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罗马军队的主力会由重装步兵转变为骑兵?

回答
罗马军队的主力从重装步兵转向骑兵,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的“政策转向”。它背后是罗马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深刻演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转变,那一定是“适应”,罗马军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扩张,不得不调整其核心战斗力。

一、 重装步兵时代的辉煌与局限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罗马军队曾经引以为傲的重装步兵时代。从共和国早期到帝国中期,以军团步兵为核心的重装步兵是罗马军事机器的绝对主力。

长矛与盾牌的协同: 罗马军团士兵装备精良,他们手持沉重的标枪(pilum)和短剑(gladius),前排士兵还装备长矛(hasta)。最关键的是那巨大的盾牌(scutum),它不仅是防御的利器,更是进攻的延伸,士兵们能够以盾牌组成坚固的“龟甲阵”(testudo),抵挡箭雨和投石,然后借着盾墙的掩护向前推进,用短剑在敌阵中切割。
严酷的训练与纪律: 罗马士兵是经过魔鬼式训练出来的。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武器和战术,还要培养无与伦比的纪律性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协同性,让罗马军团在战场上能够保持阵型,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即使面对数量占优的敌人,也能凭借严谨的阵列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取胜。
适应战场环境: 罗马军团的战术设计非常适合在地中海沿岸复杂的地形作战,比如平原、丘陵地带。他们的步兵方阵能够有效地应对希腊方阵、凯尔特部落的冲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压制东方骑兵的侧翼包抄。

然而,重装步兵的优势并非没有代价和局限:

1. 速度与机动性不足: 装备齐全的重装步兵行军速度相对较慢,一旦地形不利于步兵展开,或者需要迅速抵达遥远战场时,这种劣势就会暴露。他们难以主动追击溃逃的敌人,也容易在开阔地形上被更灵活的骑兵骚扰和分割。
2. 成本高昂且训练周期长: 训练一名合格的罗马军团士兵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每名士兵的装备都价值不菲,大规模的军团作战需要庞大的人力储备和后勤保障。
3. 战场应对的单调性: 尽管罗马步兵战术精湛,但面对不同风格的敌人,他们的战术变化相对有限。例如,面对草原民族那种狂风骤雨般的骑射攻击,虽然通过盾墙能够抵挡一时,但要取得决定性胜利,往往需要步兵的近身缠斗,这对于骑射部队而言,反而是一种他们擅长避免的局面。

二、 帝国扩张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罗马帝国版图不断扩张,其所面对的敌人和战场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边疆的压力: 帝国北部的蛮族(如日耳曼人、哥特人)以及东部的帕提亚、萨珊波斯等帝国,其军事力量都包含着大量高素质的骑兵。尤其是东方的强敌,他们拥有精锐的重装骑兵(如锁子甲骑兵)和灵活的骑射部队,能够对罗马军团的侧翼和后方造成严重威胁。
地域的多样性: 帝国横跨欧洲、非洲、亚洲,涉及平原、森林、沙漠、山地等多种地形。在那些不适合大规模步兵作战的地形,如开阔的草原、丘陵地带,骑兵的优势更加明显。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罗马人并非冥顽不化。他们非常善于学习和吸纳被征服民族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当他们发现敌人骑兵的强大时,自然会开始思考如何增强自身的骑兵力量。

