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谓罗马帝统是什么情况?

回答
关于“罗马帝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同时也比较复杂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 罗马帝国,特别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后来的政治实体(尤其是以查理曼大帝为代表的法兰克王国)试图继承和延续罗马帝国那种至高无上、统一且具有神圣合法性的统治权,以及围绕这种继承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观念的集合。

让我试着用一种更生动、更贴近历史脉络的方式来讲述,尽量避免那种空洞的“定义”感:

想象一下,罗马帝国,尤其是西罗马帝国,轰然倒塌,留下的不再是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强大帝国,而是一片破碎的欧洲大陆。那些曾经由罗马法律、罗马军队、罗马官僚体系维系的秩序荡然无存。各地涌现出各种日耳曼王国,他们虽然占领了罗马的土地,但内心深处,很多时候仍然对那个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征服者的骄傲,也有对罗马文明遗产的景仰,甚至是一种潜在的合法性缺失感。

那么,“罗马帝统”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被“重启”或“继承”的呢?

这就像一个家族失去了宗族长,但家族的声望、族谱还在,子孙们就想着要恢复家业,重新成为家族的“话事人”。罗马帝国这个“家族”留下的“族谱”,就是它曾经的辉煌、至高的权威、统一的法治以及最关键的——教会的认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断裂”与“渴望”:

政治真空: 当罗马皇帝的宝座空了,欧洲大陆就陷入了政治上的真空。虽然各地有国王,但他们更多的是部落首领的演变,他们的统治权威往往局限于自己的领地,缺乏那种罗马式的普世性和稳定性。
对罗马遗产的怀念: 那些掌握权力的日耳曼精英,很多时候都受过罗马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们见过罗马的道路、城市、制度,知道那是一种更先进、更文明的组织方式。他们渴望将这种“罗马的秩序”重新带回这片土地,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政治实体能带来安全感。
教会的特殊地位: 随着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的兴起并成为国教,罗马教会,特别是教皇,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巨大精神权威的机构。教会手中掌握着“神圣合法性”的钥匙——加冕,以及对世俗权力的训诫权。它看到了利用罗马帝统来巩固自身地位和影响力的机会。

查理曼大帝的“复兴”与“罗马帝统”的重塑:

故事的高潮,可以说是出现在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查理曼大帝身上。查理曼,这位法兰克国王,通过一系列征战,几乎统一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当时的欧洲,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力量。

而更关键的一点是:

教皇的加冕: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这一个举动,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意味着,在教会看来,查理曼继承了罗马皇帝的头衔,他不再仅仅是法兰克国王,而是被赋予了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权,尽管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继承。
“新罗马”的诞生: 这个加冕礼,标志着“罗马帝统”的第一次重要的、成功的“接力”。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罗马帝国”——它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那个横跨地中海的古罗马,而是以日耳曼的法兰克为基础,以基督教为纽带,覆盖了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

“罗马帝统”的内涵与演变:

“罗马帝统”从查理曼那里接力后,其含义也变得更加复杂,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

1. 神圣合法性: 继承罗马帝统的关键,在于获得一种神圣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一方面来自“罗马”这个曾经辉煌文明的象征,另一方面更来自教会的加冕和支持。只有被教会认可为“罗马皇帝”,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拥有了罗马帝统的继承权。
2. 普遍性与统一性: 罗马帝统代表着一种超越具体民族和地域的普遍性统治权,它追求的是一种统一的秩序和法律。虽然查理曼的帝国是建立在日耳曼民族的基础上,但它的名号和理想是“罗马”的,是希望能够统一欧洲的。
3. 延续而非复制: 后来的继承者们并非想要完全复制古罗马的制度,他们更多的是在继承罗马帝国的“精神”、“权威”、“法律基础”以及“神圣性”。这是一种“取其神髓而融之于自身”的过程。
4. 政治斗争的工具: “罗马帝统”也成为了中古时期欧洲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皇帝与教皇之间、不同王国之间,都可能利用对罗马帝统继承权的争夺来巩固或挑战自己的地位。例如,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就一直在强调自己才是罗马帝统的正统继承者。
5. 文化与法律的载体: 罗马帝统的继承,也意味着罗马的法律、行政管理思想、拉丁语等文化遗产得以在欧洲大陆上传播和延续。这些都成为了欧洲文明的重要基石。

