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自成打明朝势如破竹,打清朝却节节败退?

回答
李自成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然而,当他面对清朝的八旗军队时,却迅速遭遇了失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战略和战术上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对手实力的巨大差异:

明朝: 到了李自成起义的时期,明朝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
政治腐败: 长期以来,明朝的官僚体系充斥着贪污腐败,内斗不断。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导致朝廷失去了凝聚力和执行力。
经济凋敝: 天灾频发(如连年干旱、蝗灾),加上政府的沉重税负和对农民的压榨,使得广大农民生活困苦,民怨沸腾。大量农民破产,成为起义的土壤。
军事衰败: 明朝的军队也因军饷不足、训练废弛、将领贪婪而战斗力低下。边军素质下降,绿营兵更是战斗力普遍不强。许多士兵生活艰难,甚至被迫参加起义以求生路。
社会分裂: 明朝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江南的士绅阶层对朝廷也不满,更有甚者与农民军暗通款曲。这种社会上的分裂使得明朝在面对强大的外部敌人时,内部也无法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
清朝: 清朝在入关前,已经经过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和军事改革。
高度集权的军事组织: 八旗制度是一种高度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将军事、政治、经济权力高度集中于旗主手中。八旗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尤其擅长骑兵作战。
强大的骑兵优势: 清朝的核心战斗力是骑兵,其机动性、冲击力和持久力远超明朝的步兵。在开阔的平原战场上,八旗骑兵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军事技术和战术的进步: 清朝在早期就吸收了部分汉族军事技术,并且在与明朝和蒙古的长期战争中不断学习和改进战术。他们善于利用弓箭骑兵的远程打击和骑兵的快速突击,形成有效的战术配合。
统一的意志和领导: 清朝有着明确的建国目标和强大的领导核心,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摄政王,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

二、 战略和战术上的差异与失误:

李自成对明朝:
利用时机: 李自成成功抓住了明朝内外交困、民怨鼎沸的绝佳时机。
群众基础: 他利用了广大农民对明朝的仇恨,打出了“均田免赋”等口号,赢得了部分农民的支持和加入。
灵活的游击战术: 在与明朝的作战中,李自成善于利用复杂的地理环境,采取游击战、围困战、破袭战等战术,避开明军主力,打击其薄弱环节。
心理攻势: 他成功地瓦解了明朝军队的士气,许多明朝将领和士兵纷纷投降,甚至主动倒戈。
李自成对清朝:
战略目标和方向失误: 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但他的战略重点似乎过于集中在北京城和关内平原。他缺乏对关外强大的清朝的足够认识和应对策略。
未能及时巩固后方: 在攻占北京后,李自成并未能有效整合全国资源,巩固南方和西北的根据地。对南明的处理也显得仓促和缺乏策略。
急于入主中原: 他似乎过于急于进入紫禁城,而没有充分估计到清军的强大以及其对关内的潜在威胁。
战术上的不适应:
平原决战的劣势: 当李自成军队进入关中平原或京畿平原与清军主力展开大规模决战时,其以步兵为主的部队,在面对清朝强大的骑兵冲击时,往往处于劣势。清军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能够迅速撕裂其阵型。
火器运用和配合问题: 虽然李自成军队也使用火器,但其火器技术的先进程度、生产能力以及与步兵、骑兵的配合默契程度,都无法与清朝相比。清朝的火器部队(如火炮)能够对李自成的军队造成巨大杀伤。
骑兵劣势: 李自成军队的骑兵力量相对薄弱,难以与清朝精锐的八旗骑兵抗衡。
政治和外交上的失误:
失去民心和士绅支持: 虽然李自成一度受到农民的拥护,但在统治北京期间,其军队的纪律问题、抄掠行为、以及未能有效安抚士绅阶层,导致一部分原来支持他的力量开始疏远。尤其是在“剃发令”和对明朝降官的政策上,未能妥善处理,引发了新的矛盾。
未能与南明形成有效联盟: 当清军入关时,南明政权依然存在,如果李自成能够与南明形成有效的战略联盟,共同对抗清军,或许局面会有所不同。但事与愿违,双方相互攻伐,给了清军逐个击破的机会。
吴三桂的背叛: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未能妥善处理与吴三桂的关系,迫使吴三桂投向清朝,打开了山海关,这是李自成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 历史机遇的转变: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的灭亡是其自身长期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李自成起义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他面对的是一个即将崩溃的政权,更容易取得胜利。
清朝的入关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清朝的入关,是由一个正在崛起、统一且强大的外部力量完成的,其军事和政治实力都远超已经衰败的明朝。李自成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手,他过去成功的经验和策略,在新的对手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总结:

