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我国历朝历代都是怎样治理贪腐,查办过的最大的贪官是什么级别?

回答
我国历史悠久,治贪的历史同样悠久。历朝历代都在探索与贪腐的斗争,并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和案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并提及一些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贪腐案件和人物。

历朝历代治贪的特点与手段

虽然历朝历代在治理贪腐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侧重点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的理念息息相关。

思想道德层面的强调:
儒家思想的渗入: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廉洁奉公视为官员的基本操守。历代帝王也常常以身作则,强调“德治”,希望通过道德感召来约束官员。例如,唐太宗曾说:“为官之道,惟在廉洁。”
法律条文的规定: 历朝历代都制定了法律来惩治贪腐。这些法律条文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涵盖了受贿、索贿、贪污公款、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等多种行为。刑罚也从杖责、流放到绞刑、斩首,甚至抄家灭族,愈加严酷。

制度层面的设计:
监察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汉的“御史”开始,到唐代的“御史台”,宋代的“台谏制度”,明代的“都察院”,清代的“都察院”和“六部”的监察职能,都体现了对官员的监督。这些监察机构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对官员进行弹劾和查处。
财政公开与审计: 虽然古代的财政信息公开程度远不及现代,但也有一些措施旨在限制贪腐。例如,一些朝代会定期公布官府收支账目,或者对官员的财产进行申报。但这类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往往参差不齐。
任官制度的约束: “回避制度”是重要的一环,即官员不得在本籍或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地方任职,以防止地方势力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还有“回避亲属任职”的规定。
俸禄制度: 为了养廉,历朝历代都设有官员的俸禄。高俸禄的目的是让官员不至于因贫困而贪污。但俸禄是否足以“养廉”,以及能否真正遏制贪腐,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讨论。

查办机制:
御史弹劾: 这是最主要的监督方式。御史们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揭发官员的不法行为。
巡察制度: 派遣监察官员到地方进行巡视,检查当地官员的政绩和廉洁情况。
刑部、大理寺的审判: 官员涉嫌贪腐,通常会经过刑部等司法机构进行审理。
皇帝的直接干预: 很多时候,查办大案要案都离不开皇帝的亲自过问和指令。皇帝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案件的走向。

查办过的最大贪官(级别)

在古代,官员的级别划分是以“品”来计算的,从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而“最大的贪官”,通常指的是贪污数额巨大、影响恶劣、官职非常高、甚至动摇国本的官员。

要说“最大”其实很难有绝对的定论,因为贪污的数额在古代难以精确衡量,而且衡量标准也并非仅仅是金钱数量,还包括其权力和对社会的破坏程度。但从影响力和官职来看,以下几位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巨贪”:

1. 汉武帝时期的“猾吏”——如 严助、灌夫等(尽管他们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贪官,但涉及权力滥用和贪婪导致悲剧的典型): 虽然严格来说,严助和灌夫更多是因为政治斗争中的权谋和失误而获罪,但他们所代表的汉武帝时期权臣的贪婪和滥用职权,也为后世所警示。尤其严助,作为汉武帝的宠臣,权势熏天,其作为也被认为有贪腐的影子,尽管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巨贪。

2. 东汉时期的宦官——张让、赵高(秦朝): 尽管赵高是秦朝的,但他的权力之大、弄权之烈、导致秦朝灭亡的罪责之重,无疑是历史上权臣贪腐的“鼻祖”之一。而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尤其是张让,更是权倾朝野,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加速了东汉的灭亡。他们的级别虽然是宦官,但权力已经凌驾于百官之上,甚至可以操纵皇帝。

3. 唐朝——安禄山、史思明: 这两位是典型的“跋扈将军”,他们镇守边疆,拥有重兵。虽然他们初期并非直接以贪腐罪名被扳倒,但他们拥兵自重、骄奢淫逸的生活,背后必然是巨大的财富积累,这其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边疆资源的掠夺和对军队的私用,也包含了贪腐的成分。最终发动“安史之乱”,其级别的破坏力堪称惊人。