后来者对“罗马帝统”的追逐:

查理曼的帝国最终分裂了,但“罗马帝统”这个概念却顽固地存在于欧洲的政治意识中。

神圣罗马帝国: 后来东法兰克王国(德国的前身)的奥托一世在962年也被教皇加冕为皇帝,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正式建立。这个帝国虽然以“罗马”命名,但其核心地带在中欧,并且经常陷入与教皇的权力斗争。它一直试图扮演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角色,但其统治力始终受到各种限制。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实际上是持续存在的,它才是地理和政治意义上真正的罗马帝国。 然而,由于东西教会的分裂以及地理上的疏远,西欧世界在很多时候对拜占庭帝国的继承权并不那么看重,反而更倾向于在本土发展出自己的“罗马帝统”。拜占庭帝国本身也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者,并对“伪装”成罗马皇帝的西欧统治者表示不屑。
其他政权的觊觎: 甚至在一些时候,像保加利亚的沙皇、奥斯曼帝国等,也曾尝试用某种形式来宣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以获取合法性和威望。

总结一下, “罗马帝统”不是一个单一、不变的概念,它是一个随着历史进程不断被重新定义、被争夺、被利用的政治和文化符号。它代表了欧洲人对秩序、统一、合法性和文明遗产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西罗马帝国虽然在公元476年灭亡,但它所代表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统治精神和文明光辉,通过“罗马帝统”这个概念,以一种变形但强大的方式,贯穿了整个中世纪欧洲,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欧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

所以,当我们谈论“罗马帝统”,不是在说某个具体的王朝或领土,而是一种“权力叙事”和“合法性话语”。它就像一种古老的“基因”,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不断被复制、变异和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帝统”或者“皇统”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怎样才算是传承或者继承了帝统呢?如果完全从法理的角度出发,可能只有合法继承和主动让度才能算是帝统传承,然而历史上由征服,政变,革命等因素造成的更迭更多,而且其中有许多都被后世认可。显然,国际政治中光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不讲道理,那么谈论这个也没意义了。

帝统的来源是什么和帝统来源是否合法,我觉得要分开考虑,前者强调主观上称帝者自认为是从何得到的皇位,后者这是这种途径从法理角度上看是否合理。基本上欧洲这些多数帝国的由来,从法理上说都是非法的

我们姑且看看那些欧洲历史上出现的帝国,是怎么看待他们自己皇位来源的,以及和罗马帝国的关系。

首先了解下罗马帝国本身。我们都知道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相信更多的人知道凯撒,为什么屋大维是开国皇帝,他的义父凯撒同样实现了大权独揽,却不能算?究其原因,凯撒没有建立起一个固定的毒菜制度,而屋大维干成了这件事情。

屋大维的“奥古斯都”头衔,日后成为历代罗马皇帝的称号,也被视为皇帝的同义词。然而在当时,奥古斯都这个头衔仅仅是一个荣誉。奥古斯都真正赖以行使权利的头衔,是“元首”(principal,首席元老)。早期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也被称为元首制,严格说来,元首制并不是真正的君主制度,因此现代史学作品往往把罗马帝国早期的历任皇帝称为元首而非皇帝。

一般认为真正在罗马帝国建立起君主制,是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时代。戴克里先使用了“主人”(Dominus)这个称号,被认为具有了君主制的特征,君士坦丁则更进一步,在他统治时期,罗马的国名从使用了800年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文: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简写S.P.Q.R.,也就是罗马共和国。没错,元首制时代的“帝国”正式国名一直是共和国)变为了后世非常熟悉的“罗马帝国”(拉丁文Imperium Romanum,希腊文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可以说某种意义上说,君士坦丁大帝才是“罗马帝国”的开创者

