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李自成不急着攻北京,好好经营已有的地盘先让崇祯跟清军互相消耗消耗,坐山观虎斗可行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李自成当初不急着攻打北京,而是选择休养生息,稳固根基,并伺机而动,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种“坐山观虎斗”策略的可行性。

首先,要理解李自成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已经占据了陕西、河南等大片地区,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军队和资源。然而,明朝政府虽然摇摇欲坠,但仍然拥有北京这个政治中心,以及部分精锐部队和朝廷的号召力。与此同时,清军也在关外虎视眈眈,伺机南侵。李自成急于入主北京,一方面是为了政治声望和统一天下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担心清军趁虚而入,抢占胜利果实。

如果李自成能够克制这种急迫感,选择“坐山观虎斗”,他的策略可能会是这样的:

第一步:巩固现有地盘,发展经济民生。

李自成攻占河南后,虽然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但战争带来的破坏也不容忽视。如果他能将重心放在恢复生产、安抚民心、整顿军队上,将现有占领区建设得更加稳固。这意味着他需要:

减轻赋税,鼓励垦荒: 战乱时期,百姓最苦。李自成可以效仿历史上一些成功的起义领袖,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让经历战乱的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这不仅能赢回民心,也能为他的军队提供稳定的粮草和兵源。
建立有效的官僚体系: 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是不足以长久统治的。李自成需要建立一套相对清廉、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处理地方事务,征收税赋,维持社会秩序。虽然他当时可能缺乏经验,但有识之士是可以吸纳和重用的。
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 农民军出身的部队,纪律性往往参差不齐。李自成需要加强对军队的管理,严惩贪污腐败和扰民行为,提升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这为日后的决战打下基础。

第二步:牵制与消耗,借力打力。

在稳固自身的同时,李自成需要关注明朝和清军的动向,并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

对明朝施加压力,但不直接决战: 李自成可以派遣部分兵力在明朝控制区的边缘地带进行袭扰,切断粮道,消耗明朝的实力。但他会避免与明朝主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而是采取游击战、围点打援等方式,让明朝疲于奔命,消耗其锐气和资源。
警惕清军,但不主动招惹: 李自成当然知道清军的威胁。他会派遣斥候严密监视清军的动向,一旦发现清军有南侵的迹象,他会更加谨慎。他可能会选择固守重要关隘,或者利用地形进行防御,避免与清军正面冲突,同时也会避免被清军从侧翼包抄。
制造明清之间的猜忌和冲突: 这是“坐山观虎斗”的关键。李自成可以散布谣言,或者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挑拨明朝和清军之间的关系。例如,他可以故意让明朝认为他与清军有勾结,或者让清军认为明朝愿意出卖国土以求自保。如果明朝政府内部有人主张招抚清军,李自成就可以借机煽风点火,让他们内部产生更大的分歧。

第三步:等待时机,趁势而起。

李自成不需要自己主动去攻打北京,而是可以等明朝自己出现重大危机。

明朝内部的混乱加剧: 崇祯皇帝的猜忌心很重,而且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并非铁板一块。如果李自成能够成功地让明朝内部矛盾激化,比如让某个重要将领因为对朝廷失望而倒戈,或者让朝廷因为粮饷问题爆发兵变,那么明朝自身就会出现巨大的动荡。
清军消耗明朝实力: 如果清军真的大举南侵,他们必然会与明朝的军队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无论哪一方获胜,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清军获胜,他们未必能立即控制整个中原,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可能会被拉长,而此时李自成就可以趁清军疲惫、立足未稳之际发动攻击。如果明朝击退了清军,但自身也损失惨重,那么李自成再出兵,就能以逸待劳,轻松取胜。

这种策略的潜在好处:

保存实力: 避免了与明朝主力在北京附近进行决战的风险,也避免了过早与清军交战。
坐收渔利: 等待明朝和清军两败俱伤,自己则以相对较少的损失获得胜利。
赢得人心: 能够专注于发展民生,稳定占领区,赢得更广泛的百姓支持。
减少阻力: 如果明朝内乱,或者被清军打残,那么李自成进军北京的阻力会大大减小,甚至可能出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局面。

