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马军团具体是如何对抗骑兵的?

回答
罗马军团对抗骑兵,那可不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有一套成熟且极具针对性的战术体系。这套体系贯穿了训练、装备、阵型和临场应变,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削弱骑兵的冲锋优势,然后将其歼灭。

首先,我们要明白骑兵最可怕的地方在哪儿:速度、冲击力和高度差带来的压迫感。一波训练有素的骑兵以全速冲来,那种声势足以让没有准备的步兵阵型瞬间崩溃。罗马人深谙此道,所以他们的防御措施从一开始就围绕着如何瓦解这种优势展开。

1. 装备上的压制:坚盾与长矛

罗马士兵的标志性装备——斯库塔(Scutum),也就是那种巨大的弧形盾牌,在对抗骑兵时作用非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防御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盾墙”。士兵们会紧密地排列,将盾牌叠在一起,形成一道几乎无懈可击的金属屏障。这种盾墙能有效地抵挡骑兵的标枪、弓箭,甚至马匹的撞击。

而钩镰枪(Pilum),罗马军团的标配标枪,其设计也非常巧妙。它有一段柔软的铁质颈部,在击中目标后会弯曲变形。这意味着敌人很难将它从盾牌或敌人身上拔出。骑兵在冲锋时,如果他们的盾牌被钩镰枪扎中并弯曲,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防御能力,甚至可能导致马匹受惊。钩镰枪的重量和穿透力也能对骑兵和马匹造成杀伤。

当骑兵冲到近前时,罗马士兵会换上短剑(Gladius)进行近身搏斗。虽然短剑在长度上不如骑兵的长矛,但罗马士兵的训练让他们能在狭窄的空间内发挥出惊人的近战能力。他们会利用盾牌格挡,然后伺机用短剑刺击骑兵的腹部、腿部,或者攻击马匹。

2. 阵型上的克制:龟甲阵与密集方阵

罗马军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阵型之一就是龟甲阵(Testudo Formation)。士兵们肩并肩站立,盾牌举过头顶并向前倾斜,形成一个宛如甲壳般的坚固整体。这种阵型对于抵御来自上方(如箭矢)和前方的攻击效果极佳。面对骑兵冲锋时,龟甲阵虽然不能主动攻击,但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等待骑兵的冲击力耗尽或骑兵因受挫而开始混乱。

在更广泛的战斗层面,罗马军团会采用密集方阵。士兵们排成数列纵队,每一列都紧密相连。骑兵想要突破这样的阵型,就像是想要冲垮一面坚固的墙壁,非常困难。当骑兵冲过来时,前排士兵会用盾牌和长矛(如果装备)向前防御,同时后面的士兵则会用钩镰枪投掷,或者用其他方式支援。

还有一种阵型叫做“反骑兵阵”,这种阵型并非固定的形状,而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的。比如,将长矛兵(虽然罗马军团更多的是步兵,但在某些时期和某些部队会配备长矛)置于阵前,形成密集的矛林;或者在阵前挖掘壕沟、设置木桩等障碍物,迟滞骑兵的冲锋。

3. 战术上的智慧:诱导、包围与反击

罗马人并非只会死守。他们非常擅长利用骑兵的冲动和轻敌心理。

诱敌深入: 有时,罗马军团会故意示弱,看起来像是在后撤,引诱敌方骑兵追击。一旦骑兵脱离主力,进入预设的战场区域,罗马军团就会突然展开反击。他们可能在侧翼布置伏兵,或者突然转向形成包围。
利用地形: 罗马指挥官会仔细选择战场。如果可能,他们会选择有利的地形,比如坡地(骑兵在上坡冲锋时速度和力量都会大打折扣)、树林边缘(可以限制骑兵的机动性)或者河流附近(骑兵渡河时会非常危险)。
步兵的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的步兵协同作战能力非常强。当骑兵冲上来时,他们不会各自为战。前排士兵承受冲击,中后排士兵则准备投掷标枪、后撤,或者在骑兵被前排士兵阻挡后进行反击。

