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夺门之变于谦为什么不阻止?

回答
明朝夺门之变,史书上称“夺门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场变故发生得突然,也结束得迅速,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当时掌握着朝廷大权的兵部尚书于谦。很多人纳闷,这位力挽狂澜、拥立新君的能臣,为何在英宗复辟过程中,似乎没有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去阻止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而是局势所迫,个人考量下的无奈选择。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于谦所处的境地和面临的政治压力。

政治上的站队和忠诚考量:

夺门之变的核心是皇权之争。英宗被瓦剌俘虏后,皇太后和大臣们拥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是为代宗。于谦作为当时的重臣,在拥立代宗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力排众议,坚定了在北京抵抗瓦剌的决心,并且通过一系列军事部署,成功保卫了北京城,避免了国家覆亡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于谦对代宗政权是有功之臣,更是忠诚的拥护者。

当英宗突然被瓦剌送回京城,并被软禁时,整个朝廷就陷入了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境地。这个时候,站队就变得异常重要,也充满了风险。如果于谦直接站出来公开阻止英宗复辟,他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和道德谴责。

对代宗的背叛: 刚刚被他大力拥护、并为之浴血奋战的代宗,正处于权力巅峰。于谦此时去反对英宗复辟,无异于将自己置于代宗的对立面。这不仅会让他失去代宗的信任,更可能被视为“二心”,招来杀身之祸。
对“拥立之功”的否定: 他当初拥立代宗,是为了国家稳定,是为了避免出现真空期。但如果现在为了阻止英宗复辟而采取极端手段,就可能被解读为他当初的拥立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出于一己之私,甚至是被视为“挟君以令诸侯”的阴谋。
众臣的态度: 夺门之变并非于谦一人所为,是朝中一部分有权势的大臣联合发动的。其中以石亨、徐有贞等人为首。这些人发动夺门之变,自然是希望迎回英宗,以期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于谦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即使有心阻止,也难以对抗这些已经组织起来、并掌握部分兵权的权臣。

军事上的准备不足和信息不对称:

于谦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掌握着军队的调动和指挥权。然而,夺门之变的主导者石亨等人,在京城禁军中有着自己的势力,尤其是石亨本人就是京营的提督。

行动的突然性: 夺门之变的发动是极其仓促的,消息的传递和情报的收集都存在滞后性。于谦可能在变故发生时,对英宗被送回并被软禁的情况,以及石亨等人即将采取的行动,并没有完全掌握。他可能还在处理日常政务,或者对英宗被送回这件事的性质(是和平归来还是被政敌利用)尚在观望。
兵权的制约: 即使于谦猜到了石亨等人的意图,他也需要有足够的把握和人力去阻止。如果他贸然调动军队,可能会被视为“哗变”或“叛乱”,反被扣上帽子。而且,他调动的军队是否忠诚于他本人,还是会听从原有的指挥链,都是未知数。在关键时刻,如果部队出现犹豫或倒戈,局面会立刻失控。

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的考量:

于谦以其正直、忠诚和对国家的担当而著称。他并非一个热衷于权力斗争的人,他的重心始终放在国家安危和军事防务上。

“无为而治”的局限: 虽然“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智慧,但在极端政治危机时刻,有时需要更积极的干预。于谦可能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希望事态能朝着不激化矛盾的方向发展,或者认为代宗的统治依然稳固,无需过于紧张。
不愿引发更大混乱: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教训,国家刚刚稳定下来。于谦深知动荡对国家和百姓造成的伤害。他可能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一己之力去阻止复辟,而引发更严重的内乱,甚至导致再次被外敌趁虚而入。他更倾向于在既定的政治格局下,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
对英宗的复杂情感: 虽然于谦拥立了代宗,但他毕竟也是英宗的臣子。英宗被俘是他主政期间的重大事件,他对英宗的感情和对皇权的看法可能也存在一些复杂性。他未必就真的希望英宗永远失去皇位,只是在国家存亡和拥立新君的现实面前,他选择了当时的“最优解”。

