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马统一希腊世界,和明清易代有何相似或不同之处?

回答
罗马统一希腊世界和明清易代,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时间维度上相隔遥远,地理背景各异,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许多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以及一些鲜明的不同。这二者都标志着一个强大文明或政治实体的崛起,并对被征服或被取代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们的方式、动因和结果却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色彩。

相似之处:

首先,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是两者最核心的共同点。

罗马与希腊: 罗马人在征服希腊世界时,并非简单地以武力压制。希腊文明在政治、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诸多领域都领先于当时的罗马。罗马人深深为希腊文化所吸引,他们主动学习、模仿甚至吸收希腊的语言、思想和生活方式。这种融合并非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更为复杂的文化交融。罗马人在掌握了希腊的精髓后,将其加以改造、传播,最终形成了具有罗马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并将其带入了更广阔的西方世界。例如,罗马文学大量借鉴希腊史诗和戏剧,罗马雕塑和建筑深受希腊风格影响,罗马人甚至将希腊神话融入自己的宗教体系。
明清: 满洲人的崛起和入主中原,也伴随着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虽然早期存在一些摩擦和冲突,但满洲统治者很快认识到必须尊重并借鉴汉族文化才能有效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他们保留了许多明朝的制度、官僚体系、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科举制度被延续,儒家思想依然是统治的正统思想,汉字依然是主要的官方文字。同时,满洲的服饰、饮食、语言也逐渐渗透到汉族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满汉交融的文化景观。例如,满洲的剃发易服虽然是政治强迫,但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貌,而清朝的文学艺术也融合了南北方的特色,甚至吸收了一些外来元素。

其次,政治与军事力量的扩张是开启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

罗马: 罗马的崛起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一个城邦逐渐发展成为地中海霸主。其军事力量的强大、组织结构的严密以及政治上的灵活策略,使其能够一步步蚕食希腊城邦,最终将其纳入罗马的版图。无论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期遗留下来的分裂局面,还是城邦之间的内耗,都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明清: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四起,社会动荡。满洲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军事实力和政治策略,击败了农民军和明朝残余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他们的军事组织(八旗制度)和政治手腕,是他们能够成功夺取政权的关键。

再者,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也交织其中。

罗马: 罗马的扩张是其国家体制、军事能力和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然而,希腊世界的衰落,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帝国分裂后的长期混乱,为罗马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希腊自身内部的矛盾和衰弱,也使得其难以有效抵挡罗马的侵袭。
明清: 明朝的灭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以及外部威胁(女真崛起)共同作用的结果。满洲人的入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周期性王朝更替的体现,但其背后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如努尔哈赤的统一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的励精图治,为满洲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不同之处:

然而,尽管有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历史轨迹和影响:

征服的性质与目的:
罗马: 罗马的征服,更多是出于战略扩张和资源掠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稳定运行的地中海帝国。他们对被征服地区实施的是“罗马化”政策,旨在将各地区纳入罗马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体系,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的忠实臣民。虽然也吸收了当地文化,但罗马人的主体性依然非常强烈,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文化的主导者。
明清: 满洲人入主中原,更像是一场“征服与统治”的政治革新,其首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由满洲贵族统治的王朝,并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虽然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但其文化上的吸收和融合,更多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安抚汉族人口,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和模仿汉族文化。在某些方面,满洲统治者甚至试图保持其自身的民族特性,与汉族区分开来,例如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的分野。

文化的主导性:
罗马: 罗马虽然吸收了希腊文化,但其自身的核心价值——法律、政治组织、军事纪律——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罗马人是“借用”了希腊的文化,并将其“升级”和“再创造”,最终形成了具有罗马特色的文化。罗马文化是一种“整合型”文化,它吸收但不被同化,而是将外来文化纳入自身的体系中。
明清: 尽管满洲人掌握了政治和军事权力,但汉族文化在这场易代中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和“渗透力”。满洲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汉族文化所“汉化”。虽然保留了一些满洲特色,但整体而言,汉族文化在很多层面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这种“被同化”的程度,在某些方面比罗马对希腊的文化吸收更为明显。

对被征服者(或被取代者)的政策:
罗马: 罗马在处理希腊世界时,策略更为灵活。他们允许许多希腊城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治,并且也承认了希腊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性。罗马人承认许多希腊地区的“自由城”地位,并对其原有的法律和习俗给予一定的尊重。当然,这种尊重是建立在罗马的最高权威之上的。
明清: 满洲人在入主中原后,采取了更为强制性的措施,例如“剃发易服”政策,旨在从外在形式上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满洲的民族特色。这种强制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矛盾,但也确立了满洲统治的鲜明标志。

