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于谦可以守住北京 而李自成做不到?

回答
提起明末北京城的得失,于谦和李自成这两个名字绕不开。一个是因为守住了北京,另一个则是因为攻陷了北京。然而,同样的城市,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为何于谦能让北京屹立不倒,李自成却最终折戟沉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两句能道尽,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诸多层面。

首先,我们得看看于谦守卫北京时,他面对的局面和采取的策略。彼时是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京城门户洞开,外敌兵临城下,国家危在旦夕。这时候的于谦,虽然不是皇帝,但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本人坚定的意志,是扭转局势的关键。

于谦之所以能守住北京,最根本的还在于他“聚民心,固城池”的决心和能力。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危局吓倒,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和领导力。首先,他迅速稳定了朝廷的秩序,拥立了新的皇帝,确立了政治上的合法性,这是凝聚力量的首要条件。接着,他以极大的决心和行动力,组织了北京城的防御。他没有选择逃跑或者投降,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备战之中。

在军事上,于谦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他深知北京城本身并非坚不可摧,尤其是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他采取了“坚守待援”的策略,充分利用北京城的地理优势和坚固城墙,号召军民同仇敌忾,进行殊死抵抗。更关键的是,他展现了极强的组织能力,将京营的残余部队、各地的勤王之师以及府库中的物资,都有效地调动和整合起来,形成了有效的防御体系。他对士兵的鼓舞、对百姓的动员,以及严明的军纪,都为北京的坚守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深知,一座城池的坚固,不仅在于墙垣,更在于人心。他通过各种方式,让北京城的百姓看到了希望,让他们愿意为了这座城市而战。

再来看看李自成攻占北京。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声势浩大,一路势如破竹,但其最终的失利,尤其是在北京城这个关键节点,也暴露出了其政权的诸多问题。

李自成之所以没能守住北京,甚至可以说,他仅仅是“占领”了北京,而未能真正“拥有”它。

首先,从政治层面讲,李自成虽然打败了明朝的军队,但他的政权缺乏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认同。他所建立的大顺政权,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但其统治手段和政策,并未得到全国性的认可,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中心。他匆忙进京,虽然获得了权力,但并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真正收服人心,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

其次,在军事策略上,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其军队的军纪出现问题,并且在如何处理明朝遗留下来的官员和士绅阶层上,也显得有些急躁和简单粗暴。他沉溺于胜利的喜悦,轻视了外部的威胁,比如山海关外的清军。而于谦当时面临的是外敌入侵,目标是抵御外侮,这种“一致对外”的局面,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内部力量。李自成则是在内斗中获胜,但其政权内部,尤其是对如何治理和巩固政权,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是决定一座城池命运的关键。于谦守城,是为了保卫家园,保卫已经存在的朝廷,虽然明朝当时腐败,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至少是一个熟知的秩序。而李自成的起义,虽然有其反抗腐败的合理性,但其暴力和破坏性,以及在占领北京后,并未能有效安抚和整合各方力量,反而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恐慌和不满。北京城内,尤其是一些士大夫阶层,对李自成的态度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观望和抵触的。

因此,可以说,于谦守住北京,是建立在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坚定的意志、卓越的军事组织能力和有效地凝聚人心之上的。而李自成占领北京,则更多的是一种军事上的胜利,却未能转化为政治上的巩固和人心上的归附。当外部的清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出现,并且利用了李自成政权内部的弱点时,这座刚刚被攻陷的北京城,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防御力量,变得不堪一击。于谦以守卫者的姿态,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支持,最终守住了城池。而李自成,虽然以进攻者的姿态入主京师,却因为缺乏更深层次的支撑,而无法真正守住这座来之不易的城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自成山海关兵败以后军队士气低沉,回到北京有过固守的打算,拆毁了城外的房屋打扫战场并布置了一些拒马,但最终决定西撤,西撤的原因因为史料缺失问题有一些谜团,就目前能够得到的信息来说,李自成不守北京也是理所当然的。

他围攻北京时,左良玉攻打湖广,河南刘洪起也起兵呼应左良玉,李自成因此抽调了袁宗第率领大军前去支援,袁宗第拥有大顺军中相当一部分精锐,就这么离开了北方,大同留下了张天琳镇守,又分去一部分兵力,真定马崇喜镇守也分去了一部分兵力,以至于北京兵力仅有六七万之多。