4. 支援部队的配合:弓箭手和己方骑兵

虽然罗马军团以步兵闻名,但他们也会配备弓箭手和一定数量的骑兵作为支援。

弓箭手的消耗: 在骑兵冲锋之前或冲锋过程中,罗马的弓箭手会倾泻箭雨,试图在骑兵接近阵线之前就对其造成杀伤和混乱。弓箭手的存在也是对敌方骑兵的一种心理威慑。
己方骑兵的侧翼保护或反击: 如果罗马军团拥有自己的骑兵,他们会将其部署在侧翼或后方,用于保护步兵的侧翼免受敌方骑兵的骚扰,或者在敌方骑兵露出破绽时发动反击,将他们驱散或歼灭。

5. 训练的精细化:适应性与纪律

罗马军团的士兵接受过极其严格和针对性的训练。他们被反复操练如何面对骑兵的冲击,如何在压力下保持阵型,如何在混乱中执行命令。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适应性是他们对抗骑兵的关键。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罗马士兵也能保持相对的镇定,执行战术指令,而不是一触即溃。

总而言之,罗马军团对抗骑兵是一场“以静制动”、“以坚克锐”的较量。他们通过坚固的装备、严密的阵型、灵活的战术以及士兵的钢铁般的意志,一步步瓦解骑兵的优势,最终将其转化为步兵可以应对甚至歼灭的敌人。这背后体现的是一套系统性的军事思想和对敌人特性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这么说,古典时代的罗马军团步兵从来都是不虚骑兵的。现在倒是有很多人,光凭卡莱战役就认定罗马军团步兵对阵骑兵是单方面的被屠杀。但是事实上,有相当多的例子其实可以证明古典时代的骑兵在对抗罗马军团重步兵其实是明显处在劣势。

其实题主可以去回忆一下,罗马战争历史上,有多少骑兵正面把步兵阵线一波莽穿的例子?我一时间根本想不到有这样的战例。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把坎尼会战跟阿德里安堡战役这样的例子拿出来说,步兵线被抄后合围,换谁都顶不住,而阿德里安堡战役里,步兵阵型混乱被骑兵直接击溃,也并不能就说明骑兵对步兵的优势。

罗马步兵凭借自身的重型装备,大盾牌和兵员素质,结成密集阵型,骑兵基本上没办法。就算是卡莱战役,帕提亚人在一开始,用衣服遮盖铠甲,到了接近罗马步兵的时候突然亮出铠甲想要闪瞎罗马人的眼,但是罗马步兵并没有受到刺激,这个时候帕提亚人也没敢选择上去莽,而是让弓骑兵上去袭扰。事实上,如果苏莱纳没有调动海量的后勤补给,光凭他的弓骑兵自带的箭矢,也是不够让罗马人崩溃的,但是很多人在讨论的时候总是忽略了帕提亚人在这一场战役中开的无限弹药的挂。而到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弓骑兵面对下面结阵的骑士,除了射箭骚扰,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同样还是罗马人对抗帕提亚人的战役:西里西亚门战役。文提迪乌斯把自己的步兵都暗搓搓的摆在了高地上,你帕提亚人射箭,我罗马人举盾,你进入到了标枪的射程,就给你一波。帕提亚人其实根本上不去,等到耗的差不多了,罗马步兵密集阵型直接从山上冲下来,把帕提亚骑兵直接一波带走。

还有一个经典战例,就是凯撒庞培的法萨卢斯战役,凯撒要求步兵把标枪当长矛戳脸,直接击溃庞培的骑兵。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

事实上,古典时代的轻装骑兵是很难战胜密集阵型的罗马军团步兵的。而面对强大的骑兵威胁的时候,罗马人也是有专门反骑的阵型。所以我经常就觉得影视作品严重误导现代人,让大家觉得罗马人只会一招龟甲。

Repellere equites

先说清楚了,这东西不是龟甲,而是罗马军团步兵的反骑战术。第一排的士兵下蹲,并且把标枪当作长矛使用,而后排的士兵的标枪既可以作为长矛突刺,也可以掷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步兵反骑阵型。