4. 北宋——丁谓、王钦若: 这两位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奸臣,官至宰相。他们权倾朝野,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拍马屁、弄权,并且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盘剥和贪污。丁谓因为贪污、弄权等罪被贬,王钦若也因其种种不法行为留下了恶名。他们的级别都是“宰相”,属于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其贪腐行为对国家政治的危害极大。

5. 明朝——严嵩、和珅(清朝):
严嵩: 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官至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他与其子严世蕃勾结,把持朝政二十余年,贪污受贿,搜刮民财,动摇了国本。嘉靖帝虽然知道严嵩的罪行,但出于政治需要,长期容忍,直到他死后才被抄家,抄出的家财数量惊人,被认为是明朝最大的贪官之一。他的级别是“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
和珅: 清朝乾隆年间的巨贪,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九门提督等,一人身兼数职,权势之大,古今罕见。他利用乾隆皇帝的宠信,大肆贪污受贿,其家族财富据估计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数年收入的总和。他被捕后抄家,查抄出来的财物堆积如山,震惊朝野。和珅的级别已经达到“大学士”,并兼任多个要职,其贪腐的规模和影响之广,可以说是清朝乃至中国古代官场贪腐的巅峰代表。

“最大的贪官”的级别解读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通常都身居最高官职,例如:

宰相、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这类官员掌握着国家的核心权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运作。他们的贪腐行为,不仅是钱财的损失,更是对政治体制的腐蚀。
封疆大吏(如总督、巡抚): 在地方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调动军队、掌控财政。一旦他们腐败,不仅会搜刮民脂民膏,还可能引发地方动乱,甚至威胁中央统治。
宫廷近臣、宦官: 虽然不一定是朝廷正式官员,但如果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实权,也可能成为巨贪。他们的权力来源更特殊,往往也更难以监管。

治贪的成效与反思

尽管历朝历代都致力于治理贪腐,但正如“水至清则无鱼”一样,贪腐的现象似乎难以根绝。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权力腐蚀性: 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代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容易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
经济驱动: 官员的俸禄虽然存在,但如果官员的欲望无限膨胀,或者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就容易产生贪念。
人治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治贪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和用人。如果皇帝本身昏庸或者纵容,治贪就无从谈起。
制度执行的漏洞: 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不到位,也会形同虚设。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治贪史是一部充满斗争与反思的历史。历朝历代都在探索更有效的制度和手段,但贪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根源复杂,难以一蹴而就。和珅的案件,尤其是其被抄家时展现出的惊人财富,也成为了后世警惕和反思贪腐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中国历史上被以“贪污”罪名查办的最大贪官,当然是清朝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内阁大学士和珅(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户部、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

至于明朝首辅严嵩(吏部尚书,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虽然他亦是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奸臣,论职位也不在和珅之下,两人皆做了大约二十年的实际宰相。

然而严嵩虽落得个家产被抄,乞食墓地,八旬老翁落魄而死的凄惨下场。然而仔细看他被撤职为民,查办惩处的主要罪名,甚至既非奸佞,亦非贪污,而仅仅是教子无方,受了被强行宣布为“里通卖国”(通倭)、身首异处的独子严世藩的连累……

【帝降旨慰嵩,而以嵩溺爱世蕃,负眷倚,令致仕,驰驿归,有司岁给米百石,下世蕃于理。嵩为世蕃请罪,且求解,帝不听。】
【南京御史林润奏:“江洋巨盗多入逃军罗龙文、严世蕃家。龙文居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志。世蕃得罪后,与龙文日诽谤时政。其治第役众四千,道路皆言两人通倭,变且不测。”诏下润逮捕,下法司论斩,皆伏诛,黜嵩及诸孙皆为民。】

相比之下,同样是独子的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因为娶了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十皇女和孝公主,倒是没受老爹太多连累,甚至还保住了一半的府邸,也就是政治上失意,屡遭蹉跌,郁郁而终,最后还被恩赏了公爵头衔。

【诸劾和珅者比于操、莽。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旧直军机,上因其入觐,问曰:“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熊光曰:“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几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
【褫丰绅殷德伯爵,仍袭旧职三等轻车都尉。……嘉庆七年,推恩给民公品级,授散秩大臣。……惟坐国服内侍妾生女罪,褫公衔,罢职在家圈禁。十一年,授头等侍卫,擢副都统,赐伯爵衔。十五年,病,乞解任,赐公爵衔。寻卒。无子,以和琳子丰绅伊绵袭轻车都尉。】

