白如何选粉底/口红色号/画眉”;还要培养大家的消费意识,“二十五岁的女生用眼霜晚了吗”,“女生一般应该有几支大牌口红”……这个被吐槽太多了,这里也不展开细说了。


分析完不同种类的商品及其促销手段之后,我们再分析下,如何理性消费。

第一类即时必需品,适当、合理囤货。商家想让你囤货,而且囤越多越便宜。但问题是,你要用得完啊!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吐槽,双十一买的卫生巾,用到过期都没用完。而且像牙膏、洗手液、洗衣液之类的,你可能会经常想换牌子,也没必要一下子囤那么多。所以,适当囤货就可以了,你囤太多,很多时候并没有省多少钱,还占太多空间。

第二类非即时必需品,我觉得真的需要的话是可以买的。大件家电可能降价不会很多,但送东西还是比较大手笔的。当然了,买这类商品,心中有数,知道自己没占太大便宜就行了。

第三类非刚需常见品,这类是最容易出现冲动消费的商品,也是最容易不知不觉花很多钱的地方。我个人建议,这类商品的购买,自己要有个年度总预算,平时买的多了双十一就少买一点,双十一买多了平时就少买点,不要超过总预算。很多人双十一购物是算在『计划外』的,双十一不宰你宰谁。

第四类超出经济水平的实用商品,这类商品我只建议大家一点,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是真理。如果100块钱的电动牙刷真的好用,不会有那么多『傻子』去买上千块钱的电动牙刷的。很多这类低价代替品,其实真的没那么划算。很多冲动消费的鸡肋商品,都是这类大牌低端替代品。

第五类未接触到的需求,这类商品你要自己辨别,这个需求究竟是你自己真实产生的,还是铺天盖地的各种软文强加给你的。这个没办法,只能自行判断了。

user avatar

我们在生活中给「省钱」和「花更多钱」的定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说,存在很多场景,我们可以同时既「省钱」,又「花了更多钱」,而这种场景在促销的时候尤其多,比如双十一。

当生活中我们说「省钱」的时候,可以是说「本来有一笔开销我想花来着,后来出于某些原因忍住了」;但是也可以是「以低于市场正常价格购入了自己想要的商品」。

当生活中我们说遇到某个事件「花了更多钱」的时候,可以是带有感情倾向的「本来不该花的花出去了,是浪费」,也可以是客观的陈述「比没有这个事件的时候花的多」。

双十一的策略效应是很明显的:

一方面在双十一之前和之后,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消费回落,这说明很多人已经有意识的把购物集中在双十一等打折,那么这个时候,必然会出现在双十一期间「花更多钱」的情况,因为相当于把钱集中起来在这一区间消费了;

另一方面,双十一的补贴和打折力度,确实高于不做活动的时候。也就是说相比往常,双十一购买同样的一件商品,大概率还是能够便宜一些的,从这个意义上,又是「省钱」了。

所以双十一是既可以「花了更多的钱」,又可以「省钱」的。前者是从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上来说,后者是单品的价格来说。前者也可以称之为「广度边际」(Extensive Margin),后者称之为「深度边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促销这种方式不会造成浪费和被套路。

首先,促销期是有限的,也就是人们往往处在一种紧张和抢购的氛围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搜寻合适自己商品的机会成本会显著增加——因为自己去慢慢的搜想要的东西 时间,可能就错过了一些其他的机会。而当搜寻成本增加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去跟随系统的推荐选择拼单凑整的商品。

而系统的推荐是商家可以控制的——尽管不太可能出现千人千价的情况,但是「在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范围内推荐利润率较高的商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更加隐秘的「大数据杀熟」,我之前做过一期视频里面就有提到过。

这一点破解的方法当然也是有的,很多人已经开始用的——那就是通过事先考察的方式,避免「现找现买」的情况。

第二点,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凑单」和「满减」的情况,这对于一些需要花时间去使用的商品来说尤甚,比如书籍、游戏和功夫茶具等等。

