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于谦拒绝南迁是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回答
于谦拒绝南迁,这可不是个小事,背后可是关系着明朝江山社稷的生死存亡。要说这决定是不是“明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给俘虏了,这消息一传回来,那叫一个石破天惊,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锅。北京城里人心惶惶,不少大臣吓得腿都软了,第一个念头就是跑路,往南边去,那儿安全些。

这会儿,于谦就站了出来。他当时是兵部尚书,手里掌握着军权,自然是关键人物。面对群臣的“南迁论”,于谦是铁了心不同意,而且理由也相当充分。

于谦不让南迁,首先是出于对“社稷”的责任感。 你想啊,皇帝被俘,这已经是天大的打击了,如果首都北京也弃守了,那明朝岂不是瞬间就失去了象征性的心脏?那样一来,各地藩王、士绅们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趁机割据一方,自立门户?一旦失去了统一的象征和指挥中心,大明帝国就真可能分崩离析,彻底玩完。于谦是忠臣,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这局面发生,他肩负着保卫京师的重任,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其次,于谦深知迁都的巨大风险和不可行性。 一旦南迁,意味着要放弃经营了百年的北京城,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明朝的根基,包括大量的军队、物资、人口,都集中在北方。迁到南方,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会成为天大的难题。而且,南方虽然相对安定,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地方势力是否会配合,能否迅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都是未知数。说白了,迁都更像是逃跑,丧失了主动权,把未来寄托在渺茫的“安全区”,风险同样巨大,甚至可能更大。

再者,于谦对北京的防御是有信心的。 他知道北京城固若金汤,而且他自己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坚信,只要组织得当,调集兵力,利用北京城的地理优势,是有可能击退瓦剌军队的。他不是那种只会说漂亮话的人,他会亲自部署,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去组织抵抗。他看到了北京城内还有忠心报国的将士,还有可以动员的民心。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去打一场硬仗。

最后,于谦的决心也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当时朝廷里人心惶惶,如果连最高指挥官都表现出动摇,那底下的士兵和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于谦的坚定立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不投降,我们不逃跑,我们在这儿抵抗到底。这种领导者的担当和勇气,对于在绝境中鼓舞士气至关重要。如果大家都想着跑路,那谁来守城?谁来指挥?

当然,事后诸葛亮地说,于谦的决定也并非没有代价,并且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他是在赌博,赌自己能够守住北京,赌明朝还有翻盘的机会。如果当时瓦剌真的如入无人之境,北京真的陷落,那么于谦的责任肯定也跑不了。而且,他这样做,也确实得罪了不少想着南迁的权贵,后来他自己的结局也不算好,这也是历史的讽刺。

但是,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评价。 在那种极端危急的时刻,于谦做出了一个几乎没有退路的选择。他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选择了承担责任,选择了战斗。从结果来看,北京之围确实被解了,明朝也因此度过了危机,并且后来还迎回了英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决定是“明智”的,至少是一种极具担当和战略眼光的“明智”。

可以说,于谦拒绝南迁,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个决定,更是当时明朝士大夫群体中一股不屈精神的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有时候,最艰难的选择,反而是最正确的选择。他就像一把刀子,硬生生地把明朝从崩溃的边缘给劈开了一条生路。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他还是做了。

所以,与其说这个决定是否绝对“明智”,不如说它是一个在生死关头,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责任的担当,所做出的一个无比英勇、并且最终证明是正确的决定。 这种勇气和远见,足以让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毛病的。

什么叫于谦拒绝南迁?这个决定恐怕不是于谦一个人能下的。

另外,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当时的于谦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太后、郕王、满朝文武都说要南迁,就在这大厦将倾的危亡时刻,于谦站出来暴喝一声:“敢言南迁者,杀无赦!”于是大家都听从于谦的决定。

这可能就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历史吧?

然而,当时的真实历史并非如此啊!

