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入主是必然的吗?明末是否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满清帝国的建立?李自成(或他人)是否有坐稳宝座的可能?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绝非历史的必然,也非定数。恰恰相反,它是一系列偶然因素叠加,以及明朝自身积重难返的弊病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结果。至于明末是否无人能挡满清崛起,又或者李自成能否坐稳江山,这都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议题。

满清入主,并非不可避免的宿命

如果我们把历史比作一条河流,那么明朝末年这条河正濒临干涸,淤泥堆积,河道狭窄。而满清,就像一支突然崛起的强大水流,趁着河道的脆弱和混乱,悍然冲破了堤坝。说它“必然”,更多是一种后见之明的解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明朝仍然拥有庞大的帝国疆域、数量庞大的军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相对集中的统治权力。如果明朝内部能够解决自身的危机,它完全有能力将满清拒之关外。

那么,是什么让“并非必然”变成了“看起来像是必然”的?

1. 明朝自身的体制性危机: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党争与内耗: 明朝后期,文官集团的党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东林党、阉党等派系为了争夺权力,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相互倾轧,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内部斗争上。这导致朝政混乱,政策难以有效执行,有能力的官员得不到重用,反而因为派系斗争而被排挤甚至迫害。这种政治上的瘫痪,使得明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难以集中力量应对。
经济凋敝与财政破产: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消耗了巨大的国力。同时,明朝的税收体系也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土地集中在皇室、宗室和官僚手中,这些人享受免税特权,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为了镇压起义,朝廷不得不加重赋税,进一步压榨普通百姓,形成恶性循环。军饷拖欠是常态,这直接导致了军队的士气低落,战斗力锐减。
军事腐败与战斗力下降: 长期以来,明朝军队的军备松弛,军纪败坏,将领贪污腐败,克扣军饷更是家常便饭。虽然明朝仍有精锐部队,如关宁铁骑,但在整体上,边军和内地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很多军队甚至成了“虚设”,军饷被发光,士兵却不知道在哪里。

2. 满清的崛起与策略:
努尔哈赤的统一与改革: 努尔哈赤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将分散的女真各部统一起来,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将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军事机器,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皇太极的汉化与制度完善: 皇太极更是将满清的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他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例如设立内阁、六部,采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同时保留满文),招揽汉族人才,这些都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他通过一系列战争,不仅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还征服了蒙古各部,形成了对明朝的战略包围。
顺应时势的军事策略: 满清军队以其严格的纪律、高效的战术(如骑兵的冲击和骑射结合)和强大的战斗意志而闻名。他们善于利用明朝内部的矛盾和混乱,例如在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们选择在关键时刻入关,趁虚而入。

明末是否有任何人可以阻挡满清?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

从理论上讲,有。 明朝拥有最后的希望,那就是关宁铁骑以及镇守边关的少数有能力的将领,比如袁崇焕。袁崇焕曾经依靠辽东的坚固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住了满清的进攻,甚至一度逼近沈阳。如果明朝内部能够给予袁崇焕足够的支持,而不是因为政治斗争将其冤杀,历史或许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阻挡的难度极大。
关宁铁骑的局限性: 关宁铁骑虽然是明朝最后的精锐,但其力量是有限的。而且,这支军队也深受明朝政治腐败的影响,例如军饷拖欠会严重影响其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为了复仇和家族的利益,最终选择了向满清“借兵”。这成为了满清入关的关键转折点。吴三桂的“降清”,并非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当时许多明朝降将、官僚对新秩序的权衡和选择。
其他潜在力量的衰弱: 明末还有一些地方势力和军队,但他们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对抗满清。比如一些地方总督和巡抚,虽然手握兵权,但大多忙于镇压农民起义,或者忙于自身的利益,难以协同作战。

李自成(或他人)是否有坐稳宝座的可能?

