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有机会见见外面的世界,却一直宅在一个地方?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绕不开的结,总有人在心里反复琢磨。明明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装着全世界的地图、攻略、美景,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云游”四海,为什么那么多人却依然选择“宅”在原地?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多好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现实。

咱们先不扯那些宏大叙事,就从最身边、最实在的点点滴滴说起。

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成本问题。

“外面的世界”可不是免费景点。你想走出去?那首先得有钱。机票、火车票、住宿、吃饭、交通、门票……这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花销。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攒钱出去玩一趟,往往需要精打细算,甚至牺牲掉很多其他想买的东西、想做的事。所以,当“宅”在家可以省下大笔开销,把这些钱用在更“必要”的地方,比如还房贷、养孩子、给父母存养老钱,甚至只是为了多留点“安全感”的存款,那么“宅”就成了一个更理性的选择。

而且,你以为“走出去”的花销就到此为止了吗?有时候,很多所谓的“机会”是带有附加条件的。比如,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可能需要你自费一部分差旅费;朋友组织的旅行,可能需要你承担一部分组织成本。这些隐藏的成本,会让原本看似诱人的机会,变得不再那么“平易近人”。

其次,是时间。

我们总觉得时间很多,但真要规划一次长途旅行,需要的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大块大块的时间。请假?有时候并不容易。老板愿不愿意批?工作会不会因为你离开而停滞?请假了,别人会不会觉得你“不负责任”?即使能请假,离开一段时间,回来后积压的工作怎么办?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顾虑。

更何况,很多人虽然有“机会”,但这个机会可能就是“周末放假”,或者“法定节假日”。而这些时间,恰恰是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景点人山人海,住宿也贵得离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宁愿选择在家里休息,或者去家附近人少的地方放松一下,也不想去挤那个“热闹”。“宅”一下,或许是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充电上,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投资”。

还有,是舒适区和熟悉感。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熟悉的环境最能带来安全感。家,就是我们最舒适的港湾。沙发、床、厨房,都是我们最熟悉、最安心的地方。在外面的世界,你可能要面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习俗、陌生的饮食,甚至可能遇到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一些人感到焦虑和不安。

“宅”着,虽然有点“枯燥”,但至少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你知道早上几点醒来,早餐吃什么,中午做什么,晚上怎么安排。这种可预测性,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经历了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琐事之后,回到家,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只是放空自己,这种“无为”的状态,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难得的解脱。

再者,是“机会”的定义不同。

什么叫“机会”?有时候,我们以为是“出去看看”就是机会,但对一些人来说,机会可能是在家里深耕一项技能,是和家人朋友建立更深的联系,是去经营自己的小事业。

有些人可能觉得,“外面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吸引人。他们可能更享受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或者在家里钻研一门技术,比如编程、绘画、音乐。当你在家里能找到比“外面”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感时,自然就不会觉得“宅”是一种损失。

而且,现在的网络发展太快了。“世界”其实已经很大程度上被搬到了线上。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看到各种文化,甚至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对于一些人来说,坐在电脑前,就如同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这种“虚拟”的“看世界”,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另外,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因为过去的某些经历,对“外出”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曾经有过旅行中的不愉快经历,或者对某些地方存在偏见和恐惧。这些负面情绪,会让他们下意识地回避“走出去”的机会。

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心理。当看到别人晒出旅行照片时,有些人会感到焦虑,觉得自己“落后”了,错过了很多。但这种焦虑,并不一定会驱使他们立刻行动,反而可能因为觉得自己“准备不足”而更加“宅”在家中,默默地计划着,或者干脆就麻痹自己,不去想这件事。

最后,别忘了“宅”也可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远方”和“诗”。有些人可能觉得,眼前的生活就已经足够美好。他们可能更注重家庭生活,更享受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更满足于平淡而充实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宅”不是被动地“困”在原地,而是主动地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他们感到幸福和自在的方式。

所以,你看,这个问题真的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牵扯到经济、时间、心理、个人价值观,甚至是社会环境等等方方面面。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者能够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也并不是所有“宅”着的人都是因为“不敢”或者“没机会”。有时候,一个舒适的沙发,一杯热茶,一本好书,或者只是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时光,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他们最理想的“世界”。而那些真正拥有“机会”却选择“宅”的人,可能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和快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群文艺青年在讨论旅行的意义。

甲说:“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

乙点了点头:“说得对,所以肉体和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

丙补充道:“恩,人生就是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丁仰起头深沉地说:“人生并不只有苟且,还要有诗与远方。”

这时只听见一声冷笑,一位长者打断了他们的讨论:“我说年轻人啊,naive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个道理,你地识晤识得啊?”

