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可以推倒明朝,为什么太平天国不能推倒清朝?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对手的性质和清朝的“韧性”:

明朝的衰败: 李自成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积重难返。政治上,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官员腐败不堪;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国库空虚;军事上,军备废弛,尤其是边军军饷拖欠,导致士兵哗变和投降屡见不鲜。辽东战事又消耗了大量国力。可以说,明朝已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厦,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爆发,只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朝的崛起与稳固: 相比之下,太平天国面对的清朝,虽然也面临内部危机,但整体上还是一个上升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权。尤其是入关后,通过一系列“剃发易服”、镇压反抗、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措施,已经基本巩固了统治,并且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建立了一套相对高效的体制。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虽然有衰退,但其精锐力量依然是不可小觑的。更关键的是,清朝拥有相对统一的中央集权,虽然各地总督巡抚权力很大,但遇到重大危机时,中央依然有调动全国资源的能力。

二、领导集团的差异和政治合法性:

李自成的政治目标: 李自成在起义过程中,虽然初期打着“迎闯王,复明”的旗号,但随着力量的壮大,他建立大顺政权的野心也愈发明显。他试图模仿过去的王朝,在军事上采取攻城掠地的策略,在政治上则开始招揽明朝旧臣,试图建立一套新的统治机构。尽管其政权短暂,但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世俗的、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
洪秀全的“天国”理念: 太平天国则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起义。洪秀全自称“天王”,以基督教的教义来组织和指导其革命。这种宗教色彩一方面凝聚了大量对现实不满的底层民众,让他们有了精神寄托和改造世界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其政治理念与传统中国社会存在巨大的隔阂。
革命的正当性: 太平天国打着“奉天讨逆”的旗号,推翻的是“满清妖婆”统治,这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其“拜上帝会”的宗教属性,与儒家主导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格格不入,也使得许多士绅阶层对其持警惕甚至敌视态度。
政权的统治基础: 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建立“天国”,其政策如“分田分地”、“平均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经济结构,但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宗教狂热、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否定,都削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和长久性。尤其是在后期,内讧(如天京事变)严重消耗了其力量。

三、军事策略和外援问题:

李自成的军事优势: 李自成军队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尤其是在其初期,如“瓦上军”,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这使得其部队作战勇猛,攻城拔寨效率很高。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吸引大量的明朝降兵,尤其是那些被欠饷的部队,这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和作战经验。
太平天国的军事困境: 太平天国虽然在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占领南京,但其军事上的后劲和战略方向存在问题。
北伐的失败: 太平天国发动的北伐,虽然英勇,但由于补给困难、孤军深入、后方空虚等原因,最终失败。这使得其战略力量受到严重损耗。
攻坚能力不足: 相比于野战,太平天国在攻坚战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劣势,尤其是在面对坚固的城市和清朝不断增强的军事防御时。
外援的复杂性: 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朝已经无力独自镇压,开始依赖汉族地主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西方列强的干预。
湘军的崛起: 曾国藩等人组织起来的湘军,不仅是清朝的救命稻草,其军事组织、训练和后勤保障都比当时的太平军更具优势,尤其是其精锐的陆战能力和对南方水系的熟悉,对太平军构成了致命威胁。
外国的干涉: 英法等国最初对太平天国持观望态度,甚至有同情者。但随着太平天国触及了他们在中国通商和传教的利益,以及清朝表现出更强的镇压能力时,西方列强选择了支持清朝。洋枪队、洋炮的加入,以及对太平军的封锁,都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这种外部力量的加入,是李自成时代无法比拟的,也成为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基础和精英阶层的态度:

李自成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冲击: 李自成虽然是农民起义,但他并没有颠覆整个社会的伦理和文化体系。他的军队在进入北京后,虽然有掠夺,但也有试图建立秩序的举动。更重要的是,他的目标是取而代之,建立一个汉族王朝。
太平天国与传统士绅阶层的对立: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教义,对儒家文化和传统礼教的否定,比如废除偶像崇拜、不拜孔子、男女平等(虽然有局限性)等等,引起了传统士绅阶层(读书人、地主)的极大反感。这些士绅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反对,使得太平天国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也无法像李自成那样吸引大量明朝的官员和士大夫加入。相反,他们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如曾国藩)。

