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明明已夺得权力,为何还要发动战争?

回答
希特勒夺取权力后发动战争,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一系列深刻的个人动机、政治野心和意识形态驱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早有预谋、一步步精心策划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权力”是什么性质的。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政府首脑的身份登上宝座,而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普遍不满,通过民族主义煽动、街头暴力和政治恐吓,最终被任命为总理。他虽然掌握了国家机器的控制权,但他清楚,这种权力是建立在脆弱的民众支持和对政治对手的压制之上的。他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来巩固和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同时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社会矛盾。

战争,对于希特勒而言,是实现其宏大抱负的唯一途径。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他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他认为德国民族是所谓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理应统治世界。而《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严苛惩罚,在他看来是对德国民族的侮辱和压迫。他誓言要洗刷这份耻辱,恢复德国的“民族尊严”和“大德意志帝国”。这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他对所谓“劣等民族”(尤其是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征服和奴役。

其次,“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理论是驱动他发动战争的另一大重要推手。希特勒认为,德国人口稠密,资源匮乏,要想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强大的国力,就必须向东方扩张,夺取“生存空间”,尤其是乌克兰和俄罗斯肥沃的土地。他视这些地区为德国人民的“粮仓”和“资源库”,并认为那里居住的斯拉夫人是低等民族,他们的土地完全可以被德国人取代。这种赤裸裸的侵略理论,成为了他发动战争的直接“理论依据”。

再者,经济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尤其是大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民生凋敝。希特勒上台后,虽然通过大规模公共工程和重整军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状况,但这种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战争经济的模式上的。他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掠夺资源、获取财富,同时为国内的军工产业提供持续的“订单”,以维持经济的运转和民众的就业。战争,在他看来,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终极手段。

更深层的原因,是希特勒对“软弱”和“和平”的极端鄙视。他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归咎于德国国内的“背叛者”(尤其是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德国在和平谈判中表现出的“软弱”是导致国家衰落的根源。他崇尚暴力、崇尚强权,认为历史是由强者书写的。因此,他视和平为可耻的,而战争则是民族复兴和伟大的必由之路。

所以,当希特勒夺得权力后,他的下一步棋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战争”上。这不仅仅是征服土地,更是他用以实现其民族主义的极致狂想、解决国内经济困境、以及证明其自身“伟大”和“力量”的唯一手段。他并非“为了权力而发动战争”,而是他已经掌握的权力,为他提供了发动战争的工具和平台,而战争本身,是他实现其全部野心和政治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需要通过战争来:

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凡尔赛条约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力量,规定了巨额的赔款,并割让了大量领土。希特勒认为这是德国的“枷锁”,而战争是他撕毁这些条约,重塑德国在国际地位的唯一方式。他首先从扩军备战开始,然后是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都是为了挑战凡尔赛体系,为更大规模的战争铺平道路。
团结国内民族情绪: 战争带来的民族主义高潮,能够有效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关注,将国民的注意力引向对外敌人,从而巩固统治。通过塑造外部的敌人,他可以更加容易地将国内的民族分裂和不满情绪归结为外部势力的阴谋,从而进一步加强集权统治。
验证其“新秩序”的优越性: 希特勒设想了一个由德国统治的欧洲新秩序,这是一个建立在种族等级制基础上的社会。战争是他检验和推行这种“新秩序”的实践场。他期待通过战争的胜利来证明德国民族的优越性,并建立起他所宣扬的“千年帝国”。

简而言之,希特勒发动战争不是一个孤立的决策,而是他整个政治生涯的核心驱动力,是他个人信仰、政治策略和国家民族主义狂热的必然产物。权力只是他实现战争的手段,而战争,则是他通往他心中“理想德国”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其扭曲的“伟大”和“复兴”的唯一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阿道夫不能忍,而是德国的财政不能忍。

三十年代末,德国年度开支是收入的两倍,全凭五花八门的公债支撑,时间再拖下去就会爆出23年级别的恶性通货膨胀。这也是德国在38年到41年对犹太人越来越残暴的原因之一——德国急着把犹太人财产充公填到财政窟窿里去。

德国在39年简直急不可耐的投入战争。从外交上看,德国人想要的东西如果步子慢一点,不那么赤裸裸的打绥靖政策的脸,很大可能在不打仗,或者不打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得到。但是,德国的财政状况不许可,德国经济急需把国内债务和通胀压力转嫁给占领区。