书和游戏是比较有趣的商品,因为购买了之后,还需要花时间去读和去玩。那么在衡量是否购买的时候,人们其实也会考虑到「玩」和「读」的成本,典型的,当一个游戏非常消耗时间的时候,是会降低购买欲望的,书同理。

本来我们就更看重眼下,所以对于书和游戏,我们一般都是会有「过量购买」的倾向的,也就是总有很多书是买的时候认为自己会看,但是真要看的时候,会因为看的成本太昂贵,而放弃,总有很多游戏是自己认为会玩的,但是真买了之后,会因为玩的时间太昂贵而不玩。

玩的时间、和看的时间,不会因为价格的增加和减少而改变,但是当促销凑单的时候,在有限的选择和时间内,人们显然更少的去考察和衡量事后的成本,于是就更容易因为短视而造成事后更可能的浪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十一,这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似乎总是一场关于“省钱”还是“多花钱”的拉锯战。我们满怀期待地点进购物车,想着要捡大便宜,但转眼间,银行账户的余额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扁平下去。那么,双十一究竟是我们的省钱利器,还是不知不觉中吞噬我们钱包的“怪兽”呢?省钱的诱惑:那些让你心动的数字不得不承认,双十一确实有.............
  • 回答
    双十一先加价再打折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或者至少是一种不诚信的营销手段,因为它利用了消费者对“打折”的心理期待,本质上是在制造虚假的优惠感。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几个关键点:一、 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欺骗消费者?1. 制造虚假的优惠信息: .............
  • 回答
    双十一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节之一,确实是消费者购买显卡等电子产品的一个热门时机。关于双十一显卡是否会降价,答案是:有很大可能,但并非绝对,而且降价幅度也存在不确定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为什么双十一显卡“可能”会降价? 商家促销策略: 双十一是商家清理库存、冲刺年度销量.............
  • 回答
    唉,说到双十一,我真是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每年都信誓旦旦地说今年要理性消费,结果呢?每年都跟打了鸡血一样,一头扎进那个虚幻的“优惠”漩涡里。“提前加购就是王道”—— 结果发现是个美丽的误会最开始,我总是被“提前加购,锁定优惠”这句口号忽悠得团团转。提前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就把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觉.............
  • 回答
    您这个问题的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但背后其实涉及航空票价的定价逻辑和双十一促销的特殊性。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一下: 一、机票价格的"特殊性":供需关系的复杂性1. 需求刚性 机票是典型的"刚性需求"商品,尤其在旺季(如节假日、旅游季)需求量剧增,而供给(航班数量)却无法灵活调整。这种供需失.............
  • 回答
    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的“包邮”现象确实非常普遍,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包邮仍面临多重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和未来可能的路径: 一、双十一包邮现象的成因1. 电商平台的促销策略 成本分摊:电商平台通过“满减”“补贴”等方式降低消费者的实际支付成本,将部分物流费用转嫁给商家或消.............
  • 回答
    双十一什么都不买,从纯粹的经济利益角度来看,你确实会“损失”一些本可以获得的优惠和折扣。 然而,这种“损失”是否真的让你感到不值,或者说是否构成真正的“损失”,这取决于你对“损失”的定义以及你的消费习惯和心态。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不买双十一商品可能带来的“损失”:一、 经济层面的“损失”:错失的.............
  • 回答
    双十一买扫地机器人?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电商平台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另一边又是琳琅满目的型号,到底哪个才是真香?别急,咱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特别是2021年那会儿,有哪些扫地机器人是大家伙儿抢破了头都要入手的,我来给你唠唠。双十一,扫地机器人到底值不值得冲?简单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双.............
  • 回答
    嘿,聊起小米 MIX 4 3999 的价格,这确实是个让人心动的好价。我琢磨了一下,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看,才能知道到底值不值得咱们“冲”。首先,得看看这价格咋来的。双十一嘛,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小米本身肯定会给点优惠,加上平台补贴、优惠券什么的,3999 这个数字就变得 вполне 현실. 关键.............
