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伟大的贡献莫过于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汉人的体质。
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
——爱新觉罗·玄烨《清稗类钞》,此话背景:地方久旱不雨,百姓饥荒,地方官上疏此事,我千古第一仁君吃糠喝稀大帝一语道破天机。
紧接其后,我大清官员上奏曰:小民不知蓄积,一岁所收,随意耗尽,习惯使然。
康麻子并不只是说说,在他孙子乾隆的努力下成为了现实。
在大清海量专精计算下,汉人养成了只吃两餐就能存活的体质,能够像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人民一样忍受慢性饥饿而快速增长(众所周知大和人种基因上不矮,古代矮纯粹是粮食不够吃饿的),大清人民实现了人均身高历代最低,粮食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养出四亿面黄肌瘦的饿民也被清粉当作大清善政大肆吹嘘。至今有些农村每天只吃两餐,正是大清习俗遗存。
(关于身高问题,我以前有一篇旧文分析过:
)
(清朝人口大爆炸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高产作物的推广——清朝推行保甲人口编审后为何会出现在册人口爆炸式提高?,不过不得不承认大清为了扩大税源,养老鼠是有一手的。我和朋友们讨论认为如果是大顺继承大明,由于没有大清的让老百姓只吃两餐的技巧,没有大清这样高超的维稳手段,到1900年前后人口可能只有3亿多,但是绝对要比大清强大很多,至少不会丢掉华夏王朝2000年以来的远东霸权,也不会养出日本这样的肘腋之患。
更多相关内容,可以详见我这两篇旧文:
评论区一个神回复:
有人质疑饥饿不可能让人口快速增长,那好,你们知道清朝广为被吹嘘的政府中枢有钱,赈灾效率高是怎么来的吗?
正如康麻子所说的,百姓在丰年会本能地让自己吃饱、吃好,会尽可能多消耗一些粮食。
那好,我大清就预设每年都可能是荒年,为了备荒,我每年都要征收你大部分的收入,让你挨饿。
但是丰年总是比荒年多,积累起来备荒的粮食多出来的怎么办?当然是朝廷和地方分了,国家上下就都有钱了。当然征收过程中少不了士绅们以身作则,所以必然也少不了“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一到灾年,喔呵,这么多年攒下来的粮食,能够救活这么多条人命,各地粮库都是满满当当的。我大清赈灾效率高啊,尽可能不让你等鼠民饿死,你等还不感恩戴德?
顺带提一句,公认和大清一样拥有海量专精,查史料也会发现人吃人记录非常少的时代(PS:从乾隆大帝时代到丁戊奇荒爆发之前,大清的灾荒不断但是人食人记录确实也比明朝以及康雍时代少很多),是著名的铁血强宋。但是铁血强宋的农民是公认的穷苦。
更新:
清朝比起元朝和后赵,可能也就好在救灾相对及时了。虽然它把汉人当老鼠养,但是还是在乎自己的韭菜会不会大片死亡的。清朝的重税(正赋+耗羡+雍正之后新增的耗羡)与地主在大清纵容的重租政策结合下,你可以保持只吃两餐的健康饮食到60岁,由于高产作物的传入,你可以在山上偷偷种点红薯,煮点红薯叶子补充下膳食,寿命并不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受到太大影响。而万一闹饥荒了(如果你不是生活在西北地区,撞上这事概率真是低得不行),首先你可以靠储备的地瓜干子和土豆先撑一阵,然后士绅会从他们从你和你的乡亲那里压榨的无数仓白米中挑出一两仓来假惺惺地熬点插不住筷子的粥帮你续过去,没多久,朝廷的赈灾粮终于到了,虽然不多还被官员贪墨,里面掺着糠和沙子,但你被压榨这么多年形成的耐饿体质让你吃了下去,并活了下来。接下来朝廷会很慷慨地表示,既然这个地方闹灾,那就免征三年税银,之前拖欠(因为你和你的乡亲们实在太穷,卖光粮食也交不够)的税银也全部免了吧。当然,地方政府负责征收的耗羡,朝廷从来不知道这东西,从未征收过此项税米,你们也不要向朝廷问,问了是要杀头的。灾荒过去之后,剥削你的地主老爷家门口因为赈灾积福,立下了大大几块功德碑,等到下一个丰年,又多征了你几斗米,此外什么都没有改变。
而到了数百年后,许多清史学家会拿着大清的救灾文献报告,纷纷盛赞清朝赈灾体系之高效,消耗钱粮数量之大。而广大清粉群体也奔走相告,你看,我大清的食人记录在历代各朝相对较少,有效避免了大量人相食的惨剧,我大清善政冠绝封建社会啊!
最后说下,大清这套赈灾体系的作用稍微吹吹就得了吧。丁戊奇荒才闹了3年就死了1000多万,山西境内搞到人死不敢哭,怕邻人冲进来分食尸体了。清吹拿观音土diss大明,也不过是大清没碰上明末大饥荒那个级别的毁灭级天灾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