李自成打明朝之所以势如破竹,是因为他抓住了明朝这个腐朽政权崩溃的绝佳时机,利用了社会矛盾和群众基础,并采取了灵活有效的战略战术。

而李自成打清朝却节节败退,则是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统一、组织严密的对手。在政治上,他未能有效巩固统治、团结各方力量;在军事上,其军队的骑兵劣势、平原作战能力不足、以及对清军强大攻势的应对策略失误,都导致了最终的失败。特别是吴三桂的背叛,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经济和战略层面的全方位较量,而李自成在这些方面都未能成功地应对清朝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愚见:李自成在和清军作战时,虽然军事实力达到巅峰,但由于李自成政权正处于转型期,反而是其最脆弱,容错率最低的时候。

李自成在关内作战的时候,其主要作战方针就是把主力聚拢在一起,由李自成亲自指挥,所谓“百万之众,惟自成马首是瞻,席卷而趋”[1]。也就是说李自成在流动作战期间,闯营的骨干将领和善战之兵几乎都在他的身边。这种做法好处有二:一是就算有了重大损失,也能以这些种子为基础迅速恢复战斗力。二是由于闯营的主力集中,也可以在运动战中对明军各个击破。

第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李自成到河南之前,虽然很多说法说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十八骑”,但后来他进河南打开封的时候,就有精兵三千人,因此这个说法值得怀疑,李自成应该在战败后仍保持有一支成规模的部队,并以此为基础迅速发展起来了。也可以设想:如果闯营的部将和主力分散行动,那在逆风局必然会被明军挨个清剿,越打越弱。所以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多次东山再起,靠的就是这种把主力聚拢在主将身边随机应变的做法。

第二点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号称“明季良将第一”的曹文诏就是在孤军深入的时候被集中主力的李自成围殴致死的。在朱仙镇之战的时候,李自成主力正在围攻开封,但听到三千侦察骑兵被明军援兵歼灭的消息后,李自成当机立断“尽弃营中器物而走”[2],迅速调转矛头先打援军,完美的利用时间差大破明军援兵,由于李自成行动非常迅速,援兵和开封守军根本没有里应外合的机会。

而进军北京的时候,李自成正在转型。以前他是流动作战,“虽拔城邑,不听屋居”[3],大军驻扎在城外,随时准备转移。而称王之后,显然就不可能随意放弃城池了,他在襄阳的时候就分兵多处驻守,分散兵力。进军北京的时候更是分成四个战略方向:贺锦和辛思忠在甘肃、白旺和袁宗第在湖广、刘芳亮在冀南山东,李自成主力从山西向北京,如果还要加上镇守陕西的李过和高一功的话,那就是分兵五路了(刘芳亮后来与李自成主力会合)。

李自成这么分兵的结果自然不妙,最明显的后果就是没有集中成一个拳头打人,清军在山海关碰上的只是李自成孤立的一部分力量。虽然李自成亲自带领的无疑是主力中的主力,但自然不是清军和吴三桂加起来的对手,而且李自成的主力被击破后丧失了大量精锐,这就让李自成在随后的战争中很难用野战击退清军了。

其次,由于每到一处就要分兵防守,在李自成主力撤退的时候,很多分散的大顺军都被清军和叛变明军一锅端了,将领和部队都没跑出来,损失极为惨重。比如宣化留守的大顺军主将黄应选“有老本劲兵三千有余”,其他守保安的李琦、怀来的李定国(不是大西军的那个)、永宁的孙弘图“各有精锐千余,星联棋置”。这六千精锐还没和清军交手,投降的原明朝宣府巡抚李鉴等人就突然叛变,“大顺政权文武官员均被擒”[4]大同的张天琳部一万人也被姜瓖搞掉了。其他地区的详细情况可参看顾诚老先生《明末农民战争史》里面的《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绝对能让你感到触目惊心。这些分散布置的守军的损失,对李自成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如上所述,李自成退到陕西后,由于其部队和基层指挥官损失惨重,只能抓紧时间重新发育才有战胜清军的可能。但由于怀庆战役引起了清军的警惕,两路清军主力都攻打李自成,他也就只好放弃陕西了,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才终于醒过神来:他向江南转移的时候把主力聚在身边,预计清军北撤的时候就可以在江南另外发展力量了。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一切都终结在九宫山,我们也不可能再知道他到底能否东山再起了。