这是另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假设。理论上,李自成有过机会,但最终他未能抓住,并且客观条件也极其不利。

李自成“坐稳宝座”的可能与障碍:
攻占北京的军事胜利: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是当时明朝境内最有战斗力的力量。他们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并且能够吸引大量底层民众的支持。攻占北京,可以说是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作为新的统治中心)。
失去民心的陷阱: 然而,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的一系列举动,却极大地葬送了他的机会。
“大顺”政权的短视: 李自成的军队入城后,出现了烧杀抢掠、劫掠官员财物的现象,虽然他试图约束,但已无法挽回已经形成的负面印象。他急于向明朝旧官僚索取钱财,并且对官员的逼迫过甚,导致许多有能力的旧官僚选择投靠清朝,或者消极抵抗。
政治统治的软肋: 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人才选拔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规划。他试图继承明朝的统治体系,但又无法有效整合旧有官僚力量,反而与旧体制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的统治基础主要依靠军队,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基础。
未能及时解决满清威胁: 在攻占北京后,李自成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集中力量解决盘踞在山海关外的满清。但他的军队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休整和适应新的统治,而且在战略上也未能完全预料到吴三桂会引狼入室。
满清的强大实力与战略: 满清方面,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他们精准地抓住了明朝灭亡的真空期,利用吴三桂的投降,以“替天行道”的名义迅速入关。满清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在当时仍然是压倒性的优势。
其他潜在竞争者的存在: 即使李自成能够暂时稳住局势,他还需要面对来自南明政权,以及其他地方军阀的挑战。他的统治从未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其他人的机会?
南明政权: 南明政权在南方一度形成了抗清力量,例如弘光政权和鲁王政权。然而,这些政权内部的宗室、官员同样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分裂,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抗清力量。他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攻伐,最终被满清各个击破。
地方军阀: 像左良玉这样掌握重兵的将领,虽然有能力对抗农民军,但他们往往缺乏政治远见,或者只顾维护自身利益,同样无法成为力挽狂澜的希望。

总结来说:

满清入主中原,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明朝自身走向衰败、无法有效应对内外危机的结果,加上满清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超的政治策略所共同促成的。

明末并非无人能挡,至少在理论上,像袁崇焕这样的优秀将领曾有机会。然而,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文官集团的掣肘,使得这种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当山海关的门被打开,那种机会也就随之关闭了。

至于李自成,他曾经有过坐稳宝座的可能,尤其是在攻占北京之后。但他的政权根基不稳,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满清的威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他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和人心上的失败。

历史的洪流,往往是在无数个关键的节点上,由人性的选择、时代的机遇和不可抗拒的趋势共同塑造而成。明末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也充满悲剧性的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因为朝廷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对平民剥削过分严重,对豪绅大户毫无办法,财政崩溃。而明末最主要的问题财政崩溃,其直接原因就是朝廷对地方毫无控制力。

张献忠李自成是真的打不死么?当然不是。。。张献忠李自成“打不死”,恰恰反映了明朝对地方的失控,他们才能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躲到山沟里东山再起。而他们东山的力量来源就来自于受明朝残酷剥削的农民小手工业者甚至政府军官兵。

满清崛起是偶然么?当然也不是,满清崛起的原因依然是明朝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权,这样才导致了李成梁这样的军阀崛起养寇自重放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试想一下朝廷对地方还有控制力的时候,女真不是没闹腾过,但是被汪太监给犁庭扫穴了。从成化犁庭到努尔哈赤反明,女真的经济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么?也没有。。。所以说如果没有李成梁养寇自重,努尔哈赤根本没机会做大。

所以无论杜松,熊廷弼还是王在晋孙承宗,谁都不可能靠一个对地方没有控制力的朝廷击败努尔哈赤。杜松败在哪里?败在明朝军队低下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后金高效的组织结构的反差。孙承宗步步为营有错没?也没错,错就错在朝廷对于地方没有控制力筹措不到足够的费用,既不足以完成城堡建设,更不足以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野战机动部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圆嘟嘟的五年平辽才尤其显得扯淡。

李自成兵败,恰恰就败在了没有时间整合消化明朝的烂摊子,地盘大但是组织动员能力有限。清朝入关,也恰恰是利用了明朝朝廷对地方失控。而满清入关立国之后,靠奏销案等几个案件杀的失控的江南土豪人头滚滚,暂时稳住了局势,这才有对准噶尔战争的经济基础,但是这一切只是暂时缓解对地方的失控,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自秦汉唐之后,下一次中央直接对乡镇一级有绝对的控制力要等到教员领导中国共产党闹革命了。。。

user avatar

明灭亡是必然。

清入主中原是偶然。

user avatar

明清兴替的事情讨论得已经很多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也是如此。对于这个事情,有很多角度可以分析。