能“拒绝南迁”,最终做出坚守北京城决定的人绝不可能只是一个于谦。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该是部分文武大臣以及太监内臣都倾向于坚守,另有部分人内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明言南迁者是少数。而于谦表现得最为坚决,这正好合了那部分倾向坚守的人的心意。尤其是最终拍板的还是太后和景帝,他们身边的太监恐怕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正统己巳,车驾蒙尘,敌势甚炽,群情骚然。太监金英集廷臣议其事,众嗫嚅久之,翰林徐珵元玉谓宜南迁,英甚不以为然。适兵部尚书于谦奏欲斩倡南迁之议者,众心遂决。景皇帝既即位,意欲易储。一日,语英曰:“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英叩头云:“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上为之默然。盖上所言者谓怀献,英所言者谓今上也。意与献陵之对正相似。珵后改名有贞。——《菽园杂记》

这个太监金英本是交阯人,另外同时期的还有兴安也是。永乐五年,张辅率大军征服安南,郡县之,大军回朝时曾带回不少男童,阉割后送入宫中,金英、兴安就是其中之一。

金英历侍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五帝,土木之变前后,为司礼监太监,其实也是老资格的权阉了,只不过不如王振得宠。王振带着英宗作死全军覆没后,金英又成为举足轻重的实权太监,他能召集廷臣议事,也多次传奉皇太后圣旨。

正统十四年八月丁卯(八月二十日),司礼监太监金英传奉皇太后圣旨:今立皇帝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该衙门便整理合行事宜,择日具仪以闻。

从上面可以看出,当时的司礼监太监金英有较大实权及影响最终决策者太后、景帝的能力,在召集群臣议事之时,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徐有贞)建议南迁的时候,他就“甚不以为然”,正好兵部尚书于谦放狠话要杀“倡南迁之议者”,于是众人达成一致。

另据《明英宗实录》记载:

正统十四年八月癸亥(八月十六日),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恟恟,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
尚书胡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
侍郎于谦曰:“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
学士陈循曰:“于侍郎言是。”
众皆曰是。
禁中尚疑惧,皇太后以问太监李永昌,对曰:“陵庙宫阙在兹,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兹,一或播迁,大事去矣,独不监南宋乎?因指陈靖康事,辞甚切。
太后悟,由是中外始有固志。天下臣民闻车驾之北,莫不痛恨,号泣不已云。

同样可以证明这点,坚守京师不是于谦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太监金英、礼部尚书胡濙等人都持此议论,于谦是放狠话要杀倡南迁者,可以说他最坚决。但最后拿主意的还是皇太后和景帝,而他们身边的太监金英、李永昌等人实际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至于南迁是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我个人认为这根本不需要质疑,题主认为“要是没守住,不就是又一次的靖康之耻、甲申之变”,我觉得恰恰相反,当时要是南迁,就中了也先一伙的奸计了,很可能会重蹈靖康之耻的覆辙。

连太监李永昌都知道“陵庙宫阙在兹,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兹,一或播迁,大事去矣”,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盲动,当时虽然出征大军全军覆没,人心惶惶,但大明根基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动摇,仁宣之治才不过过了十多年,可一旦上层统治者带头跑路,极易造成连锁反应,很可能导致边防彻底土崩瓦解,步赵宋的后尘。

两军对阵,相持阶段的伤亡并不大,只要坚守,凭借着城池之固,往往能坚守很长时间,可你要是自己跑路,人心惶惶之下,很难有序地撤退,极易形成全面溃败之势,甚至自相践踏、残杀,恐怕养尊处优的明朝君臣跑不过沿边的溃兵,到那时候才真是无力回天,大事去矣!

而只要京师上下人心安定,加强战备,也先不可能短时间攻克北京这种坚固大城,等到勤王大军一到,也先入寇大军内部必生嫌隙,危险立解。

当时有个国子监生练纲上奏,连他这么个书生都已经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看得比较清楚了:

正统十四年十月辛亥(十月初四日),国子监生练纲奏:
虏寇奸计,非特邀留圣驾,索取金帛而已,其实效金人以汴宋待我也。今天下之大,固非宋室可比,然求其如种师道、李纲辈为之捍御者,亦不多见。人心倚赖,系国家安危者,惟兵部尚书于谦、武清伯石亨而已。宜敕其坚守中军,但遣将分兵接战。设若不利,虏必环绕国都,内外信绝,谁主勤王之大计者?乞择宗室亲王中平日忠孝著闻者,会同镇守官募义士,大举入援,则虏寇闻骨肉相救,必怀疑惧而自退却。若于骨肉之间自生嫌忌,恐堕胡人彀中,噬脐无及矣。文武群臣敢有以和议为词及劝南迁者,乞就诛之,勿留误国。并命各衙门堂上官分守九门,遣人催促各处军马及调陕西吐番土兵入援,不宜迟缓。
帝深纳之。

实际上当时也先是非常希望明朝南迁的:

正统十四年十月庚戌(十月初三日),大同总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虏中还者白叵罗至京,言:
也先会众议,云:‘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讲和之意。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
命兵部、锦衣卫同通事审实以闻。

也先听说北京立了皇帝,都还要带军马相杀,逼迫明朝南迁。如果明朝打都没打就自动南迁,也先恐怕做梦都要笑醒,简直轻轻松松就能恢复“大都”了。

至于“甲申之变”,已经是明末,大明根基已经烂透了,完全不可与正统十四年同日而语,崇祯十七年的北京城本身已经是摇摇欲坠,无可战之兵,老弱病残连吃都吃不饱,最后李自成一到,根本没怎么打就城破了。

