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不进行根据地建设?

回答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在许多观众看来,似乎总是“打着就走”,缺乏如同前朝某些农民起义那样,在特定区域扎根、进行长久根据地建设的痕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是历史的局势、起义军自身的特点以及明朝政府的应对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处的时代,与以往的农民起义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 时局的严峻与国家的支离破碎:

明末,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势力抬头。政治腐败,官逼民反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家机器的整体运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瘫痪。

明朝中央政府的虚弱: 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积重难返。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军队腐败,财政枯竭,这些都使得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力量和资源去有效镇压四处燃起的烽火。即使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围剿,也常常因为指挥失当、粮草不济、将领不力而屡屡失败。
军阀与地方割据的抬头: 在明末那种混乱的局面下,一些地方官僚、将领也往往拥兵自重,甚至与起义军暗通款曲,或者为了自身利益不积极剿灭。这使得明朝在镇压起义时,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统一的力量。
后金(清朝)的外部威胁: 辽东的后金政权一直虎视眈眈,明朝政府不得不在有限的军事力量中分出一大部分去抵御来自北方的强大敌人。这使得他们“顾此失彼”,难以集中力量彻底平定内乱。

在这种背景下,起义军要想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就必须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根”在哪里?

二、 起义军自身的特点与生存逻辑:

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虽然在规模和组织程度上比以往的起义有很大提升,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支以生存和发展为首要任务的武装力量。

流动作战的必要性: 在没有稳固根据地的情况下,起义军必须不断地移动,以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粮食、兵员、武器)并避开明朝军队的围剿。一旦在某个地方停留过久,就容易被明朝官兵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前功尽弃。
“打”是唯一的出路: 农民起义的最初动因是生存,在官府的压迫下,武装反抗成为唯一的选择。他们需要通过掠夺和占领来维持队伍的运转。因此,“打”和“走”是起义军最直接的生存方式。
缺乏长期建设的经验与资源: 即使起义军的首领有建设根据地的意愿,但他们大多是基层士兵出身,缺乏治理国家、建设地方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稳定的税收来源,没有能够有效组织生产的官僚体系,也没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即使占领了一些城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转变为能够持续供养军队的“根据地”。
组织结构的相对松散: 虽然李自成、张献忠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和行政组织,但与一个成熟的国家机器相比,其凝聚力、控制力和执行力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起义军的士兵成分复杂,有被压迫的农民,也有地痞流氓,甚至还有一些被收编的原明朝士兵。如何将这样一个庞杂的群体长期稳定地组织起来,是一大挑战。

三、 对“根据地”的理解与实际操作的差异:

我们现在说的“根据地建设”,通常是指在某个区域建立稳固的统治,发展经济,组织生产,进行长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建设,为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李自成与张献忠的“经营”: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说他们没有进行过“根据地建设”。
李自成: 在河南、湖北一带,李自成确实尝试建立过一些政权,比如在襄阳、荆州等地,他建立过“承天府”,设置了官职,征收赋税,试图将占领区变成稳固的后方。他发布的《严禁官军不许扰民》等政令,也显示了他试图争取民心、稳定统治的意图。他对占领区的“招降纳叛”和“招抚”政策,也是在试图整合地方力量。
张献忠: 在四川,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定都成都,也设置了官僚体系,铸造钱币,颁布政令,试图在那里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统治。他发布的“七杀令”等,虽然以残酷著称,但也反映了他试图用高压手段来维持秩序、巩固统治的尝试。

“根据地”的脆弱性: 然而,这些“根据地”都存在着致命的脆弱性。
政治上的不合法性: 他们都是在推翻现有的统治,缺乏合法性基础。一旦明朝政府集中力量反击,或者外部势力介入,这些刚刚建立的政权很容易被摧毁。
经济上的依赖性: 他们的经济来源仍然严重依赖于掠夺和征收,一旦明朝军队封锁或者起义军主力离开,当地的经济就难以维系。
军事上的压力: 他们始终面临着明朝军队、甚至其他起义军的强大军事压力,难以获得喘息之机去进行深入的建设。
民心基础的动摇: 尽管他们曾试图争取民心,但农民起义的破坏性以及在占领区可能出现的破坏和掠夺,也让很多民众对他们望而却步,甚至转而支持明朝官军。

四、 历史的进程与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明末农民起义的发生,恰恰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明朝统治走向灭亡的信号。

起义的“加速器”作用: 农民起义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但它们自身也难以在政治上、经济上形成能够取代明朝的强大力量。
后金(清朝)的渔翁得利: 最终,真正能够建立起稳固统治并取代明朝的是来自关外的后金(清朝)。清朝的成功,在于其更为先进的军事组织(八旗制度)、更为团结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在占领北方后,能够有效整合汉族官僚体系和文化,建立起一套相对稳定的统治。
历史的“选择”: 历史似乎“选择”了清朝,而不是李自成或张献忠的政权来继承和重塑中国。这背后,是制度、组织、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的较量。

总结来说,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未能进行大规模、长期的根据地建设,是由于:

1. 明朝政治经济的全面崩溃,使得全国范围内的统治秩序支离破碎,难以形成稳定的“根据地”。
2. 明朝政府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后金(清朝)的外部威胁,迫使起义军必须采取流动作战以求生存。
3. 起义军自身缺乏长期建设的经验、资源和稳定的经济基础。
4. 尽管有建立政权的尝试,但其“根据地”往往因政治合法性、经济脆弱性、军事压力和民心动摇等因素而异常短暂和不稳定。
5. 历史的进程最终由更具组织能力和适应性的清朝所主导。

因此,将“根据地建设”视为衡量农民起义成败的唯一标准,可能有些过于片面。这些起义本身,虽然最终未能成功建立长久的政权,但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明朝的统治,为历史的变革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他们的“打”和“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顾诚来教朙粉题主流动性作战的必要性:

user avatar

“至于红军是否应该固守一个地区的割据,这个问题你们在行动中常常碰见。要知在统治阶级政权未崩溃以及革命高潮未到来的时期,红军应该是采取经常游击的政策,若停留在一个地区,或企图固守一个地带,求其继续存在,这不但不可能而且必然陷于失败。过去罗霄山脉政权的经验告诉了我们。”

——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依两年来的经验,在全国至少有一省用总暴动方法推翻统治阶级以前,小区域苏维埃政权公开的割据,是有害而无利的。如湘南、如醴陵,如平江,如永新、莲花、遂川,不仅失掉群众,连党亦几乎失掉完了,不仅不能解脱群众若干的经济痛苦,农村城市的经济基础一齐毁坏完了——即此问题亦是使群众失掉而有余”

——毛泽东,前委来信


如果这还不懂,我再提一个,太平天国起家时试图割据金田、割据永州做根据地,什么下场?


占领江口圩后,太平军收缩兵力,“自焚其巢”,放弃金田、新圩,全军集中于江口圩南北,构成一条狭长的弧形防线。防区内,控制有利地形和各制高点,挖壕筑垒,在圩上、牛排岭、油榨等处配置重兵,安设大炮,构成坚固要塞。在各村庄纵深配置兵力,以为预备队。会战时,山谷、隘津、丛林、竹园之中,隐蔽伏兵。于是整个基地据点棋布,兵力群集,构成严密的山地与要塞防御体系。李星沅向咸丰帝哀叹说:“贼巢倚山近江,内接平南花洲,纵横数十里。各口均藏枪炮,掘有陷坑,非群盗窜扰可比。”他看出太平军战略不是“窜扰”,不同于天地会军的流动战略,而是防御战略。

……

太平军进入中平地区后,一如江口圩、东乡战场,立即抓紧构筑防御阵地。洪秀全等将主力部署在中平、百丈、新寨三大圩。天王居新寨,东南傍倚瑶山天险,是相对安全的后方;北线中平、仁义、谢官等村配置较多的精兵,构筑坚固防线,安设大炮,与清军主力相持,拱卫整个基地

……

贼系初一破永安,其时地势亦尚不熟,木寨、土垒、炮台尚未修起。初六夜起,该匪日夜赶修。……各营添挖深沟二三道,暗穿地道,伏设地雷,并将我兵进路挖断。

……

于城之东、南、北三方,距城半里许,筑长墙,固守于内。而城上不多设备,仅十数贼居敌楼。又于黄鹄山脊起望楼,高数丈。我兵来攻,两阵相接,贼于望楼中窥见,即以次飞报,乃整众凭城而守。余日未尝登陴也。

结果:粮草、火药近因邻境堵截,似觉不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在许多观众看来,似乎总是“打着就走”,缺乏如同前朝某些农民起义那样,在特定区域扎根、进行长久根据地建设的痕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是历史的局势、起义军自身的特点以及明朝政府的应对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处的时代,与以往的农民起.............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 回答
    明朝没能解决李自成,而清朝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政治策略的不同,也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而清朝则相对更有余力,并且在策略上更为奏效。一、 明朝与李自成的较量:内外交困下的疲惫之师明朝末年,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李自成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然而,当他面对清朝的八旗军队时,却迅速遭遇了失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战略和战术上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手实力的巨大差异: 明朝: 到了李自成起义的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明朝士兵批量投降李自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系统性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明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军饷拖欠与克扣严重: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因。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皇帝和朝廷官员腐败横行,导致军饷常常被层层克扣,士兵们领到的军饷远低于承诺的标准,甚至几个月、几年都没有发饷。饥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要理解为什么后来大家喊的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反清复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认知与合法性: “明”的合法性根深蒂固: 尽管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大明”作为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王朝,其合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关于李现肌肉“明明很一般”却被很多人说“强壮”的讨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光是看表面的肌肉线条,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和大众的期待。首先,得承认,如果你拿健美运动员那种块头十足、肌肉线条清晰到每一块都鼓胀的体格来比,李现的肌肉可能确实不算“爆炸型”。他的身材更多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解读历史人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历史书上说汉文帝是明君,这是从宏观、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的,是基于他对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李商隐在《贾生》里说他是.............
  • 回答
    黄晓明和李菲儿在《乘风破浪的姐姐 2》的同台,确实是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也难怪大家会对此充满好奇。说实话,要准确揣测一个公众人物在这种敏感情况下的真实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不是他们本人,也无法完全知晓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盘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黄晓明即便知道可能.............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