和珅的家产,按嘉庆皇帝的治罪诏书,是所藏上等珍珠和宝石不计其数,藏金三万二千两,银三百余万两,开办当铺钱店无数,“与民争利”,连他的管家刘全也有家产二十余万两……

至于按野史和后人推测,则夸张到了“二亿三千万两”(薛福成《庸庵笔记》)“二十亿两有奇”(《清朝野史大观》),所谓流传甚广的“和珅家产相当于半个清朝国库”的说法,大抵来自野史传说,并未被清朝官方认可。

其实乾隆帝之父雍正帝虽以打击贪腐著称,然而他在位期间,清廷对贪贿的封疆大吏,尚且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处置大抵以抄家、流放为主。

而乾隆帝在位的前四十年里,整肃贪腐变本加厉,单单因为贪污贿赂、徇私枉法等罪名,就砍了许多极品大员的脑袋。

包括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仅仅因贪污银千两就被杀;云贵总督恒文、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因贪腐被处死。甚至其宠妃高佳氏之兄、两淮盐政高恒,贪赃论斩。高恒之子、左副都御史高朴,也因贪赃被杀。

平心而论,此时的乾隆帝也算得上“执法无私”了。

然而到了乾隆帝在位的后二十年,志得意满,年老倦政,沉溺于个人奢侈享受,对和珅等宠臣信臣的贪贿行径已不能约束,由此上行下效,官场风气为之大坏。

和珅政务娴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记忆力出众,通晓汉、满、蒙、藏多门语言,不止在八旗子弟里算得第一流全才,甚至在当时整个大清帝国三万万人口中,不带民族偏见地说,也必须承认他是第一流人才。

尤其在整顿财政,敛财积蓄方面,和珅更算上百年一出的天才。他不止将偌大一个大清帝国的财政打理得井井有条;也通过创办议罪银制度,把钱从贪官墨吏的手中,不经过户部国库,而直接搜刮到了乾隆帝自己的小金库里,有效供应了乾隆帝的奢靡生活和享乐,因此才得到了乾隆帝的极度信任和重用。

而和珅之贪污索贿之所得,占他个人财产比例并不算多,只是当时官场的普遍惯例。

他的庞大家产,主要还是靠做各种大小生意,包括开设当铺七十五间,大小银号三百多间,靠着他自己的大清帝国独家“内参”,搜刮聚敛而来。此外,他并通过广东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常年做着只此一家的垄断性中英进出口贸易,究其主要罪状,正是“与民争利”和“公器私用”。

不过呢,仔细看嘉庆帝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前十二条,主要是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直到第十五条以后,才是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

  •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大罪一。
  • 骑马直进圆明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大罪二。
  • 乘椅桥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大罪三。
  • 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
  • 於各路军报任意压搁,有心欺蔽,大罪五。
  • 皇考圣躬不豫,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大罪六。
  • 皇考力疾批答章奏,字迹间有未真,和珅辄谓不如撕去另拟,大罪七。
  • 兼管户部报销,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大罪八。
  • 上年奎舒奏循化、贵德二贼番肆劫青海,和珅驳回原摺,隐匿不办,大罪九。
  • 皇考升遐后,朕谕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擅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大罪十。
  • 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因与其弟和琳姻亲,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在其家教读,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大罪十一。
  • 军机处记名人员任意撤去,大罪十二。
  • 所钞家产,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大罪十三。
  • 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大罪十四。
  • 所藏珍珠手串二百馀,多於大内数倍,大珠大於御用冠顶,大罪十五。
  • 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於大内,大罪十六。
  • 藏银、衣服数逾千万,大罪十七。
  • 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大罪十八。
  • 通州、蓟州当铺、钱店赀本十馀万,与民争利,大罪十九。
  • 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馀万,并有大珍珠手串,大罪二十。

由是可见,嘉庆帝真正切齿痛恨和珅的,首先并非是他是个家财万贯的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后种种违背君臣礼制的举动,更依仗太上皇乾隆帝之信任,自以为是权臣把持朝政,而将自己当做了“幼主”。