然而,这种策略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时间的问题: 历史不会停止,李自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他能否在“坐山观虎斗”的过程中,保证自己的军队不发生溃败、士气不低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清军的强大: 清军并非等闲之辈,他们的骑兵优势和纪律性是明朝和李自成的军队都难以比拟的。如果清军的攻势非常迅猛,且能迅速击溃明朝,并对李自成构成直接威胁,那么“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可能就会失效。
内部的稳固: 即使李自成不急着打北京,他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也可能出现内部问题。例如,如果他的部下起了异心,或者占领区的百姓因为战乱长期得不到安宁而再次起义,那么他的计划就可能破产。
政治的敏感性: 农民起义往往需要一种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来维持其政治合法性和士气。如果李自成长期按兵不动,可能会让他的追随者产生疑虑,甚至动摇军心。

总而言之,如果李自成能够放下急于求成的念头,专注于巩固现有地盘,发展民生,同时巧妙地利用明朝和清军之间的矛盾,等待最佳时机,那么他很有可能能够更从容地夺取天下。但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和战略定力。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如果李自成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会怎样,但这种“坐山观虎斗”的设想,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角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自成还真没急着进攻北京,1642年冬天到1643年秋天这段时间,闯军的主要战略一直是巩固河南、湖广的地盘。开科选官,在各地派遣卫戍部队,屯田,养牲口。还有就是吞并其他农民军,统一权力。

假使孙传庭把潼关、商州、金州等地的关隘一卡,躲在陕西不出来。李自成并无十足把握,未必敢翻山越岭去打他,多半会先挑软柿子捏。在吞并曹营、袁营、革左之后,西攻郧阳,东打武昌。对左良玉以及河南土寨多下些工夫,张献忠入川之后,接收湖南的地盘就是顺理成章的,广东没有何如宾,广西没有蒋锁,闯军要拿下也不费多大力气。

但是崇祯哪里忍得了这样的局面。崇祯的考虑倒也不是全无道理,如果孙传庭迟迟不进兵,放任李自成消灭左良玉,那么整个长江中游南北两岸都成了闯军的天下。仅靠黄得功和刘良佐等人,绝不可能挡得住闯军,一旦李自成顺江东下攻克南京,大明也就基本上没治了(其实本来就没治)。

再加上孙传庭在陕西变着法筹措军饷,侵害了当地豪族的利益,朝野舆论对孙传庭非常不利,崇祯愈发怀疑孙传庭玩寇自重。

在崇祯催命一样的催促下,孙传庭不得不在准备并不充分,连粮食补给都没保证的情况下仓促集结主力部队大举进攻闯军。连孙传庭自己都说:“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哪怕被李自成打死,也比再回天牢强。连主帅都是这个状态,战局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孙传庭死后,闯军也就轻而易举地占了陕西,两个月就迅速平定全省。陕西百姓穷得叮当响,闯军又不能喝西北风,自然还是得找士绅要钱。

贼大宴关中缙绅,出秦府金银器皿分与之,谓曰:“饷乏,公等皆墨吏多金,宜各出之以助军需。”且令左右露刃胁之。皆战栗署诺惟谨。

孙传庭和这帮缙绅好说好商量要不来钱,一个个跩得二五八万,想方设法赶孙传庭走。现在孙传庭没了,闯军拿刀一吓唬,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地交钱。人贱成这样,也是没救了。

而这时崇祯的反应是什么呢?崇祯的安排是派李建泰督师,调吴三桂进关。还打算把吴三桂、高第、唐通、姜瓖、高杰、刘泽清这群臭鱼烂虾凑起来,去讨平李自成(周遇吉连出现在这个名单上的必要都没有)。

崇祯这么急着找死,李自成还能怎么办?送他一程呗。

而且,多尔衮在1644年春已经做出了要在四月份率军入关的决定。这个时候,他还根本不知道李自成要打北京,只知道李自成在西北取得了重大胜利。

或许一开始多尔衮还不见得是想争夺中原,只是想像之前一样进关抢劫。可是当他来到北京城下,发现这里没有袁崇焕,没有卢象升,没有洪承畴,没有孙传庭,甚至连吴三桂、高杰、刘泽清都没有,只有唐通的八千大军,他会怎么做呢?被清军前后夹击的吴三桂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闯军在1644年的春天不去北京,而是选择先定南方,那么在他们满世界追杀左良玉的时候,清军已经饮马长江了。