参考

  1. ^ 《明史纪事本末》
  2. ^ 《守汴日记》
  3. ^ 《明史纪事本末》
  4. ^ 《明末农民战争史》
user avatar

下面一群明粉的回答真搞笑,什么明军主力全在抗清,留一群二三流部队让李自成啃。以崇祯十一年为分界线,前期李自成就一直是明朝头号打击对象。大明官军面对五次入塞的东虏唯唯诺诺,对闯贼可是重拳出击,从辽镇到甘肃镇跨越东西九边,没打过李自成的都不好意思自称是大明边军。什么曹文诏,左良玉,贺人龙,左光先,王朴,邓玘,曹变蛟,祖大弼,猛如虎,虎大威,尤世禄,侯良柱,能在《明史》留个传的明末将领,没打过李自成的根本就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崇祯八年以后,崇祯可是把李自成往死里打,甚至不惜从抗清第一线抽关宁军去围剿闯军(结果崇祯十年铁锁关之战,祖大弼被李自成诱其深入中了埋伏,关宁军被闯军痛打,被歼千人以上,说明关宁军战斗力真的没有明粉想得那么强)。闯贼实力真那么烂让你大明随便追着砍,崇祯用得着把九边明军都轮番抽一遍甚至不惜跟皇太极议和也要先把闯贼给剿灭?

在崇祯八年至十一年败入商洛山之前,李自成在崇祯八年湫头镇之战,击毙大同总兵曹文诏,在崇祯九年罗家山之战,击毙延绥总兵俞冲霄。在崇祯十年的铁锁关之战,李自成大破祖大弼部关宁军。后攻汉中不利,闯军南下进入四川,在十月接连破城三十八座,七天内连续击毙侯良柱和吴鸣凤两名总兵。除去这些歼灭总兵级军官的胜仗以外,李自成和明军主力多次交锋,互有胜败,在崇祯十一年洮河之败前,李自成与明军主力的战绩基本是不相上下。李自成固然因为官军的疯狂围剿而不断流动无法建立根据地,但九边明军亦多次被李自成重创,三年内被击毙四名总兵级高级将领,包括大同和延绥这一级别的重镇总兵官,这个战绩绝对是难看的。洪承畴在崇祯十一年能成功镇压李自成付出了巨大代价,根本不是明粉说的追着砍那样轻松。即便是洮河之战击败李自成主力,洪承畴仍然为没抓到他痛心疾首,在给崇祯的报告写道:“夫闯将为诸贼中元凶,仅领三百丧败之众抱头鼠窜,诚数年未有机会…无奈计算不到,追赶不紧,使元凶脱然远逝…光先何所辞责?”可见李自成对明朝的统治威胁有多大。

而在崇祯十三年进入河南后,李自成面对的明军基本都是边军主力或是实力媲美边兵的内地强军,而不是明粉所说的二三流部队(当然,明粉如果承认当时的明军都是二三流部队甚至不入流这个历史事实,那李自成打的确实是二三流)。如果明粉把谈迁对松锦之战“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的主观评论当宝,那么《明季北略》还说孙传庭“九边精锐悉隶麾下,又据潼关之险”,兵部侍郎张凤翔还说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呢。作为对比,松锦之战的十三万明军战斗序列号称是九塞之精锐,实际上参战部队全是来自东四边的: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蓟镇西协总兵唐通,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山永东协总兵曹变蛟,以及杨国柱战死后替补他的的前任山西总兵李辅明,清一色的蓟辽宣大边军。陕西三边(陕西三边指的是陕西镇加上宁夏甘肃延绥三边,实际上是四边)和山西镇的部队并没填到松锦去。当然,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带去入卫京师的秦军有部分之前编入了蓟镇,但本身孙传庭带的秦军就不多,而且入卫结束后有很大一部分都回了陕西(孙传庭本想让秦军全部返回,杨嗣昌不同意)。明军除了少数总兵家丁待遇还行,大多数都欠饷,大规模从陕甘宁调兵到蓟辽常驻去的结果只能是哗变。事实上崇祯十一年入卫的贺人龙部秦军就发生了哗变,仗打完后这一部分秦军也被遣回了陕西,只有曹变蛟部留了下来。其实,不要说西四边的边军,就是崇祯十四年正月和二月宣府,阳和,大同三镇派去的援辽军全都出现了千人以上规模的逃跑哗变,以至于曹变蛟和白广恩还得先派兵把逃兵追回来(从中也可以看到明粉吹上天的所谓松锦之战明军精锐的真面目,真以为参加松锦之战的明军就比没参加的战斗力强多少?)。可以肯定,就算原秦军有部分参加了松锦之战,撑死也就万把人不到。此外,东部边军也没有拿出所有精锐部队去松锦战场,保定总兵杨德政、山东总兵刘泽清和山西总兵许定国,原蓟镇中协总兵后改任南阳总兵的猛如虎,原山西总兵后改隶保定总督麾下任汝宁总兵的虎大威都没去松锦,而是参加了剿闯战争。平贼援剿总兵左良玉统率的以原昌平边军为骨干的内地兵团实力更是完全不逊于边军精锐,甚至比许多边镇实力更为雄厚,崇祯十三年至十四年在和张献忠西营的作战中,左良玉几乎每战必胜——要知道当时张献忠已经强大到能在夔州之战全歼三万主场作战的白杆兵的地步了,可见左良玉兵团战斗力之强。也就是说,李自成面临的环境仍然是十分险恶的。

