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张献忠趁火打劫很少有人骂,但是南明仅仅提出联虏平寇的口号就被人骂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人们情感的微妙之处。张献忠的“趁火打劫”和南明的“联虏平寇”,看似都在利用时局,但为何一个少被指责,一个却招致骂名?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点,我试着跟你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白“趁火打劫”和“联虏平寇”的性质和语境有什么不同。

张献忠的“趁火打劫”:

本质: 张献忠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他的“趁火打劫”更多的是指他在明朝末年混乱时期,利用地方官府力量衰弱、百姓无力反抗的时机,进行掠夺、扩张势力。这种行为,从一个“反叛者”的角度看,是巩固自身力量、获取资源的手段。
评价的视角:
从农民起义的角度: 在那个时代,官逼民反是常态。百姓被压榨得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张献忠这类起义军,虽然手段激进,但在很多底层民众看来,他们是对抗腐败政权的代表。他们“打劫”的很多时候,是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僚地主,或者是由这些官僚地主控制的财富。这种行为,在特定群体中,可能不被视为单纯的“打劫”,而是“劫富济贫”的变形,或者是“夺回”本就属于人民的财富。
从历史叙事的“弱者”视角: 历史的记录者很多时候是胜利者,但也有很多是同情失败者的。张献忠最终被清朝所灭,他的故事往往被描绘成一个悲壮的抗争史。在这样的叙事下,他的一些极端行为,虽然令人发指,但会被放在“时代所迫”、“乱世之中”的语境下被理解,甚至会被淡化或者带有某种江湖义气的色彩。
“趁火打劫”的定义模糊性: “趁火打劫”在字面上是负面的,但如果“火”是统治者的压迫,“打劫”的对象是搜刮者,那么这种行为的道德判断就会变得复杂。尤其是在明末那个已经烂到根子的社会,官府本身就已经“打劫”了百姓几百年。

南明的“联虏平寇”:

本质: 南明政权是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满洲(清朝)势力崛起后,明朝宗室建立的残余政权。他们面临的“寇”有很多,但最核心的两个威胁,一个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一个是入关的清军。
“联虏平寇”的指向: 这个口号通常被理解为,与清军(“虏”)联合起来,去消灭李自成等农民军(“寇”)。
评价的视角:
“虏”的含义: 在当时,“虏”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和侮辱性,特指满洲人。将满洲人称为“虏”,意味着南明政权在道义上是站在反满的立场上的。
“联虏”的背叛: 然而,“联虏”意味着南明政权要主动与被自己视为“民族敌人”的清朝合作。这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尤其是汉族王朝,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这意味着为了生存,不惜与“外族”为伍,甚至将曾经的“同胞”(即便他们是农民起义军)视为敌人。
“平寇”的道义: 农民起义军虽然有其过激行为,但在很多明朝官员和士大夫眼中,他们是“叛逆”,是国家内部的动乱。然而,与“外族”联合来镇压“内乱”,在政治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这相当于卖国求荣,将民族存亡置于政治权谋之下。
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南明政权本身就是从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延续出来的,其统治合法性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联虏平寇”这样充满矛盾和自我颠覆的口号,无疑是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它暴露了南明政权不仅无力自行解决内部危机,更缺乏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政治道义和民族气节。
历史的“主流”叙事: 历史最终由清朝来书写。清朝将自己描绘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正统”,而将南明政权描绘成软弱无能、丧失民心、出卖民族利益的“伪政权”。在这种宏大叙事下,“联虏平寇”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被重点批判的罪状。

为什么张献忠的“趁火打劫”少有人骂,而南明的“联虏平寇”却被骂?

