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马军团真的是被马镫淘汰的吗,有马镫的重骑兵真能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吗?

回答
罗马军团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马镫并非罗马军团被淘汰的直接或唯一原因。 至于有马镫的重骑兵能否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马镫的发明与普及: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镫的起源和发展: 马镫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一个漫长的技术演变过程。最早的马镫可能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但直到公元3世纪左右才开始在欧洲广泛普及。罗马帝国时期,虽然有一些早期形式的马镫(例如单边马镫,只能稍微辅助骑乘,而不能提供真正的稳定支撑),但它们并没有像后来双边马镫那样,为骑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罗马骑兵的特点: 罗马军队中一直有骑兵部队,但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侦察、骚扰、追击和保护侧翼,而非正面强攻。罗马骑兵通常使用轻骑兵和中型骑兵,他们依靠弓箭、标枪、短剑等武器,并利用速度和机动性作战。他们不依赖马镫,而是通过训练、马术和身体的平衡来维持骑乘。
马镫的普及对骑兵的影响: 马镫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双边马镫,极大地提高了骑兵的稳定性。这使得骑兵能够更有效地使用长矛进行冲锋,将身体的重量和马匹的力量结合起来,产生巨大的冲击力。骑兵不再容易被震落,可以更自信地进行高强度的对抗。

二、 罗马军团的实力与衰落的原因

罗马军团以其严格的训练、精良的装备、严密的战术和强大的纪律而闻名。他们的重步兵方阵(Legionary Infantry)是其核心战斗力。

罗马重步兵的优势:
训练与纪律: 罗马士兵接受了极其严格和长期的训练,培养了卓越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战场纪律。他们能够在混乱的战场上保持阵型和执行命令。
装备: 罗马士兵装备精良,包括坚固的链甲或板甲(lorica segmentata/hamata)、标志性的盾牌(scutum)、重型标枪(pilum)和短剑(gladius)。标枪在冲锋前投掷,能够破坏敌人的盾牌或击倒敌人,为步兵的近战创造机会。盾牌能够有效抵挡箭矢和劈砍,提供良好的防护。
战术: 罗马步兵擅长使用密集方阵作战,通过盾墙提供坚固的防护,并利用近战武器进行有效的杀伤。他们也发展出多种战术,如盾墙推进、交叉攻击等。
罗马军团衰落的原因(并非仅仅是马镫):
军事改革与适应性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军事制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有时候这些改革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例如,对辅助部队(auxilia)的依赖增加,他们的战斗力可能不如核心军团。
经济与政治问题: 帝国后期,经济衰退、政治腐败、内战频发,导致军队的补给和征兵受到影响。优质兵源的减少使得军队的整体素质下降。
边境压力: 罗马帝国需要同时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人,包括日耳曼部落、萨珊波斯等。这些敌人也发展了自己的军事技术和战术。
战场对手的变化: 罗马军队的对手也在不断演变。例如,一些日耳曼部落开始发展出更具威胁性的骑兵部队,这些部队可能在训练和装备上有所提升。

三、 有马镫的重骑兵能否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

1. 冲击力与穿透力:
有马镫的重骑兵: 使用长矛进行冲锋,通过马镫的支撑,骑兵可以将马匹的冲量、自身的重量以及长矛的动量叠加起来,产生强大的穿透力。理论上,这种冲锋可以对步兵阵线造成巨大的冲击。
罗马重步兵: 罗马步兵的盾墙能够提供相当不错的防护,而且他们有标枪可以用来破坏敌人的冲锋。如果步兵阵线保持稳定,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承受住一定程度的冲击。