在李自成进入中原攻破洛阳,并连续三次围攻开封期间,崇祯立刻调集了大批剿闯部队,其阵容豪华程度并不虚松锦八总兵,数量还更多。以兵部尚书督师丁启睿为统帅,先后三任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和孙传庭,统率西四边的全部边军围剿闯军,保定总督杨文岳(后为侯恂)统率保定总兵杨德政、山东总兵刘泽清,汝宁总兵虎大威等部进入河南,此外,崇祯还陆续抽调了援剿总兵左良玉、方国安的湖广军团、监军佥事孔贞会的川军、山西总兵许定国的边军去中原战场,然而他们打出了什么战绩?

以下便是李自成中原五歼官军的辉煌时刻:

崇祯十四年九月项城之战,三边总督傅宗龙和保定总督杨文岳亲率援剿总兵贺人龙,副将李国齐,总兵虎大威四万边军进攻围项城之闯军,结果被诱入李自成在孟家庄的伏击圈,贺人龙,李国齐,虎大威立刻抛下二督逃走,杨文岳随后也逃跑,傅宗龙直属的三边总督标营六千秦军最后在火烧店被全歼,傅宗龙被俘杀。此役被歼灭的六千秦军堪称明军翘楚,在被闯军包围数日,弹尽粮绝已经到了吃战友死尸的地步仍然保留有一定的抵抗意志,在明军中是极为罕见的,明史称此役“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并不为夸大。但也因为如此,这批残存的秦军被编入闯军后,很快就作为战斗骨干使得闯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项城之战后,闯军在部署第二次围攻开封时期又攻破了南阳叶县等周围据点,歼灭了镇守南阳总兵官猛如虎、保定提督三关总兵官刘光祚,作战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

崇祯十五年二月襄城之战,因左良玉兵团被闯军围于郾城,继任三边总督汪乔年统领援剿总兵贺人龙,陕西(固原镇)总兵郑嘉栋和临洮总兵牛成虎三镇共三万边军以围魏救赵之法进攻襄城,试图解围。李自成将计就计,以少数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围困郾城,亲率精兵突袭襄城,三镇此刻再次发挥优良传统抛下总督逃跑,襄城被破,汪乔年和督标中军总兵党威等将领被处死。汪死后,崇祯不得不委派此前蹲大狱的孙传庭继任陕西三边总督,统率西四边各镇,并给予其经费令其自筹五千精兵。孙传庭后来看见李自成实力今非昔比,又请求加练二万人马,崇祯不给钱粮,孙传庭只能自筹。

崇祯十五年五月朱仙镇之战,为解救被第三次围困的开封明军,崇祯令丁启睿和杨文岳统率大军与李自成决战。此役西四边虽然没有参加,但二督节制的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姜名武等总兵仍然集结了以保定兵、通州、昌平、湖广兵组成的十八万明军(号称四十万),土木堡之变后,明廷从未在一场战役中投入如此之多的兵力,可见崇祯对此役的重视,结果却成就了李自成军事生涯的顶峰之作。此战李自成集结十万闯军在朱仙镇修筑工事,以重炮轰击明军,同时事先在明军撤退路线上布置兵马深挖沟渠,五月二十二日,左良玉部为首的明军见形势不妙,果然选择撤退,闯军立刻追击,明军撤退变成溃逃,大批兵马摔死在闯军预设的壕沟里。此战明军丧失数万人马,又投降了数万人马,丧失马匹辎重无算,保督中军总兵姜名武阵亡。朱仙镇之战十八万大军惨败,对明廷的打击超过了一个月前结束的松锦之战,崇祯怒将督师丁启睿投入大牢,保定总督杨文岳褫官候勘,保定总兵杨德政因兵败潜逃被崇祯诛杀,虎大威被处罚,左良玉虽然因为兵多没有被处理,但他之前屡破张献忠的精锐战兵在朱仙镇几乎损失殆尽,以至于后来成了空架子,弘光元年左梦庚带着他们清君侧时连黄得功都打不赢。

