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有皇帝被俘虏还有发动脸夺门之变,而清朝废帝为了复国屈身事贼?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一个被俘,一个复国未遂,结局迥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大势、王朝更迭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屈身事贼”或“发动政变”,未免过于简化,也容易忽略更深层次的动因。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悲剧与“夺门之变”的错位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明朝被俘虏的皇帝是崇祯,而“夺门之变”发生在明朝中期,是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其弟代宗朱祁钰监国,后被英宗的岳父、权臣徐有贞和石亨等人拥立,夺回皇位的事件。

崇祯皇帝的被俘,可以说是明朝衰败到一个绝境的缩影。他的个人能力并不算弱,勤政刻苦,但面对的是积重难返的内忧外患: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农民起义遍地、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眈眈。他试图改革,但根深蒂固的制度弊端、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使得他的努力屡屡受挫。

当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已经陷入绝境。他做出了最后的抗争,但他所依靠的军队已经士气低落,指挥官也多有二心。最终,北京城破,崇祯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与其说是被俘,不如说是选择了以死明志,不愿苟活于乱世,不愿面对被俘的屈辱。他没有像某些朝代的皇帝那样选择南逃建立流亡政权,这或许与他对时局的绝望,以及对自身未能守住大明江山的愧疚有关。

而“夺门之变”发生在明朝国力尚算强盛的时期。英宗朱祁镇的被俘,是因为他年轻气盛,听信宦官王振,亲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本人也被俘。这次事件虽然是明朝的奇耻大辱,但当时的朝廷并未彻底崩溃。皇位由其弟朱祁钰继承,朝臣们依然有能力组织抵抗和政治博弈。

“夺门之变”的发生,是明朝政治斗争的产物。作为英宗复辟的策划者,徐有贞等人有其政治野心和对代宗皇帝的不满。他们利用英宗被俘的消息,制造恐慌,同时也有部分朝臣认为英宗才是正统,应该迎回。这次政变成功,英宗复位,但代宗皇帝也因此被幽禁并病逝。

对比这两件事,崇祯的结局与“夺门之变”有本质区别:

时代背景不同: 崇祯面临的是王朝末路的全面崩溃,而英宗被俘发生在明朝中期,虽然是重大危机,但王朝的根基并未动摇。
皇帝个人命运: 崇祯是亡国之君,自杀以终。英宗是险些亡国但得以复位的皇帝。
政变性质: “夺门之变”是朝廷内部围绕皇位继承权的权力斗争,目标是“复辟”和“正统”。而崇祯并没有任何“复辟”的可能,他只是在国破家亡之际,选择了个人生命的终结。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屈身事贼”

谈到清朝末代皇帝,指的是爱新觉罗·溥仪。他的经历确实跌宕起伏,从皇帝到公民,其间的选择也充满了争议。

溥仪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退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尽管如此,他依然生活在北京紫禁城内,享有优待。然而,随着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的崛起,他作为“前朝遗老”的身份日益尴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扶植了“满洲国”。日本方面找到了溥仪,希望他能出任“满洲国”的皇帝。这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选择。

从“复国”的角度看,溥仪确实抱着一丝希望。他曾受过帝王教育,对祖宗江山有着天然的情结。在日本人的许诺下,他看到了一个“恢复”祖业的“机会”。然而,这个“机会”是以出卖国家主权、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傀儡为代价的。

“屈身事贼”的说法,恰恰点出了他这段经历的本质。溥仪在“满洲国”的皇帝,不过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橡皮图章。他没有实权,只能依照日本关东军的指令行事。他所谓的“复国”,实际上是将中国东北拱手让给了日本,是对民族大义的背叛。

为什么溥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时代大势的压迫: 晚清中国积贫积弱,内战不断,外国势力横行。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失去了实际统治的土壤。日本的侵略,更是将中国拖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渊。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2. 日本的利诱和胁迫: 日本人是精心策划和执行了这一计划的。他们首先通过宣传攻势,将溥仪描绘成“复国”的希望,然后利用他内心深处的“帝王情结”和对失去权势的不甘,用“满洲国皇帝”的头衔作为诱饵。同时,日本也掌握着绝对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对溥仪形成事实上的胁迫。
3. 个人性格和局限: 溥仪从小在帝王的环境中长大,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独立判断能力。他的政治经验非常有限,也缺乏坚定的民族气节。在权衡利弊时,他可能被日本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低估了这场侵略的罪恶性,也高估了自己的“复国”能力。
4. 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 溥仪退位后,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并不融洽。他可能对国民政府保护他的能力和诚意有所怀疑,加上他本身作为“前朝”的身份,让他对国民政府缺乏归属感。

总结而言:

崇祯的自缢 是一个王朝覆灭时,一位皇帝在绝境中的悲壮选择,他选择以死明志,不愿苟活。
“夺门之变” 是明朝中期皇位争夺的政治斗争,与亡国之君的结局截然不同。
溥仪的出任“满洲国”皇帝 则是利用了“前朝”身份,在外部侵略势力操纵下,试图“复国”而进行的,实质上是出卖国家主权、沦为傀儡的行为。