2. 战场环境与战术:
地形: 平坦、开阔的地形更有利于骑兵冲锋。崎岖不平或泥泞的地形会大大削弱骑兵的冲击力。
步兵阵型的完整性: 如果罗马步兵阵型能够保持完整、严密,并且士兵们没有恐慌,那么他们能够有效抵御骑兵的冲锋。一旦阵型出现破绽,骑兵就更容易突破。
骑兵的战术: 骑兵并非只能正面冲锋。他们还可以利用侧翼包抄、反复冲击、骚扰等战术来削弱步兵的战斗力。
骑兵的质量: 拥有马镫的重骑兵也分优劣。例如,中世纪欧洲的重装骑士,其马匹、铠甲、长矛和训练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们的冲击力是毁灭性的。而相对而言,早期使用马镫的骑兵可能没有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3. 具体战例:
Adria(公元257年): 在这场战役中,哥特人骑兵(可能已经使用马镫)成功地冲击并击溃了罗马步兵。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强大的骑兵确实能够战胜罗马步兵。
其他战役: 然而,也有许多战役证明了罗马步兵仍然能够抵挡住骑兵的冲击,甚至击败骑兵。罗马军队在与匈人、哥特人等骑兵部队作战时,也发展出了一些克制骑兵的战术。

结论:

马镫不是罗马军团被淘汰的“罪魁祸首”。 罗马军团的衰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压力。
有马镫的重骑兵具备了对罗马重步兵造成巨大威胁的潜力。 尤其是当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在有利的地形和战术配合下进行冲锋时,他们确实有可能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的阵线。
罗马重步兵并非不堪一击。 在保持阵型完整、训练有素且装备良好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御骑兵的冲击。

总而言之,马镫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并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但它并不能简单地解释罗马军团的终结。罗马军团的命运是其漫长历史中一系列复杂变化的结果,而他们面对的敌人和战场环境也在不断地演变和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只有对战争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才会觉得马镫是骑兵的分水岭

即使有马镫的骑兵,也没有从正面击败秩序严整的重步兵的能力。

军团地位下降的原因来自于帝国对骑兵的需求逐渐超过步兵,以及步兵兵源素质的下降。简单来说,军团的全盛时代(也包括方阵的全盛时代),士兵在前进时是不需要呐喊来鼓舞士气的。相反还会禁止士兵发出不必要的声音,以方便传令和维持队形。

到了阿德里亚堡会战,士兵即使在开始前进之前,就必须靠呐喊来鼓舞。而且他们又是在正面黏在车城的同时从左翼背后遭到攻击,被骑兵冲溃再正常不过了。直到6世纪末莫里斯撰写《战略》时,罗马人才开始重新要求士兵静默冲锋,做得到与否还是另一回事。

另外,同样在《战略》中,莫里斯还提到步兵从出营排列战斗序列开始,到会战结束,前进距离不应超过3罗里,否则士气和体力就会撑不住。这在恺撒或者屋大维时代,这些兵搞不好都要拉去被抽一顿鞭子吧

至于骑兵本身。即使有马镫,塔吉纳会战中的哥特人也没能突破罗马人用下马枪骑兵组成的严整正面

同样情况反过来,在法兰克人步兵攻击纵队混乱之前,纳尔塞斯的罗马骑兵也只能在远处用弓箭火力去削弱对方而不敢冲锋

即使再给重骑兵加上板胸甲和夾枪冲锋,中世纪末期的骑士也没办法打破瑞士的攻击纵队

同样,即使没有马镫,伙伴骑兵在伊苏斯会战也能从左翼顶点突破波斯人正面没有受到压迫的卡尔达克重步兵(当然,相对希腊步兵来说只能算是medium步兵)。波斯的烤箱骑兵也能冲破已经开始混乱的军团步兵

在这一点上我认同路特维克在《The Grand Strategy of Byzantine Empire》(千万别买中文版,翻译就是胡编结果居然能把整本都编完)中提到的观点,马镫对于骑兵的冲击力来说(至少在夾枪冲锋出现之前)并非决定性因素。

发挥重骑兵冲击力的要点在于冲锋的时机和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一样什么装备(当然是有帮助,但绝非决定性的)

罗马皇帝莫里斯在《战略》里反复提到冲锋时机和冲锋秩序也正是这个原因。而且甚至就是素质已经大大下降的步兵,也让莫里斯写出了:“如果对方骑兵敢于向秩序井然的重步兵正面发动冲锋,他们就会尝到枪阵滋味”这种话

顺便,军团这个词在战争艺术这个学术门类里,同时有战术、组织结构和单位本身三种意义。说军团在阿德里亚堡会战后逐步衰落消亡并没有错,因为无论是从战术、组织还是单位番号,都已经不存在了。