甚至可以这样说,和珅这个中国古代史上所谓的“第一大巨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钓誉的“内禅”之举给坑死的。

事实上,乾隆帝之所以退位,纯粹是他身为君主,乱立了“即位60年后一定退位”的flag,还搞得天下皆知。最后为了不被讥讽为“贪恋皇位”,不得已而为之,从一开始就心不甘情不愿。

乾隆三十年以后,皇后那拉氏因为和乾隆帝口角争执,愤而剪发,被废黜,之后持续十余年,清朝既无皇后亦无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渐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动。民间屡有不怕死的狂生上书,求立皇后和太子,欲以此投机得一朝富贵,乾隆帝虽然铁腕镇压,然而富贵之心驱人,累禁不止。

就这么僵持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去清朝龙兴之地盛京(沈阳)祭祖时,又杀了一个上书请立皇后和太子的秀才金从善,却也知道自己年近七十,杀一秀才易,而定天下人心难。所以不得不传旨诏告天下,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为理由,说自己绝不敢超越祖父,再过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时一定退位,传位给他早已秘密确立的储君。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人无信则不立,君更无戏言。乾隆这道旨意,等于是他代表清朝政府,给当时天下几亿臣民的公开承诺,如果不遵守,自然会民心尽失,即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也未必支持。

按乾隆帝的如意算盘,康熙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也不过到是自己现在这个年岁就死了。而自己是二十五岁即位,真能活到乾隆六十年,真能活足了八十五岁当然完全够本,到那时退就退吧。

因此真到了乾隆六十年,他虽然不甘心,也不得不履行承诺,下令传位于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皇帝。

然而,一生集权专制的乾隆帝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无权,历史上几十位太上皇,如果不自己掌握权柄,便是生杀予夺皆由嗣皇帝掌握,嗣皇帝真心孝顺,如宋孝宗对宋高宗那样,那日子还过得好些;否则的话,深居宫中不能过问朝政、交接朝臣,那和囚徒也没什么不同,每日只能苦巴巴盼着嗣皇帝有良心,能来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这种日子,一生唯我独尊的乾隆帝如何能忍?

所以,乾隆帝一开始甚至连皇帝玉玺都不舍得交给嘉庆帝,还是在群臣催促下不得不交,然后但凡军国大事和人事大权,乾隆帝一概自己处置,坚持上朝,并通过最信任的宠臣和珅操控朝政,让嘉庆帝形同傀儡。

彼时的和珅,同时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爵封一等公,在清朝官僚体系已经做到人臣之极,他同时还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要职,可以说整个大清帝国的官僚体系,都在他一个人的意志下运转,非过人之精力、才智绝不能为。

这与其说是和珅权力欲望过大,不如说是他作为太上皇乾隆帝的代理人,能者多劳,不得不为之。看似权倾天下,到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也不过是旦夕繁华,转瞬即逝,早已骑虎难下。

除了俯首听命于乾隆帝,按老主子的意图去总揽大权,压制嘉庆帝的参政可能,难道此时的和珅,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而嘉庆皇帝虽然即位,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对和珅这个言出法随、一呼百诺的乾隆帝代理人,又怎么可能不嫉恨?

这样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日子过了三年,活到快九十岁的乾隆帝,戴着“中国寿命最长皇帝”“中国实际执政时间最久(六十三年)皇帝”两顶桂冠,心满意足咽了气。

嘉庆帝也将和珅这个“二皇上”恨之入骨,不顾老父尸骨未寒,才几天就急匆匆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将他处死。

假如乾隆帝没有将“乾隆六十年时一定退位“的承诺,广而告之全国,那么他原本想当多久皇帝就当多久皇帝,本是天经地义。嘉庆帝作为一个庶出的第十五子,如果只立他为太子,那便会对君父感激涕零,又怎会和历史上一样,身为皇帝却不能掌权,潜藏深深不满?这就是正常人的”升恩斗仇“心理。