最终的文明融合模式:
罗马: 罗马的征服最终导向了一个“罗马希腊”的混合文明,即所谓的“古典文明”,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罗马人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集大成者,将希腊文明的火种传递下去,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丰富和发展。
明清: 明清易代后的中国,虽然经历了满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但整体上仍是中国历史传统文明的延续。满洲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基础,只是在统治者和某些社会习俗上发生了变化。这种融合更像是在一个既有文明基础上的“结构性调整”和“民族性注入”,而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混合文明。

权力与文化的互动:
罗马: 罗马人的权力建立在军事和政治组织之上,而他们对希腊文化的学习,更多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知识水平,并以此来统治和管理更先进的希腊世界。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但同时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罗马人的社会和思想。
明清: 满洲人的权力源于军事征服,而他们对汉族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文化成为一种政治工具,被用来安抚汉族人民,融入中华文明。然而,文化的强大力量也使得统治者自身逐渐被文化所同化。

总而言之,罗马统一希腊世界和明清易代,都体现了强大军事力量如何改变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如何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但罗马更像是一位“博学而有力的学生”,在吸收希腊文化后,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具世界性的文明;而满洲统治者则更像是一位“务实的管理者”,在掌握权力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并融合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最终是在中华文明的框架内,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王朝更替和民族融合。前者是文明的“扩张与重塑”,后者则是文明的“延续与转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司马懿 老师的邀请。这个问题已经有多位饱学之士做出了优秀回答,我在此只是大致分享下我的看法。不足之处请轻拍,也欢迎讨论。

先说我个人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两个历史事件有相似点。但是,两个历史事件更多的是不同。

我先概括一下司马老师所特指的比较对象,满洲(清朝)入主中原,这个历史事件的大致特点。

  1. 落后文明征服临近先进文明。毋庸置疑,无论从文化还是生产力角度来看,满洲(清朝)相较于中原的大明王朝在文明程度上肯定是落后的。游牧渔猎政权vs中央集权农业大帝国
  2. 征服战争结束后,双方文化相互逐渐融合(包括暴力和及和平方式)但仍具有各自独立性。清初,通过各种暴力方式,满人对汉人进行剃发易服。为了统治中原,满人也不得融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并且潜移默化得受到汉人文化的改造。不过,清朝200多年中,满人自始至终仍旧坚持一定的文化独立性,有自己的旗人制度,保持自己的语言和内部通婚。而汉人除了被剃发易服外,汉语和其传统文化大多被保留。满语和汉语都同时是清朝的行政官方通用语言,但满语只通行于旗人之
  3. 民族等级制度和民族压迫。清朝严格区分旗人和汉人,旗人是作为统治阶层,有文化的很容易做官,重要官职都是旗人担当。没什么文化的旗人也都是军籍,是清朝前中期最核心的武装力量。清初的民族压迫政策非常严厉。清初三大弊政了解下。

然后,我再把罗马人征服东地中海希腊世界,这个历史事件的特点与以上三点作比较。

1. 罗马人征服希腊地区只能勉强被认为是落后文明征服临近先进文明。罗马只有在文化上面明显落后于希腊世界,很多罗马人也是各种仰慕希腊文化,去希腊地区游学。但罗马生产力上可不比希腊人落后,至少是相近,大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模式都差不多。在政治制度上,罗马人可是丝毫不落后,其共和制兼具希腊世界的民主,寡头和君主制度。在政治组织形式上,罗马人可比东地中海的希腊人先进多了,罗马人发展起牢不可破的“罗马联盟”,将亚平宁半岛上各个民族都统一在了一起,形成合力。反观那些希腊人,彼此内斗,分裂成各个势力,包括希腊本土的各个城邦,几个亚历山大继承者王国等等。他们可从来就没有团结在一起过。

2. 罗马人征服希腊世界后,双方文化确实也在之后几个世纪中相互融合。融合过程比较和平,主要是希腊人接受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比如洗澡,看角斗士表演等等。而罗马人则不断吸收融合希腊人的宗教和艺术人文。罗马人的宗教就是希腊人奥林匹斯诸神的翻版。政治上,罗马人并没有刻意想同化希腊人。说到底,罗马人面对希腊文化,心理还是很虚的,觉得希腊人仍旧是老师。顶多,就是在帝国时期,罗马人要求希腊人将皇帝崇拜加入信仰体系,拉丁语作为希腊世界的行政官方语言(其实也就只是在最上层通用)。但希腊语仍旧是希腊世界最主流的通用语言。