从33年到39年,德国人就是靠巨额债务维持巨额军备和福利支出,但如果到39年德国还没有扩张并且成功夺取足够大的占领区,那么债务到期要么德国政府破产赖债,要么疯狂印钞票飞速通货膨胀。

实际是德军的战场表现比任何人预期的都好,所以德国人有足够大的占领区转嫁债务危机。

user avatar

看了字数最多的几个回答,看不下去了,基本都是站在战后的上帝视角以某一个方面来臆测纳粹的想法

希特勒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到战略冒险会演变成全面战争。

在论证定义前, 先看看希特勒的经历是什么。

希特勒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奥地利人,认为自己是德国第2帝国的公民,第2帝国在1914年的疆界可以去查查看。希特勒是满怀着爱国热情参加了第2帝国的军队并负伤,得到了一枚奖章,这枚奖章挂在衣服上最显眼的位置一直到他自杀。所以,第2帝国情结是促使他频繁进行战略冒险的思想根源。

希特勒在参加大选时用的口号也是“恢复第2帝国的荣光”,我们看到的很多书都说德国群众对于凡尔赛和约深恶痛绝,很少有作者提到同时德国群众对于第2帝国的留恋也是不吝于表的。所以,任何一个当选政党都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当政治人物的个人理想和群众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时候,国家政策就会不可避免的朝向某个角度加速倾斜:对于刚刚逃离了大衰退的德国来说,“恢复”第2帝国就成了必然。

除了奥地利以外,捷克、波兰等无一不是第2帝国瓦解后产生的国家,苏德协定中对波兰的划分也是按照第2帝国的边界来进行。第2帝国情结甚至影响到了战争的走向:纳粹德国与法国和谈后仅将阿洛地区直接划为德国领土,法国北部地区只作为对英作战地区由德国暂时占领,在法律上德国并没有提出将这些地区吞并。

另外所谓的纳粹德国经济上承受不下去了,也是典型的“以己度人”,纳粹德国的经济在纸面上一直表现优良:负责恢复德国经济的沙赫特是“印钞票”的高手,他通过多种复杂的金融票据使帝国马克在需要面对不同情况时具有不同的价值,最多时德国货币居然同时拥有237种不同价值,并且成功的实现了德国的外贸主要是物物交易为主,这就使德国保住了必要的外汇储备作为货币支撑;同时德国通过压缩工资需求、提供一定的生活福利享受压制住了工人阶层对于货币的价值需求;同时,产业政策上强制企业降低利润分配,进行新的产业投资,这一切都在纸面上保持了平衡(《第三帝国的兴亡》第八章——第三帝国的经济)。也许多年以后这么玩会出问题,但在战争爆发的1939年8月,经济问题并不是决定德国开战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纳粹政权就是玩民粹到了最极端的产物。

什么是民粹?就是国家面临危机后,产生了两种解决的思路,一是所谓“统制派”,就是强调统治阶级的自我调整来克服危机;另一种是所谓“民粹派”,通过引导底层人民对统治阶层的“控诉”,达到部分颠覆统治秩序的目的。

注意,民粹派与革命派的区别在于,民粹派的领导者依然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利用底层人民的能量,“不按套路出牌”,在统治阶层内部寻求更大权利罢了。

由于这些民粹派部分的动员底层人民,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架势,因此往往被与左派相混淆。他们也往往用“社会主义”之类的标签包装自己。

具体到德国,一战后特别是1929经济危机之后,德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连资产阶级也陷入了危机。此时,民粹派的纳粹上台是统治阶级试图走不寻常路线解决危机的一次尝试。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核心就是个“购买力”的问题。希特勒向资本家借钱,搞基础设施建设,搞各种大工程,搞军工生产……既然胆大敢花钱,自然提供了购买力,经济危机也就一时“解决了”。

从国际上说,英法虽然不喜欢希特勒这个2B,但是希望德国可以作为共产革命的防火墙。最好是德国、苏联拼个两败俱伤。所以对希特勒采取了绥靖的态度。

可是,借的钱是早晚要还的。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可是希特勒这2B玩的太过火,人还没死,钱就没了。

那么怎么赖债呢?内债很多债主是犹太人,干脆干掉他们!外债债主大多是英法,那就和他们干架,自然也就不提还钱的事了。

至于国内的债主,你看国家正打仗呢,你也不好逼的太紧是不是?