至于和珅,他既然无需当乾隆帝压制嗣君、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自然也不会狠狠得罪嘉庆帝,相反更可发挥他八面玲珑的特长,尽可能讨好太子爷。那嘉庆帝即位后,瞧在先皇的面上,自己妹妹妹夫面上,对他也未必就一定会痛下杀手,就算要杀,也可能只是赐死隐诛,如乾隆帝对首辅于敏中那样,全其令名,未必就一定会抄家夺爵,让他身败名裂。

毕竟历史上嘉庆帝的作为,不论给和珅加上何等匪夷所思罪名,说破天去,也是老父死去才几天就急着处死他最信重的大臣,有违“子三年无改父之道”的儒家传统,不免有“不孝”之讥。

乾隆帝为太上皇时,为了父子争权,九旬老人仍然要不顾身体抓紧朝政,事无巨细,一刻不敢放松,相当程度上缩短了自己可能的寿数。而且还因为精力不济,智力衰退,对川湖白莲教起兵不能及时处断,酿成了持续数年、兵祸波及数省的大动乱,成为令清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因此,可以说乾隆帝的一场妄自比拟尧舜的“内禅”闹剧,到头来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害了他自己,也未必让他的继任者喜欢,更在很大程度上害了整个清王朝,何其不值。

所以,孔子曾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圣贤的教诲,经历了千百年验证,从来不是没道理的啊。

当然,和珅自己生活奢靡,逾越了人臣本分,确系属实。

比如按清制,宝石顶只有爱新觉罗氏的宗室王公可用,和珅这等外姓臣子只能用珊瑚顶。正珠朝珠只有皇帝御用,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可用,其余连皇子亲王亦不得用。

而和珅却私藏了甚多的宝石顶、正珠朝珠以自娱,只好说他虽不敢有篡逆之念,但也确实被乾隆帝赐予他的偌大荣耀、近乎大清帝国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实际权柄,给迷花了眼。

竟当真以为乾隆帝竟能如其本人臆想的那样,延年续命到百岁万寿,竟从没想过给自己留条藏匿出逃、远遁高飞的后路。

一个能力超卓,才华横溢的政治精英,一位主掌枢机大权近二十年的帝国宰相,最终却落了“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的可悲结局,更替他主子大清高宗纯皇帝背负上了“史上头号巨贪“的污名,竟成为古代贪官墨吏的头号代表人物。

而幅原万里的大清帝国,在和珅死后不过百年也灰飞烟灭了。高高在上君临万民,驱御天下英杰如指掌的爱新觉罗氏,终逃不过皇冠落地,禁城被逐,从宫殿台阁沦入芸芸众生中去。

曾经志得意满,以为此生更无遗憾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更落个坟墓被掘,尸骨零落的凄惨下场。