比如说,把眼光放得高远一点,站在历史的恢弘画卷中,从反面教员的角度来看,清朝是一个优秀的反面教员。

在工业时代即将来临的时候,历史给我们了一个巨大的灾难作为馈赠,痛打了我们所有的人。有的人被打服了,有的人被打改了,有的人被打哭了,有的人被打醒了。

然后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样子。有的人跪着,以为自己跪得很高,成为了跪族,充满了盲目的自信,然后嘲讽别人站着。他们的得意,来自于他们屈服于挨打,变得十分恭顺,除了经常要受到欺负、逢年过节会被打一顿狠的作为礼节,就不用总是遭受痛打了,可以在平时养得白白胖胖的,像一头待宰的猪。有的人不愿意继续跪着挨打下去,干脆转身去做别人,抛弃了自己的姓名,抛弃了自己的一切,从此在历史长河中彻底消失。有的人躲起来舔着伤疤,哭哭啼啼,哭诉着自己的伤痛,恐惧地藏在角落里,恐惧颤栗,无路可逃,然后用得过且过的方式,漫无目的地苟延残喘。有的人选择了奋起反抗,从被动挨打,到逐步争取到更多的基本权益,再到努力争取到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合理的权益边界,乃至于尝试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总有人会成为叛徒、逃兵、废物,但是最终留下来的,就只有战士。

清朝是一个优秀的反面教员。他在中国古代史结束的时候,给了我们沉痛的一击。

但是我们并不真的感谢他们。

谁也不想再来一次。

比如说站在较为中立而且比较具体的较低层次来看这段历史(是真的中立,而不是装作中立、实际上在装模作样),那么清朝入关,在军事上和隋灭南陈没什么区别。

努尔哈赤的格局,不过是西夏李元昊。如果清朝继续以此格局发展下去,那么明之辽东将门,不过就是宋之西军,明金战争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开拓河湟而已。只是野猪皮身死之后,后金的政治发生了迭代演进。当时后金朝局发生了激烈内斗,努尔哈赤的夫人被迫自杀,皇太极以残忍的手段赢得了皇位争夺战的胜利。随后重新整理了政权,突破了努尔哈赤的局限。这个真名很可能是叫“黄狼”的“小王子”(皇太极的本来写法就是黄台吉,实际上是汉地的“皇太子”,但是蒙古人扩大了这个来自于汉地的概念的适用范围,用来称呼所有的部落王子。所以按照实际意义翻译成汉语,就是“小王子”。说到底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皇太极”连个真名都没留下来。据考察,他的真名很可能是黑还勃烈。黑还是汉语黄的转写,勃烈是苍狼的意思。所以他的真名应该是黄狼。努尔哈赤的意思则是野猪皮),实现了后金的质的飞跃。

皇太极在崇祯二年第一次入关时,拒绝了直接攻克北京的建议,而是选择了留着朱由检这个臭棋篓子继续执政,以反复入关的方式给明朝放血,从而为最终入主中原制造条件。

这个战略他的确执行了。皇太极先后发动了崇祯二年、崇祯七年、崇祯九年、崇祯十一年、崇祯十五年五次入关行动,兵锋遍及北方地区。与此同时,他还征服了蒙古,控制了明朝北面的草原。

与此同时,朱由检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在敌军已经可以任意横扫腹地、前方防线已经被证明无法保卫后方、毫无军事价值的情况下,一味继续在辽西与清军对垒。朱由检这种顾头不顾腚的打法,为后来清军第六次入关以后,在广大的北方地区轻松追击李自成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

相比之下,李自成反而没有机会像清军一样在北方地区自如地纵横驰骋。最关键的是,李自成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可以发展培养自己的军事体系,不能够像清军一样每次大战之后都可以继续总结经验做好下一次大战的准备变得愈战愈强。

这直接导致后来清军第六次入关以后,清军比顺军更加适应战场。

可以这样说,皇太极采取隋灭南陈时的疲敌之计,发挥了比隋灭南陈更加突出的效果。

隋灭南陈时,通过反复虚张声势,迫使南陈在农忙时节频繁动员,耽误了农业生产,极大降低了国力。这个战略很聪明,很有格局。南陈的势力较为小弱,隋朝没有必要做更多的努力,就形成了足以攻灭南陈的形势,从容灭陈。