从德国的例子可以看出民粹主义的一般发展规律:首先是经济社会的危机,部分投机者利用底层人民的痛苦,提出某个“主义”;上层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产生了让民粹派试一试的想法;民粹派上台,为了讨好其受众,要么从某些人身上割肉,要么大举借债;民粹经济无法维持,于是大力挑拨族群矛盾,希望通过杀掉少数民族或者外国人来夺取蛋糕,以延续政权寿命;扩张受阻,“希望”破灭,完蛋……

不要以为民粹派离我们很远,二战后虽然没纳粹那么极端的,但玩这一手的还是很多。比如台湾的民进党,印度人民党,泰国的“泰爱泰”党,俄国的叶利钦,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等等……共同特征都是喜欢通过挑拨族群矛盾,玩撕裂政治。

中国也有人想复制这一道路,特别是叶利钦和米洛舍维奇的道路。近些年网上愈演愈烈的所谓“皇汉”“穆黑”之类的现象,其幕后的推手到底是谁?值得研究。

他们的水平虽然菜鸟,他们的道路未必没有“前途”。

说句大家不爱听的,各位网友的子孙后代死于他们所宣扬的“极端分子”的手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死在这些民粹分子的手下的可能性很大。无论是其发起的各种清洗,还是为了他们而丧命异域。

user avatar

我发现这个问题下的某个回答真是有趣“纳粹党发动战争不是为了保住政权而是为了发动战争才夺取权力?”“德国人民选择了纳粹党”“纳粹党要征服全球”这些观点虽然都是站在反纳粹的角度上说的,但却洋溢着纳粹给自己描绘的那一套瓦格纳歌剧式的蹩脚宿命论的气息。

而纳粹德国之所以喜欢渲染这种诸神的黄昏般可笑的宿命论历史观,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希特勒的外交失败开脱。希特勒到底为什么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德国人民到底为了什么投入一场毁灭性的战争,纳粹德国自己其实都没有提出过一个一以贯之的理由。1939年德国是宣称自己遭到了波兰军队的入侵而反击波兰的。当然这种鬼话连实际对波兰作战的德国士兵都不相信,有一个德国作家1939年9月1日是第一批攻入波兰的军人之一。他随后就手部受伤被送回德国国内。因为是战争功臣还被委任了一个管理电影审查的差事。他写的表现对波兰作战的小说还成了畅销书。因为是战斗英雄写的书自然也就没人审查。这书出第二版的时候作者对书稿进行了修改还换了个名字。换名字这件事引起了帝国的怀疑,于是审查官弄了一本翻了翻,发现在这本书里波兰人一点没有入侵德国的迹象,相反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被动挨打,和纳粹德国的官方宣传完全相反,于是这本书的第一版也被追回禁止了。

如果我们不考虑纳粹德国这种不要脸的官方宣传,那么德国对波兰作战的另一个理由无疑就是修正《凡尔赛合约》也就是被合约割让给波兰的旧普鲁士领土。而且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纳粹德国在波兰和在捷克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纳粹德国原本宣称自己的目的就夺取德意志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但是当英法对德国妥协签署《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却没有遵守协定,反而占领了整个捷克。而在波兰德国原本宣布自己要修正《凡尔赛合约》夺回原本属于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领土,但当波兰军队溃败之后,德国却和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

从这两点上看,实际上迟至1939年纳粹德国并没有发动一场全面战争的目的,相反它只是希望在对德国尽可能有利的情况下重画中欧和东欧的势力范围,修正或者推翻《凡尔赛合约》。纳粹真正变得越来越高调,也越来越有全球视野其实要等到对苏联战争爆发之后,而此时的纳粹宣传对战争的定义并不是德意志人是唯一统治民族的大德意志帝国,相反在苏联扩张获取的生存空间被认为是整个欧洲各民族优等民族共有的。只是德意志人要在未来的世界格局里居于主导地位而已。

而且随着纳粹德国对苏联作战的日趋不利,这种欧洲优等民族共同统治东方的宣传变得越来越响亮。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仆从国之外,法国也成了优等民族的一部分。它们在纳粹德国的未来框架里都有了越来越高的地位。而当德国从进攻转入防守的时候,这些国家的人就不仅仅是未来二等统治民族了,相反他们是未来欧洲大家庭的一分子了。因为纳粹德国对这场战争的定位已经从“为德意志民族夺取生存空间”变成“为欧洲各优等民族夺取生存空间”再一变为“在黄祸和赤色浪潮面前保卫欧洲”了。

纳粹德国自己官方对战争性质的定义都一变再变,居然有人觉得纳粹和希特勒是命中注定要发动战争?