步兵当然还在,但到6世纪,组织已经变成了16x16的方阵,战术也成了波斯轻重混合+希腊方阵推进+罗马盾剑冲锋这样一个三者混合的东西。

说拜占庭时代的罗马步兵仍然是军团延续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拜占庭时代的骑兵才是军团的延续。无论是两线半的战术体系,还是在军队中的地位,都和军团一脉相承,只是这个军团有马而已。

(小广告,《战略》有中文版哦,老夫自认为自己翻译的还不错,可以买来看看,对理解东罗战争艺术帮助还是很大的)

user avatar

罗马军团绝对不是因为马镫淘汰的,马镫传入欧洲的中世纪早期,传统意义上的罗马军团早就没有了。罗马军团,也许答主要问的是传统的重步兵罗马军团,更多的是因为罗马的社会状况和战术需要所淘汰的。

首先罗马并不像许多人想象那样只有步兵厉害,从王政、共和国到帝国,罗马都有一定数量的骑兵,从王政时代贵族的专利,到共和国、帝国时代的辅助军团。在凯撒与庞培对决的法萨卢斯战役,骑兵还起到重要的作用。到了帝国阶段,随着在边境与帕提亚、日耳曼等民族作战,帝国也逐渐重视,并模仿他们增加了骑兵、弓箭手的人数,并效仿其战术配合重步兵军团作战。尤其是在五贤帝时期,骑兵、弓箭手已经十分重要。在罗马统治下的叙利亚,就有来自叙利亚、亚美尼亚的弓箭手驻军被授予土地的例子。

从3世纪危机开始,各地的罗马军团,由于时局动荡、社会经济发展衰退,外加帝国各个边境外患频繁。已经无力像之前的时代那样有大量意大利或驻扎在各地的罗马公民组成了,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凯尔特人等外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当然也带来了他们熟悉的各种骑兵、步兵、弓箭手兵种,使得人们印象里那支使用剑和标枪,拿着大盾的罗马军团已经变得很不一样,萨珊波斯的沙普尔一世在埃德萨之战歼灭的瓦利安带领的6万罗马大军就有不少外族人。当然3世纪危机政局不稳,财政崩坏,统治者缺乏威信等原因是各地的罗马军团战斗力下降的根本原因,这时的帝国已经很少有皇帝能像奥古斯都和五贤帝那样有效控制和调动各地的军团,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给养了。

戴克里先后来执政,实行包括军事改革在内的各种改革,戴克里先认为帝国的边患已经十分严重了,必须建立有效的军事制度和军团来防御边境,必须通过在边境组建驻军来进行防御,拖住敌人,同时要有一支装备精良的野战军来随时反应,迎击和歼灭敌军。边境的驻军类似与屯田兵,授予土地,驻扎在边境的堡垒里,平时耕种,战时防御,装备、训练都不够高。野战军则是精锐部队,由戴克里先的行政、税收改革后,理论上更为中央控制更有效率的地方行政单位和更加有力执行的征税、征用物资所支持的。由于野战军需要机动性,骑兵在其中的比重就比过去要高了。而且戴克里先本人受到东方比如波斯的文化、制度影响很深,他也逐渐模仿萨珊波斯重视重骑兵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对传统的罗马军团衰落后,在行政效率、财政、统治者威信允许的状况下能够做出的安排。后来君士坦丁大帝又进行了改革,比如废除了禁卫军,可以说到这个时候,帝国已经把传统的步兵军团改变了很多。

其实正如以上所说的,随着时间推移,面临边境作战的需要,罗马历代政权的骑兵在军团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3世纪危机后行政、财政等方面的衰落也使得传统的步兵军团被迫发生巨大的改变,这都是在马镫传入欧洲前发生的。

user avatar

三世纪危机以来,罗马以往相对低烈度很快就可以分出胜负(所谓“四帝之年、五帝之年”可见经常一年就打差不多了,塞维鲁时期也不过几年就可以结束内战)的争帝位内战,演变为大规模持久性的分裂战争,于是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马老兵在内战中被大量消耗和歼灭,同时由于气温变冷、小农破产、盗匪横行等原因,新兵质量大减,最终导致兵源素质无以为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奥勒良时期的三国内战和君士坦丁时期的四帝内战。