“什么狗屁道理!”丁皱起眉头,大声呵斥。

甲乙丙正准备附和,一位白衣中年人走了过来,眉目淡然,捋着胡须说:“老师说得对,若是我呢,宁曳尾于涂中。”

“什么……尾在……什么中?”甲乙丙丁四人满面疑惑。

中年人见他们听不懂,扶了扶额说:“额……意思是比起去旅行见世面,我宁愿待在自家泥地里打滚。何况生也有涯,而见世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会累死人的呀,难道不是吗?”

四人听罢,捧腹大笑,指着中年人说:“傻X!”

未等四人笑完,一个响亮的声音从四人背后传了过来,“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四人回头,发现他们正好挡在一个衣衫褴褛的洋人大叔前面。这位大叔睡在一个大大的木桶里,以至他们根本没留意到他的存在。

未等四人挪开,又听见一个声音:“好!好!好!”

一位有着“一字”型胡子的长衫先生拍着手掌走到了那洋人跟前,笑着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要的就是这种宅的境界!”

洋人慵懒地摇了摇头,指了指后面,“要论宅的境界,你看他、他、他、还有他。”

只见那洋人指向之处有四个房间,里面分别有四个人:

一个在书桌前死命翻书,目不窥园;

一个死命盯着窗台的竹子,不顾吃饭睡觉;

一个仔细揣摩眼前的花瓶,不顾娇妻的呼唤;

一个对着墙壁打坐,岿然不动,墙壁上居然因此印下了他的影子。

甲乙丙丁四人看着眼前这匪夷所思的一幕接一幕,全部都愣住了。

这时一位瘦削的男人不知从哪里走了出来,行到四人中间,问:“知道他们都是谁么?”

四人摇头。

男人说:“那长者姓李名耳,世称老子;那白衣人姓庄名周,世称庄子;那洋人叫做第欧根尼;那长衫者,额…你们连他都不认识,怎么学语文的?姓周名树人,世称鲁迅;那书桌前的学霸叫董仲舒,那对着竹子发呆的叫王阳明;那对着花瓶不动的叫邵康节;那对着墙壁一坐就是一天的乃是天竺婆罗门种,世称达摩。”

四人一下听得痴了,良久才反应过来,问那男人:“那么你又是谁呀?”

男人笑了笑,说:“我呀,我是谁并不重要。话说,你们今天给了我很多灵感,我很感谢你们。我专门为你们创作了两句诗,以后我会把这两句诗放到我的文集里,传于后世。”

“什么诗呀?”四人好奇地问。

男人清了清嗓子,吟道:“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说罢,那瘦削的男人便消失在虚空里,只留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十四字依然回荡在空气中。