我们再看看所谓的希特勒对内根本没有敌人,希特勒是为了“追求民族主义的理想”“而不是为了保证政权”而发动战争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事实上迟至1939年纳粹党在德国掌握的权力都有名和实两个不同层面。从名义上说纳粹党是纳粹德国唯一的合法政党,而且有权参与德国的各种立法工作。纳粹党还把普鲁士邦政治警察和秘密警察机构改造成了可怕的盖世太保,还成功的摧毁了魏玛共和国的各个州,实现了德国的中央集权化改革。纳粹党人占据了很多重要的职位,还有了鲁道夫赫斯这样一样代表着纳粹党对德国的管理的不管部长可以参与所有的政府立法工作。

但事实上纳粹党在这个时期的德国并没有扮演一个德国的联共的角色。希特勒并没有消灭魏玛共和国的整套国家机构让纳粹党取而代之,也没有把政府置于纳粹党的管理之下,相反希特勒更喜欢让纳粹党重要任务担任国家官职的办法,让纳粹党和第三帝国政府彼此平行和并列。旧有的总统府、内阁、军队、还有纳粹党,以及纳粹党新设置的种种机构,彼此之间并不互相隶属,相反他们都直属于希特勒自己。希特勒之下只有一个个分别掌握自己权力的纳粹实权人物,但却没有一个“党”。

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纳粹党原本是一个巴伐利亚的失业工人组织的党,最初的党员虽然身份各异但这五十来人里很多都处境不佳,否则希特勒也没机会接近他们。这些人对二十年代德国的现状愤愤不平又不愿意接受布尔什维克的路线,更喜欢民族斗争而不是阶级斗争。但反对阶级斗争是一回事,生活方式就是另一回事了。一个穷人可能觉得自己跟贵族或者资本家是一个民族,但是看到另一个跟自己一样穷的人却生活奢侈却总归愉快不到哪去。而希特勒刚好就是这么一个人。希特勒今天的形象是不讲究吃穿生活俭朴的人,但其实不讲究吃穿里的吃可能是真得,因为希特勒吃素。但说他不讲究穿那你们可就错怪希特勒了。希特勒是一个奥地利人,一个在维也纳度过人生观定型期的奥地利人。他会不讲究穿?

奥地利人一向是以“衣冠楚楚”而闻名的,熊彼特一战战前去伦敦和弗洛伊德二战前逃亡去伦敦都保持了典型的维也纳人气派,也就是标准的布尔乔亚打扮。希特勒在这方面跟他们不相上下,希特勒即使在穷的时期也从来不放松自己的打扮,这让他在纳粹党的“老同志”中间显得有点鹤立鸡群。同时希特勒还有一种十足公子哥的爱好就是汽车。而且希特勒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是大排量党,酷爱大排量豪华汽车。这些爱好在穷兄弟中间怎么会受人爱戴?

纳粹党执政前的历史可以简单的分为两段,也就是1923年以前和1923年以后。1923年以前的纳粹党是一个很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和意大利法西斯党的组织,希特勒希望这个党能够领导德国,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征服德国。这个阶段希特勒自己甚至不认为自己是未来纳粹德国的统治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施洗者约翰”式的人物,他预言未来的超人和领袖,但自己并不是这个人。这也是他对自己的生活作风的一种委婉的解释。

但是1923年啤酒馆事件以后,希特勒对纳粹党的力量完全失望了。他对冲锋队和纳粹党都失去了信任,他随后决定放弃墨索里尼式路线转而采取合法竞选方式执政。这也就意味着在之后的竞选而不是武装斗争里,纳粹党的全部价值就是为希特勒自己充当经纪公司和后援会的双重角色。纳粹党的全部价值就体现在希特勒自己身上,希特勒不再觉得自己是施洗者约翰了,相反希特勒觉得自己是纳粹党的akb48,而且纳粹党还没有一个秋元康。

