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但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天下,打败了明朝的大半江山,甚至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堪称“马上得天下”的典范,可为什么一遇到清朝就迅速崩盘,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李自成跟明朝的仗,那是他自己的主场,他的对手是疲敝不堪、内部腐朽的明朝统治者。

你想想,明朝末年是什么光景?连年天灾,百姓活不下去,官僚机构臃肿贪腐,军队拖欠军饷,士气低落,朝廷内部党争不断,根本拿不出像样的力量来镇压农民起义。李自成他们能屡败屡战,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强大的实力,而是因为:

对手的弱势: 明朝军队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和凝聚力,很多时候,农民军的胜利,与其说是他们打得有多好,不如说是明军自己崩得有多快。官军哗变、倒戈投诚是家常便饭,这极大地补充了李自成军的兵力、武器和经验。
群众基础: 在饥荒遍野、民不聊生的年代,李自成他们打着“均田免赋”的旗号,确实得到了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人力上的补充,更是士气上的鼓舞。百姓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跟着他干,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灵活的战略: 李自成和他的将领们很懂得“游击战”和“声东击西”。他们在战场上灵活机动,不求一朝一夕的决战,而是通过不断地打击明军的薄弱环节,消耗明朝的实力,同时积蓄自己的力量。遇到强敌就避其锋芒,遇到弱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这种打法在面对内部腐败的明朝时非常奏效。
政治策略的适应性: 在占领北京后,虽然一些政策(比如追缴饷银)引发了争议,但在最初阶段,他的一些措施确实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部分需求,赢得了部分人心。

然而,跟清朝打,李自成面对的完全是另一个级别的对手。

清朝,特别是多尔衮领导下的清朝,那可不是明朝那帮腐朽官僚能比的。他们是一支经历过长期战争锤炼、组织严密、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而且,他们具备了李自成最初崛起时所没有的一些关键优势:

1. 严明的军纪和强大的战斗意志: 清军,尤其是八旗军,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的军纪极为严明,士兵的忠诚度极高,战斗意志非常顽强。相比之下,农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其内部构成复杂,成分庞杂,很难形成铁板一块的战斗力。
2. 先进的军事战术和装备: 清军不仅有精锐的骑兵,还拥有当时领先的火器(从明朝那里缴获和自己改进的)。他们善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和火器的威力,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李自成的军队虽然也缴获了一些火器,但整体的军事素养和战术协同能力,与清军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3. 绝对的军事指挥权威: 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他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统一指挥作战,不存在明朝那种掣肘过多的情况。相比之下,李自成虽然是领袖,但农民军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一旦战败,各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指挥就容易出现问题。
4. 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精确打击: 清军抓住的是李自成在北京遭遇的战略真空期。在李自成进京后,明朝已经灭亡,但统治根基未稳,很多地方尚未完全臣服。清军通过关宁锦防线,获得了进入中原的合法性(以“助明攻闯”的名义),这为他们赢得了一定的民意支持,至少是那些渴望稳定秩序的人。而且,清军的行动非常迅速,多尔衮抓住时机,快速决策,一路南下,不给李自成任何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

更致命的是,李自成在北京犯下了一系列战略错误,将自己推入了绝境。

“杀人越货”式地搜刮: 尽管李自成进京后也发布了安民告示,但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他采取了严厉的追缴旧官僚和富商的政策,甚至牵连无辜。这导致了大量原本可能保持中立或观望的士绅阶层对农民军彻底失望,甚至转而支持清朝。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离弃对李自成的统治是毁灭性的。
过于轻视吴三桂和山海关: 认为吴三桂是明朝的边将,不足为虑。结果,在山海关一战中,吴三桂联合清军,给予李自成致命一击。如果李自成能更谨慎地处理吴三桂,或者在他进北京之前就给予吴三桂以强大的压力,也许结果会不同。
北京的统治危机: 虽然北京城被攻占,但李自成并没有真正掌控这座城市。他缺乏有效的治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对原有的官僚体系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许多明朝的官员和士人都在观望,等待一个更有秩序的统治者出现。
战术上的失误: 在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如果能集中兵力,稳扎稳打,或者避免与清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而是采取更灵活的战术,或许能减少损失。但他却试图在中原的平原上与清朝精锐骑兵进行正面决战,这是最不利于他自己的。