直接刺激清军入关的原因,是吴三桂部放弃宁远。

起初清廷认为明军是被他们打怕了要逃跑,但很快意识到一定是明朝国内出事了。这才使得多尔衮决定迅速在马匹状况并不算很好的夏初进兵。

说到这里,倒想讲讲明、顺、清三方开给吴三桂的价码。

崇祯开出的价码是:吴三桂封平西伯,率领辽西十余万军民退进山海关内,去打李自成。军饷未定,安置地暂无。

所以吴三桂故意在山海关磨蹭也可以理解了,别说本来就不忠诚的吴三桂,就算是何可纲、金国凤、曹变蛟这些本来很忠诚的人侥幸能活到这会儿,对崇祯这个命令也得犯嘀咕,你打发叫花子啊?就算将领们特别忠诚肯服从命令,士兵们能干吗?

李自成开出的价码是:吴襄、吴三桂父子各得到一个侯爵爵位,先给四万两银子的定金,许诺改编之后补发全军四个月的口粮。至于安置地点,等吴三桂进京再具体讨论。

所以说吴三桂起初反明降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全军都快断粮了,李自成又给钱又给饭,为什么不降?

大顺只有两个王:秦王张献忠、宋王朱慈烺。崇祯的另外两个儿子则被封为公爵。

侯爵总共只有九个:李自成的左右手刘宗敏、田见秀,前后左右四营的主将谷可成、李过、刘芳亮、袁宗第,加盟闯营的农民军首领刘希尧,李自成的岳父刘世俊,李自成的义子张鼐。

由此可见,一下子给什么贡献都没有的吴家两个侯爵已经是破格优待了。

清朝倒是给吴三桂封王了,可清朝当时有多少王呢?

宗室王爷七个: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饶余郡王阿巴泰。

蒙古王爷十二个: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萨克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科尔沁右翼后旗和硕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乌珠穆沁右旗扎萨克和硕车臣亲王多尔济、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罕郡王满珠习礼、科尔沁左翼前旗扎萨克多罗冰图郡王额森、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图郡王布达齐、阿巴噶左旗扎萨克卓里克图郡王多尔济、苏尼特左旗扎萨克多罗郡王腾机思、苏尼特右旗扎萨克多罗郡王叟塞、敖汉左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班第、翁牛特左旗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逊杜棱、奈曼旗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衮楚克。

汉王三个: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

所以,清朝平西王的封爵含金量还赶不上大顺朝的侯爵呢。

但是清朝给吴三桂的条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封以故土。

所以吴三桂原本以为,自己能像当年的伪齐皇帝刘豫那样,割据于明、顺、清三朝之间。他也不想想,刘豫最后是什么下场。吴三桂倒不见得这会儿就想自己当皇帝,但只要从李自成手上抢回一个崇祯的儿子,他就可以在清朝的支持下拥立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样的条件 ,李自成是绝对不可能给出的,再加上多尔衮的兵力确实比李自成要强,吴三桂降清也就不可避免了。

只不过吴三桂没想到,前金好歹还让刘豫当了几年皇帝,而后金许下的诺言就和放屁一样。山海关大战之后,清朝便迁都北京,吴三桂则被远远派去陕西打顺军了。至于“封以故土”,多尔衮就当没这档子事,吴三桂当然也不敢提。

直到多尔衮快死的时候,全国各地抗清运动风起云涌,清朝把能拿得出手的人全都派出去了,这才又给予吴三桂权力,派他去陕西镇压王永强。

再后来,西营出滇抗清,李定国两蹶名王,清廷不得不倚重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三藩。由于西南的抗清运动始终激烈,吴三桂长期在四川与明军作战,权力越来越大。直到明朝灭亡,李定国去世,云贵一带仍有明朝移民坚持抗清,这才有了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

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么多抗清义士的浴血奋战逼得清廷改用以汉制汉的策略,吴三桂就只是个被多尔衮耍着玩的蠢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