所以虽然纳粹党内针对希特勒的反对呼声此起彼伏,冲锋队甚至搞过好几次反对希特勒的“政变”,但希特勒还是成功的控制着纳粹党。因为希特勒是纳粹党的全部希望和最大财产,只要希特勒还能带来更多的选票纳粹党就离不开他。虽然纳粹党内没有人认为希特勒的才能适合当一个总理,或者副总理。但人们都觉得希特勒可以当一个“领袖”,一面旗帜用来为纳粹党聚拢人气。这就是为什么从1924年到1932年之间希特勒牢牢的控制着纳粹党,但1932年冬天当纳粹党已经表现出人气衰退的迹象的时候,他却立刻驯服的去配合巴本走兴登堡的后门。去为自己争取一个总统内阁总理的职位。因为非如此他就无法震慑和控制那些原本就只想利用他的高人气的纳粹党人。

而一个这样的希特勒成为总理之后,他会放心的让纳粹党去大搞德国的纳粹化么?事实上虽然希特勒任命鲁道夫赫斯为纳粹党的领袖,还任命赫斯为不管部长,甚至作为纳粹党对德国的管理的象征有权参与一切立法工作,但事实上赫斯从来没有掌握过像他的部下和继承者马丁鲍曼那样的权力,而且希特勒之所以把赫斯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正因为他知道赫斯不是一个马丁鲍曼式的人物。而且事实上赫斯在纳粹党内的地位也是火箭式上升,他在纳粹党执政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希特勒的私人助手和秘书,而不是党执行部的重要人物,也就是说赫斯原本只是纳粹内部粉丝后援团的铁杆而不是演艺公司的骨干。当希特勒排除了施特拉塞的时候,他把赫斯放在纳粹党的领导职位上,刚好就是让纳粹党从自己的经纪公司向粉丝后援团的角色转化。因为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已经不打算再搞什么选举了,他要组织内阁了。

而且随着希特勒权力的扩大,事实上内阁、总统府、军队、并不是都被至于纳粹党的监控和管制之下,相反纳粹党和军队、政府并列起来都成了直属于希特勒个人的一个权力组成部分。希特勒甚至连内阁会议以及1939年成立的战时会议都逐渐抛弃了。他把所有人至于一个平等的隶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上,然后让自己成为支配一切决定一切的人。在这个问题上纳粹党并没有取得什么特别的优势地位。德国不是一个由纳粹党统治的国家,德国是希特勒个人统治的国家。

德国的革命化其实要等到东线战局开始走下坡路,希特勒才真正开始倒向纳粹党的一边。开始允许纳粹党管制一切支配一切,而纳粹党势力的稳步上升刚好与德国战场上节节败退让希特勒对军队和他个人的能力都开始产生怀疑相同步。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个前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希特勒执政的真相了。1933年成立的希特勒-巴本内阁依然是一个总统内阁。虽然希特勒在1933年初赢得了纳粹历史上最高的得票率,但也没能独立过半数。而其他党派之所以愿意和纳粹合作是因为希特勒对皇帝复辟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波茨坦日希特勒面前不光坐着兴登堡,还坐着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皇储威廉。而当希特勒最终决定不再默许皇帝复辟的时候,他的这些同盟者就对他咬牙切齿了。

在德国只有1727万选民支持希特勒,但却有1752万选民坚定的反对希特勒。而授权法和对其他党派的消灭让所有这些反对派变得看不见摸不着了。表面上看好像希特勒通过一纸命令就消灭了反对党,但事实上支持反对党的人还都活着,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向枪毙希特勒的人鼓掌。

还有军队,军官团虽然反对共和国,但希特勒在复辟的问题上跟保皇党分道扬镳,也让军队内部出现了一个坚定的反对希特勒的组织。这个帮派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过去的施莱歇尔派,这一派的人在720事件里最出名的一个就是隆美尔的参谋长。