简单来说,李自成对付明朝,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在打一个病重、年迈的老师,他可以凭借灵活和技巧取胜。但当他面对清朝时,他面对的是一个身体强壮、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拳击手,而且这个拳击手还抓住了他刚刚打完一场硬仗、精疲力竭的空档期,然后用最凌厉的组合拳将他击倒。

一旦在山海关被击败,并且丢失了北京,李自成的军队就失去了战略纵深、补给线和政治中心。虽然他在之后又组织了几次反击,但核心骨干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民心基础和统治合法性。清朝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步步紧逼,而李自成则只能像丧家之犬一样逃窜,最终在九宫山兵败身亡。

所以,李自成能打败明朝而起,是因为他抓住了明朝的弱点,并利用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他败给清朝而不起,是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更强大、更具组织性和战斗力的对手,并且他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将自己置于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这就像是一个擅长游泳的人,可以轻松跨越小河,但当他面对的是滔天巨浪时,就只能被卷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闯军和明军打了十四年,和清军打了二十年,只不过是碰巧在和清军打到第二年的时候李自成死了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天下,打败了明朝的大半江山,甚至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堪称“马上得天下”的典范,可为什么一遇到清朝就迅速崩盘,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李自成跟明朝的仗,那是他自己的主场.............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最终饮恨而终,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士绅阶级的立场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简单地说,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普遍支持,反而很大程度上被他们视为破坏者,这极大削弱了他占据天下、建立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执行力。为什么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支持?这需要从士绅阶.............
  • 回答
    李自成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然而,当他面对清朝的八旗军队时,却迅速遭遇了失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战略和战术上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手实力的巨大差异: 明朝: 到了李自成起义的时期,.............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明朝没能解决李自成,而清朝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政治策略的不同,也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而清朝则相对更有余力,并且在策略上更为奏效。一、 明朝与李自成的较量:内外交困下的疲惫之师明朝末年,国力.............
  • 回答
    一个振聋发聩的假设——明朝,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能否拉拢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共组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那复杂到极致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历史长河中无数“如果”的可能。然而,细究起来,这条路,虽非绝无可能,却布满了荆棘,更充斥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什么会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要理解为什么后来大家喊的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反清复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认知与合法性: “明”的合法性根深蒂固: 尽管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大明”作为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王朝,其合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李自成的大顺若能成功取代明朝,中国是否会迎来一场“明治维新”式的变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推演。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人性化、更侧重于历史逻辑和人情世故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一次简单的皇权更迭,而是一场由上而.............
  • 回答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明朝末年的历史走向可能产生重大变化,但具体是否能延缓清朝统一中国的时间,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李自成的军事潜力与政治格局1. 李自成的军事基础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迅速占领了明朝的首都,但其军队在失去北京后迅速崩溃。若他未死,可能具备以下优势: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刁钻。如果把朱元璋一把年纪、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身体和心智,直接塞到李自成那个节点上,让他去面对崇祯末年的烂摊子,再顺道把满清赶出去……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能力叠加”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朱元璋:底层爬上来的.............
  • 回答
    明朝士兵批量投降李自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系统性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明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军饷拖欠与克扣严重: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因。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皇帝和朝廷官员腐败横行,导致军饷常常被层层克扣,士兵们领到的军饷远低于承诺的标准,甚至几个月、几年都没有发饷。饥寒.............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好了,各位兄弟姐妹,听我李自成说几句。孙传庭那老匹夫,终究还是被我们打趴下了!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也是咱们推翻这腐朽明朝的绝佳机会。不过,高兴归高兴,咱们可不能忘了,这天下的事情,还没完。第一步:巩固胜利,收拢人心,直捣京师孙传庭的溃败,可不是小事。这说明明朝的气数已尽,他们的精锐部队,尤其是关宁.............
  • 回答
    说实话,咱们聊聊李自成1644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东征”,到底是不是一开始就铆足了劲儿要直捣黄龙、亡了明朝,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个“是”或“不是”就概括了。这背后啊,牵扯到李自成起义的初心、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他们一步步走到京城脚下的具体历程,每一步都挺有意思的。要说最初的目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粉”与明朝统治集团划等号,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历史情感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明粉”为何会骂李自成为叛贼的关键。首先,我们来理解“明粉”这个词。“明粉”是对明朝历史怀有浓厚兴趣、对其抱有好感甚至推崇的一类人。他们可能喜欢明朝的文化、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