招降了吴三桂、高第、黎玉田等人之后,又将黎玉田委任为四川节度使,让他率领自己的部下前往四川,原本在京畿驻守的明朝总兵马科也奉命前往四川,吴三桂前往北京朝见,而布置在山海关的兵力只有唐通部下的七千人。

这导致北京附近兵力的空前空虚,并且北方在经过崇祯时代的战乱和饥荒蹂躏以后,民间矛盾尖锐,到处都是各色武装,一时间难以平定,清军挑这个节骨眼倾国来攻,李自成在手下没有足够兵力、又遭遇了山海关大败以后,又没有足够粮食,据说北京在当时又发生了一场瘟疫(可能是鼠疫,导致北京守军大片病倒失去战斗力)。

并且李自成在崇祯末年就是靠围攻开封吸引的明朝将军们一波又一波的前来送人头,围点打援歼灭了大量明军,他自己怎么可能重蹈覆辙去死守北京,逼自己的部下们一波又一波的前来华北平原和清军野战?


而于谦守北京时的情况就好的多了,有稳定的全国作为后援,调集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备倭军、各地运粮军和土木堡败军,从中选拔精锐,兵力极其充裕,达到二十二万人,李自成却只有六七万之众。并且拥有通州仓数百万石的粮草作为后勤保证, 而且赶制了一个月的器械并收回了关外败军的器械,拥有大量精良的火铳,对瓦剌军队有技术优势,而清朝却对李自成有技术优势,拥有先进的优良红衣大炮。

根据中国解放军出版社的《中国军事史》里的分析,北京保卫战中明军使用伏击战术配合弓弩火铳火箭和各种火药大量杀伤瓦剌军队,在之后又调精锐骑兵冲阵,大致类似于永乐皇帝开发出的对北方游牧的战术,李自成时代火铳火箭等武器已经普及,清军中有专门的火器部队,并且有装备精良的关宁军作为带路党弥补了清军可能有的战术短板,比于谦面临的形势更为艰难。