朱仙镇之战完胜后,李自成率军第三次进攻开封,崇祯此时只能令督师侯恂统率山东总兵刘泽清,河南援剿总兵卜从善,山西总兵许定国在黄河以北救援,结果许定国部哗变溃散,刘泽清卜从善渡河被闯军击退,绝望之下,明廷扒开河堤,淹没了开封。但与此同时,西四边援汴部队也赶到了河南。第四次大战爆发。

崇祯十五年十月郏县之战,这是孙传庭复出第一战,牛成虎,郑嘉栋,高杰,左勘等西四边主力再次奔赴河南,虽然得到开封已经被湮没的讯息,孙传庭仍督师寻战,结果在郏县一度击败闯军,却不知中李自成诱敌深入之计,明军追至冢头镇时人困马乏,采摘青柿充饥,此时罗汝才部曹营赶到与李自成合兵,立刻对明军实施反杀,明军溃败过程中数千人被歼,孙传庭逃进关中,十个月不敢出关。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汝宁之战,李自成决心南下湖广夺取荆襄一带,为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先歼灭汝宁的真定保定边军和川军。此战仅仅费时两天,李自成即击毙了保定总督杨文岳和防守汝宁总兵官虎大威,算上十一月继杨德政任保定总兵的刘超直接叛变,保定兵的精锐自此全灭。加上松锦惨败,东五边再也抽不出部队来阻挡李自成了。

在从崇祯十四年九月至十五年闰十一月的历次中原战役中,闯军五战五捷,李自成先后三次击败了三任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和孙传庭统率的西四边明军主力,两歼三边总督标营,杀傅宗龙,汪乔年,大败保定总督杨文岳、侯恂并俘杀杨文岳,并在三围开封的过程中接连打败了关内明军实力最为雄厚的左良玉兵团以及其它明军所有能抽调的机动力量,其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在这五个战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闯军五歼明军之后,东五边能抽出的剿闯部队损失殆尽,左良玉被李自成一路从襄阳驱逐到九江,不敢再招惹闯军,此时李自成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在郏县之战被其击溃和歼灭一部,但主力尚在的孙传庭麾下的明军西四边部队,《明季北略》称孙传庭“九边精锐悉隶麾下,又据潼关之险”,明朝兵部侍郎张凤翔说“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此一付家当”,可见孙传庭兵团的军力对志在改天换地的李自成来说,仍然是最大的威胁。

然而,在崇祯十六年时,李自成和孙传庭的实力差距已经极为巨大,襄京建政后,李自成开始设官理政,安抚流民,组织屯田,政权日益正规化,而经历了五歼官军之后的闯军,其作战能力已经明显超越了崇祯时期明军的巅峰战力水平。孙传庭虽自知实力已经不足以与李自成抗衡,但一方面崇祯催战急切,另一方面孙传庭也还对取胜抱有侥幸心理,于是崇祯十六年八月,孙传庭带着崇祯最后一副家当,和李自成展开了最后的决战,也就是著名的汝州之战。此战孙传庭指挥的十万明军集中了西四边全部精华,西四边六镇总兵官包括甘肃总兵马爌,延绥总兵王定,固原总兵白广恩,援剿先锋总兵高杰,临洮总兵牛成虎,宁夏总兵官抚民都参加了此次战役(白高牛为孙亲自率领的先锋部队),此外河南总兵陈永福和四川总兵秦翼明也受孙传庭指挥,这个阵容的豪华程度并不比松锦之战差多少。战役一开始明军确实也给闯军造成了不小的杀伤,唐县的老营亲属被孙传庭屠杀殆尽,闯军部分将领畏惧孙传庭势大甚至想跑,李自成力排众议坚持要打,甚至抛出了如果打不赢你们把我绑了送给孙传庭都行的狠话。结果是两个月内十万明军灰飞烟灭(仅高杰部溃逃未被全歼)。孙传庭兵团作为明军最后一支还保有较强战斗力的战略军团一垮,明朝亡国已成定局。