总结一下,李自成能推翻明朝,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内外交困、病入膏肓的政权,而且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汉族王朝,能够争取到一部分传统中国社会的支持。而太平天国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宗教色彩、激进的社会改革以及与传统精英阶层的深刻对立,再加上后期西方列强的干涉,使得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强大、并且能够动员更广泛力量(包括汉族精英和外国武力)来镇压的清朝。

可以说,李自成是在一个“旧的王朝即将崩溃,新的王朝还没建立”的权力真空期,趁势而起。而太平天国则是在一个“旧的王朝虽然衰落,但其残余力量和新的合作者(汉族官僚、西方列强)依然强大”的复杂局面下,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但与传统中国社会格格不入的政权,这自然难度极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17世纪的蛤布斯堡相比19世纪的列强是废物啊(正论)

既没有派出理财专家帮助大萌打理市舶司,监督大萌按章收税(好还赔款);也没有以无敌舰队为后盾派特使深入内地,警告张献忠泥腿子不得进入武汉三镇这种通商口岸;也没有出动海军陆战队武装保卫江南,保住大萌的钱袋子;更没有让三十年战争后的老兵、浪人下岗再就业,华伦斯坦在大萌兼任剿匪总兵官,军事顾问直接插手军队的指挥和训练。



好吧,不暴论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固然自己存在很大的问题,但如果认为洋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重要,那也是不对的,天京事变固然对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架构有毁灭性的打击,但二鸦造成的咸丰北狩同样对清廷的威信打击巨大,连留在北京的文武高官私下和英法使节沟通时对前途都不看好,那段时间曾国藩的举止也十分微妙。

这个时候外国列强的态度就成了上了秤的砝码,当然最终姓赵的之间还是更有好感一些,因此虽然民间乃至下议院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的不乏其人,但保守党控制的上议院最终还是选择帮助清廷渡过危机(毕竟逼死杨白劳了钱就还不上了),采取了叫停和天平天国的外交接触,警告太平天国不得进攻通商口岸,勒令本国商人不得和天平天国贸易,帮助清廷运送军队,出动军事顾问协助清廷训练军队,乃至在江南地区亲自下场和李秀成大战等举措。说实话,考虑到当时的投送能力,这基本就是列强干涉的极限了,因此教科书上说太平天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并非虚言 @曹变蛟



就明清自身来讲,末期面对的核心问题其实差不多,都是人口超过了土地承载力的极限,只不过明是陕西人口先超过了土地承载力的极限,清则是两广地区的人口由于一鸦的影响率先进入极限。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明吸取唐的教训,镇压农民起义时不放开团练,这就导致应对起义的弹性很差,一旦中央军团灭就是血崩。而清吸取明的教训,在嫡系八旗被一路暴打后最终决心放开团练,太平天国除了要和八旗大战外,还要和组织起来的各路土豪凝结核比如湘军血战,华夏处处都是武德高地,简直了。

太平天国最初起势一日千里时,政策过于激进,基本没有给士绅留出足够的合作空间,再被曾剃头卫道除魔一带,基本是势同水火。中期在天京好不容易搞出了个正式政府的架子,天京事变自己一波搞废。后期逐步转为民族主义宣传后,在和地方士绅的合作上有一定进步,但是洋人强势支持清廷的态度很难让他们下决心上天国船。总得来说,在争取士绅支持上做得不好。

大顺在这方面做的行不行,智者见智,但我觉得其实还行,大顺的口号并没有脱出传统改朝换代那一套,襄阳建制后在招揽地方士绅上总体做的还可以,甲申年的崩溃与其说是考掠不如说是战略上的决策失误。毕竟和考掠伴随着的对复社在京青年才俊的招揽工作成效很大,连复社头面人物周钟都为大顺起草南征檄文,说煤山战神是“暴比桀纣”(煤山战神:我就说吧,文官人人可杀!)