Agmen Quadratum

也被叫做Orbis,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常用的防御阵型,重步兵结成一个圆阵,一个暴露在开阔环境下的独立的重步兵单位,在面对骑兵的高速机动的优势下,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的菊花。同时可以让脱离大部队的单位能够缓慢的运动回主力步兵线。轻装骑兵和弓骑兵面对这种阵型其实一样没有什么办法。而如果是一个百夫队80人之众,结成一个圆阵,重装骑兵想强行撞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Testudo

当然还有导演们最喜欢的龟甲。连帕提亚的铁甲具装骑兵都不上去硬顶。

——————————————————————

更新一下这个问题。

感谢大家的厚爱,能拿几百赞真是让我受宠若惊。

我看到很多评论提到了关于马镫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人都把马镫的有无作为衡量骑兵战斗力的关键点。我猜很多人大概都是这么认为的,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

我并不认为马镫或者马鞍等一系列骑兵装备是骑兵战斗力的关键。因为就算古典的骑兵有了现代的马鞍马镫,正面冲击密集阵型的重装步兵就有胜算了吗?中世纪的金马刺战役,法军的骑士老爷们有了马镫照样正面被弗兰德斯的步兵民兵捅爆。而在苏格兰独立的关键的班诺克本战役里,英格兰的骑士面对苏格兰的枪阵一样啥办法都没有。

但是说回到古典时期的阿德里安堡战役,那个时候的哥特人的骑兵也并没有马镫,还是一样把队形混乱的罗马步兵一波带走了。而不管是什么时代,步兵被骑兵背刺,那都是要完蛋的节奏,例子太多不用讲了。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骑兵就不是用来强行莽对面步兵线正面的。诚然有了马镫马鞍,冲击力能有所提升,或许能多撞死几个人,但是真正决定骑兵战斗力还是骑兵发起冲锋的时机和方向。

@离离图总裂夫 @何止峻 @蒲鲁东 @噬菌体

——————————————————————

评论区出现了一位逻辑大神。

帕提亚重骑兵上坡强攻重步兵是因为指挥官脑子有问题,不能说明重骑兵对重步兵的战术劣势。

但是,卡莱战役就足够说明骑兵对步兵的战术优势,而决口不提克拉苏孤军深入犯了大忌。

user avatar

关于罗马对帕提亚的战争(帝国时代之前)其实有两个常见的误区:

一,卡莱战役,克拉苏军队并非在野战中被歼灭。

实际情况是,克拉苏在派出小克拉苏的骑兵出击失败后,就地坚守,先做了一番似乎没多大用的鼓舞士气演说,然后命令全军死撑(似乎并未明言是用龟甲阵),战斗结果是,虽然罗马军的情况十分尴尬,但是直到夜幕降临,帕提亚人也未取得重大进展,双方各自收兵回营。随后,克拉苏立刻率军撤退,成功脱离战场,但在卡莱城又被帕提亚人追上。

克拉苏的想法是不断利用夜幕突围,只要进入山区,安息人的骑兵就没有用了,事实上苏列纳最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所以他派出使节假意要求谈判。克拉苏本来不愿意去,但是罗马人的士气已经低到了极点,军队扬言不去谈判就哗变,克拉苏只好去,结果一去就被帕提亚人杀害,罗马军群龙无首后,一部分立刻投降,一部分则无秩序的分散突围,然后才被安息人屠杀。

换句话说,在卡莱野战中,在罗马军完全没有做应对弓骑军队的准备,不知所措,无计可施的等着挨打的情况下,而且帕提亚还是苏列纳这等名将指挥的前提下,仍然在一整天的时间里对罗马军团的阵列没有什么办法,无法将其一举歼灭,最后还差点让其脱逃成功。

罗马军的惨败更多是克拉苏准备不足和撤退组织有问题的缘故,要说在野战中的危险性,马改后的罗马军团的确很强,但是也不是无敌,米特拉达梯和高卢人都有过在野战中大败罗马军团的战例,与之相比,帕提亚军队在野战中的表现并不是最突出的。