最终的“被动”接受:

当夺门之变已经发生,并且英宗被拥立进入宫中,甚至已经开始处理政务时,于谦作为臣子,其选择就变得非常有限。

局势已定: 石亨、徐有贞等人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他们得到了英宗的默许(甚至是有意的引导)。于谦此时去公开对抗,已经失去了先机,而且几乎必然是螳臂当车。
选择保全: 在无法阻止的情况下,于谦更明智的选择是尽量保全自己和朝廷的稳定。他选择顺应时势,公开表示拥护英宗复辟,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政治动荡和对自己功业的否定。他也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继续为国家效力,而不是因为一时激愤而毁掉自己多年为国尽瘁的声誉。

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决策更是如此。 于谦“不阻止”夺门之变,并非是因为他冷漠无情或缺乏担当,而是他在一个充满风险、信息不对称、且已经有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参与的政治事件中,做出了一个基于当时局势和个人原则的权衡。他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在夺门之变的关键时刻,他所能做的,或者说选择做的,是顺应大势,减少动荡,继续为国家效力。而他的最终结局,也恰恰证明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尽管他尽力维持稳定,但最终还是被那些发动夺门之变的权臣所陷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谦为了大明王朝,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太平,不起纷争动荡,所以,在"夺门之变”当夜,听任明英宗复辟政变,选择了按兵不动,宁可牺牲自己性命。这是史料有明文记载的。

谋划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这一文一武,都是于谦的政敌,对于谦的威望深深嫉恨。他们趁着明代宗重病不起,难以视事,朝中储君之位空悬,人心不稳的机会,通过太监曹吉祥一党,先暗中说动了孙太后同意,把太上皇朱祁镇从南宫迎出。(「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孙太后兄长孙继宗、弟弟孙显宗率子婿、家奴等四十三人,据说也直接参加夺门之变(一说是事后冒功)。

明代宗朱祁钰的皇位,当初是孙太后诏书所立,并非直接传自其父明宣宗,这就意味着孙太后同样也可以否定他的皇位合法性。换言之,这场得到孙太后背书的夺门之变,按封建君臣法统而论,居然是“合法”的。

于谦同样已发现夺门一党的串联端倪,他的儿子于冕听闻石亨南宫图谋,急告于谦处断。以于谦当时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军政的权柄,若想要登高一呼,扑灭石亨等人作乱本是轻而易举。

明·屠隆:【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但是在皇帝朱祁钰奄奄一息时,被隔绝在宫门之外的于谦,并不能真正师出有名,去制止皇太后和太上皇的行动。

皇权斗争从来落子无悔。孙太后不论从前如何支持于谦,政变后也并不想置于谦于死地,但她及其家族已经选边站了明英宗和石亨这一方,于谦若想要阻止夺门之变,就只有囚禁并罢黜皇太后,彻底否定其合法性这一条路。然后在皇帝命在旦夕的情况下,迅速又面临一个直接问题,继位者当选谁?

如果于谦强行罢黜太后和上皇,并宣布他们是谋逆作乱,则朱祁镇这个谋逆罪人或应赐死,或废为庶人;包括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在内的所有朱祁镇子孙,都同样将作为罪人之子。

而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个儿子。朱祁钰又已然不治垂死,因此也意味着明宣宗朱瞻基一脉将永远失去皇位继承权。所以新皇帝人选就只能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国势动荡,甚至会有藩王效仿当年的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讨伐,从此各方军阀割据,天下由此大乱的危险。

即使于谦不公开宣布孙太后和朱祁镇母子是谋逆,只是将他们禁锢起来,剥夺一切权力,不论再选朱见深或是其他哪个皇侄(还都是朱祁镇生的)继位。那么从明代宗、孙太后、朱见深、甚至大明朱氏皇族任何人的立场角度去看,这样的于谦不是曹操也是曹操,不是董卓也是董卓了。君臣势难两安。

一个罢黜囚禁其祖母、生父的大臣,不管哪个皇侄即位,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天下人又有多少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皇权赫赫天威,岂是人臣可以轻易掌握的?