皇太极面临的敌人则要强大很多。于是要耗费更大的精力。对此,皇太极通过定期深入袭击明朝腹地的方式,逐渐将明朝的统治核心北京城变成了一座孤城,将明朝的主要防线辽西关宁防线变成了一个无法屏障后方的、孤悬关外的飞地。在他死后,明朝内部发生巨变,多尔衮就带着清军第六次入关不走了。

皇太极的这种战略不但极大消耗了明朝国力,而且还通过保留明朝,利用明朝压制了可能产生的新生力量。

历史上,明朝内部的新生力量都没有来得及成长。李自成的农民军固然没有发展起来,朱聿键的勤王军也没有发展起来。他们都受到了占据着绝对优势资源的明信王朱由检的压制。在李自成终于发展起来的时候,清朝已经完成了对草原的整合以及与内地士绅势力的联合。

李自成在北京这个局部战场的失败也是带有强烈必然性的。这与他是否腐化其实没什么关系。一个多月时间里,纵然是腐化也不至于到影响战斗力的地步。李自成北京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他接手的形势实在是太差了。

李自成所打下的北京,并不是明朝统治的真正核心,而是一座腹地早已被掏空的孤城。

通常来说,攻克对方首都有两种比较主要的情况。一个是以劫掠为目的,攻克以后立即撤走,不给敌军反扑的机会。一个是以占领为目的,此前已经完成了对周边的清扫工作,没有可虑的力量造成威胁。前者以掠夺财货人力为核心,后者以建立根据地获得长期利益为核心。

但是李自成的形势却很可怕。表面上看,李自成清扫了明朝在周边的力量,已经可以攻占明朝首都了。但是实际上明朝首都的旁边还有庞大的敌对力量存在,只是不属于明朝罢了。这就导致李自成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攻占北京的条件,实际上他只具备劫掠北京的条件。

北京在当时已经是一座实际上的空城。长城以外已经都是清朝的属地。山海关以外的关宁军固然始终在坚守城池,但是他们的坚守完全不能屏障关内,不仅仅是屏障关内的山西河北的问题,而是连北京都屏障不了。这就是一把废棋。同时北京的腹地,从山西到山东,从燕山到淮河,全都是清军纵横的地带,别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也早已不成其为腹地,无法支撑一个庞大政权。

这就导致李自成的胜利并没有为他带来实质上的利益。

攻克北京反而导致李自成在远离自己后方的地方,直接遭受了清朝的主力攻击。

在北京的李自成,既得不到来自后方的支援,又不了解周边的军事形势,还来不及获得当地的充分支持,然而却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以强弩之末的姿态,去承受一个完成了上千公里完整布局的军事势力的倾力一击。

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历史上,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中,居然能够先击败吴三桂,实现对明伪军的军事胜利,并在清军突然袭击的情况下以绝对劣势之兵力成建制撤退,可以说表现得已经十分出色了。只是在这个时候,战术上的挣扎已经毫无意义,战略上的失败已经难以挽回。

随后李自成做出了新的选择,就是在北面建立以山西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在南面以河南等地靠近自己根据地、远离清军后方、也就是在清军的攻击极限距离上发动反击的战略方案。然后这个方案成功了一半。顺军在河南方面的反击的确击败了清军。但是明伪军在山西发动了叛乱,导致山西防线不攻自破。结果顺军的反击被葬送了。形势变成了顺军主力被清军和明伪军甩到了河南,陕西根据地遭到了敌军主力的直接攻击。吴三桂率领的明伪军在离开关宁地区以后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在沿途明伪军的接应下,配合清军顺利实现了对顺军后方的打击。李自成在这种情况下,在主力在南面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向南方明军发起进攻,以尝试建立新的根据地,获得抵抗清军的喘息之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李自成的东进,很可能会在一场战斗过后,迅速造成顺军与明军的联合。

可是明军这时陷入了决策混乱。明信王虽然已经死了,但是明朝的决策集团表现得个个都像信王。左良玉以东下为名躲避李自成的东进。弘光则在一片混乱中选择了同时北上联合清军攻击顺军、西进抵抗左军的可怕战略。

这就给了清军和明伪军继续追击顺军以及打击明军的机会。

李自成在这个时候意外身亡,又导致唯一有着较好决策能力的顺军集团陷入决策混乱。

这样一来,清军和明伪军变成了除张献忠西军以外唯一具备良好决策能力的军事集团。接下来张献忠在与明伪军的战斗中同样意外身亡。于是在一段时期内,清军和明伪军变成了唯一具备良好决策能力的军事集团。他们的对手,明军,顺军,西军,全都处于混乱状态。