二,安东尼并非直捣帕提亚腹地的战略。而是沿着亚美尼亚和米底山地行军,企图先打下米底首府,然后再顺流南下攻入美索不达米亚。

我认为克拉苏在卡莱的失败经验和文提迪乌斯-巴苏斯的奇里乞亚门的成功经验,在这里其实可能反而误导了安东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克拉苏是直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失败的,巴苏斯是跟帕提亚人打山地战成功的,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要尽可能在山地地形与帕提亚骑兵交战。

但是安东尼沿着几百公里的山地展开自己的10万大军,后勤就成了灾难,不但取食困难(此战因为饿死或者误食毒草毒水而死的罗马军,要远远多于战死),而且不断遭到帕提亚人的袭扰,损失了大批辎重和攻城武器,最终因为攻不下米底首都而被迫全线撤退。

但是在野战战术方面,罗马人此战又大为改观,安东尼新增的大批投射兵种和骑兵起到了显著效果,此次战役罗马人打赢了多数的野战(只是每次歼敌都不多,安息人毕竟是骑兵军,所以每次都能微损跑掉),并且帕提亚人已经无法阻止罗马军顺利推进和撤退了。


也就是说,克拉苏和安东尼的两次失败,其实已经给罗马人在帝国时代的成功提供了足够经验,可以说是铺平了道路,克拉苏的的失败(以及巴苏斯的成功)表明并非不能与安息人野战,只要别太依赖军团步兵就行,安东尼的失败则表明并不需要太过畏惧在平原交战。

当然,要说帕提亚军队体系一无是处,那也是不对的,纯骑兵部队确实有很大的战略优势,打不过可以跑,而很难遭到对方的歼灭性打击,除非对方有比你更强大的骑兵,这个问题,可能罗马帝国终其一国都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泰西封不能动也不能跑就成了帕提亚/萨珊一方最大的弱点了。所以,之后每次出兵都直扑泰西封将其洗劫一番再说,就成了罗马帝国对波斯用兵的一大特点。