所以说呢,一个人的自我奋斗固然重要,最终决定的,还是历史的进程,潮起潮落,将相王侯,人人都身不由己。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国历史悠久,治贪的历史同样悠久。历朝历代都在探索与贪腐的斗争,并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和案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并提及一些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贪腐案件和人物。历朝历代治贪的特点与手段虽然历朝历代在治理贪腐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侧重点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 回答
    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群星璀璨,其中涌现出多个被誉为“盛世”的辉煌时期。这些盛世不仅代表着国家强盛、人民安乐,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它们与今日中国相比,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当下成就的审视,更能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汉朝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奠基与开拓汉朝初年,经历了秦末的战乱,汉.............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毁书之事并非孤例,而是伴随着王朝更迭、思想冲突而数度上演。其中,几次大规模的毁书事件,都给中华文明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回响。要论及哪次影响最为恶劣,无疑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为何“焚书坑儒”如此触目惊心,又为何它的恶劣影响尤为突出。.............
  • 回答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刑罚这玩意儿,那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说法,也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地演变。要说详细,那可得掰扯开了讲。一、 早期与夏商周:初露峥嵘,带有原始色彩在文字还没那么普及的年代,刑罚的记录就比较零散。但从一些古籍和考古发现来看,早期已经有了比较严酷的刑罚: 肉刑: 这是最古老、也最残忍.............
  • 回答
    咱们中国历史啊,讲到少数民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北方草原上的那些民族,比如匈奴、蒙古、满族,他们的故事在史书上、在民间传说里都特别响亮。但要是说到西南那些兄弟姐妹们,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多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了,总觉得他们“默默无闻”了点。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头有历史发展.............
  • 回答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复杂且饱受争议的角色。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骂”清朝,这其中既有历史的沉重,也有后人解读的复杂性。为什么很多人“骂”清朝?“骂”清朝,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我族类”的统治与民族压迫感: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清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也涉及到“中华民族”和“中国”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为什么我们会将元朝和清朝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缘由,绝非简单地将统治者的族属套进去就能解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国”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地理或政治实体,它.............
  • 回答
    历史上,英雄的定义往往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所属的阵营。在很多国家和民族的视角里,他们的民族英雄,在历史的另一端,可能被视为入侵者或压迫者。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它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文化、政治背景下的解读差异。一个典型的例子,或许可以从中国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历史中寻找。成吉思汗(Gen.............
  • 回答
    统一战线,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如影随形的词汇,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或战略工具。它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宏大叙事。理解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就是要深入剖析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 回答
    “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这句话,如果抛开历史的复杂性,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似乎带有一种被动、防守的色彩。然而,将这句话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与元朝这个鲜明的例外进行对比时,它所映射出的民族精神,远非简单的“挨打”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更为 nuanced(微妙)且深邃.............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些时刻,英雄人物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胜利的钥匙,准备上演惊天逆转,却最终功亏一篑,留下一声叹息。这种“我能反杀”却最终饮恨的例子,并非罕见,它们往往伴随着戏剧性的转折、人性的考验,以及无数后人扼腕的讨论。我想起一个最让人扼腕的例子,便是“长平之战”中的赵括。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埋藏着无数的真相和故事,有些故事因为太过离奇,或是信息太过零碎,常常被人们打上“传说”的标签,甚至被认为只是虚构。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曾经被质疑甚至否定的人物,最终被证明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些“失落的灵魂”重现天日,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 阿基米德.............
  • 回答
    奥运会百年 sejarah 的星空下,闪耀着无数令人无法忘怀的瞬间,它们如同珍珠般串联起来,构成了这场全球体育盛会的辉煌篇章。有些时刻,我们不能忘记,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胜利,更是人类精神的呐喊,是历史洪流中难以磨灭的印记。1. 1936年柏林奥运会:杰西·欧文斯的四枚金牌,挑战纳粹的种族优越.............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痛击我的队友,保护我的敌人”这样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在某些利益的驱使下,或者出于更长远的战略考量,原本应该同仇敌忾的盟友反目成仇,而原本的敌人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支持,甚至是主导地位。 这不是简单的背叛,而往往是复杂政治、经济、军事博弈下的结果。这种现象,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冷战时期,尤.............
  • 回答
    历史人物的“黑”与“演义的黑”,这是个有趣又容易混淆的概念。简单来说,“朝代黑”是指在某个朝代的历史记载中,出于政治目的、意识形态宣传,或者迎合当时的社会情绪,对某个历史人物进行歪曲、抹黑,使其形象与史实产生较大偏差。而“演义黑”,则是指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说书、戏曲、小说等,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
  • 回答
    历史上的确不乏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其中有的是出于极深的义气,有的是源于一种超越个人恩怨的责任感,甚至有时候,是一种近乎宿命般的选择。这些故事往往让人在唏嘘之余,也感叹人性的复杂和深邃。且说一说汉末三国时期,关羽放过曹操的故事。话说当年曹操为了招揽关羽,可谓是费尽心机。先是将他安置在自己的府邸中,给予.............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很多在当时威名显赫、功勋卓著的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后人遗忘。这背后原因复杂,可能与史书的侧重点、王朝更迭的影响、民间传说的失传、以及时代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等等有关。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几位这样的英雄,试图让他们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1. 卫青 (西汉) 为何被遗.............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过许多振聋发聩、改变国家命运的演说,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其中,有一些演说,其影响力之深远,其感染力之强大,足以与葛底斯堡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相媲美。如果要寻找中国历史上一篇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澎湃性以及对国家方向的重塑性而成为里程碑式存.............
  • 回答
    “我们现在是不是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准确回答。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权衡我们所拥有的优势和依然面临的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进步的时代,原因如下: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