将崇祯的结局与溥仪的行为进行对比,并非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要理解他们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情境下,所面临的抉择和最终的命运。崇祯是历史潮流的牺牲品,而溥仪则是在历史洪流中,做出了一个被普遍认为是错误且不光彩的选择。这其中,有个人能力、政治环境、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大义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盟会誓词读一读不就知道了吗,二鬼子帮鬼子也能被洗成屈身事贼是为了复国还真是有一贯作风。

user avatar

溥仪算不算,另外这么说吧从道光之后如果不是洋爹想和满清共同殖民华夏,满清由一家独大的殖民者变成鬼佬的附庸代理人,满洲大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一个被俘,一个复国未遂,结局迥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大势、王朝更迭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屈身事贼”或“发动政变”,未免过于简化,也容易忽略更深层次的动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悲剧与“夺门之变”的错位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明朝被俘虏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甲申年(1644年)没有选择南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刻。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态势、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悲剧性选择。一、 甲申年的严峻局势:内忧外患的绝境要理解崇祯为何不南迁,首先要看当时明朝所处的.............
  • 回答
    明朝朱家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健康问题,导致许多皇帝寿命不长,尤其是在壮年时期就驾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纯的遗传病那么简单,但遗传因素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我们来看看遗传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朱氏皇族,作为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其婚姻大多局限于内部,也就是近亲结婚。这种婚姻模.............
  • 回答
    “清朝都是好皇帝,明朝都是昏君”,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深入历史研究的场合,常常能听到。但如果仔细审视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一概而论的看法,既不准确,也经不起推敲。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根源和可能的原因。 清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满族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满汉一.............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明清两朝皇陵的保存状况差异巨大,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绝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明朝皇陵的相对完好:时代背景下的多重保护首先要明确的是,“都存的比较好”是一种相对说法。明朝皇陵虽然在整体上比清朝皇陵保存得更为完整,但并非完全没有被盗掘的痕迹。然而,与清朝皇陵相比.............
  • 回答
    嘉靖年间,北方边患着实让大明王朝头疼不已。您提到蒙古人包围北京,城外百姓遭殃,财物被劫掠,这大致是指“庚戌之变”,也就是1550年俺答汗率军进犯北京郊县的事件。这次事件中,明朝的边防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京畿一带受到严重骚扰。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刨了”明朝的皇陵,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清朝前中期社会习俗、政治象征以及艺术表现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来说,金钱鼠尾是入关后满族男性强制推行的发式,代表着臣服和归顺,而皇帝及王公的画像,尤其是早期的,确实存在两鬓留发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简单的“前后矛盾”。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着手:1. .............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出现正德、嘉靖、万历这样风格迥异但又都称得上“奇葩”的皇帝,而清朝似乎没有出现类似级别的“奇葩”以至于让历史记载显得相对平稳(至少在皇帝个人的行为艺术层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简单地说,不是清朝没有“性格有点特别”的皇帝,而是.............
  • 回答
    明朝皇室的日常,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皇帝和太子之间,当然有严肃的朝政讨论,但也不是全无温情和趣味。毕竟,太子是未来的君王,皇帝既是父亲,也是老师,更是“老板”。这种复杂的关系,自然会衍生出不少有意思的交流。太子受教,皇帝点评——“父皇,这奏折……臣看得脑仁儿疼。”太子读书,那是头等大事,关系到.............
  • 回答
    咱们聊聊明朝这事儿,你说“明粉”,这称呼怎么来的,明朝到底咋样,还有那老鼠屎的问题,都得掰扯掰扯。“明粉”的由来:不只是怀旧,更是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明粉”这词儿,说白了,就是对明朝抱有好感,甚至有些推崇的人。这可不是简单地说“我喜欢明朝”就完了。你想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朝代换来换去,但对明.............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庙号为何没有“太宗”和“高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话题,牵涉到庙号的选取规则、历代皇帝的评价以及一些历史的巧合。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中祭祀时使用的称号,是宗法制度下对祖先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重.............
  • 回答
    “前后脚”这个说法,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帝身上,其实颇有些奇妙的巧合。并非是说他们真的按照时间表,一个刚咽气,另一个立刻也跟了下去,而是指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这两大王朝的统治更迭,总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紧密相连、似乎是接力棒传递的感觉。这背后,当然不是什么冥冥之中的安排,而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大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这么想的。说明朝皇帝“放飞自我”,清朝皇帝“个个明君”,这其实是一种概括,不能说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咱们分开来聊聊:先说说明朝的“放飞自我”明朝那会儿,皇帝们确实有些是挺…怎么说呢,比较有“个性”。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制约的减弱: .............
  • 回答
    明朝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依然能维持两百多年,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足以说明很多关于权力运作和政治体制的深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皇帝缺位而天下不变,而是复杂的系统性运作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确实,明朝后期有些皇帝,比如万.............
  • 回答
    明朝皇帝的“奇葩”现象,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深埋于皇权制度、历史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之中。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制衡的缺失,是制造“奇葩”的温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早年经历战乱,对权力的掌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废除丞相制度,将大权一把抓,这开启了.............
  • 回答
    明朝皇帝为何与“蒙古大汗”这个称号绝缘,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简单来说,明朝皇帝虽然在特定时期对蒙古部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任命和罢免蒙古的领导人,但他们始终无法僭越“蒙古大汗”这个称号,主要原因在于“大汗”的继承权、政治合法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根.............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明朝的诤臣,敢于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直斥皇帝的过失,这本身就体现了他们极高的政治勇气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然而,在为建文帝平反这个问题上,他们却普遍选择了沉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敢不敢”就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平反”这个词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为建文帝平反,不仅仅是纠正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