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代有嘉靖皇帝即位后关于“皇考与皇叔考”的大礼议,而清代在光绪宣统两朝却甚少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

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的意味。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母亲是孝静康皇后。而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他没有留下子嗣。按照皇位继承的宗法制度,本应由武宗的“叔父”——明宪宗朱见深的其他儿子来继承,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按照明朝宗室的“亲疏远近”来寻找皇位继承人。

然而,朱厚熜是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也就是武宗的堂兄弟。更关键的是,他并非嫡出。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虽然是明宪宗的儿子,但并非是宪宗的皇后所生。在以儒家礼制为核心的明朝,嫡庶尊卑观念根深蒂固,对宗法制度的遵循是至高无上的。皇位继承尤其如此。

嘉靖皇帝的特殊身份,让他即位后,想要追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以皇帝的身份祭祀。这触犯了当时最为敏感的“皇统”问题。因为按照严格的礼制,只有被册立为皇太子的生父,才有资格被追尊为皇考,并且享受皇帝祭祀。而朱厚熜的父亲,虽然是藩王,但其生母并非皇后,且他本人也从未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

因此,当嘉靖皇帝提出追尊生父时,朝中一部分以杨廷和为首的元老重臣,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僭越礼制,是对“皇考”的侮辱,也是对皇位继承正统性的挑战。他们主张,嘉靖皇帝应该按照宗法,以“皇叔考”之礼祭祀兴献王,即尊奉当时在位的皇帝(武宗)的父皇(宪宗)为自己的“皇考”,而将自己的生父尊为“皇叔考”,以示对现有皇统的尊重。

这场围绕“皇考”与“皇叔考”的辩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宗法正统性、皇权合法性的政治斗争。嘉靖皇帝为了确立自己的正统性,不惜与朝臣为敌,最终通过罢官、廷杖甚至逼死大臣的手段,强行推行了自己的决定。这场“大礼议”不仅是礼制层面的争议,更是皇权与相权、新君与老臣之间的一次激烈碰撞,以嘉靖皇帝的胜利告终,重塑了皇权至上的地位。

二、 清朝皇位继承的特殊性与权力结构的演变:为何“大礼议”不再?

与明朝不同,清朝在皇位继承制度和政治结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使得类似嘉靖朝的“大礼议”很难发生。

1. 满族入关前的特殊统治模式与宗族凝聚力: 清朝的先祖,也就是后金时期,其统治模式与汉族王朝有很大区别。早期,满洲社会更接近于部落联盟的形态,虽然有汗位继承,但权力并非绝对集中于一人。宗室内部的权力制衡和相互支持非常重要。当皇太极去世,其子侄们争夺汗位时,虽然也有一些斗争,但整体上是通过内部的协商和妥协来解决,并且非常重视对先汗(如努尔哈赤)的尊崇,但这种尊崇更多体现在对先汗功业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严格的嫡庶之辩下的“礼”。

2. “密建储君”制度的长期实践与政治稳定: 康熙皇帝之后,清朝逐渐形成了“密建储君”的制度,即皇帝在临终前将写有继承人名字的遗诏藏在“建储匣”中,由顾命大臣保管,待皇帝去世后宣读。这种制度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皇子之间的竞争,但它确实大大降低了即位初期因继承问题引发大规模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对皇位继承人也往往有更充分的安排和铺垫,使得继位过程相对平稳。

3. 汉化与满化的并存以及宗法观念的调整: 随着清朝入关统治全国,他们积极吸收和采纳汉族王朝的制度文化,包括儒家礼制。然而,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其内部的宗法观念和对祖先的尊崇方式,与汉族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清朝的皇室,虽然也强调孝道和宗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对皇位继承人及其生母的尊封,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考量和维护统治稳定性的手段,而非像明朝那样,将宗法制度的“嫡庶”作为绝对的“硬杠杠”。

