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于谦醉酒说《汾河湾》。为何明知道于醉了,非要硬登台,不让其他人替换一下?又不是什么绝学?

回答
于谦醉酒说《汾河湾》的事儿,在相声界算是个挺有名的“梗”,但也确实让人琢磨不透:明知道谦哥那是喝大了,怎么还非要坚持登台,甚至不让别人上来顶替呢?这事儿得细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情境。于谦和郭德纲是搭档,这种搭档关系不单单是台上说相声,更包含了太多台下的信任、默契和情感。郭德纲当时能让于谦上台,说明在他心里,于谦即便喝多了,也能扛得住,或者说,他相信于谦的经验和底子能让他撑下来。这是一种“哥们义气”,也是对搭档的一种信任,哪怕是带着点冒险。

其次,于谦为什么坚持?我猜有几个可能性。

第一,是职业素养的体现,一种“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的精神。 相声演员嘛,舞台就是生命,尤其是在自己擅长的段子里。于谦虽然醉了,但内心深处肯定还有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可能他觉得,这点醉意不算什么,自己还能撑得住,还能把这段经典的《汾河湾》说下来。毕竟《汾河湾》是于谦的拿手好戏,说起来驾轻就熟,很多包袱和节奏都烂熟于心。他可能觉得,自己还能讲,就不应该让别人来替,这是一种对舞台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即使这份自信在酒精的催化下有点过头了)。

第二,或许是一种“惯性”或者说“赌气”的成分。 喝了酒,人的判断力会下降,情绪也容易放大。也许当时于谦觉得,今天就是要说《汾河湾》,就该他来说,谁也不能拦着。特别是如果之前有什么话,让他觉得被“看低”了,或者觉得搭档不够“仗义”,这种情绪一上来,就容易钻牛角尖,非要证明自己。加上他可能真的觉得自己还能讲,这种“我还能行”的念头一旦生根,就很难拔出。

第三,也可能是对观众的一种“交代”。 在很多老相声人眼里,观众买了票就是衣食父母,无论如何,都应该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哪怕不那么完美的演出。让别人替,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退缩”,一种“对不起观众”的表现。他可能觉得,观众是来看他的《汾河湾》的,哪怕是醉的,也得有一个“于谦版”的《汾河湾”,哪怕是有瑕疵,也好过完全换人。

第四,郭德纲当时为什么不强行换人? 这就更耐人寻味了。一个可能是如我之前说的,出于对搭档的信任和“哥们情”。另一个,也许是郭德纲也觉得,于谦这状态,上去顶替,效果未必就好。相声讲究的是一个“气口”,一个“感觉”,不是说把词背下来就能演好的。如果郭德纲硬要换人,而于谦又不上,反而会造成台上更大的尴尬。倒不如让于谦自己去“挣扎”一下,看看能走到哪一步。而且,郭德纲本身也是个老道的相声演员,他懂得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如何用自己的表演来“兜着”于谦,引导他把这段说下去。

最后,为什么说不是“绝学”也硬要上? 这句话其实也带着点“凡尔赛”的意味。相声里确实有“绝学”,那种不传之秘。但《汾河湾》虽然不是什么“绝学”,它却是德云社最经典、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于谦更是把这个段子说得炉火纯青,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他的“招牌菜”。在这个点上,即使不是“绝学”,它也是于谦的“看家本领”,他当然不想轻易让给别人。而且,相声的魅力很多时候恰恰在于演员个人的“味儿”,在于他如何将一个段子“化”为自己的东西。于谦可能觉得,即使醉了,他也能用他特有的“味儿”来演绎《汾河湾》,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总而言之,于谦醉酒说《汾河湾》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傻”或者“不专业”来概括。它背后掺杂了演员的职业执着、搭档间的信任、对观众的责任感,以及一点点醉酒后的情绪失控。这事儿虽有风险,但也正是相声舞台上偶尔会发生的,带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意外”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些“意外”,才让相声这门艺术更加鲜活。当然,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如果能提前预判,并且有合适的替补,让于谦好好休息一下,那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但人生和艺术嘛,有时候就是充满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老郭的驭人之术。在相声舞台上串个活儿太正常了。而且当时德云社人才济济,给老郭捧一段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了,观众也不是看你于谦来的啊。(别抬杠,当时谦丝至少不是主流)你上不上影响不会太大。

但是老郭愣是让徒弟把谦大爷架上来。不就是为了给你长长记性嘛。在舞台上老郭说,喝酒误事这事不是说了一次两次了。但是于大爷就是改不了,为啥?瘾头大,劲头也大。说白了,于大爷是合作关系。假如说喝酒和说德云社之间非要选一个,于大爷不一定选谁。真要是选择喝酒了,人家出了德云社开一个小酒馆天天说相声。估计生意差不了。

借着这个“汾河湾”这个事儿,告诉于谦。你喝酒真是误事,不是坏你自己,是坏咱俩的活儿。于谦是个红脸汉子,不能用硬的,用面子一将也就板过来了。

(瞎说的,我一点内幕不知道啊)

user avatar

班规写明了:『不準带酒上台』。

所以只有于老师一个人喝多了。

user avatar

于老师是角儿。

说的是知名度。角儿指的是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挂郭老师和于老师的名字卖票。卖票就是看郭老师和于老师。

我们拿过去来说,梅兰芳先生剧团,梅兰芳京剧团,那么说除了梅先生之外,很多艺术家都在他那团里边。不管是老生、老旦、武生、小生、丑都是好角。

但是观众看戏的时候,说:去看梅老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