就算是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还不一样是既信之用之,也防之惧之,才会不顾于谦反对,一直重用与于谦势同水火的石亨等人,以牵制于谦的权势,终于酿成祸变。

病重的朱祁钰听闻变起,第一反应是“于谦耶”,生怕于谦要学王莽司马懿,夺大明江山;等听说是朱祁镇政变复位,方长舒一口气「哥哥做,好!好!」,宁可自己身死位废,也不愿从此成为大明王朝末代国君、朱氏皇族千古罪人。

为了给于谦治病,以帝皇之尊亲自伐木取药引的朱祁钰,尚且内心深处对于谦如此忌惮,何况是朱氏皇族任何其他人来做这个新皇帝?

各地藩王依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也一样有绝对充足的理由,来起兵讨伐于谦这个新出炉的大明朝版“董卓”了。那位德高望重、数十年都是天下之望,两次(土木堡之变后、夺门之变前)被许多人当做皇位继承人选的皇叔襄王,只需他揭竿而起,便是四方响应之势。

于谦一向孤高崖岸,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在朝中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党,或说只忠于他自己的政治实力,所以在师出无名时,他很难迅速击平四方,稳定这样的乱局。

然后呢,八王之乱,天下分崩离析,蒙古伺机入侵,百姓受苦,苍生涂炭,也不见得就是危言耸听。彼时天下人又将会怎么看这样的于谦?后世史学家又会如何评价这样的于谦?

于谦面临的难题就在这里,如此局面,已经不是明朝体制内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决的。只有下了改朝换代决心的枭雄,换句话说得是后周大将赵匡胤这样的人物,才能以天下苍生做棋局,以百官兵将为棋子,不顾皇室切齿、天下纷乱,定要死中求活,或许能从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活路来。

——当此之境,若是枭雄人物必做是举。可于谦会是、能是这样的人么?真这么做,他也就不是当年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后世永远留下“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典故,大公无私,为国忘身的于谦了。

夺门当日,石亨等人发动太快,真正留给于谦决断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晚。若想要让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前太子、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登上皇位,就势必投鼠忌器,难以阻止他生父明英宗朱祁镇的政变之举。何况就最终就算能平息乱局,也未必就比明英宗数年执政后、宪宗即位再来平反昭雪、拨乱反正的真实史实结果更好。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谈迁《国榷》

所以于谦才会呵斥来报讯的儿子于冕,莫管此事,却绝不是因为他对任何人的“愚忠”。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于冕)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那一晚,血不曾冷,风孰与高。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为了回报当年举拔他的明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谦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按兵不动……所谓「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user avatar

封建社会,由于家天下的本质,皇帝为了维护自身权力和安全,在内宫和外廷之间设置了可以称为天堑的壁垒屏障。正是由于这道屏障在,所以才会发生很多其他人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

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假设有几个党,一个是于谦党,于谦声望既隆,权力又盛,看上去干什么都行。但这个党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没有立储。当然这个问题牵涉到景泰帝的问题,但无论有什么原因,没有立储就是没有立储。储君不仅仅是未来的接班人,还是前途所在,希望所在,更是一个政治群体,特别是既得利益的政治群体能够繁荣稳定的基础之一。

在封建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皇宫流水的大臣,于谦再NB,也不可能永远掌权。所以,对于所有大臣来说,在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是必须要站位的。但问题是,景泰帝无子,身体又不好,大臣们无位可站呀。我反对 @狐狸晨曦说的不能让藩王继位的理由。因为藩王继位这种事情本来就有非常完善的机制,特别是在明朝,藩王即位的情况并不仅有,用这个来作为理由实在是牵强。

无位可站,等于是让出了阵地,如果有人发起了站位,于谦党们的选择就很玄幻了。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因为于谦党的权势很强,其他人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发起站位,但总是有投机主义者存在,虽然很多投资客失败身死,但一旦成功就可能一飞冲天的诱惑总是吸引着人们前仆后继。