崇祯十六年年底,李自成兵分三路收取陕西周边明军据点,田见秀南下汉中,刘宗敏贺锦西征甘肃宁夏,李过北上榆林,白广恩,牛成虎,官抚民等残余明军或投降,或被歼灭,从此陕甘宁被收入李自成手中。次年正月,李自成建国大顺,建元永昌,称帝关中。到这时,明朝和顺朝所处的地位已经完全颠倒过来。在西四边覆灭后,明朝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有东五边二三十万残余和重建的部队,号称八十万人的左良玉的湖广军团,和兵力大概十二万左右的江北四镇,这些军队虽然数量还庞大,也有相当一部分能够作战的部队,但由于明朝的彻底腐朽且慑于顺军全灭西四边的兵威,基本已经没有什么抵抗意志了。也因为如此,李自成和刘芳亮两路灭明的兵力只有不到二十万顺军,但李自成却能自信满满地对明朝军事势力发出通牒,声言三月初十就要在北京城下决战。

事实上这次东征,顺军也仅仅是晚了一个礼拜就打到了北京城下,松锦之战惨败后残留和重建的东五边明军一路上对顺军望风披靡,只有周遇吉组织了一次抵抗,以至于李自成一路上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进了北京,只有关宁总兵吴三桂没有卸甲来降。然而如果不是清军突袭,大顺军在山海关消灭吴三桂兵团完全不是什么难事,就像李自成说的那样“此弹丸者,不足当京师一角,可靴尖踢倒耳”。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永昌元年大顺进京的畅通无阻的前提是李自成从出商洛山到西安建国前打了一路恶仗硬仗。在崇祯十三年到十六年,李自成先后歼灭的数十万明军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低于松锦的八总兵,解放军出版社的中国军事史评价李自成将农民起义战争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因为这一系列大兵团作战和大歼灭战中李自成表现出的战役指导能力令明军所有将领和过去的农民起义领袖只能望其项背,一些明粉对李自成军事才能的贬低只能说明他们对历史和军事的无知。李自成真像他们说的是政治无能军事平庸,他一个下岗驿卒是怎么成为大顺皇帝的?

说到闯军的战斗力,商洛山前后是分水岭,商洛山前的闯军是大批农民加少数精锐的混成部队,精锐战兵以叛变官军为主,战斗力强但数量少,而且对李自成的忠诚度因人而异,田见秀刘宗敏等对李自成忠心耿耿,高杰等就不行了。蛰伏商洛山期间,跟随李自成的都是他的生死兄弟,忠诚度既高,作战经验也丰富。李自成到河南后,得到了来自罗汝才和袁时中等起义领袖的生力军,在自主扩兵的同时又依靠商洛山的老兄弟为骨干,建立了一支忠诚度极高,纪律严明的部队,在五歼官军的过程中,闯军逐步吸收和改造了投降明军,从而形成了一支战斗力远超明军的部队。在三打开封时,闯军已经是拥有步兵十万,骑兵三万的野战部队,每一兵两三匹马,这样强劲的的骑兵不仅关内明军没有,关外也没有。《明史流贼传》谈到闯军的作战时,记载如下:“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反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败诱官军,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这充分说明后期闯军是一支纪律极强,步骑协同能力高,且至少拥有六万核心精锐战兵的强大军队。作为对比,明军在松锦之战前期打得之所以稍微好看,是因为前期明军兵力对多尔衮有绝对优势,而且双方在前期并未集中数万人进行战役展开的决战,多是小队战斗为主,明军各镇的精锐主要就是总兵官的那两三千亲兵(家丁),而且各镇为了保存实力不被敌人直接找上门来一般都不肯轻易动用这批部队,见死不救那自然是常态化了,这就是明军为什么几千人的小队战斗打得好,进行数万人的大兵团作战就一塌糊涂的原因。闯军的野战部队精锐无论战斗力和数量都胜过明军,李自成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更是远超明军那一票治安家专家,顺朝灭明势如破竹根本不足为奇。