因为马尔堡演讲,希特勒和深受工业家支持的巴本也闹翻了。1934年还差点要了巴本的命。因为对殖民地问题的分歧希特勒和财经界的沙赫特也闹翻了。也就是说到1937年,陆军内的贵族军官团反对希特勒,希特勒杀了施莱歇尔让一部分军官恨希特勒入骨,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希特勒拒绝复辟而仇恨希特勒。工业家和金融集团因为巴本和沙赫特而仇恨希特勒。工人因为spd和kpd的被禁止而仇恨希特勒。天主教会因为中央党的灭亡而仇恨希特勒。德国所有的政治势力几乎都反感希特勒。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自己又不愿意让纳粹党全面管制国家,同事他依靠流氓财政带给德国人民的福利又快要走到头了。希特勒该怎么办?当然是大搞对外冒险。利用德国通过流氓财政支撑下的再武装带给德国的相对的军事优势大搞外交讹诈,通过外交胜利来带给希特勒自己以更大的政治影响,以此给纳粹德国争取更多的时间。

如果我们这样去看待德国的在1937年到1939年之间的所作所为,那么一切就都再明显不过了。莱茵不设防区也好,奥地利问题也好,苏台德问题也好波兰问题也好,对德国来说都是高风险的行为,但对希特勒个人来说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因为如果外交冒险成功了他的元首宝座会更安稳,即使失败了,能把随时可能调转枪口指向自己的军队派到国外去打仗,通过战时管制加强对德国的控制也能让他更好的保住自己的地位。

user avatar

问主是东土风月大陆人士,对西方极乐大陆了解甚少,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但是如果把楼主放到东土春秋大陆,估计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知乎不正好有问题是秦国为何历经6世160余年才成功问鼎,参考着看一下。


人呐,就是个社会性动物,有了小圈子就想大圈子,毕竟大圈子意味着更多的更加丰富的物产,更多的美人,更低廉的商品供应,以及各种大圈子带来的其它好处。这个政治衣钵总会有人穿,同时诱人的经济利益,双收啊。做这个事情的罗马人死了,做这个事情的教廷散了,意大利人没有外海只能搞搞文化,打了一半的法国人被自己出卖了,灭了罗马的日耳曼为撒就不能呢?看看欧盟,欧元出现后,哪几个国家最欢实,名义资产扩展最快。