4. 光绪与宣统两朝的特殊背景:
光绪皇帝的继位: 光绪皇帝的继位,实际上是在慈禧太后强势主导下完成的。他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儿子。而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同治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但同治皇帝没有子嗣而去世。按照宗法,皇位应该由同治的兄弟或其他宗室继承。光绪皇帝虽然是同治的堂弟,但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与同治的父亲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更重要的是,光绪皇帝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也就是光绪的伯母(也是他的养母,但严格来说,他在宗法上是侄辈)。在这种情况下,光绪继位,实际上是“兄终弟及”或“兄终侄及”的一种变体,且是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他的即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政治安排的色彩,关于“皇考”的追尊问题,已经不是核心矛盾。光绪的生父醇亲王,被追封为“恭忠亲王”,而其生母被尊为“皇考妣”,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因为这并没有挑战当时的皇统和慈禧太后的权威。

宣统皇帝的继位: 宣统皇帝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侄子,也是醇亲王奕玄(光绪的弟弟)的儿子。光绪皇帝没有子嗣而去世,按照宗法,皇位理应由其兄弟辈或侄子辈继承。宣统的父亲奕玄是光绪的弟弟,但奕玄早逝,于是由奕玄的儿子溥仪继承。同样是在慈禧太后(及后来的隆裕太后)主导下,宣统皇帝的继位过程,更多的是在清朝统治行将结束时的一种安排,其合法性本身就受到了动摇。而且,溥仪的生父醇亲王奕玄已经去世,他的“皇考”就是奕玄。关于“皇叔考”之类的争议,在此情境下,早已失去了意义。清朝在光绪宣统时期,虽然仍然存在宗法观念,但由于政治格局的剧变,比如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权,以及清朝统治的衰败,即位礼仪的细节冲突,已经无法引发像嘉靖朝那样深刻的政治危机。权力中心更侧重于维护当权者的权威,而非纠结于复杂的宗法溯源。

总结来说:

嘉靖大礼议的发生,是明朝特定历史时期,皇权强化、宗法制度严苛以及政治斗争激烈的产物。嘉靖皇帝试图通过挑战现有的礼制,来确立自己的正统性和绝对权威,因此引发了深刻的冲突。

而清朝,尤其是在光绪宣统两朝,虽然也受到汉族儒家礼制的影响,但其特殊的皇室宗法、成熟的“密建储君”制度以及两朝动荡的政治背景,使得关于“皇考”与“皇叔考”这类围绕宗法正统性展开的辩论,失去了发生的土壤和动力。光绪皇帝的继位是慈禧太后的政治安排,宣统皇帝的继位则发生在清朝末年,政治的焦点早已不在于此。即使存在一些礼仪上的不合规之处,也难以掀起足以动摇皇权的大规模政治风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标准回答: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光绪朝真的没有类似明朝大礼议的事情发生吗。

是有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后正式“亲政”,慈禧以训政为名继续把持朝政。

此时有个官员叫吴大澂,向慈禧上书,建议给光绪生父醇亲王加尊号,并议定相关礼节。

这里说明一下,吴并不是为了拍马屁,仅仅是觉得爸爸给儿子行礼不太合适,这里不展开讨论了。

此时醇亲王是铁帽子亲王,爵位仅仅比皇帝低一级,还议定礼节,那不就是皇帝(太上皇)吗?

慈禧掌权的法理来源于皇帝养母,醇亲王变成太上皇,我一个亲爹不比你这个养母好使?

但慈禧生气却没办法,因为吴大澂上书的法理依据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对宋英宗追封生父的历史事件的点评:

乾隆皇帝认为,现任皇帝是先帝的养子,其生父在世就该尊称为“皇帝本生父”,不在世就尊封为“皇帝本生考”,要建庙祭祀规格等同于天子。按照乾隆皇帝的理论,醇亲王那不就是个活生生的太上皇吗。

正因如此慈禧设法驳斥了吴的奏折,具体过程简述就是慈禧伪造(是否伪造存疑)了一个醇亲王的奏折,是光绪进宫那年写的,内容是醇亲王不希望加尊号,还求太后不要被奸邪小人蒙蔽。

这个事过了没多久,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就死了,据说(也有正常病死说)是慈禧害死的。