安东尼对骑兵和投射部队的增强和战术改良效果明显,以上战术细节也写得比较详细。但是由于帕提亚人享有机动自由,使得罗马军很难打出漂亮的歼灭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军团对抗骑兵,那可不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有一套成熟且极具针对性的战术体系。这套体系贯穿了训练、装备、阵型和临场应变,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削弱骑兵的冲锋优势,然后将其歼灭。首先,我们要明白骑兵最可怕的地方在哪儿:速度、冲击力和高度差带来的压迫感。一波训练有素的骑兵以全速冲来,那种声势足以让.............
  • 回答
    罗马军团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马镫并非罗马军团被淘汰的直接或唯一原因。 至于有马镫的重骑兵能否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镫的发明与普及: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镫的起源和发展: 马镫并非突然.............
  • 回答
    罗马军团在战场上的身影,无疑是冷兵器时代一支令人胆寒的力量。他们的军纪严明、装备精良、战术灵活,凭借短剑、盾牌和长矛,在无数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许多描绘罗马军团作战的场景中,我们很难看到大量弓箭手身影?这是否意味着罗马在弓箭制造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文.............
  • 回答
    要说马其顿步兵方阵和罗马军团方阵谁优谁劣,那真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史,就像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面刻满了战场的痕迹和历史的讨论。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有自己的软肋,但最终,时间这个最公平的裁判,判了马其顿方阵的“退休”。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 马其顿步兵方阵:密不透风的移动城墙想象一下,一片密.............
  • 回答
    罗马军团之所以普遍装备短剑,而非长柄武器,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非常成熟且务实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冷兵器越长越强”来概括所有情况,尤其是在罗马军团这样高度组织化、训练有素的作战单位中。首先,要理解罗马军团的核心战斗模式。罗马军团并非是像长矛方阵那样以纯粹的冲击力和长度优势来取胜的。.............
  • 回答
    在近现代的黑帮斗争中,虽然没有找到规模宏大到完全模仿罗马军团,并以此为蓝本进行大规模武装对抗的直接证据,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事件和帮派组织的运作方式中,找到一些“形似”的影子,甚至是他们借鉴古代军事组织思想的迹象。为什么直接模仿罗马军团规模化火并的例子难以找到?首先,现代社会的法律和军事力量比古代强.............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比较题,把跨越千年的两种军事力量放在一起较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关公战秦琼”。不过,如果我们抛开时间背景,纯粹从组织、训练、装备、战术和理念等几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还是能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现代步兵营: 这里我们姑且以一个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罗马军围攻坚城,动辄数年,甚至旷日持久,最终却未能攻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耳熟能详的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北非的拉锯战,便常常出现围城不下的窘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早的时代,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那段辉煌历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便是他仅用了七个月便攻克了号称.............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选择剑盾作为标配武器,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他们对战术、士兵训练、以及战场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这套组合拳般的装备,是罗马人征服世界的重要基石之一。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标配”的含义。罗马军团(Legion)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高度的标准化和纪律性。这意味着每个士兵接受的训练是相.............
  • 回答
    罗马军队的主力从重装步兵转向骑兵,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的“政策转向”。它背后是罗马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深刻演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转变,那一定是“适应”,罗马军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扩张,不得不调整其核心战斗力。一、 重装步兵时代的辉煌.............
  • 回答
    想象一下,公元2世纪,一支身披锁子甲、手持重盾长剑的罗马军团,与一支装备精良、骑射兼备的汉朝军队在广袤的土地上相遇。这将是一场怎样的对决?谁又能笑到最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双方军队的规模、战术、装备,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技术和组织能力。要预测这场假想之战的胜负,我们得先来看看双方的“家底.............
  • 回答
    关于罗马奴隶能否参军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具体的时间段、奴隶的身份以及罗马军队的组成需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罗马社会结构、军事制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罗马的奴隶是不能直接加入罗马军队的。 罗马军队的主力是公民兵,也就是拥有罗马公民权的.............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实行十一抽杀这种残酷的惩罚,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从军事纪律的维持到社会结构的巩固,再到对士兵心理的塑造,都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土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残忍”标签就能完全解释的现象。一、 严酷环境下的纪律刚需:首先要理解罗马军队所处的环境。罗马的军事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的确,罗马人的军事力量强悍,横扫地中海,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横行一时的军事帝国,在文化上,却经历了一场“投降”。话说,当罗马的军团踏入希腊的土地,用钢铁和纪律征服了希腊的城邦时,很多希腊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甚至普通民众,都被掳掠到了罗马。.............
  • 回答
    要对比希腊、马其顿和罗马的军事与秦汉时期的中国军队,并判断是否存在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这不仅仅是装备的简单比较,更涉及到战术、战略、组织、后勤以及国家整体动员能力等诸多因素。总的来说,很难断言一方绝对压制另一方,因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不同的战场环境和历史时期会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很多历史细节和实际操作。我们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现在所谓的“裙子”和古罗马、古希腊、迦太基时期的服装,虽然都有“垂坠感”和“包裹性”,但在具体形制、穿着习惯上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不过,为了回答你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笼统地理解为类似“裙装”的衣物.............
  • 回答
    要解答罗马兵团为何会被阿拉伯帝国军队击败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谁更强”的简单二元论,深入探讨历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罗马兵团的辉煌毋庸置疑,他们的组织、纪律、装备和战术在数百年间定义了古代战争的巅峰。然而,历史的河流从未停止流动,新的力量、新的思想、新的环境总会出现,挑战旧有的秩序。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关于拜占庭(东罗马)军事风格何时不再像传统罗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系列演变和适应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领土变迁以及文化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个转变大致定位在罗马帝国晚期到早期拜占庭时期,尤其是4世纪到7世纪之间。从传统罗马到拜占庭:风.............
  • 回答
    汉军的装备,特别是长戈、长枪,以及环首刀,在面对罗马军团标志性的龟甲阵时,确实能够形成一定的克制,但要说“完克”则显得过于绝对。这种克制更多体现在战术层面和武器的适应性上,而非某种装备本身能轻易瓦解对方的密集阵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战场上的情景。罗马军团的龟甲阵,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坚不可摧的乌龟壳,士.............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人口规模之巨,直至今日仍让人惊叹。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是困难的,因为当时的统计方法与今日大相径庭,且记录保存状况不一。但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罗马帝国最为鼎盛的公元2世纪左右,其总人口可能高达5000万至1亿之间。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数字的差异很大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