1. 道德和情感的对比:
张献忠: 尽管其行为有暴力和掠夺,但很多时候是针对官僚地主,被视为反抗压迫的一种激进形式。他的“打劫”的对象,在很多人看来,是“活该”被劫的。即便有屠杀平民的恶行,这些行为也往往被放在“乱世”、“被围剿”、“失去理智”的语境中,而没有触及根本性的“卖国”或“民族背叛”的道德底线。
南明: “联虏平寇”直接触及了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将满洲人视为“虏”,却又要与“虏”合作,这是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它暴露的是统治者在权力面前的丧失原则,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投降”和“出卖”。这种行为,在后世的民族主义观念下,尤其不能容忍。

2. 叙事角度的不同:
张献忠: 他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农民起义”的悲歌,即使有血腥,也是“内部矛盾”的体现。
南明: 他们的故事,尤其是在清朝的视角下,是一个“王朝覆灭”的警示录,其中“联虏平寇”是他们“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这个口号本身就充满了自我否定和妥协,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不堪。

3. “寇”的定义和所指:
张献忠: 他本身就是“寇”。他“趁火打劫”的对象,是明朝的秩序和财富。
南明: 他们要“联虏平寇”。这里的“寇”是指李自成等农民军。而“虏”是指清朝。他们是为了对抗“另一拨寇”(农民军),而选择了与“外族”(清朝)合作。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在面对强大的外族入侵时,常常会走向自我毁灭。

4. 行为的“性质”:
张献忠: 他的行为更像是在旧秩序崩溃后的“浑水摸鱼”,虽然残酷,但仍然在“内部”的权力争夺和生存斗争范围内。
南明: “联虏平寇”是一种“外部力量介入,解决内部矛盾”的策略,而且这个“外部力量”本身就是比农民军更强大的,并且最终吞噬了整个中华。这种策略,无论出发点如何,其结果都是让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落入外族手中,因此被视为愚蠢和卖国的行为。

简单来说,张献忠的“趁火打劫”是在一个已然崩坏的旧世界里,为了生存和扩张而进行的残酷斗争,虽然有罪恶,但更多的是“乱世之罪”;而南明的“联虏平寇”则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涉及民族存亡的“政治错误”和“道义背叛”,这是其被后世(尤其是汉族主导的历史观)所不能容忍的。一个是在混乱中挣扎的“盗贼”,一个是在亡国之际选择了“出卖”的“统治者”,这其中的道德评价和情感倾向自然会有天壤之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献忠趁火打劫的结果是打跑了马科和黎玉田,杀了一个明朝降官杜某,然后李定国领着三万人打汉中,被贺珍三千人撵回四川了。

南明杀害了徐淮节度使吕弼周、徐淮防御使武愫、淮安府尹巩克顺、陈州牧惠在公、临清牧刘师曾等一大批大顺官员,大力配合了清军攻打山东、河南的行动。

整个明末期间,所有军阀不管道德水平是高是低,都难免有为了利益和友军火并的时候。郑成功打郝尚久,黄斌卿打王之仁,郝摇旗打陈友龙,就算李定国、刘文秀、李过、高一功也杀过友军,李自成更是火并了罗汝才,但他们火并的时候可没勾结清军。