前面说了,封建社会内宫和外廷是两个世界,所以会发生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不同意 @狐狸晨曦 说的于谦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了扭转的机会,于谦虽然品行高洁,但我反对过高的拔高英雄,因为英雄也是人,不是神。就算于谦完全不为自己家人考虑,他也得为追随他的人考虑,也得为千秋大义考虑——辛苦做事维护正义的人被杀了,卑劣无耻投机取巧的人上位了,哪怕仅仅是对于一个王朝的延续来说也绝对不是好事情。

夺门之变于谦没有阻止的关键在于,夺门党掌握了四要素,这四要素虽然不一定能消灭于谦党,但足以将于谦党反击的成功率降低很多,且会将反击的危害增加到极大。这才是于谦放弃阻止的根本原因——反抗不一定成功,即使成功了,自己的声誉完了,追随自己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个国家可能也完了。

这四要素,一是正牌的继承人,于谦党那里没有储君可站位,所以所有大臣在这件事上都是彷徨的。现在让他们做一个选择题,选项:A正牌继承人、太上皇、前皇帝朱祁镇同志;B暂无,可能是一个你喜欢的人,也可能是一个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也可能是朱祁镇同志。如果选A,你马上就可以保住现有地位,甚至更进一步。如果选B,你的未来将不可描述。这样的选择题你让人怎么选?

第二的一个要素是,内宫的支持。朱祁钰已经病重了,太后又被说服了。前面说过,内外是两个世界,虽然有时候看上去外廷可以影响内宫,但那是特例。而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只要宫门一关,非诏任何人不能进入,无论你有什么理由,要强行进入就是谋反。如果说夺门党没有控制内宫,哪怕他们夺得了宫门,那也只是一时的,太后可以宣诏于谦党入宫,但太后已经上了贼船。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于谦党在内宫中依然有支持,他们偷偷开门放于谦党进入,这种情况就介于谋反和肃反之间了,胜利者可以拥有话语权。但我估计于谦党在这方面是缺乏足够的资源的,而夺门党也不是白痴,他们进入内宫之后必定会严格控制宫门,想偷门可能性不大。


第三个要素,是先机。宫闱密事,关键字是密。古时通讯不便,交通不变,虽然于谦党掌握了朝权,但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及时响应,特别于谦不是曹操,也不是霍光,他们的能量有限。石、徐之谋,到底于谦什么时候能掌握?按照正常的速度,于谦党必定有几小时延迟。不要小看了这几小时,这就意味着很多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假设于谦知道了有人去攻打南宫,他会怎么做?第一时间的做法肯定是让人包围南宫并抓捕贼人。等他弄清楚这是政变,早在几小时前人家都把太上皇迎出去的时候,你再去皇宫,发现皇宫已经关门了,一步落后,等于步步落后。这时候摆在你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想办法沟通内宫,要么是太后,要么是其他关系人,让他们开门,但是现在没有沟通的渠道,甚至不知道太后的态度。二是马上召集兵马攻打皇宫。虽然你可以告诉将军和士兵那是在平叛,但大家都不是傻瓜,任何理由攻打皇宫,就是谋反,就是族诛。最关键的是,夺门党必定不是傻瓜,他们说服孙太后并将朱祁镇迎入皇宫的同时,必定会拉拢大臣,可以单独宣召某位大臣入宫,也可以手诏下令,也可以私人联络,其核心要求就是一条,新皇帝已经即位了,也许还会撒谎说这就是于谦同意了的,问你认不认!可以想象,这种时候大臣会怎么选?