领袖层面,李自成其实个人魅力和才能都还可以,礼贤下士,宽以待人都做过,即使极为抹黑他的明史也承认他生活简朴能和士卒共甘苦。而阿洪无论中外留下的记载中形象好像都不怎么样

兰贵人治国不行,但政治手腕其实没得黑,在八旗勋贵、汉人文官、保守派、洋务派几个鸡蛋上跳舞维持平衡(但另一方面,她本身对权谋的渴望对国家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典型就是庚子国乱)。换个带把的爱新觉罗上来,还真不一定能在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维持下去(事实也是如此)。而明思宗的手腕、用人、政策确实就是两个字——操切。

最后一点则是太平天国虽然还是在古代农民起义的框架内,但已经有了新时期革命的萌芽,因此并不适合和明末农民起义在内的古典农民起义做成败比较。它对意识形态构建、传播和利用的重视,其实和传统宗教起事(比如义和团)是有显著区别的,它与西方交流后拟定的现代化蓝图指出了传统道路外的另一种可能,这都是极有意义并且在未来以不同程度重现的事情。

太平天国虽然没能推翻清政府,但它后期推行的反清民族主义宣传,以及间接推动汉人地主掌握大权,都为清王朝的最终垮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李自成攻克北京就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辉煌巅峰了,之后因为急功近利就是八旗太君入关摘桃了。

可以说,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却标志着新时代的黎明,李自成推翻明朝北京中央政府虽然成功了,却是明末农民起义悲剧的开始。因此从历史的宏观角度,谁更成功,还真说不好。

user avatar

汉族人打汉族人最在行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是大%清%国的汉军。明朝灭亡是汉人李自成在背后捅了一刀。------- 直到今天,在美国整中国人最厉害的,还是中国人。这就是我们汉族的缺点。

user avatar

清朝是一个和儒家社会媾和的政体,天平天国只是破坏了原有儒家社会,但是没有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结构,而且引来了原有儒家社会的反弹。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把维护儒家社会排在第一,维护清朝政体第二。反抗太平天国的原因,是因为天平天国之内破坏了原有中国的儒家社会结构。

李自成当年攻打北京的时候。崇祯在京城召百官相见,百官无人来见,最后崇祯吊死煤山。

皇帝明明是一国至尊,为何在这国破之际,百官先保小家。

吴三桂手握重兵却坐壁上观?

向前追溯直接到朱元璋数次屠戮百官,整个明朝皇帝和百官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差?

原因是中国社会从那时起就已经是儒家社会了。朱元璋自称是朱熹后人,是为了像脸上贴金吗?

朱元璋哪有这么肤浅!朱元璋是所有中国皇帝里和刘邦齐名最励志的皇帝,从零级小号练成九五自尊,稀罕朱熹这后代一个字,原因是中国社会已经是儒家社会。

朱元璋相通过朱熹后人来收服儒家社会,因为历代历代开国皇帝,面对儒家社会,只有收服,因为即使手握重兵,可是最后还是无法收上粮来先,也无法管理这个儒家社会,最后管理儒家社会的还是儒家人。

宋朝皇室训诫就是不是读书人,这是对儒家社会的收服手段,不是尊重读书人,而是要保证皇权对于儒家的收服。

到了李自成这里,李自成从头到尾都没有要收服儒家社会的心思,李自成只想打破这个最后一定会吃人的儒家社会,但是李自成没有新的理论来构建一个超出儒家社会的结构。

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很多文章都在说,所有百官都知道管理王朝需要他们,所以李自成必定会去收服百官,所以李自成必然不敢对百官做什么出格的事。

可事实真相却是,百官们知道这个儒家社会还是这群儒家官员来领导,脱离他们,税没法收,粮没法纳,徭役无人服。

可是李自成恨死这个儒家社会了,他只想打破他,他要把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儒家大佬们的膏脂榨干。

然后李自成的所作所为让儒家出身的吴三桂恐惧不已,满清进关的口号是什么?

” 《中国通史》(丁文主编)第五卷对清入关后的记载:以多尔滚为首的满洲贵族和一范文程为首的汉族降臣,首先采用了攻心战术.进关前夕,多尔滚对范文程、洪承畴等,言听计从.范文程告诉他,清朝不是在跟明朝争天下,而是跟农民军争天下.
于是,清朝便提出了“灭流寇而安天下”的口号,来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同时,清朝又改变了过去的那种掠杀政策,不准杀无辜,不准抢财物,不准烧房子,
宣布:“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斩”;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城破后破格提升. “满汉一家,一体眷顾”清军入关后,清政府曾提出“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口号,因此大量录用汉族人为官。