三国分裂时期,罗马保守估计有16个军团被全歼,计算方法如下:(按照奥勒良传记作者White的说法,)帕尔米拉占领区原有12个军团(大头在叙利亚,瓦勒良东征时就损失了一大半),最后全境沦陷,即便少数残部被帕尔米拉人收编,之后奥勒良又在安条克附近的两次大会战后基本全歼了帕尔米拉野战军,估计也将其打得差不多了。高卢帝国占领区原有7个军团,其中3个在不列颠,4个守莱茵河沿线。按照罗马史学家Jona Lendering的研究,高卢地区的军团在高卢帝国灭亡时并未投降,而是死硬抵抗被全歼,结果导致战后莱茵防线完全空虚。

如此看来,奥勒良重新统一帝国时,只剩下中部、多瑙河防线的15个军团和不列颠的3个军团基本上建制还是完整的,其余的军团可能全部需要重建。这还只考虑奥勒良时代那么几年的损失,不考虑之前几十年的割据混战。

之后4世纪的君士坦丁内战,规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当时的帝国更是被戴克里先分成了四块,内战简化一下,大致过程是君士坦丁先击败了西部另外一个皇帝马克森提(米尔维安桥之战),同时李锡尼也击败了东部另外一个皇帝马克西米努斯(Tzirallum之战),最后324年君士坦丁再跟李锡尼进行”决赛“。

决战的地点也是在亚德里亚堡,规模按照佐西姆斯的说法更是两边的野战军都超过了10万(君士坦丁13万,李锡尼16万),虽然佐西姆斯的书没有提及军团具体数目,可能数字有点水,不过如果帝国两部分都倾巢而出(参照物是屋大维和安东尼内战),还是有可能的,区别是屋大维基本兵不血刃,君士坦丁却经过了“极其惨烈的厮杀”才获胜,败方遭受的歼灭性打击之大也自然可想而知,按照佐西姆斯的说法是34000人阵亡。

总得来说,四帝内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都跟同期的西晋八王内战有一拼,而且还是在三国内战已经对老军团伤筋动骨的基础上进行的(相隔大概仅50多年)。军团从共和国时期到三世纪前,几百年长盛不衰,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是古代少有的永久建制单位,只要不全军覆没,老兵就可以无限循环的以老带新,把新兵也变成老兵,但若是被全歼,则基干全部损失,练兵要从头来过,所以条顿森林之战仅仅丢掉三个军团就让屋大维捶胸顿足。

如此看来,仅仅50年后,罗马军团在同一个地点(亚德里亚堡)所体现出来的“打了两百年仗,碰上哥特却不堪一击”的表现,可能也并不意外,因为这种大兵团内战并没有带来军团经验的积累,反而让精锐被不断消耗掉。

此外哥特人的战斗力可能也有很大进步,很多人都只看到亚德里亚堡的哥特骑兵决定了战局,却没有注意到哥特步兵也可以跟罗马军团扛正面,给了骑兵一个简单的锤砧侧击的机会。亚德里亚堡的哥特步兵人数并不是很多,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的记载甚至才1万多人,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却很强,所以推测装备应该是不错。或许罗马人在把已经文明化的达西亚丢给哥特人之后,也给了哥特一个加速发展的机会,纵观4-5世纪的西帝国战局,罗马人仍然可以守得住法兰克、阿勒曼尼之类的莱茵蛮族,基本上就怕哥特。