明伪军后来在吴三桂的统帅下反清,然后吴三桂也是在关键时刻身亡,导致清军在主力被歼的情况下再次成为唯一具备良好决策能力的军事集团。

可以这样说,皇太极的反复袭扰战略,营造了绝佳的战略形势。这使得后来多尔衮(意思是獾)入关时面对的对手都不具备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明军方面明信王庸主执政全面压制内部人才导致明军毫无决策能力的问题,顺军方面李自成长期难以建立稳定根据地导致一旦身死则顺军立即陷入决策混乱的问题,西军方面张献忠长期难以建立稳定根据地导致一旦身死则西军立即陷入决策混乱的问题,甚至最弱的明伪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种极限施压反复扫荡地方腹地的打法,等于说一点一点剜去了明朝身上的肌肉,只留下了一个愚蠢的脑袋,所以最后只要凶猛地踹上一脚,这个骷髅一样的明朝就处处崩坏浑身解体全体散架了。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明朝为什么会灭亡的问题。

明朝灭亡并不是明朝内部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

很多人都在讲,明朝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人追溯到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这种追溯显然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形成了很明显的错误归因。

明朝存在问题,与明朝必然灭亡,不是必然挂钩的。

明朝存在问题,清朝放大了明朝的问题,明朝才最终走向了灭亡,

历史上,突厥和唐朝同时遭受了气象灾害。然后唐朝凭借更加雄厚的国力,顶着旱灾打击,出兵攻击突厥。结果在唐军和天灾的夹击之下,突厥灭亡了。

历史上,后金和明朝同时遭受了气象灾害。然后后金凭借明朝雄厚的国力,顶着冰河打击,反复洗劫明朝。结果在清军和天灾的夹击之下,明朝灭亡了。

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唐军的统帅是李世民,而明军的统帅是朱由检。

这里我们注意到,朱由检这一个具体的个人,发挥出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力。这是不是与马列主义的历史观念冲突吗?很多人都问,我们经常说,历史事件不仅仅取决于某一个具体的个人,为什么这里一个人发挥了重大作用。还有的人甚至煞有介事的举出马列主义的观点,表示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明朝必亡”,从而出现了“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论证出了宿命论”的奇观。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个历史结论。马列主义不是这样这理解的。人本身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将人从客观世界剥离出去,然后试图去建立一些“没有人存在的客观规律”,甚至在人类社会问题上,剥离的人的组织性这一关键因素,去讲什么“不考虑组织问题的、最大的人类组织(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这本身就是不客观的表现,也决然不是马列主义的观点。人类存在组织是一个客观现实。组织结构导致必然会出现一些具备重大影响力的关键位置。关键时刻的关键领导人,确实可以发挥出历史根本不想给他发挥的破坏作用。这本来就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强行抹去这个客观现实,那就只能是宿命论。

明末真正的问题在于,明朝始终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投入资源。

很多人反复纠缠于关宁军的细节问题,却完全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

在清军反复入关、兵锋已达连云港、整个北方都是战地的情况下,关宁防线早已变成了一个孤悬在战地最边缘、对后方没有实际保护价值的飞地。

这块飞地早已证明没有独立存在的能力,每次受到攻击都需要内地支援。同时,其存在本身就要消耗内地的巨大资源,成为巨大拖累。并且,这块飞地没有攻击敌军腹地干预敌军战略的能力。那么在这个条件下,关宁防线是毫无正面价值的。

无论你怎么论证关宁防线打赢了多少防御战,只要你不能证明关宁防线可以独立抵抗、可以独立经营、可以独立反击,越不过这几道线,那么你所有的证明都是毫无价值的。

你说你特别会跳高,你懂很多技巧,你练了很多年,你报了很多培训班,你花了很多训练经费,但是你始终跳不过一米,那你就是不行。

你不用跟我说那么多细节,你没达标。

在你没达标的情况下,你花的经费越多,你就越可耻。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你就更可耻。

而作为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反复在你的身上投入大量经费,那么他也很可耻。

作为决策者,朱由检始终在以耗尽民力的方式搜刮百姓维持关宁防线,以至于国力空虚到整个北方都变成战场,这是他的耻辱。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他不应该被称皇帝。什么思宗烈宗之类的称呼都是错误的。朱由检就是明信王,没有资格称帝。

对于这个观点,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可以论证。我引用几段古代帝王的评价,你们会发现都和朱由检对得上:

1.