罗马帝国的帝统是唯一的,但是皇帝未必只有一个,实际上,罗马一直有一种“同职同权多人担任”的传统,从共和国时代开始,每年一任的执政官(姑且类比为总统吧)就有两人。对于皇帝来说,整个帝国的统治任务太过沉重,又或者出于钦定继承人的需要(理论上说皇帝是元老院选举的,因此生前把自己属意的继承人先扶起来),有多位皇帝“共治”并不稀奇。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从这一点说并不是什么创新,创新之处在于他把帝国划出不同的区域由多位皇帝们分头管理,各管一块区域,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成为后来所谓“东西罗马分裂”的原因。

“东西罗马分裂”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分裂。如我所说罗马帝国的帝统是唯一的,只是同时有两个皇帝分治东西而已。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并且都认为是统一的罗马的一部分,东西皇帝会联名发布法典以通行全帝国。因此,所谓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帝统被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云云,都是不正确的。不存在“西罗马帝国”这么个国家,也就无所谓灭亡。罗马帝统没分开过,也就没有什么“西罗马”帝统。476年,蛮族领袖奥多亚克废掉了末代西部罗马皇帝以后,派出使者,把皇帝的信物送到了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宫廷,向东皇帝表示效忠,同时表示“罗马只需要一位皇帝”,这等于是把西部的治权归还给了东部皇帝,从此罗马结束了东西分治局面(当然,西部已经都被蛮族王国瓜分了,他们名义上还承认罗马为宗主,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皇帝去“治理”的了)。到这个时候为止,罗马还是欧洲唯一的帝国,蛮族们名义上臣服于罗马,受领罗马的官位,名义上依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未来欧洲各国浓厚的罗马情节,和这一点是分不开的,因为罗马不曾灭亡,迁入的蛮族们也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公元800年,查理曼称帝,建立了法兰克帝国,是为欧洲的第一个“新”皇帝。法兰克帝国,和东罗马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一样,是后世为了方便区别而出现的称呼。理论上说,查理曼获得的皇帝称号,正是“罗马皇帝“。这当然不是合法的,因为合法的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好好地统治着呢。从政治上说,这是罗马教宗对于查理曼多次帮忙解决伦巴第人对罗马攻侵的回报,也是王权和教权勾结,对罗马帝国旧体系的推翻。

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此时的拜占庭正处于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伊琳娜单独执政时期,同时也没有其他皇帝在位。拜占庭历史上有过几次女皇在位,不过同时一般会有其他皇帝共同在位(往往是女皇的丈夫。还记得之前说过罗马有多个皇帝同时在位很正常吗?)查理和教宗因此认为没有合法的皇帝在位(因为法兰克人不承认女性统治者,而且伊琳娜是杀子夺位,本身确实合法性有点欠缺),罗马教宗因此"选中"罗马贵族查理(查理曼此前就拥有罗马贵族的封号了,虽然他从来不曾真正在罗马帝国治下,但是名义上他作为高卢的统治者还是罗马的贵族和地方官)为新的罗马皇帝。

这个帝位自然得不到拜占庭方面的承认。为此双方经历许多外交斡旋,查理曼一度想提出迎娶伊琳娜女皇,以合法地获得皇位承认,但是还使节还没到达君士坦丁堡,伊琳娜就被推翻了。新即位的皇帝尼斯福鲁斯一世在长期对峙和斡旋后终于和查理曼达成协议,承认了查理曼是合法的皇帝,但是拒绝承认其为罗马皇帝。换句话说,认可查理曼是皇帝,但是反正不是罗马的,不属于罗马帝统。这一点上,当时的人可比现在的人想的开多了,当时人可没觉得什么欧洲只能有一个皇帝。对于罗马来说,和波斯掐了好几百年了,也早就承认波斯是对等的对手,承认波斯万王之王是皇帝了,并没有那种”世界上只能有我一个皇帝“的看法的。