选择只可能有三种:A新皇帝万岁。毕竟这是既成事实,而且得到了后宫的认同,可谓大势所趋,这样做至少可以暂时保住自己的命。B痛斥政变谋反。如果是被宣召进宫的大臣这样做,估计马上就会死。即使是在宫外的大臣,在于谦都没有发话的时候这样做,等于是找死——万一连于谦都同意了呢?C容我三思。这个答案,其实和B是一样的结果。等于是你不承认新皇帝。所以,这个选择题,且是限时选择题,不出意外大部分人都会选A,即使选C的,也不敢明说是为了拖延时间,必定也会被逼着承认,至少部分承认新皇帝。

第四要素,不能反悔。皇位争夺到了白热化程度的时候,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没有反悔的权力的。孙太后也许是因为无知,因为被蒙蔽,但她一旦选择了朱祁镇,就已经上了贼船,如果朱祁镇失败了,孙太后就是谋反。同样的,其他大臣,一旦承认新皇帝,就不可能改口,因为如果朱祁镇失败,他们就是同谋。即使那些仅仅是部分承认的人,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些人或许是偏向于于谦的,但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大多数只能选择最不坏的路。因此,此时的于谦如果要反击,他的敌人不仅仅是石亨、徐有贞等人,还包括了几乎整个内宫,包括了所有承认新皇、甚至仅仅是被联络过的大臣——谁知道你有没有私下承认新皇?因为这些人都知道,如果皇帝还是朱祁钰,或者是其他藩王登基,都不大可能容得下他们这帮有历史污点的人。


这种情况下的于谦选择是很难的。如果他下令攻打皇宫,那么就形同谋反,军队会不会答应,会不会出力,其实并没有那么有把握。也许很多大臣已经认同新皇帝了呢?另外,即使成功了,又如何善后?孙太后怎么解决?与夺门党有过沟通的人怎么解决?一旦自己开了这个先河,就骑虎难下了,就算不想当曹操也不可得了,到时候究竟是自己谋朝篡位,还是最终覆灭呢?如果选择反击,可以说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显然于谦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谋朝篡位是一个技术活,是一个耐心活,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培养的活,不是哪个权臣突然一拍脑门就能干成的事情。于谦权力再大,也是以为国保民为基础的,总不能昨天还在说为国为民,今天就突然宣布自己要当曹操。别人拥护忠臣于谦,不一定拥护当曹操的于谦。

user avatar

求仁得仁尚何语。

理想是值得用生命捍卫的。

于公千古。

user avatar

代宗病重,于少保其实就已经没了退路,除了起兵造反,他的结果都是一死。起兵,非不能为,实不屑也!

你我常人,遇到危险首先想的是如何保存自己;于谦不同,他首先想到是如何保存国家;以上,就是你我和于谦的区别,也是常人和伟人的区别,伟人眼中,只有家国天下。

这,就是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之变。

user avatar

首先说一句,那些个在这个问题下回答抽烟喝酒烫头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垃圾。

没地方抖机灵了?连德云社自己都从来不拿这个砸卦,为什么?因为连那帮说相声的,对历史都有一个最起码的敬畏。化用郭老板一句话:机灵不是这么抖的,尿是这么抖的。


以下为回答正文:

珠玉在前,贻笑大方。

于谦是什么人?是镇国铁胆,是补天巨手。

是一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断梁的强人。势如垒卵,是他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整个天下。

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是一根筋的书呆子,也不可能是伟光正的白莲花。

他什么都知道。

当他看见瓦剌人一次又一次把“太上皇”拉出来敲诈勒索,而“太上皇”竟然还不肯去死,他就明白了一切。

“太上皇”,木土之变第一责任人,天下危局的缔造者,强盗们用来勒索明帝国的肉票。

一个人,一个曾经的国家元首,但凡心中还有一丝对天下、对苍生的责任感,他早就自裁了,“北狩”一年竟然还有面目回国。千年以来,唯此公能稍望徽钦项背。

这些,于谦看到了么?肯定看到了。

那么他看透了么?我个人认为看透了。

于谦早就知道,这个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什么都可以放弃。

“太上皇”在南宫住了多久?七年左右。如果于谦有私心,这个货凭什么活着?