这个汉族地主由儒家构建的儒家社会的主力军,清军入关一开始就是要收服儒家社会,这时候的儒家社会已经对李自成失去了信心。

清军不是以侵略者入关,而是借以复仇者身份入关,关内黄河以北已经乱成一团,李自成打破了原有社会机构,但是并未构建新的社会结构,百姓不读书不知道天下格局,只知道种地活命。而儒家社会对李自成及其恐惧,清军入关就此将儒家社会全部收服。

这时候清军和儒家社会就是合作关系,地主乡绅们和以前一样纳粮交税,清军保证他们原有财产的合理性。

清朝从一开始就是满清与儒家社会的一次媾和,整个清朝就是建立这种平衡而稳定的,当剃发的时候,触动的是儒家社会的根本宗旨,所以清朝必然遭遇大规模抵抗。

而天平天国其实已经做了一半了,那就均田地:“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所以天平天国引起了儒家社会的极大抵触,因为清朝已经到了晚期,土地兼并已经开始,大量土地落在儒家士绅地主手里,一个儒家士绅同时也是一名地主。儒家社会中坚力量的反抗,才是抵抗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佼佼者,军事才能一般,但是背后却是整个儒家社会中坚力量的支持。

天平天国对抗的是儒家社会,慈禧不过是一名优秀的平衡高手,这时的清朝军力,只需要太平天国轻轻一推即可。但是太平天国打破了传统儒家社会,但是建立新社会结构缺乏足够时间与理论基础,于是只能是和儒家社会站在对立面上。

可这时的清朝虽然进入衰败期,但是儒家社会却进入势力强盛阶段。天平天国和李自成一样,选择了破坏原有儒家社会,可是儒家社会对李自成抱有幻想。而天平天国是另一种宗教,对于儒家是抱着敌视与毁灭态度。

儒家社会对天平天国一点幻想也没有,只有反抗。所以曾国藩这些儒家社会中坚力量选择了对抗太平天国。

这场对抗中儒家社会赢得了胜利,同时也给清朝宪政改革关上了大门。

清朝本质就是和儒家社会媾和,宪政改革如果被儒家这群人掌握了政权,那么只是一个新王朝而已,所以慈禧的选择是保守。

摧毁一个儒家社会,同时要建立一个新社会结构,这是一个新政权必须要做的,太平天国不及格。

user avatar

有一个英国人,帮清朝管理海关,每年都有近亿大洋···········

明朝没有英国人,只有一群·····额·····他们能把收上来的一百万两变成五万两交上去的人······能把上边发下来的五万两分的干干净净再找下边收十万两然后发下去一千两的人……


你给崇祯一年一亿,不,一年一千万,崇祯都能笑疯····崇祯为啥逼老洪进兵?没钱了啊……


没办法,中国负责经济学的叫管仲,是管子学说,已经被外行指挥内行的儒家给害死光光了········



然后自然是有一个没被儒家毒害过的英国人管理的机构,能源源不断的给清朝送钱了·······

更不用说,还有洋大人负责练兵了,·····中国负责兵家的,也已经被一句东华门外才是好男儿给杀的差不多了······横渠先生早年喜欢兵法,后来还是大彻大悟改邪归正终成一代大儒····


恩···把儒学送给欧洲,大家一起学习吗··

这样就没百年国耻了··


等到太阳寿命结束了,红巨星了,要吞噬地球了··

大家一起考最后一次科举然后一起等死也挺好的吗?