3. 罗马征服希腊世界后,民族等级制度在罗马帝国前期中存在。在被征服的希腊世界,地位和权力最高的当然是罗马公民,其次是希腊人,最后是这些希腊地区原有的土著(埃及人,波斯人等等)。不过,罗马公民是个法律概念,不是一个严格的种族概念。这其实和清朝的旗人制度类似。罗马公民在希腊世界大多是高级行政官员,罗马军团士兵和商人。不过,希腊人与土著都有渠道可以成为罗马公民。除了最高行政官员和罗马军团士兵必须是罗马公民外,其他公职仍旧是希腊人充当,各个自治城邦的内政,罗马人也不干预。此外,罗马人并不刻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比如剃发易服啦,圈地或者是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希腊人无缘无故掠夺为奴隶。这点和清初的民族压迫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普通罗马公民在希腊世界,也就只是在司法裁决上有治外法权(罗马公民有权不接受当地法律制裁,可以申请以罗马法处理,甚至可以直接上诉皇帝),但他不能为所欲为而不受制裁。理论上,如果罗马公民在埃及故意杀了个埃及人,他当然不可能逍遥法外,也会受到相应罗马法的制裁,因故意杀人而被刑罚。

到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扩大罗马公民权范围,所有境内自由民都是罗马人。民族等级制度其实在希腊世界就已经消失了,大家都是罗马公民了。


总结下,两个历史事件有些许相似,但不同更多。罗马人除了文化上落后与希腊,其他可不必希腊世界落后。而满清在征服大明朝的时候,那可是全方位落后于大明。无论是清朝,还是征服希腊世界后的早期罗马帝国,征服民族和被征服民族都有着文化融合,但又彼此保持文化独立性。罗马人与希腊人文化融合过程相较于满人和汉人之间的文化融合过程更为和平。另外,民族等级制度都存在,但罗马帝国中后期后,民族等级制度消失,而清朝一直保留到灭亡。最后,清朝初年有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而罗马人并不干这种事情。

user avatar

这两段历史的差异多到不知道怎么比较,以下内容不保证正确性。

在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年代,在部分希腊人的观念里,自己是文明人,其他都是没文化的野蛮人;雅典和希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他地方是不值一提的蛮荒之地。当然这一点并不能过度概括,比如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外的历史没什么值得记载的,但希罗多德对埃及和波斯的历史还是很上心的。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马其顿对希腊各城邦的征服被一些人描述为半野蛮人对文明人、边陲对中心的征服。这种史观也许看上去和有些人对明末历史的描述有些相似。

但是亚历山大征服之后,希腊人就逐渐意识到世界的极度广大。当时已知的世界从西班牙一直到中亚,语言文化制度风俗千变万化,远超出希腊世界的范围。就算把托勒密帝国、塞琉古帝国勉强算成希腊人(且不考虑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的差异,以及托勒密、塞琉古王朝和马其顿的差异),希腊人也不构成世界政治和商贸的全部主导政治力量。硬要和中国历史勉强做比较,还不如说成是宋-辽-西夏的关系。虽然宋保持一定的文化自豪感,但承认辽和西夏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独立主体,而不是什么番邦蛮夷。当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存在类似西方的“国际关系问题”的时期,而拿其他历史时期去和西方做对比就差的更远了。

user avatar

谢邀,虽然亚历山大在罗马征服不久前建立了大帝国,但所谓古希腊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亚历山大之后仍然处于各城邦割据混战的局面。并且,自从第一次喀罗尼亚战役以来,希腊各邦就被马其顿霸权所支配,亚历山大死后,经过一番龙争虎斗,最强继业者安提柯的后代取得了马其顿王位,控制局势,重新压制了希腊各邦,希腊本土虽然相继成立了亚该亚联盟和埃托利亚联盟,也基本上没有改变这个局面。

在这个情况下,罗马进入希腊的策略倒是真挺像演义里曹丞相的奉大义以令诸侯,这个大义就是不猴急着以征服者身份一个个打,而是把自己放到希腊人的立场上,利用希腊各邦渴望摆脱马其顿控制的心理,打出驱逐马其顿解放希腊的口号。只要控制住了在希腊取得霸权的大势力,自然也就控制了全希腊。