至于对清军节节败退,一方面,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的失误导致顺军最强的六万精锐中的三万步兵损失很多,一时难以补充,另一方面,八旗军队的战斗力确实超过顺军,组织纪律上八旗均不弱于顺军,大兵团作战协同能力远超明军,略强于顺军,兵种也比步骑为主的顺军更丰富,尤其是火器部队的素质方面,顺军也有火枪火炮,但一方面顺朝接收的明朝工业体系生产出的火器质量不如清朝精良,另一方面三顺王带给清军的炮兵部队是接受过葡萄牙专业训练的,素质远远超过明军和顺军。潼关之战顺军在清军大炮运到之前敢于和八旗步骑正面对攻,还多次组织夜袭,红衣大炮一运过来顺军就坚持不住了。然而必须要指出,如果李自成没意外死在九宫山,顺军是有机会翻盘的。一方面,清军虽然屡次击败顺军,却没有一次对顺军主力形成歼灭性打击,李自成退到九宫山时,他和李过的两路人马仍然有十几万部队,形势比崇祯十一年只剩下千把人好得多,另一方面,八旗军的战斗力退化速度是非常快的,入关七八年以后,八旗就不能像入关刚开始那会儿每次作战都能作为一线主力投入战场了。此外,如果李自成不死,他作为抗清事业的领导人比南明那群猪的能力强太多了,比孙可望和李定国也要更胜一筹,起码大顺军从当时的汉族第一强军退化为忠贞营和夔东十三家,在抗清战场的作用从第一主力变成李定国和郑成功之后连第三主力都排不上的尴尬局面不可能发生。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把商洛山之前的李自成和商洛山之后的李自成混为一谈了,早期的李自成确实是你们说的那样,战斗力和明军的陕西边军差不了太多,打起仗来互有胜负,旋起旋败。但从1641年开始,李自成已经完全今非昔比了。

左良玉被张献忠打败、宁武关大顺军阵亡七万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就不提了。把李自成的崛起归结于松锦大战是一个很常见的言论,好像有洪承畴在李自成就没机会一样,那我们就不妨来比较一下辽东边军和闯军直接交手的战绩和以清军为参照的战绩。

大顺军和关宁军的交战,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山海关大战,大顺军6万对阵吴三桂部5万,兵力差距不算太大。吴三桂还依托了山海关的城防工事,吴三桂是以逸待劳,大顺军是九天赶了六七百里的路之后立刻投入战斗,双方基本上是在对等的条件下公平决斗。

但是结果呢?战斗从4月21日的辰时打到4月22日上午,才一天的时间,吴三桂就扛不住了,北翼城的部队向李自成投降,吴三桂不得不向多尔衮乞兵求救。就这个战绩,有啥脸面拿关宁铁骑当参考说李自成战斗力不强?

再看看松锦大战和潼关大战的对比。松锦之战是13万明军对阵11万清军,潼关之战是8万大顺军对阵6万清军,也是差不太多的局面。在初期,明军的战绩还是不错的,与清军接战多次,互有胜负,但是随着清军的主力赶到,洪承畴摆出了一个乌龟阵,被清军壕沟骑脸,败得和朱仙镇之战中被李自成打败的丁启睿如出一辙,结果是自己的主力部队被歼灭。再看李自成呢?先后六次主动反击,虽然在火力上处于严重的劣势,但是大顺军依然坚守着阵地,没让清军突破潼关,直到被阿济格抄了后路,才主动放弃潼关撤退,除了断后诈降失败而被杀的马世耀所部之外,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被清军整建制歼灭。之前的山海关之战,大顺军也是没有被清军歼灭任何一支部队,虽然面对的是兵力两倍于己的清吴联军,还是整建制地撤走了。

当然,松锦之战也不能全赖洪承畴,和崇祯的瞎指挥也是分不开的,但是,李自成从来没拖过刘宗敏的后腿,这不也正是大顺比大明强的地方吗。

陕北战役,李过、高一功指挥的四万大顺军对阵清军八万,但他们依然守住了榆林和延安,而且不断反击,直到李自成放弃了西安,他们才主动突围撤退。《延安府志》之中,更是有“顺治二年,流贼李自成遣兵四万窃据延安。英王将兵八万从府谷济河,复绥德,来攻延安,路经瓦窑堡,兵战散,屯鲁家屯、潘陵等处月余”这样的记载。瓦窑堡之战到底是否存在还很难说,阿济格确实在这段时间莫名其妙地停顿了一个月,清朝的官方说法是阿济格因为向蒙古人勒索马匹耽误了时间。阿济格回到北京之后,清廷追究他“勒索马匹”的问题,他被罚银五千两,降为郡王。就算是磨盘山之战那样惨烈的大战,多尼也仅仅是被罚银五千,没有降级,所以,阿济格犯的错误多半不止勒索马匹这点事。但是如果李过真的重创了阿济格,应该找到清朝对于阵亡将领封赠的记录才对,这个我却没有查到相关史料。就算不考虑瓦窑堡之战的真伪,李过和高一功的表现也比明军强多了。祖大寿算是明军中守城最厉害的了,他可没有从清军的重兵包围下突围撤退还保持建制完整的本事。