无论如何,起码这一系皇帝自己认为自己是罗马的。查理曼死后,皇帝的头衔随着法兰克人传统的诸子均分的继承原则流传,皇帝的国土也随着一代代分家越来越小,最后沦为意大利北部的小邦,完全失去影响力。924年意大利这一支的加洛林王朝绝嗣,帝位断绝。到962年,又由教宗给当时强势的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称神圣罗马皇帝。也就是神罗的源流。

原则上说这个皇位是直接继承法兰克人的帝统,没什么疑问。拜占庭一如160年前那样被这种僭越激怒,双方一度在南意大利爆发了战争,最终到972年拜占庭的约翰一世还是承认了奥托一世的皇帝称号合法,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奥托一世的儿子。

所以神罗的源流是不是罗马帝统?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个人意见是法理上固然不算,因为确实罗马帝统的合法持有者在当时承认了神罗这个帝统的合法性,只是并不承认其源自罗马。但是人家自己称帝的时候,确实是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罗马帝统的


欧洲另一个比较少为人所知的帝国,是保加利亚帝国。可能有人觉得这种蕞尔小国怎么能叫帝国?其实保加利亚在历史巅峰期疆域可要大多了——好吧,其实也不能算多大,但是保加利亚有一个优势,离希腊和色雷斯够近,出门左转就是君士坦丁堡。因此在西美昂大帝治下,保加利亚到达极盛的时期,他们几度兵临城下,终于迫使罗马人求和。作为求和条件之一,君士坦丁堡牧首亲自为西美昂加冕称帝。西美昂希望成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不过拜占庭人坚决不松口,只承认他为保加利亚人的皇帝。这也很好理解,当时拜占庭的人口主体就是希腊人,承认别人是希腊人的皇帝不就等于直接把皇位拱手让人么。

总的来说,保加利亚帝国的皇位受罗马人承认,开国皇帝由普世牧首亲自加冕,不过帝统上说和罗马确实没啥关系,虽然西美昂野心勃勃想当希腊人的皇帝,但是最终也只是想想而已。



拜占庭于1453年灭亡,催生了另外两个帝国。第一是奥斯曼帝国,“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在攻破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就兴致勃勃地给自己填上了一个新的称号,“罗马凯撒”(突厥语Kayser-i Rûm)以昭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据说由他任命的东正教普世牧首金纳迪乌斯二世也承认他为罗马皇帝。

此外,奥斯曼苏丹还使用了一个头衔,皇中之皇(emperor of the emperors),这也是拜占庭皇帝独有的称号,个人恶意的猜测是拜占庭捏着鼻子承认了那么多皇帝以后也觉得不爽了,就给自己头衔升级一下自high一把。总之无论苏丹是出于罗马继承人的自我认知,还是单纯看这个头衔很过瘾,就把这个头衔拿来用了。

也许有人觉得作为征服者的奥斯曼继承罗马是非常说不过去的一件事,简直可笑。然而历史恐怕就是那么可笑,征服作为一种继承手段,屡见不鲜,天朝有元清两朝,英国有征服者威廉带领诺曼人入侵,建立诺曼王朝,印度更是各种外来王朝来了又走,许多征服者在旧王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今日都被认为是合法的王位/皇位继承者。

无论如何,把这种征服者宣布自己是被征服帝国的继承人的说法是否合法的争议搁置一边的话,奥斯曼帝国的帝统来源是罗马帝统,这一点反而是所有能和罗马扯得上关系的帝国中最没争议的。当然18世纪以后奥斯曼苏丹又自称哈里发,和阿拉伯帝国扯上点继承关系,就是题外话了。