早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与马其顿结盟欲共击罗马,罗马就马上跟埃托利亚联盟、帕加马结盟,结果马其顿军在希腊被拖住整盘没起到大作用,不仅创造了地缘外交的经典,而且也和希腊本土城邦拉好了关系。

随后,罗马就开始联合大多数希腊城邦打马其顿,并在狗头山决定性的打垮了马其顿。战后,罗马主将弗拉米尼乌斯利用科林斯的赛会之机向全希腊宣布:罗马已经打败了马其顿,希腊从此免于外国驻军之苦,不用再付贡税,终于可以自由按自己风俗法律生活了。结果希腊民众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声欢呼,把花冠戴在弗拉米尼乌斯头上,给他设立铜像,甚至有人请求传令官把这话多说几遍(《罗马史》)。弗拉米尼乌斯之后又帮助亚该亚联盟打垮早已式微的斯巴达后,假意收兵回罗马,所以他的宣传还真起到了极好的欺骗性,直到普鲁塔克的名人传,还把他的传列为“中兴复国者”,把后事归结为后来的罗马人不行(当然可能也是出于政治正确不能不这么写)。


再然后,罗马又很好的利用了安条克三世急于在有生之年入主希腊完成继业的心理,和全希腊对塞琉古之强的畏惧。在叙利亚战争中,马其顿和亚该亚联盟都被说动站在罗马一边,只有埃托利亚联盟与塞琉古帝国结盟,安条克战败之后,站错了边的埃托利亚联盟下场可想而知,被果断勒令解散。

等到马其顿已经被罗马打得差不多了,亚该亚联盟这个光杆司令才想起应该抵抗罗马,于是在公元前146这个罗马的丰收年,罗马终于兴大兵来打亚该亚,科林斯顽强抵抗,结果城陷后被夷为平地,其余城邦基本不战而降。于是全希腊沦为罗马行省。


总得来说,希腊对罗马的抵抗没有那么强烈,政治和外交因素甚至要大于军事因素,也是希腊本土都是城邦小国的情况所决定的。大多数希腊城邦也不傻,马其顿才3万方阵,尚且能压制全希腊,更别说动不动几万几万的冒出来的罗马军团了,直到本都王师杀来,才又纷纷揭竿而起。马其顿则是军事上的胜利抵不上外交和战略上的失败,赢着赢着,就输了,所以我很喜欢把塞琉古比袁绍,安提柯王朝比袁术。

阿庇安看得出对此颇为痛心疾首,整个《罗马史》上半部,前面大篇幅是伊比利亚人如何不屈不挠宁死不屈,把罗马打得焦头烂额靠人海战术才取胜,中间长篇大论迦太基人如何可歌可泣地把一座孤城守了3年,后面浓墨重彩写米六如何为情怀出征以一省伐天下,被打得就剩博斯普鲁斯了还要跟罗马干到底,显然都跟希腊人被弗拉米尼乌斯忽悠时的可笑可悲形成了鲜明对比。