政乱于内,兵败于外,其灭亡已有征矣。——《金史 卷十三 本纪第十三 卫绍王》

“政乱于内,兵败于外”,这是朱由检干的事,没问题吧?

2.

在位十余年,每饰情貌以御臣下。——《金史 卷五 本纪第五 海陵王》

在位十余年,整天下罪己诏做样子,但是啥事都干不成,没问题吧?

3.

殚民力如马牛,费财用如土苴,空国以图人国,遂至于败。——《金史 卷五 本纪第五 海陵王》

三饷加派,耗尽民力,是不是“殚民力如马牛”?耗费巨资在毫无价值的辽西而毫不心疼,是不是“费财用如土苴”?穷尽国力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远征辽东与清军交战,是不是“空国以图人国”?

4.

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隋炀帝》

饥民造反,官逼民反,是不是“土崩鱼烂,贯盈恶稔”?臣尽亡国之臣,是不是“左右之人,皆为敌国”?临死还说什么臣尽亡国之臣,是不是“终然不悟,同彼望夷”?最后众叛亲离,是不是“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明朝皇室近支被清朝杀了个一干二净,他的皇子甚至惨到被杀的时候请一个人都被清朝说是假的,是不是“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

所以明信王朱由检一个人对应上了卫绍王、海陵王、隋炀帝,这有什么问题呢?

卫绍王、海陵王、隋炀帝的罪过,并不会追溯到他们的前任。明信王为什么就要例外呢?怎么,卫绍王、海陵王、隋炀帝就不讲“没有人的因素的马列主义”了?你们的“马列主义”怎么跟我学的不一样?是我学了一个假的马列主义吗?

严格对照历史,明信王朱由检,应该给一个“绍炀”的谥号。他明明就是隋炀帝第二,而且,还是隋炀帝的劣化版。隋炀帝滥用民力至少还挖了大运河、打了高句丽,明信王滥用民力只打了后金,连个大运河都没挖出来,可不就是劣化版吗?

满清入主在当时本来不是必然,但是由于皇太极和朱由检的绝配,成了现实。

甚至可以这样说,朱由检哪怕早死两个月,让太子有时间逃出北京城,形势都可能没有那么坏。

你就说这个人到底有多无能吧。

我们缺满清这个反面教员吗?让人打一顿得到几百年的沉沦史很幸福吗?一点也不幸福。这样惨痛的事有一次就够了,多少年我们都不愿意再来第二次。

我们历史上反思经验教训,总会说要认真做事。其实看得多了我们会发现,认真只是一个方面。像朱由检这样的人,他不认真吗?他很认真。但是有什么用呢?他只发挥了错误的一面。

李自成封朱慈烺为宋王,这个称号大概是考虑到了韩山童、刘福通、韩林儿的历史。但是参考当时的形势来说,其实封得很合理。明朝在后来朱由检时代的表现,就是一个大号的宋朝。