实际上就算崇祯跑路,能挽救明朝的概率也不大,最多能多苟延残喘几年,一样打不过李自成和满清。

而完颜构之所以跑路后还能在南方再续个百余年,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脑残自己作死,北宋是上层统治者作死而导致朝廷中央突然性崩溃的,根基还没烂透,没到灭亡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于谦拒绝南迁,这可不是个小事,背后可是关系着明朝江山社稷的生死存亡。要说这决定是不是“明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给俘虏了,这消息一传回来,那叫一个石破天惊,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锅。北京城.............
  • 回答
    关于明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父亲,史料记载相对简略,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史实中拼凑出他大致的身份和背景。于谦的父亲名为于公(或称于公墓),字秉之。尽管史书中对他的具体生平事迹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他:1. 家庭背景与出身: 出身士大夫家庭: 于谦的父亲于公,本身也是一位.............
  • 回答
    好的,让我们穿越回明朝,体验一下于谦大人的一天。别忘了,我们是在想象,因为历史资料对具体到“一天”的记录总是留有空白,但我们可以根据他对明朝政治、文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来构建一个相对真实且生动的画面。暮鼓初醒,月色未退天还没完全亮透,京城的暮鼓声刚刚敲响。于谦已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他不是那种赖床之.............
  • 回答
    郭德纲对郭德纲的相声中对妻子和父母的调侃,确实是相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从于谦家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否介意,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相声艺术”的理解和对郭德纲本人的信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郭德纲的调侃方式和相声的“包袱”理论: 夸张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一听就带着点“姜还是老的辣”的江湖气。于谦和马三立,两位都是相声界的泰山北斗,但要说于谦“捧”马三立,这事儿得这么看。首先,咱们得明白“捧”这个字在相声行当里是个什么意思。它不是咱们平时说的“夸奖”、“吹捧”。在相声里,“捧”是搭档之间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捧哏”的工作。捧哏的任.............
  • 回答
    于谦醉酒说《汾河湾》的事儿,在相声界算是个挺有名的“梗”,但也确实让人琢磨不透:明知道谦哥那是喝大了,怎么还非要坚持登台,甚至不让别人上来顶替呢?这事儿得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情境。于谦和郭德纲是搭档,这种搭档关系不单单是台上说相声,更包含了太多台下的信任、默契和情感。郭德纲当时能让.............
  • 回答
    聊起于谦老师的演技,这可不是个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话题。他身上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标签,而“演技派”这顶帽子,在他身上戴着,既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也有让人觉得“这好像就是他”的痕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于谦老师演过很多角色,而且很多都是在观众的眼皮底下,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过.............
  • 回答
    于谦的父亲,名叫于公,在明朝年间,也就是咱们的明宣宗时期,担任的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官职——杭州府的知府。这可不是个小官儿,知府在地方上那可是“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杭州在当时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所以杭州知府这个位置,绝对是朝廷看重、非同小可的。于公担任杭州知府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但也很难有一个精确的数字答案。咱们今天就敞开了聊聊,看看于谦老师和郭德纲老师,在“挣钱”这方面,是个什么情况。首先得明白,郭德纲和于谦是搭档,他们的收入来源是高度重叠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你说于谦挣的是郭德纲的几分之一,这有点像在问“你公司的副总挣的是不是总经理想出来的点子的几.............
  • 回答
    于谦能在相声界的“江湖”风浪中独善其身,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你想啊,相声这行当,讲究个师承、讲究个传承,背后是人情世故、是利益纠葛,偶尔还夹杂着些老辈儿传下来的“规矩”和“恩怨”。 于谦能在这个浑水里游刃有余,甚至还能稳居“国宝”的宝座,这背后绝对不是靠运气,而是他自己高明的“生存之道”。一、 根基.............
  • 回答
    于谦死后,瓦剌没有立即卷土重来,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缘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为于谦死了”就能解释的问题,而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瓦剌自身的战略调整与内耗: 也先的战略目标已基本达成: 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剌首领也先成功俘虏了明朝皇帝英宗,这.............
  • 回答
    关于于谦的商演收入,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确实是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不过,咱们得明白,作为明星,尤其是像于谦老师这样功成名就的相声界大咖,具体的商演报价和实际能拿到多少钱,这属于个人隐私,也是商业机密,很少有公开的、确切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推测和了解,让大家有个大概的概念,也让这篇.............
  • 回答
    关于于谦老师和周九良小师弟之间似乎“不亲近”的观感,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要说“不喜欢”,我觉得用词可能有点重了,更多的是一种“没有那么亲密无间”或者“风格上的差异”造成的印象。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两个人的基本情况说起。于谦老师是德云社的台柱子,资深老艺术家了.............
  • 回答
    老实说,这事儿我乍一听,脑子里就跟开了锅似的。于谦,那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大明白,他要是嗖一下,不带吹灰的,就这么出现在了明末那乱糟糟的世道里,那可真是一场绝大的意外,也绝对能搅起一池浑水。你想啊,于谦穿越过去的时候,那是什么年月?崇祯皇帝刚上位没几年,朝堂上是党争不休,外头是流寇.............
  • 回答
    于谦,明朝中期一位以“挽狂澜于既倒”著称的民族英雄,他以一身正气和卓越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了北京,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那么,如果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被命运的齿轮拨回到比他早一个多世纪的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又会留下怎样的足迹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琢磨不透。但仔细想想,这“鸡”和“蛋”在彼此生命里扮演的角色,其实挺有意思。与其说谁成就了谁,不如说他们是互相成就,就像两块拼图,缺了谁,那画面都就不完整了。于谦,那可是郭德纲的“宝”,是绿叶中的极品。郭德纲自己说过,他这辈子最感谢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师父侯.............
  • 回答
    于谦,郭德纲的“捧哏搭档”和“精神支柱”,如果他真的宣布退出德云社,那对郭德纲和整个德云社来说,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散伙”就能概括的,其影响之深远,足以触及德云社的根基。首先,捧哏的缺失是硬伤,而且是无可替代的硬伤。 相声这门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其中“逗”和“捧”是.............
  • 回答
    .......
  • 回答
    于谦在节目中吐槽王源抽烟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社会责任、公众人物的言行影响、个人隐私的界限以及舆论的复杂性。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事情的起因是王源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被拍到并曝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随后,在一次节目中,于谦作为前辈和德高望重的相声演.............
  • 回答
    提到于谦老师的捧哏,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而且他最让人称道的,就是那种“随口来”的现挂功夫。要说经典,那太多了,但有几个是真正能代表他风格的,而且每次听都觉得妙趣横生。比如,有一回郭德纲老师聊到自己年轻时候比较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说自己那时候吃饭都费劲。于谦老师在一旁听着,也不急着接话,等郭德纲老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