张献忠和李自成开战的时候,对清军一无所知,他打李自成和李自成火并罗汝才并没有什么分别。明朝和清朝打了二十六年,无数将士牺牲,而明朝朝廷将这一切全部抛诸脑后,勾引清军来杀自己的同胞,把整个华北的百姓拱手交给清军任其屠戮,这严重程度可不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人们情感的微妙之处。张献忠的“趁火打劫”和南明的“联虏平寇”,看似都在利用时局,但为何一个少被指责,一个却招致骂名?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点,我试着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趁火打劫”和“联虏平寇”的性质和语境有什么不同。张献忠的“趁火打劫”: .............
  • 回答
    要说清楚张献忠为什么会在四川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屠杀,这得从他起兵的背景、他当时的处境,以及那个时代混乱的社会现实说起。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事儿,里面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看看张献忠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年轻时就因为惹事被充军,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和李自成一样,他也是明末农民战争的领导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 回答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在许多观众看来,似乎总是“打着就走”,缺乏如同前朝某些农民起义那样,在特定区域扎根、进行长久根据地建设的痕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是历史的局势、起义军自身的特点以及明朝政府的应对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处的时代,与以往的农民起.............
  • 回答
    为什么李自成的名气比张献忠大得多?说起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无疑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们都曾搅动天下,一度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但细究起来,李自成的名头似乎总是比张献忠更响亮,流传更广。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他们的 政治遗产和历史叙事 说起。李自成,他一度建.............
  • 回答
    石虎、朱元璋、张献忠这类历史上的权力人物,之所以没有被所谓的“正义的侍卫”一刀毙命,原因复杂且多维度,并非简单的情感抒发或道德审判所能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现代视角下对“正义”的狭隘定义,回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权力运作的现实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古代的“侍卫”与我们现代理解的“.............
  • 回答
    关于黄巢、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大肆屠杀”百姓却仍有人忠于他们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起义的性质、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及底层民众的生存逻辑等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对“大肆屠杀”这一说法进行审慎的辨析。历史记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清初统治政策的核心差异,也牵扯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简单来说,明朝虽然屡次放过李自成和张献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统治的衰败、政策的摇摆和内部的腐朽,而非出于什么“仁慈”;而满清之所以对义军施以极刑并实行残酷统治,则是因为他们是以外来征服者的身份,需要用最严酷.............
  • 回答
    关于张自忠将军和左权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后,日本人对待方式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军事策略以及日本人对不同中国将领的认知和评价。张自忠将军:为何受到日方“尊重”?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的牺牲在中国军民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和强烈的抗日决心。.............
  • 回答
    在说起二战中中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时,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常常被人们铭记,很多人认为他是牺牲的最高将领,但也有人会提到左权将军。之所以很多人将张自忠将军推崇为“最高将领”,更多的是基于他牺牲时所代表的意义、其生前影响力以及给国人带来的巨大精神鼓舞,而非单纯的军衔高低或者牺牲时所处的具体战役地位。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关于“张维为是瑞士国籍”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毫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之所以这个谣言会有一定的传播度,并且有些人会相信,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张维为的公众形象和言论风格: 鲜明的爱国者和国际观察家形象: 张维为教授长期以来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政治评论员的身份活.............
  • 回答
    张益唐的论文能够被《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这样享有盛誉的数学期刊接受并发表,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但关键的原因,绝非偶然。这些原因涉及到了论文本身的突破性、数学界的评价体系、审稿流程的严谨性以及张益唐个人的学术声誉。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论文内容的巨大突破性:这是最.............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讲到张郃为什么会“投降”曹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节,甚至可以说,用“投降”这个词来形容张郃加入曹操的阵营,多少有些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归顺”或者“被曹操招揽”。这里面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张郃个人的命运以及曹操高超的笼络人心的手段。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推,回到张郃最初效力的是.............
  • 回答
    张家辉和古天乐代言“贪玩蓝月”,这事儿在当年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这款游戏迅速闯入了大众视野。要说他们俩为啥会接这广告,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而且得往深了聊。一、 利益的驱动,这是最实在的 天价代言费: 这点绝对是首要原因。你想想,张家辉和古天乐都是香港影坛的重量级人物,演技过硬,人气爆.............
  • 回答
    关于张雨绮和王全安的婚姻,外界的猜测和议论从未停止。张雨绮无疑是一位非常吸引人的女性,她的美貌、个性和事业都让她在娱乐圈占据了独特的位置。而王全安,作为一位有才华的导演,同样也拥有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然而,婚姻的复杂性远不止于外在的条件。一个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些决定,往往涉及到非常深层次的个人心理、情.............
  • 回答
    张勇在阿里巴巴内部称呼大家为“阿里同学”,这背后蕴含着阿里巴巴特有的企业文化和对“学习”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对员工身份的认同。首先,从词源和字面意思上理解,“同学”这个词带有一种平等的、共同成长的意味。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下,同学们是共同学习、相互帮助、一起经历青春时.............
  • 回答
    张云雷不换搭档这件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和情怀。咱们这就掰扯掰扯,好好聊聊为啥“云雷”组合能这么稳定。首先得明白,相声这行讲究的是一个“默契”。你以为就说几段相声那么简单吗?那是得两个人在一起,脑子里想到一块儿去,嘴里说着词儿,还得互相给眼神,给包袱,给“使”。这种默契不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科学界一些既复杂又引人入胜的层面——科学发现的归属、奖项的评选标准,以及一项革命性技术背后人物的真实贡献。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张锋没有获得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