第二个帝国就是俄罗斯,莫斯科是第三罗马之说很多人都知道,不想细说了,总之莫斯科大公娶了末代罗马皇帝的侄女,再加上拜占庭陷落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家很快也都被奥斯曼吞并了)俄罗斯人诸国几乎就是唯一的独立东正教国家了,所以莫斯科大公就以罗马继承人自居了。从帝统上说俄罗斯帝国来自于罗马帝统也是比较没争议的,至于法理上的合法性么也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个人认为合法性甚至不如奥斯曼,。


近代以后,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抬头,再加上启蒙运动主权来自人民的思潮,法兰西帝国(第一/第二)帝统都和罗马没什么关系了,应该认为它是来自法国人民。虽然有的人认为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是法兰西帝统的来源,但是称帝在前,解散神罗在后,很难说得过去。

奥地利帝国,是神罗哈布斯堡皇室受拿破仑称帝刺激以后也自称奥地利皇帝产生的。之后神罗被解散,奥地利帝国就成了哈布斯堡皇室的第一头衔了。这个帝国虽然任谁都会觉得和神罗关系很深,但是从帝统上分析我觉得显然和法兰西帝国是一样的,毕竟本来就是“你称帝,那我也要有一个”这种思想的产物。

德意志第二帝国,相当典型的近代民族帝国,虽然希特勒老爱推销他那一套第一第二第三帝国的理论,不过从帝统上,第二帝国和神罗确实很难说的上什么联系,威廉二世倒是打败拿破仑三世,生擒法国皇帝后才在巴黎凡尔赛宫称帝的,这种角度说是夺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帝统还有那么点意思,不过近代民族帝国确实不能纠结在所谓“帝统”上了。