再看看本朝,真的没诱惑力?那是本朝的视野更加开阔,已经从蓝星瞅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并代表更加广谱同物种的利益,并采取更加文明的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特勒夺取权力后发动战争,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一系列深刻的个人动机、政治野心和意识形态驱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早有预谋、一步步精心策划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权力”是什么性质的。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政府首脑的身份登上宝座,而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
  • 回答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欧洲的局势远比“轻而易举搞死他”来得复杂得多。英法两国当时为何会选择妥协退让,而非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压制纳粹德国的崛起,背后牵涉到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和平的渴望这是理解英法为何犹豫不决的最核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精罗”(泛指对古典罗马文明及其继承者怀有深厚情感和向往的群体)内心深处的一种复杂情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矛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世仇”这个说法。罗马和希腊之间确实存在复杂的历史关系,但用“世仇”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简化。更准确地说,是罗马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 回答
    在魔兽世界8.0“争霸艾泽拉斯”版本中,希尔瓦娜斯率领的部落的确与联盟势同水火,甚至可以说是在正面开战。然而,当我们回看联盟手中的一张关键牌——维迪卡尔号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联盟没有充分利用这艘强大的、跨越星系的飞船来对抗希尔瓦娜斯领导的部落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 回答
    爱琴海东岸的岛屿,那些散落在蔚蓝海面上的璀璨明珠,虽然在地理上与土耳其陆地近在咫尺,但绝大多数却属于希腊,这背后是一段绵延数千年、充满波折的历史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从古至今,从政治到文化,层层剥开。一、文明的摇篮与古希腊的扩张首先,我们得回到一切的起点:古希腊文明。.............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思绪万千的问题,如果真的到了明朝走投无路的境地,我脑海里闪过的代替者,并非是简单的“谁”,而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制度”。首先,我想到的绝不是那种单纯想要攫取权力、延续压迫的野心家。明朝的灭亡,多少也承载了人民的痛苦和对腐朽统治的厌倦。所以,理想的取代者,必须是一个能够真正为黎.............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2018年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希拉里·克林顿与多位知名美国明星——包括切尔西·克林顿(她的女儿)、说唱歌手约翰·传奇(John Legend)、说唱歌手T.I.、还有喜剧演员约翰·奥利弗(John Oliver)——一同出镜,通过朗读了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f)一本名为.............
  • 回答
    罗马统一希腊世界和明清易代,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时间维度上相隔遥远,地理背景各异,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许多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以及一些鲜明的不同。这二者都标志着一个强大文明或政治实体的崛起,并对被征服或被取代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们的方式、动因和结果却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色彩。相似之处:首.............
  • 回答
    在男女交往这条河流里,男人想要下游一片风平浪静,女人心里其实藏着一些期望,希望男人能早点“懂”。这“懂”,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道理,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而是些实实在在、藏在生活细节里,却能让两人关系更加顺畅、甜蜜的小火苗。1.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我乐在其中。很多男人可能觉得,女人会独.............
  • 回答
    比尔·克林顿在总统任期末期授予的赦免权,尤其是涉及其弟弟的案例,确实引发了广泛争议。FBI公开这些信息的时间点,恰逢2016年大选关键时期,其动机和影响也因此备受关注。首先,我们要理解FBI作为一个执法机构,其职责在于调查和起诉犯罪行为,而信息公开往往是为了回应公众知情权或配合正在进行的调查。在克林.............
  • 回答
    如果明年不是2020年,我希望我能回到1985年。为什么是1985年?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对我来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创造力迸发,同时也保留着一份独特质朴的时代。1985年,世界正经历着快速的科技发展,但尚未被互联网完全淹没,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缓和,人们的生活节奏似乎也更慢一些。想象一下,1985年.............
  • 回答
    关于《明日方舟》中凯尔希的指挥能力和罗德岛的经营状况,这是一个在玩家社区中长期存在的讨论点,并且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简单地说,认为“凯尔希的指挥能力真的很差”或者“经营罗德岛三年濒临崩溃”是过于片面且带有一定程度误读的说法。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来分析:1. 凯尔希.............
  • 回答
    哎,这事儿说起来可太让人纠结了。你遇到的是一种很典型的“矛盾信号”,这种信号最折磨人,因为它让你既看到了拒绝的板上钉钉,又窥见了一丝模糊的可能性。咱们一点点剖析开来,看看这背后到底可能藏着什么。首先,最直观也最残忍的理解是:她对你没有发展成恋人的意思,但她不想把关系彻底搞僵,或者她对你还有其他的需求.............
  • 回答
    明日方舟如果动画化,我心中对博士的外貌设定,一直以来都有着模糊但执着的想象。它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帅气或者可爱,而是一种带着故事感、能够与泰拉世界的残酷与希望并存的形象。首先,我想象中的博士,性别上应该是不明确的。我并不是说要画成无性别的样子,而是说,不论是男性化还是女性化,都要留有相当的空间让观众自.............
  • 回答
    我脑子里总盘旋着这样一个故事,明知它是虚构的,却每每想起,心中总会泛起一丝温暖,一丝不甘心。那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设想。我希望,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不是为了改变历史的洪流,而是为了弥补那些细微的遗憾,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故事的主人公叫艾伦,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为.............
  • 回答
    《明星大侦探》这档节目,说实话,我已经追了好几年了,从一开始就被它独特的“硬核推理”和“沙雕搞笑”风格深深吸引。每一次的嘉宾搭配,每一次的案件设计,都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当然,我们都爱原班人马,他们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如果真的要“假如”,希望有哪些新鲜血液加入,让节目能更上一层.............
  • 回答
    土耳其与希腊的人口交换,一项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其影响至今仍在两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中回响。要评判其“好处”是否“明显”,需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复杂后果,并从不同视角进行审视。历史背景与交换的动因这场人口交换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前身)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以及随后.............
  • 回答
    要让家人明白《希腊伪史考》(以下简称“该书”)存在严重问题,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历史证据的真实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其漏洞和错误。以下是分步骤的详细说明: 一、明确该书的核心主张及其争议点1. 核心观点 《希腊伪史考》声称: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是“伪造的”,西方学.............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关于“中国不会超越美国,因为中国明星和富豪喜欢拿钱移民”的预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它触及了国家发展、人才流动和软实力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个预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希拉里预测的逻辑和潜在意图: 人才流失的象征意义: 希拉里将中国明星和富豪的移民行为视为一种“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