user avatar

军盲6大睿智理论。

1,马镫淘汰重步兵。

实际上:马蹬骑兵也没怎么冲掉重步兵方阵,重装步兵直到热兵器发展到盔甲盾牌无用才完犊子。

2,机枪淘汰骑兵。实际上:机枪仅仅让骑兵不再具备正面冲击的作战方式。机枪一战就有了,二战还几十万骑兵到处跑。

3,坦克淘汰骑兵。实际上:二战不论是闪电战的德国还是装甲洪流的苏联都有大量骑兵作为机动力量。作战方式是骑马机动下马作战。淘汰骑兵的是步兵机械化。

4,航母淘汰战列舰。实际上:巨舰大炮时代就有观点认为巡洋舰及战列巡洋舰的前卫战,获胜一方才会倾向于继续打,失败一方失去战场信息获取能力,战列舰就不会轻易出动或者避战。而前卫战总有胜负,所以战列舰对决永远不会出现。而日德兰本身能打到战列舰对决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赢了前卫战(英军损失打但是查明了德军主力的数量和位置,自己主力已经摆好T阵,岂有不打之理?德军认为英军前卫已被击退,又没有侦查到英军主力,以为英军就出动了高速队,岂有不追之理?)换句话说,巨剑大炮时代战列舰就没啥用了。甚至铁甲舰时代装甲巡洋舰之间的胜负决定了战局,前无畏反而嗯。

5,航母替代了战列舰。实际上:航母替代的是侦查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功能,即侦查,制海权控制,满世界巡逻耀武扬威等。替代战列舰的是导弹巡洋舰。(介于铁甲舰时代战列舰就处于尴尬状态,导弹巡洋舰实属异端)

6.步兵行军能力大于骑兵。实际上:各国组建大量骑马机动下马作战的龙骑兵和骑乘步兵实在是吃饱了撑的。


根据评论增补两条

7.战巡和战列舰是按照装甲占吨位比例划分的。

实际上:世界上所有海军没有一家是按照装甲情况划分军舰种类的。

8,重巡是替代战巡的。

实际上:重巡是条约强行创造的东西,正常海军发展压根不会出现这种东西。

顺便吐槽一下:多艘重巡打战列舰被吊打,打多艘驱逐舰也被吊打,打多艘轻巡也被吊打,经常被摩托艇吊打。而多艘重巡比一艘战列舰贵的多,比几艘轻巡贵的多,比几艘驱逐贵的多。