朱由检简直就是徽钦二帝灵魂附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绝非历史的必然,也非定数。恰恰相反,它是一系列偶然因素叠加,以及明朝自身积重难返的弊病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结果。至于明末是否无人能挡满清崛起,又或者李自成能否坐稳江山,这都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议题。满清入主,并非不可避免的宿命如果我们把历史比作一条河流,那么明朝末年这条河.............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满清入关是“偶然”还是“必然”,历来都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但要说很多人觉得它是偶然的,倒也不奇怪,因为细究起来,里面确实有很多“赶巧”的成分,缺了哪个环节,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都有哪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件事:1.............
  • 回答
    关于“满清入关200年了,依然在镇江屠城”的说法,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历史理解上的误解,需要我们结合史实来辨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镇江屠城”并非发生在满清入关200年之后,而是发生在满清入关初期,即1645年。 满清入关是在1644年,所以镇江屠城事件距离他们入关的时间是很近的。那么,镇江屠城是怎.............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满族最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历史对比,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你提出的南宋抵抗蒙古和南明抵抗满清时表现出的巨大差异,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中一些核心的因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力求讲得透彻,也尽量不带那种“机器人味儿”。一、 面对的敌人不同,性质也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白,蒙古和满清虽然都是来自北.............
  • 回答
    明末入关是否是满族为了存续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当时满族的社会结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明朝衰败的内因和外因。一、 满族入关前的基本情况与“存续”的定义在分析“必然性”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满族的基本状况,以及“存续”的含义.............
  • 回答
    嘿,刚入坑一个月,就敢冲六千块,这魄力可以呀!而且还纠结是养神子满命还是开图鉴,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说明你已经摸着门道了。来,咱们好好聊聊,帮你把这六千块花得明明白白。先说结论:对于一个月的新萌新来说,强烈建议优先考虑开五星图鉴,而不是立刻将神子拉满命座。详细分析,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 为什么不建议.............
  • 回答
    满清入关与日本侵略,表面上都是外族对中国的武力征服,但其本质意义存在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看待历史以及应对当下的一些思潮至关重要。满清入关的本质意义:满清入关,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内部王朝更迭伴随着的民族融合过程。 政治统治的延续与重塑: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南明政权的覆灭看似已成定局,但若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以及人物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南明并非全无一丝翻盘的机会。只不过,这些机会如同风中残烛,微弱且脆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极致配合,才能勉强燃起一点微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满清入关之初,其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地理上的优势与劣势.............
  • 回答
    满族妇女在入关前,其社会地位相较于汉族传统社会是更为突出的,但这种突出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烙印。要详细了解这一点,需要从她们的生活、婚姻、财产继承、参与社会活动等多个层面来观察。一、 家庭内部的地位与权力在满族社会,家庭是基本单位,而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是比较受尊重的。这主要体现在几.............
  • 回答
    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的政令,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冲突和政治震荡。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为何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足以撼动清朝统治的起义?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老百姓怕死”所能概括。一、初期反抗的惨烈与震慑:首先,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起义。事实上,在清军入关初期,.............
  • 回答
    满清入关,对于明朝皇族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战争的残酷,加上胜利者对前朝皇室的清算,使得无数明朝宗室成员,包括那些曾经锦衣玉食的王妃、郡主、公主们,一夜之间跌落尘埃,沦为俘虏,甚至成为满洲贵族的奴婢。关于具体有多少皇族女眷沦为奴隶,这并非一个能够精确到数字的问题。原因有几个方面: 战乱中的数.............
  • 回答
    满清入关,其根本目的并非为了“解放广大汉民,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虽然历史的进程常常伴随着复杂的动因和意想不到的后果,但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入关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政权,巩固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1. 争夺天下,建立统治:满清的入关,首先是一场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在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
  • 回答
    满清入关,人口确实远不及明朝。要说他们靠“智谋骗来”天下,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简化为一场骗局。事实上,满清夺取明朝江山,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残酷的军事行动的结果。与其说是“骗”,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历史的缝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一、 时代背景:明.............
  • 回答
    如果满清入关时选择了一条彻底的汉化之路,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分岔口选择了另一条更为宽阔的河道。这并非简单的“汉人统治”或“满人统治”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触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政治上的融合与驯化: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如.............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侵略和满清(清朝)入关这两件事,虽然都是外族入侵,但骨子里头的东西差挺远的。首先,得说清楚“满清入侵”和“日本侵略”的说法,在历史语境下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官方历史叙事里。 满清入关,通常是指17世纪中期,满族作为一个民族,率领其八旗军队,跨过山海关,进入明朝统治.............
  • 回答
    日军侵华和满清入关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外族统治时期,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 一、 满清入关与日军侵华:根本性质的差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对中国的占领和统治目的。 满清入关:被中国接纳并最终融合的统治者。 目的:.............
  • 回答
    满清入关,对汉人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其早期在镇压反抗过程中出现的屠杀行为,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非简单地贴标签。历史背景:兵临城下与“非我族类”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攻.............
  • 回答
    客观上来说,满清入关与李自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李自成对满清入关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要详细分析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一、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背景与直接影响: 瓦解明朝统治的根本原因: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明朝末年的腐朽统治、财政枯竭、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才是导致农民.............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对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汉族士大夫群体而言,无疑是一场深刻而痛苦的时代巨变。如何看待这场变局,以及随之而来的“剃发易服”政策,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考题,也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和思想遗产。从儒家的核心价值来看,这场变局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一、“正统”与“德治”的冲突:儒家思想中,“正统”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