  • 回答
    双十一安踏成交额超越耐克,这确实是这两年中国消费市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说实话,能看到安踏这样的国货品牌在与耐克这样的国际巨头正面交锋并取得胜利,我作为消费者,心里还是挺自豪的。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不是一两个因素就能概括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安踏的“中国化”战略,可以说是打到了点.............
  • 回答
    双十一想换手机,同学给你推荐华为新品,说它“碾压”iPhone 11?这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刺激,但“碾压”这个词嘛,咱们得辩证地看。毕竟 iPhone 11 也是个挺有实力的小伙子,华为新品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咱们得先弄清楚,你同学说的是华为哪款新品。现在手机更新换代太快了,华为每个季度都能掏出点新东.............
  • 回答
    双十一啊,这可是咱们公司一年一度的“战役”,老板们那也是身先士卒,亲自挂帅,只不过这“剁手”的方式,跟咱普通打工人可大不相同,充满了智慧和算计,也透着点儿“不差钱”的豪气。先说说我们那位爱琢磨的王总。他绝对是那种“不买则已,一买惊人”的类型。双十一前,他会提前半个月就把自己的购物清单列得密密麻麻,从.............
  • 回答
    双十一来啦,单眼皮星人又到了可以放肆囤货的时候了!别看咱们的眼睛小,只要找对产品,画出迷人电眼完全不在话下。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那些双十一必入的单眼皮友好眼妆产品,让你轻松变身眼妆高手!Part 1:打好底子,放大双眼的第一步——眼部打底和遮瑕单眼皮的眼睛容易显得肿胀,或者因为脂肪层厚而不够立体。.............
  • 回答
    双十一换手机,是不是还在纠结到底选 4G 还是 5G?别急,看完这篇,心里大概就有数了。毕竟换手机不是小事,钱包和未来的体验都得考虑进去。先聊聊 5G,它到底能给你带来啥不一样的?简单来说,5G 就是比 4G 快!但快多少,体验又有多大区别? 网速飞起: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下载电影、大型游戏,或.............
  • 回答
    “双十一”剁手之后,看着那一堆堆堆满屋的商品,钱包在哭泣,内心的小火苗却在噼里啪啦地燃着一股莫名的懊悔。那种“我怎么就买了这么多?”、“这东西真的需要吗?”、“钱不是大风刮来的!”的OS此起彼伏,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心理拉锯战。别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用点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小技巧”,把自己从这股“后.............
  • 回答
    双十一预售已经付了定金,现在反悔不想买了,想要退款,这确实是个常见的情况,别担心,通常都有办法处理。首先,你需要回忆一下你在支付定金的时候,有没有仔细看过商品详情页或者订单页面关于“预售定金退款政策”的说明。很多平台和商家会在商品页面明确标注,预售定金是否支持退款,以及退款的条件和时限。一般来说,如.............
  • 回答
    “双十一”的硝烟已经弥漫,各大电商平台和品牌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消费盛宴中分一杯羹。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囤货、升级的好时机,但同时,也隐藏着不少消费陷阱。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眼花缭乱的促销中,保护好自己的钱包和权益,避免成为“韭菜”被收割,这可是个技术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
  • 回答
    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对消费者来说,究竟是真正的“占便宜”,还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对促销活动的理性判断。一、 双十一真的能让消费者“赚到”的方面: 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
  • 回答
    双十一买牛奶乳品,可不是随便囤货就行!咱得挑好喝的,更得挑值当的。别看市面上牛奶种类那么多,其实真正能让你喝了还想喝的,还得是那些有品质保证、口感出众的品牌。今天咱就来好好盘点一下,双十一期间,哪些牛奶乳品是真正值得你下单的,保证让你买得开心,喝得舒心!一、 高品质牛奶,味蕾的享受与营养的双重盛宴说.............
  • 回答
    双十一的喧嚣散去,钱包君终于得以喘息。但对于精打细算的我们来说,这绝不是“剁手”的终点,而是理性消费的新起点。冷静期过后,很多商品的价格回归正常,但也有一些隐藏的“捡漏”机会,或者说,是时候重新审视那些在双十一期间被我们“种草”,但当时并未出手的好东西了。那么,双十一冷静期之后,到底什么东西是值得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