于谦看不出自己拥立景泰,一定会被反攻倒算么?他心里有数。

于谦没有足够的智谋和能力去自保么?他不屑动手。

外敌骑脸,朝廷权力发生更迭,这个时候,于谦如果想活,他有两条路,一条叫王莽,一条叫石敬瑭。

所以,于谦的选择是赴死。

当机立断拥立新君,是为了天下苍生。

身为文人,指挥二线部队保家卫国,是恪守人臣之道。

迎回太上皇而未见烛影不闻斧声,是一片赤诚公心。

太上皇还朝复辟,自己必遭清算,而不弄权卖国,是守住了中华道统。

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

因为他是西湖畔,堪与岳武穆为邻的于忠肃啊。

苏轼《晁错论》: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明史》赞曰: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后学晚辈不肖,忠肃公千古。



p.s.北狩皇帝复辟后,曾下旨斥责景泰,里面有这么几句:“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真是没太看出来这是在说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夺门之变,史书上称“夺门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场变故发生得突然,也结束得迅速,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当时掌握着朝廷大权的兵部尚书于谦。很多人纳闷,这位力挽狂澜、拥立新君的能臣,为何在英宗复辟过程中,似乎没有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去阻止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而.............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一个被俘,一个复国未遂,结局迥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大势、王朝更迭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屈身事贼”或“发动政变”,未免过于简化,也容易忽略更深层次的动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悲剧与“夺门之变”的错位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明朝被俘虏的.............
  • 回答
    提起锦衣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身披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神秘组织,他们似乎无处不在,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而,如果他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厉害”,明朝为何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的结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脱离时代和体制的束缚。首先.............
  • 回答
    清朝建立后,北方蒙古部落对边境的袭扰和劫掠情况,与明朝时期相比,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简单地停止,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演变。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明朝时期蒙古的边境威胁:一个持续的背景首先,理解清朝的变化,必须先回顾明朝时期蒙古的威胁。明朝建立之初.............
  • 回答
    希特勒夺取权力后发动战争,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一系列深刻的个人动机、政治野心和意识形态驱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早有预谋、一步步精心策划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权力”是什么性质的。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政府首脑的身份登上宝座,而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远不止是简单的“想不想赢球”那么简单。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那些已经足够伟大的球星,在球队前景不那么明朗的时候,依然选择留守。1. 忠诚与承诺:超越金钱和名声的羁绊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忠诚”这个词的重量。很多NBA球星并非孤狼,他们与球队之.............
  • 回答
    胡明轩代言阿迪达斯,广东男篮扣发其20%夺冠奖金一事,在体育界和球迷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合同纠纷,更触及到了职业体育中的俱乐部管理、球员利益以及品牌合作等多个敏感层面。要理解这个处罚决定,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事情的起因和背景。胡明轩作为广东宏远.............
  • 回答
    “组团走捷径”、“荣誉簒夺者”——这些词汇本身就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直接将詹姆斯定义为带有负面标签的个体。要理解为什么他能拥有庞大的信徒群体,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标签上,而是需要深入分析他身上吸引人的特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并将这些元素有条理地呈现出来,就像一个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涉及到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过当防卫等一系列法律概念。要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对具体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有明确的判断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明知自己不会受伤” 这个表述在现实场景中几乎是不可能完全确定的。在面对持刀的暴徒时,即使是训练.............
  • 回答
    葡萄牙国家队如今的实力,就像一张摆满了精致菜肴的餐桌,但缺少了那位能将所有味道完美融合的大厨。看如今的葡萄牙国家队,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才济济,但整体性略显不足”。 中前场的黄金一代依然闪耀: 别忘了,我们仍然坐拥像B费、B席、Leão这样的球员,他们在各自的俱乐部都是绝对的核心。B费的创造力、B.............
  • 回答
    朱灵奔曹:忠诚的抉择,还是权谋的牺牲? 一、朱灵奔曹,是恨袁致家人死光,还是战无功?要理解朱灵“奔曹”,即投奔曹操,我们首先要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个人立场。朱灵原属袁绍部下,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权,袁氏集团迅速衰落。袁绍的衰落与袁氏集团的分崩离析: 袁绍雄踞北方,却在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