至于明清,倒不能说完全没有相似处,比如清朝也提出了吊民伐罪(一个很有名的材料不知道是不是完全真的,请各位指正,那就是清朝一直看演义学曹魏),但执行得还是不如罗马那么有效(以至于政治手腕解决了大部分的军事攻伐),如果后金与农民军联合灭了大明,占据中原再逐一迫使农民军投降,那就比较像罗马进希腊了。当然罗马这种打法肯定比较慢,整个过程用时50多年,这也是我说的罗马耗时300年才与本都、托勒密三分地中海的一个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统一希腊世界和明清易代,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时间维度上相隔遥远,地理背景各异,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许多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以及一些鲜明的不同。这二者都标志着一个强大文明或政治实体的崛起,并对被征服或被取代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们的方式、动因和结果却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色彩。相似之处: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将土耳其和希腊与中国做对比,确实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差异。简单来说,土耳其和希腊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并没有将自己视为“罗马”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1. “罗马”在他们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控制是脱节的。2.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多地是基于语言、文.............
  • 回答
    罗马之所以能统一地中海地区,绝非偶然,而是其一系列战略、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玉器,每一步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与调整。军事上的卓越:钢铁洪流与智慧战术首先,罗马最直观的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这不仅仅是靠着数量众多的士兵,更在于其精良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因为“统一欧洲”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含义,而且历史上“罗马分裂以来”的时间跨度太大了,涉及的强权和局势变动不休。要说“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其实并没有一个百分百确定的答案,更多的是一种推测和对历史走向的解读。不过,如果一定要挑一个相对而言,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过强大.............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这确实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分久必合”的统一趋势相比,欧洲在接下来的近千年里,并未出现一个能够真正意义上统一整个大陆的强权。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西罗马帝国本身的结构及其覆灭方式是关键。西罗马帝国虽然名为帝国,但.............
  • 回答
    理解中国汉朝崩溃后的走向与欧洲罗马帝国瓦解后的差异,关键在于探究两者在政治制度、文化认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文明演进路径的深刻体现。中国汉朝崩溃后的“收束”与再统一:强韧的制度与文化基因汉朝的崩溃,特别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黄巾起义,.............
  • 回答
    倘若我,罗马皇帝,决意将血脉分封至帝国各地,这盘棋的落子,确能搅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风云。然而,能否真正稳固我的统治,维护罗马的光辉,这绝非一朝一夕可断的定论,而是行走在钢丝之上,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何会有此念头。是地方势力日益膨胀,中央权威难以触及?是边疆的不安因素,需要可靠.............
  • 回答
    关于“罗马帝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同时也比较复杂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 罗马帝国,特别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后来的政治实体(尤其是以查理曼大帝为代表的法兰克王国)试图继承和延续罗马帝国那种至高无上、统一且具有神圣合法性的统治权,以及围绕这种继承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观念的.............
  • 回答
    既然我有幸能辅佐教皇比比东,那自然是要全力以赴,将武魂殿推向斗罗大陆的巅峰,实现真正的统一。不过,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步步为营,既要展现雷霆手段,也要顾全大局,避免过度激化矛盾,引来不必要的反噬。我的策略会围绕几个核心展开:巩固内部、蚕食外部、分化瓦解、最终统一。第一阶段:巩固武魂殿内部,铸就.............
  • 回答
    利西马科斯战死(公元前281年)之后至罗马征服之前,色雷斯地区的统治权经历了一段相当复杂的演变过程,并非由单一势力长期稳定控制。这段时期,色雷斯经历了分裂、多个部落王国兴起和衰落、希腊化王国的影响以及最终罗马人的逐步渗透和征服。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段时期的色雷斯统治史:1. 利西马科斯之死后的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如果基辅罗斯没有遭遇蒙古西征,那么完成俄罗斯统一的势力很可能不是我们熟知的莫斯科大公国,而是会有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且最终的统一者也可能与其他历史轨迹完全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蒙古西征对基辅罗斯造成了怎样的破坏。蒙古人的入侵不仅摧毁了许多罗斯的城邦,更重要的是,它打断了基辅罗斯内部的政治和经济.............
  • 回答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之所以能够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即使他生前在某些方面确实需要依靠蒙古金帐汗国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镇压了罗斯人的反抗,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叙事,以及他对俄罗斯民族认同形成的至关重要作用。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
  • 回答
    要说高昌回纥的统治家族与回纥汗国的药罗葛氏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两个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单来说,高昌回纥的统治家族,很大程度上就是回纥汗国药罗葛氏的延续和分支。咱们得先从回纥汗国说起。回纥汗国,那个在中亚草原上叱咤风云的庞大帝国回纥,这.............
  • 回答
    在历史比较中,唐朝(618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等特征,确实可以寻找西方历史中的对应时期。同时,鼎盛时期的美国(如20世纪中叶)是否符合这一标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比较: 一、唐朝的核心特征1. 政治与制度 .............
  • 回答
    罗马帝国之所以未能征服苏格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虽然罗马在不列颠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修筑了宏伟的哈德良长城来划定疆界,但他们最终未能将罗马的统治延伸到北方的土地。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地理环境的挑战 崎岖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苏格兰的地形比.............
  • 回答
    罗马军团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马镫并非罗马军团被淘汰的直接或唯一原因。 至于有马镫的重骑兵能否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镫的发明与普及: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镫的起源和发展: 马镫并非突然.............
  • 回答
    罗马皇帝的头衔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系统,它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们会根据自己的功绩、帝国扩张、以及对传统和宗教的强调而不断增加或修改他们的头衔。以下是对罗马皇帝全部头衔的详细梳理,按照其出现的大致顺序和含义进行解释:早期共和国(PreImperial Era)的.............
  • 回答
    罗马“正统”这个概念比较复杂,因为它随着历史的演变,其指向也在不断变化。严格来说,罗马的“正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且历史上也存在多条继承罗马遗产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罗马的“正统”:一、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 753 年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