大英帝国,虽然称为帝国,实际上英国多数时候并没有皇帝头衔,不过确实维多利亚女王利用逼迫印度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退位,以禅让的方式取得了印度女皇的头衔。到二战后伊丽莎白二世宣布放弃这个头衔。总之这个帝统和欧洲历史都是无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罗马帝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同时也比较复杂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 罗马帝国,特别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后来的政治实体(尤其是以查理曼大帝为代表的法兰克王国)试图继承和延续罗马帝国那种至高无上、统一且具有神圣合法性的统治权,以及围绕这种继承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观念的.............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关于罗马人和帕提亚人所吹嘘的“中国钢铁”,以及它是否可能源自印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这涉及到古代贸易、技术交流以及历史文献的解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罗马文献中的“中国钢铁”——“Seres”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罗马文献中提到“中国”通常是通过“Se.............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由时间缝隙中汇聚而来的庞大群体,在某个神秘的维度空间里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从共和国末期那些不情愿的“第一公民”到东西分裂后的遥远继承者,他们汇聚一堂,这本身就是一场史诗级的盛会。场景设定: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宏伟的、带有明显罗马风格的议事厅,但又不同于.............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为何强大的汉朝最终能够战胜匈奴,而曾一度横扫欧洲的罗马帝国却最终被“蛮族”所取代?这绝非简单的“谁更强”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地理环境的深层原因。要想把这个问题说透,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仔细掰扯。一、对手的性质与战术的适.............
  • 回答
    关于罗翔老师是否是“公知”,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对于“公知”这个概念理解的复杂性和演变。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说说“公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大家通常是怎么看“公知”的,然后再结合罗翔老师的言行,看看他是否符合这些标签。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公知”是怎么一回事。“公知.............
  • 回答
    罗翔教授在中国的公众视野中,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他既被一部分人视为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声的“真公共知识分子”,也遭到另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其言论“污名化”了社会,甚至带有“公知”的标签。要理解他究竟属于哪一类,关键在于梳理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表达过的具体观点。何为“污名化公知”?何为“真公共知识分.............
  • 回答
    关于罗冠聪受邀参加美国所谓的“民主峰会”一事,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解读的事件。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人物:罗冠聪及其“乱港分子”的标签 罗冠聪的身份与经历: 罗冠聪曾是香港众志的核心成员,也是香港“占中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曾担任香港立法会议员,是香港回归中国后.............
  • 回答
    关于日本所谓的“煮饭仙人”、“天妇罗仙人”、“寿司仙人”、“山本仙人”(这里的“山本仙人”可能指的是山本康夫,以其对味噌的研究闻名,也可泛指某些在特定领域有极高造诣的匠人),我个人认为,将这些称谓直接视为“泡沫”是过于简单化的判断。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些称谓背后既有对匠人精神的真实推崇,也掺杂了一些商.............
  • 回答
    听到女副市长被罗威纳犬咬死的消息,实在令人痛心和震惊。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像是一声警钟,敲响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引发了对宠物饲养、安全管理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的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罗威纳犬,作为一种体型庞大、力量惊人的犬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潜能。这并非是说它们天生邪恶,而是犬.............
  • 回答
    罗翔教授所说的“不能在地上建立天国”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哲学和神学意义的观点,它主要源于对人类历史、政治现实以及宗教理想的审慎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对“天国”的理解首先要明确,罗翔教授这里说的“天国”不是指一个字面意义上的、理想中的美好天堂。他所指的“天国”更侧重于一.............
  • 回答
    “一生所学,只为此刻。”——罗新老师这句简洁有力的话语,如同投石入水,在我们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引人深思。这句话的背后,藏着的是一种沉淀、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一生所学”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广度和深度。它并非仅仅指在学校里接受的系统.............
  • 回答
    罗冠军事件,从一开始的舆论汹涌,到现在的几番转折,确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当事女生删除所有相关发声,以及其律师提出协商和解却否认道歉的说法,这些信号都指向了事件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反转”。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事件回顾:从“罗冠军”到“女方”的漫长拉锯还记得当初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弥罗斯对话》。这篇出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片段,就像一颗闪耀着冷峻光芒的宝石,至今仍让人们反复琢磨,因为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弥罗斯对话》发生的历史背景。那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到中期,雅典正处于其权力的巅峰,而弥罗斯岛.............
  • 回答
    这桩“罗冠军梁颖”的事件,最终以双方和解收场,女方撤销指控,男方放弃追究。这结果确实让人忍不住多说两句。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结局,就像是把一个已经压在心口许久的大石头,总算给挪开了。无论过去经历了什么,不管真相到底有多复杂,至少眼下,双方都选择了放下,走向一种“不再纠缠”的状态。这本身算不.............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罗素悖论这事儿,这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哲学和数学“绊脚石”。你问它是不是因为构造一个“包含自身所有元素的集合”违背了同一律,所以没法造出来?嗯,你说对了一半,但原因比这要稍微复杂和深刻一些,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先得说说这个“同一律”是个啥。在哲学里,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那里,同一律(Law of .............
  • 回答
    想请到罗翔律师,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罗翔律师作为一位备受公众关注和喜爱的法律学者,他的名字常常和“法学”、“普法”、“刑法”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他的情况。罗翔律师是否在律所执业?根据我目前掌握的信息,罗翔律师目前主要身份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他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有着非常.............
  • 回答
    罗志祥在凌晨 5 点选择这个时间点,再次针对与周扬青的分手事件发声,并且选择用“道歉信”的形式,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这个时间点本身就很不寻常。 凌晨五点,大多数人都在休息,这个时候发声,通常不是为了进行一场大型的公开声明,更像是一种“静悄悄”的、有特定目的的表态。可以理解为,他可能.............
  • 回答
    云南雪山深处,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 4 名年轻的地质队员永远告别了他们热爱的山川。搜救队员们含泪描述现场情况,字字泣血:“可能就是因为罗盘失灵,加上严寒,他们失温了……”失温,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却在这片冰冷的山峦中留下了最残酷的印记。它不是简单的“冻着了”,而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生理反应,悄无声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