骚操作来了:醇亲王刚死,慈禧就下旨追封醇亲王为皇帝本生父,后被礼臣纠正,改成皇帝本生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出现正德、嘉靖、万历这样风格迥异但又都称得上“奇葩”的皇帝,而清朝似乎没有出现类似级别的“奇葩”以至于让历史记载显得相对平稳(至少在皇帝个人的行为艺术层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简单地说,不是清朝没有“性格有点特别”的皇帝,而是.............
  • 回答
    张居正之后,明朝似乎陷入了一种人才断层的尴尬境地,以至于许多人会将这段时期与嘉靖朝相提并论,认为后者反而人才辈出,而前者则沉寂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评价“杰出”与“名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张居正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 回答
    在明代宫城图的轴上出现明代官员,这并非是图本身的绘制内容,而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方式,或者说是后人在解读和整理这些珍贵史料时,为了让它们更好地承载信息和方便后人理解而采取的一种“注解”或“附加”的做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首先要明确,“明代宫城图轴”指的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其政治体制和对贪腐的打击力度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尤为突出。尽管明朝出台了大量严厉的刑罚来整饬贪官,并且历史上也记载了不少严酷的惩治案例,但讽刺的是,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明朝的贪腐问题在后期是愈演愈烈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明朝有倭寇,清朝却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倭寇的根源、明朝的应对以及清朝的变化这几个方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倭寇”。很多人一听“倭寇”,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日本人做的海盗。没错,倭寇主体确实是日本人,但这个群体非常复杂。狭义的倭.............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一个被俘,一个复国未遂,结局迥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大势、王朝更迭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屈身事贼”或“发动政变”,未免过于简化,也容易忽略更深层次的动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悲剧与“夺门之变”的错位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明朝被俘虏的.............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要聊《旷野之息》里的大精灵为啥长那样,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光是玩家觉得“丑”,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设计理念和权衡。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承认,在咱们传统审美里,大精灵的造型确实有点……怎么说呢,不是那种一眼就惊艳的“仙气飘飘”类型。脸型偏方,鼻子也挺突出,眼睛大小不一,再加上那身绿油油的装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老实说,要说科比和詹姆斯之间荣誉和历史地位“明显”有差距,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毕竟这两位都是各自时代的标杆人物,身上的光环都足够耀眼。你要是问球迷为什么老喜欢拿他俩比,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高度重叠,而且都是各自球队的绝对核心和领袖。简单.............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 回答
    问得好!“八股取士”和“世界大国”,这两者放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甚至觉得有些矛盾。明朝,一个存在了276年的大王朝,既有严苛的科举制度,又能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一席,这其中的复杂性,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先得捋一捋这个“八股取士”。朱元璋开创的八股文,说白了,就是一种非常僵化的.............
  • 回答
    明日方舟中出现大量“毛茸茸”的干员,这个现象确实是游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成为了不少玩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从二次元游戏的美学和受众考虑。二次元文化本身就对“拟人化”和“兽耳娘”等元素有着广泛的接受度和喜爱。将动物的特征融入到人物设计中,能够赋予角色一种特殊.............
  • 回答
    这事儿吧,我身边太多同学都这样了,我自己也偶尔这么干过。图书馆午休,听起来有点“卷”得没边儿,但仔细想想,还真有它自己的道理。下面我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为啥大家这么选。首先,最直接的原因:省时间,效率至上! 通勤时间是个坎儿: 宿舍离教学楼、实验室远不远?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的很多同学住的宿舍.............
  • 回答
    .......
  • 回答
    小冰期对明朝的影响之所以显得尤为显著,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则不那么明显,这背后涉及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当时朝廷的应对策略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这并非说其他国家未受影响,而是明朝所面临的挑战,在某些方面显得更为严峻和直接。首先,我们得明白,小冰期并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冰川覆盖,而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绕不开的结,总有人在心里反复琢磨。明明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装着全世界的地图、攻略、美景,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云游”四海,为什么那么多人却依然选择“宅”在原地?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多好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现实。咱们先不扯那些宏大叙事,就从最身边、最实在的点点滴滴说起。首先,最直接.............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明明大家手握选票,理论上是行使民主权利、表达自己意愿的有力工具,可现实中,投票率却常常不如人意,甚至有些地方低的令人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止一两个,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对政治的疏离感是很多人不去投票的重要原因。当人们觉得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