于谦的情况比李自成好太多,所以于谦可以守住北京,李自成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明末北京城的得失,于谦和李自成这两个名字绕不开。一个是因为守住了北京,另一个则是因为攻陷了北京。然而,同样的城市,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为何于谦能让北京屹立不倒,李自成却最终折戟沉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两句能道尽,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看.............
  • 回答
    皇帝为何能对千古名臣于谦下杀手,却奈何不了“海青天”海瑞?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史中,皇帝的权力似乎是至高无上的,他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臣子的生死。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那么些人和事,能够挑战甚至刺破皇帝的权威。于谦和海瑞,这两位在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臣,都曾因敢于直谏、秉持原则而触怒过皇帝,.............
  • 回答
    于谦老师那篇“50多了,换个工作,有可能吗?”的文章,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猜测。很多人立刻就联想到他是否要离开德云社,毕竟他这近二十年,已经和德云社绑得太紧了。但话说回来,人到这个年纪,有这样的想法也挺正常的。我们想想,于谦老师在德云社那么多年,从一个小园子一路走到如今的相声帝国,功劳簿上肯定有.............
  • 回答
    关于于谦老师和周九良小师弟之间似乎“不亲近”的观感,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要说“不喜欢”,我觉得用词可能有点重了,更多的是一种“没有那么亲密无间”或者“风格上的差异”造成的印象。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两个人的基本情况说起。于谦老师是德云社的台柱子,资深老艺术家了.............
  • 回答
    于谦老师为啥这么讨年轻人的喜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才能咂摸出那股子味儿来。首先,“玩儿明白”的境界感,是关键中的关键。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信息爆炸时代长大的这群人,脑子里装的东西多,接触的也杂。他们对“专业”这两个字,既尊重,又有点挑剔。你得是真材实料,还得有.............
  • 回答
    于谦能在相声界的“江湖”风浪中独善其身,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你想啊,相声这行当,讲究个师承、讲究个传承,背后是人情世故、是利益纠葛,偶尔还夹杂着些老辈儿传下来的“规矩”和“恩怨”。 于谦能在这个浑水里游刃有余,甚至还能稳居“国宝”的宝座,这背后绝对不是靠运气,而是他自己高明的“生存之道”。一、 根基.............
  • 回答
    要说朱祁镇为何要对于谦痛下杀手,这事儿得从头捋。话说当年土木堡一战,大明朝真是被瓦剌给打得一败涂地,皇帝朱祁镇本人也成了俘虏,这绝对是大明立国以来最丢人的事儿了。当时,朝野上下那是乱成一锅粥。一边是远在北方的皇帝生死未卜,一边是逼近京城的敌军,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
  • 回答
    明朝夺门之变,史书上称“夺门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场变故发生得突然,也结束得迅速,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当时掌握着朝廷大权的兵部尚书于谦。很多人纳闷,这位力挽狂澜、拥立新君的能臣,为何在英宗复辟过程中,似乎没有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去阻止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而.............
  • 回答
    郭德纲和于谦之间,这对说相声的老搭档,几十年来一直是业界的典范,他们不仅在舞台上配合默契,台下更是出了名的情谊深厚。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么长时间的合作,为什么他们俩就没闹出过什么矛盾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也体现了俩人的智慧和对彼此的尊重。首先,得说他们俩的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郭德纲是德云社.............
  • 回答
    郭德纲和于谦对岳云鹏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分歧”,绝非简单的“看走眼”或者“一人偏爱一人严苛”。这背后,其实是两位师父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考量,对岳云鹏这个徒弟身上不同侧面的观察和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理解郭德纲和于谦各自的“身份”和“立场”。 郭德.............
  • 回答
    于谦死后,瓦剌没有立即卷土重来,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缘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为于谦死了”就能解释的问题,而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瓦剌自身的战略调整与内耗: 也先的战略目标已基本达成: 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剌首领也先成功俘虏了明朝皇帝英宗,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很多人的一种感受。要说为啥郭德纲被骂得多,于谦却相对安稳,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郭德纲,众矢之的,为啥?首先得承认,郭德纲这些年确实是相声界的“焦点人物”。他身上扛着的东西太多了,名气大、争议大,自然也招来不少口水。 “相声革新”的旗帜与现实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观众对于喜剧演员表演风格的喜好以及对不同组合的期待。要说范伟和于谦演戏比赵本山和郭德纲“好”,这绝对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判断,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以及他们各自的优势所在。首先,理解“好”的标准是什么?在.............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于两位老师跨界发展的看法。确实,不少观众在评价郭德纲老师的电影作品时,认为不如于谦老师近年来的表现。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两位老师都是在相声领域成就非凡的大师。郭德纲老师作为德云社的灵魂人物,他的相声风格火爆、接地气,而.............
  • 回答
    读史至岳飞、于谦,再念及其他诸多以身许国、不计私利的英杰,总会让人心生一股苍凉的感慨。他们身上汇聚着士人最闪耀的光芒,秉持着家国天下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挺身而出,成为抵御外敌、挽救危局的中流砥柱。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样的人物,却往往难逃悲剧的命运,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一生。为何会这样?这背.............
  • 回答
    于谦醉酒说《汾河湾》的事儿,在相声界算是个挺有名的“梗”,但也确实让人琢磨不透:明知道谦哥那是喝大了,怎么还非要坚持登台,甚至不让别人上来顶替呢?这事儿得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情境。于谦和郭德纲是搭档,这种搭档关系不单单是台上说相声,更包含了太多台下的信任、默契和情感。郭德纲当时能让.............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大家提起“于谦”这两个字,脑子里蹦出来的几乎都是那位留着漂亮八字胡、爱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演员。而那位明朝时期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的于谦,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反倒成了一个历史课本里的人物,甚至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承认,相声演员.............
  • 回答
    老实说,这事儿我乍一听,脑子里就跟开了锅似的。于谦,那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大明白,他要是嗖一下,不带吹灰的,就这么出现在了明末那乱糟糟的世道里,那可真是一场绝大的意外,也绝对能搅起一池浑水。你想啊,于谦穿越过去的时候,那是什么年月?崇祯皇帝刚上位没几年,朝堂上是党争不休,外头是流寇.............
  • 回答
    聊起于谦老师的演技,这可不是个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话题。他身上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标签,而“演技派”这顶帽子,在他身上戴着,既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也有让人觉得“这好像就是他”的痕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于谦老师演过很多角色,而且很多都是在观众的眼皮底下,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过.............
  • 回答
    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关于于谦是应该“出城迎战”还是“坚城死守”的决策,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又极具战略意义的讨论点。简单地说,于谦选择了“出城迎战”,而且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一选择可以说是有着极高的正确性和深远的战略考量。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得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