此外,大顺军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战役,比如说怀庆之战歼灭清军金玉和部,陈永福、周祚鼎在太原和新泰的坚守,以及后期的郝摇旗击败耿仲明等等。总体来说,大顺军对战清军固然是败多胜少,但是和明军比起来,他们还是强得太多了。哪怕是到了1662年,李来亨依旧能把董学礼部的三万清军打得落花流水。

李自成面对明军能节节胜利,就是因为他真的比明军强。他的军队骨干都是陕西兵,原本就是明军之中战斗力比较强悍的部队。而李自成的军饷和犒赏给得比明军足,纪律比明军严格,赏罚比明军分明,搞粮食的水平比明军高,训练比明军认真,皇帝和将领比明军团结,也没有明朝的文官和太监拖后腿,手下将领都和明军战斗了十几年,百战余生,经验丰富至极,他有什么理由不比明军强呢?

而他败给清军,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就是比清军弱。清军也一样有严格的纪律、充足的军饷,内部虽然也有内斗,但是比明朝要团结得多了。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辽东汉军,也都是身经百战的优秀部队。而清朝在政治上也比李自成成熟很多。李自成从1642年才有条件建立自己的政权,而清朝自努尔哈赤时起已经有近三十年统治汉人的经验了。在对明朝官绅将领的拉拢上,清朝远胜李自成,导致大批明朝降官降将背叛李自成降清。李自成对清军不熟悉,多次误判清军的实力,在火器上也敌不过清军,最擅长的行军速度都被清军比了下去。清朝拉拢明朝降官、建立政权的速度也比李自成强,这就使得清军的补充速度也超过了大顺军。战场上损失大,恢复速度又慢,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然而,当他面对清朝的八旗军队时,却迅速遭遇了失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战略和战术上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手实力的巨大差异: 明朝: 到了李自成起义的时期,.............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天下,打败了明朝的大半江山,甚至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堪称“马上得天下”的典范,可为什么一遇到清朝就迅速崩盘,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李自成跟明朝的仗,那是他自己的主场.............
  • 回答
    明朝没能解决李自成,而清朝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政治策略的不同,也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而清朝则相对更有余力,并且在策略上更为奏效。一、 明朝与李自成的较量:内外交困下的疲惫之师明朝末年,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明朝士兵批量投降李自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系统性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明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军饷拖欠与克扣严重: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因。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皇帝和朝廷官员腐败横行,导致军饷常常被层层克扣,士兵们领到的军饷远低于承诺的标准,甚至几个月、几年都没有发饷。饥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要理解为什么后来大家喊的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反清复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认知与合法性: “明”的合法性根深蒂固: 尽管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大明”作为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王朝,其合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 回答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在许多观众看来,似乎总是“打着就走”,缺乏如同前朝某些农民起义那样,在特定区域扎根、进行长久根据地建设的痕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是历史的局势、起义军自身的特点以及明朝政府的应对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处的时代,与以往的农民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想当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何等威风,席卷关中,直捣黄龙,把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大明王朝也就此烟消云散。眼瞅着天下唾手可得,谁知这江山还没坐稳,就败在了从山海关外来的满洲八旗手里。这其中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头门道深着呢。兵力上的悬殊,那是明面上的差距。李自成起兵初期,手底下那都是饥民、溃兵、.............
  • 回答
    李自成最终败给满清,并非一时之失,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他能横扫大明,将崇祯逼到煤山,却在面对仅十万左右的清军时步履维艰,乃至最终覆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军事、政治和人心向背的复杂原因。一、李自成击败大明军队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李自成何以能瓦解大明。这并非是他军事实力远超大明,而是大明自身.............
  • 回答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王朝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北京城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慌,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为何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寻求一方生机,以延续大明的血脉?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皇帝个人的考量,也有当时明朝统治下的政治现实和.............
  • 回答
    孙传庭在与李自成的战争中突然失利,并最终丧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涉及军事策略、军队素质、后勤补给、情报失误以及对手的崛起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讲述孙传庭为何突然打不过李自成,需要从几个关键节点和深层原因来分析:一、 孙传庭的战略与李自成的崛起趋势 孙传庭的早期优势与战略: 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