对抗空中力量来说战列舰可以抗很久,防空轻巡效率更高,驱逐舰可以扭很久。

辣鸡重巡、海军之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军团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马镫并非罗马军团被淘汰的直接或唯一原因。 至于有马镫的重骑兵能否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镫的发明与普及: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镫的起源和发展: 马镫并非突然.............
  • 回答
    罗马军团对抗骑兵,那可不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有一套成熟且极具针对性的战术体系。这套体系贯穿了训练、装备、阵型和临场应变,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削弱骑兵的冲锋优势,然后将其歼灭。首先,我们要明白骑兵最可怕的地方在哪儿:速度、冲击力和高度差带来的压迫感。一波训练有素的骑兵以全速冲来,那种声势足以让.............
  • 回答
    罗马军团在战场上的身影,无疑是冷兵器时代一支令人胆寒的力量。他们的军纪严明、装备精良、战术灵活,凭借短剑、盾牌和长矛,在无数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许多描绘罗马军团作战的场景中,我们很难看到大量弓箭手身影?这是否意味着罗马在弓箭制造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文.............
  • 回答
    要说马其顿步兵方阵和罗马军团方阵谁优谁劣,那真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史,就像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面刻满了战场的痕迹和历史的讨论。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有自己的软肋,但最终,时间这个最公平的裁判,判了马其顿方阵的“退休”。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 马其顿步兵方阵:密不透风的移动城墙想象一下,一片密.............
  • 回答
    罗马军团之所以普遍装备短剑,而非长柄武器,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非常成熟且务实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冷兵器越长越强”来概括所有情况,尤其是在罗马军团这样高度组织化、训练有素的作战单位中。首先,要理解罗马军团的核心战斗模式。罗马军团并非是像长矛方阵那样以纯粹的冲击力和长度优势来取胜的。.............
  • 回答
    在近现代的黑帮斗争中,虽然没有找到规模宏大到完全模仿罗马军团,并以此为蓝本进行大规模武装对抗的直接证据,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事件和帮派组织的运作方式中,找到一些“形似”的影子,甚至是他们借鉴古代军事组织思想的迹象。为什么直接模仿罗马军团规模化火并的例子难以找到?首先,现代社会的法律和军事力量比古代强.............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比较题,把跨越千年的两种军事力量放在一起较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关公战秦琼”。不过,如果我们抛开时间背景,纯粹从组织、训练、装备、战术和理念等几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还是能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现代步兵营: 这里我们姑且以一个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罗马军围攻坚城,动辄数年,甚至旷日持久,最终却未能攻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耳熟能详的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北非的拉锯战,便常常出现围城不下的窘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早的时代,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那段辉煌历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便是他仅用了七个月便攻克了号称.............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选择剑盾作为标配武器,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他们对战术、士兵训练、以及战场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这套组合拳般的装备,是罗马人征服世界的重要基石之一。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标配”的含义。罗马军团(Legion)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高度的标准化和纪律性。这意味着每个士兵接受的训练是相.............
  • 回答
    罗马军队的主力从重装步兵转向骑兵,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的“政策转向”。它背后是罗马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深刻演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转变,那一定是“适应”,罗马军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扩张,不得不调整其核心战斗力。一、 重装步兵时代的辉煌.............
  • 回答
    想象一下,公元2世纪,一支身披锁子甲、手持重盾长剑的罗马军团,与一支装备精良、骑射兼备的汉朝军队在广袤的土地上相遇。这将是一场怎样的对决?谁又能笑到最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双方军队的规模、战术、装备,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技术和组织能力。要预测这场假想之战的胜负,我们得先来看看双方的“家底.............
  • 回答
    关于罗马奴隶能否参军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具体的时间段、奴隶的身份以及罗马军队的组成需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罗马社会结构、军事制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罗马的奴隶是不能直接加入罗马军队的。 罗马军队的主力是公民兵,也就是拥有罗马公民权的.............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实行十一抽杀这种残酷的惩罚,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从军事纪律的维持到社会结构的巩固,再到对士兵心理的塑造,都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土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残忍”标签就能完全解释的现象。一、 严酷环境下的纪律刚需:首先要理解罗马军队所处的环境。罗马的军事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的确,罗马人的军事力量强悍,横扫地中海,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横行一时的军事帝国,在文化上,却经历了一场“投降”。话说,当罗马的军团踏入希腊的土地,用钢铁和纪律征服了希腊的城邦时,很多希腊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甚至普通民众,都被掳掠到了罗马。.............
  • 回答
    要对比希腊、马其顿和罗马的军事与秦汉时期的中国军队,并判断是否存在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这不仅仅是装备的简单比较,更涉及到战术、战略、组织、后勤以及国家整体动员能力等诸多因素。总的来说,很难断言一方绝对压制另一方,因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不同的战场环境和历史时期会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很多历史细节和实际操作。我们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现在所谓的“裙子”和古罗马、古希腊、迦太基时期的服装,虽然都有“垂坠感”和“包裹性”,但在具体形制、穿着习惯上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不过,为了回答你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笼统地理解为类似“裙装”的衣物.............
  • 回答
    要解答罗马兵团为何会被阿拉伯帝国军队击败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谁更强”的简单二元论,深入探讨历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罗马兵团的辉煌毋庸置疑,他们的组织、纪律、装备和战术在数百年间定义了古代战争的巅峰。然而,历史的河流从未停止流动,新的力量、新的思想、新的环境总会出现,挑战旧有的秩序。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关于拜占庭(东罗马)军事风格何时不再像传统罗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系列演变和适应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领土变迁以及文化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个转变大致定位在罗马帝国晚期到早期拜占庭时期,尤其是4世纪到7世纪之间。从传统罗马到拜占庭:风.............
  • 回答
    汉军的装备,特别是长戈、长枪,以及环首刀,在面对罗马军团标志性的龟甲阵时,确实能够形成一定的克制,但要说“完克”则显得过于绝对。这种克制更多体现在战术层面和武器的适应性上,而非某种装备本身能轻易瓦解对方的密集阵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战场上的情景。罗马军团的龟甲阵,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坚不可摧的乌龟壳,士.............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人口规模之巨,直至今日仍让人惊叹。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是困难的,因为当时的统计方法与今日大相径庭,且记录保存状况不一。但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罗马帝国最为鼎盛的公元2世纪左右,其总人口可能高达5000万至1亿之间。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数字的差异很大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