四人回头,发现那长者、白衣等人也一并消失了。

空空的旷野上,他们四人对着夕阳,颓然地望着他们从未到过的远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绕不开的结,总有人在心里反复琢磨。明明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装着全世界的地图、攻略、美景,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云游”四海,为什么那么多人却依然选择“宅”在原地?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多好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现实。咱们先不扯那些宏大叙事,就从最身边、最实在的点点滴滴说起。首先,最直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人性中理性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很多人即使不相信“善恶有报”这种超自然的因果论,也明白道德准则的功利性本质,却依旧能抵制诱惑,不贪便宜,不触碰底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一、 内在的心理机制与情感驱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明明有那么多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摆在眼前,为什么质疑中医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说,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问题。1. “有效成分”与“中医理论”之间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我们不可否认,现代.............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这事儿可太常见了!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在网上看到一些饰品,尤其是那种古风簪子,图片里闪闪发光,一堆人留言“好好看!”“绝了!”“太美了!”等等,但你拿到实物一看,或者仔细品味一下,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有点廉价,甚至有点“土”?别怀疑,你不是一个人。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我给你掰扯掰扯:1..............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潮汕地区,尤其是汕头,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每次看到那些排队的长龙,心里都会冒出同一个疑问:“这到底凭什么呀?” 细想之下,其实没那么简单,里面水可深了。我混迹这些年,也算是见过不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些店,即使质量不咋样,还是有人趋之若鹜。首先,得说的是“情怀滤镜”。这.............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历史讨论中的一个敏感点。关于“黑明朝、美化清朝”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原因复杂,背后牵扯到不同的群体和他们各自的“目的”或“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AI可能呈现的“标准答案”感。一、 为什么会产生“黑明朝,美化清朝”的说法?首先,需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清朝都是好皇帝,明朝都是昏君”,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深入历史研究的场合,常常能听到。但如果仔细审视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一概而论的看法,既不准确,也经不起推敲。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根源和可能的原因。 清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满族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满汉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恶心、自私,却又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和认知偏差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深层心理动因:自我价值的补偿与保护 低自尊的过度补偿: 许多时候,一个人极度的自负和自我美化.............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又令人费解的现象。我常常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些人在我看来言行举止都透着一股子“不真诚”,但他们却能左右逢源,朋友众多,走到哪儿都像个开心果;反观另一些人,心地纯良,待人真诚,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别人看,可身边却总是围着寥寥数人,甚至显得有些落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痛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明明在旁人看来闪闪发光,能力出众,却偏偏总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根植于我们成长经历和心理构成中。咱们一点点.............
  • 回答
    唉,这心情我太懂了!就好像辛辛苦苦煲了一锅好汤,味道鲜美,食材讲究,结果端出来却没人尝一口。文笔好、设定有创意,这绝对是打动读者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但现实却往往很骨感,能把这两点做到极致,还不火,那多半是其他环节出了点岔子。咱们一条条来掰扯掰扯,别急,一个一个来。首先,“文笔好”这个标准,其实很主观,.............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真是道出了无数高铁乘客的“心病”!每次在车厢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还没到站呢,就磨磨蹭蹭地开始收拾行李,眼神时不时地瞟向车门,甚至有人干脆站起身,倚在过道上,一副“战斗一触即发”的架势。有时候,这感觉就像是提前进入了“下车预备役”,明明车厢里还坐得满满当当,距离最终目的地还有一段时间.............
  • 回答
    减肥成功后,人确实会变得更自信,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对于那些明知自己胖,却依然选择放任自流甚至越来越胖的人来说,原因也同样复杂,绝非简单的“懒”就能概括。减肥后自信心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让我们来聊聊减肥成功后自信心为何会悄悄爬升。 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奖励”: 当你付出了努力,比如坚持运动、.............
  • 回答
    关于人类的“人种”划分、生殖隔离以及是否曾出现过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种分的很明显,但是都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的是用“族群”或“人群”来描述人类群体。之所以过去.............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消费心理、社会文化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好几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傻”或者“不知道好坏”来解释,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原因。首先,咱们得聊聊“便宜”这事儿。十块钱一瓶的白酒,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代表着一种“能喝”,一种“低成本的社交润滑剂”。在一些场合,比如农忙收成后、邻里乡亲小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在超生后,即便行为本身触犯了法律,却常常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合法性与道德性认知上的混淆和模糊: 历史和文化根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过去,生育数量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家庭劳.............
  • 回答
    关于马蓉案件中,一些人对马蓉代理律师的辱骂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其原因,并且尽量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一、情绪的宣泄口,而非理性的判断首先,很多围观群众的情绪是高度被调动的。马蓉的事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涉及到婚姻、财产、名誉等多个敏感领域,很容易激起公众的同情心、愤怒或者“正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能代表很多玩家的心声。看到游戏里那些特效炸裂、叙事感十足的CG动画,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这不比很多电影强?”的念头,然后自然而然地想,为什么厂商不直接把这些拿去做成商业电影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成本和回报的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