一代大儒牛文正公和爱文忠公早年沉迷奇技淫巧,晚年大彻大悟研究圣人言论终成一代大儒

一代大儒高斯高公早年沉迷算学,中年大彻大悟改邪归正研究圣人学说,终成一代大儒,号白云先生······


很带感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关于李玫瑾教授推测马加爵杀人动机为“掩盖自己嫖妓行为被揭漏”,这是一个在公众讨论中出现过的观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官方认定的杀人动机,也不是马加爵自己供述的动机,而是学者基于对犯罪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分析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推测。 因此,评价其“可信度”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李玫瑾教授的推测及逻辑基础.............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李自成最终败给满清,并非一时之失,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他能横扫大明,将崇祯逼到煤山,却在面对仅十万左右的清军时步履维艰,乃至最终覆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军事、政治和人心向背的复杂原因。一、李自成击败大明军队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李自成何以能瓦解大明。这并非是他军事实力远超大明,而是大明自身.............
  • 回答
    提起明末北京城的得失,于谦和李自成这两个名字绕不开。一个是因为守住了北京,另一个则是因为攻陷了北京。然而,同样的城市,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为何于谦能让北京屹立不倒,李自成却最终折戟沉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两句能道尽,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看.............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绝非历史的必然,也非定数。恰恰相反,它是一系列偶然因素叠加,以及明朝自身积重难返的弊病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结果。至于明末是否无人能挡满清崛起,又或者李自成能否坐稳江山,这都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议题。满清入主,并非不可避免的宿命如果我们把历史比作一条河流,那么明朝末年这条河.............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在1643年有没有可能和谈?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当时的局势和双方的态度来看,和谈的可能性,或者说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或许是存在的,但其成功的概率,却渺茫得近乎于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1643年那会儿,明朝和李自成这边的具体情况。明朝.............
  • 回答
    李自成如果没在九宫山陨落,他是否有机会与南明、满清形成鼎足之势,甚至击败其中一方,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类似南北朝的格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却又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说。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1645年,重新审视当时的内外环境,以及李自成及其领导的大顺政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
  • 回答
    一个振聋发聩的假设——明朝,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能否拉拢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共组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那复杂到极致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历史长河中无数“如果”的可能。然而,细究起来,这条路,虽非绝无可能,却布满了荆棘,更充斥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什么会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李自成当初不急着攻打北京,而是选择休养生息,稳固根基,并伺机而动,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种“坐山观虎斗”策略的可行性。首先,要理解李自成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已经占据了陕西、河南等大片地区,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军队和资源。然而,明朝政府虽然摇摇欲.............
  • 回答
    崇祯皇帝是否读过《水浒传》,以及他是否曾考虑过“招安李自成,让他去打后金”这个设想,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决策的复杂性、个人性格的塑造以及时代局限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崇祯与《水浒传》:一道难解的隔阂首先,我们得承认,虽然《水浒传》成书于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李世民能称为中国军事第一人吗?这问题,就像问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他到底能不能在所有战场上都留下最耀眼的印记一样,值得好好掰扯一番。要说李世民,那可真不是一般人。他打仗,那是从小就练就的本事。那时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刚刚覆灭,各路豪杰都在抢地盘。李世民跟着他爹李渊,那可就是一路杀出来的。从晋阳.............
  • 回答
    “漫威之父”斯坦·李能被称为“美国金庸”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探讨的问题。将斯坦·李与金庸先生进行比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人在各自文化领域所占据的崇高地位,以及他们对作品世界观的塑造能力。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国金庸”这个标签贴在斯坦·李身上,因为虽然有共通之处,但两人在.............
  • 回答
    要判断李娜是否是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衡量,包括她取得的成就、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以及她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我认为,从多个关键角度来看,李娜 极有可能并且有充分的理由被认为是是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伟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无与伦比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琢磨琢磨这副对联。上联是“徐尽欢”。“徐”字,有缓慢、从容、不急不躁的意思,也有姓氏。而“尽欢”,则表达了尽情欢乐、痛快淋漓的意境。“徐尽欢”连起来,可以理解为“从容不迫地享受欢乐”、“慢慢品味尽兴的时刻”,或者一个姓徐的人,名字里带着“尽欢”,寄托了希望他人生过得欢乐圆满的愿望。我.............
  •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非常适合用李代数来解释。而且,要深入浅出地讲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你想问的那个问题,是不是关于“某个系统在连续变化中,其状态的‘方向’和‘变化率’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这个问题,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物理中的运动、化学中的反应、甚至经济学中的增长模型。用李代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关于李赛高是否能起诉“元氏公安”警务账号,这背后涉及到网络言论、名誉权以及公权力使用是否合规等多个层面,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无论李赛高是否真的发布了澄清视频,或者她是否受到了网络暴力,这些事实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她是否能够起诉“元氏公安”。起诉的.............
  • 回答
    说实话,李雪琴最后那句话,如果大家真的能 get 到其中的精髓,那她进前三的机会,绝对大大增加。咱们得明白,脱口秀大会比拼的不仅仅是“好笑”,更是“共鸣”和“聪明”。李雪琴这人,从一开始就走的“聪明幽默”路线,她的段子常常隐藏着一些小巧思,需要听众稍微动点脑子才能完全领会。如果她最后那句话,真的是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