三、 骑兵力量的兴起与演变

罗马军队对骑兵的重视并非突然,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早期骑兵的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罗马的骑兵(equites)主要由富裕的公民组成,他们更多地扮演侦察、骚扰、追击败兵以及在步兵方阵两翼提供侧翼掩护的角色。他们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通常不如核心的步兵军团。
2. 同盟者骑兵与辅助部队: 随着帝国的发展,罗马开始大量招募和征用来自意大利以外的盟友和被征服地区的士兵,其中就包括了擅长骑术的民族。例如,高卢人、日耳曼人、希腊人、东方人等都有自己传统的骑兵力量。这些骑兵被纳入罗马军队的体系,成为“辅助部队”(auxilia)。他们通常装备不同于罗马步兵的武器,例如长矛、弓箭,甚至在某些地区也出现了类似匈奴的骑射手。
3. 战略价值的凸显: 在对抗那些以骑兵为主力的敌人时,罗马人越来越意识到,仅仅依靠步兵是难以取得彻底胜利的。骑兵的快速反应能力、战场机动性以及对步兵方阵的侧翼冲击能力,使得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罗马指挥官们开始尝试将骑兵与步兵进行更有效的协同,比如利用骑兵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为步兵的推进制造机会,或者派遣骑兵绕袭敌军后方。
4. 对骑兵的投资增加: 随着战略需求的增加,罗马皇帝和将领们开始在骑兵的招募、训练和装备上投入更多资源。他们开始组建专门的骑兵部队,并根据不同作战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骑兵:
轻骑兵(Equites levis): 主要用于侦察、巡逻、骚扰和追击。他们装备弓箭或标枪,行动敏捷。
重装骑兵(Equites cataphractarii/clibanarii): 这是后来兴起的重要力量,他们全身披甲(有时包括马匹),装备长矛或骑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能够直接与敌方步兵或骑兵进行对抗。这种重装骑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东方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队的重装骑兵。
5. 边疆防御体系的重塑: 在帝国边疆地带,尤其是在莱茵河、多瑙河以及东方前线,维持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至关重要。骑兵能够有效地控制广阔的边境区域,快速响应蛮族入侵,并在开阔的地形上与敌人周旋。

四、 罗马军事改革的驱动

到了帝国后期,尤其是3世纪危机之后,罗马的军事改革更是为骑兵的主导地位铺平了道路。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 这些皇帝认识到传统军团的机动性不足,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他们将军队划分为边境守军(limitanei)和野战军(comitatenses)。野战军更加强调机动性,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骑兵单位。君士坦丁更是大力发展了重装骑兵(scholae domesticae),这些部队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帝国军队的核心力量。
步兵的演变: 即使是步兵,其装备和战术也在发生变化。后期的一些步兵部队也开始模仿骑兵的装备,例如使用更轻便的武器,或者在某些战术中采用更灵活的阵型。但这并不能完全弥补骑兵在机动性上的优势。
经济因素的影响: 随着帝国经济的衰退,维持庞大的重装步兵军团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相比之下,虽然重装骑兵也昂贵,但其在某些战场上的效率可能更高。此外,招募来自边疆的骑兵更容易,也更加符合实际的经济考量。

五、 结论:一个综合演进的结果

罗马军队主力由重装步兵转向骑兵,不是一个简单的“替换”关系,而是一个由外部压力、内部需求以及军事技术演进共同驱动的战略重心转移和力量结构的调整。

罗马军队从主动进攻转向更多地考虑防御和边疆稳定: 随着帝国不再像共和国时期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征服,而是更注重维护现有疆土,骑兵在边境巡逻、快速反应和区域控制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战术上的适应性: 面对更强大、更灵活的骑兵对手,罗马人不得不发展自己的骑兵力量,并通过与骑兵的协同来弥补步兵的不足。
军事改革的推动: 从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将骑兵推到了前台,使其成为帝国野战军的核心。

因此,我们可以说,罗马军队的主力之所以会逐渐由重装步兵转变为骑兵,是因为罗马人敏锐地察觉到,在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和军事对手面前,传统的步兵优势正在被削弱,而骑兵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冲击力,才是维持帝国在动荡时代生存和应对复杂威胁的关键。这个过程是罗马军事智慧和适应性的体现,也是一个庞大帝国在历史长河中自我调整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帝国疆域的持续性扩张,非沿海的陆上领土的越发巨大,对于传统的重装军团步兵依赖海运来解决自身机动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另一方面,罗马越来越辽阔的土地和战争时间与公民兵制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频发的边境战争变得不再是能在动员公民兵出战又不影响农耕的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事,而以自耕农为主的公民兵开始普遍性出现接受征召>出征>回来之后面临破产>出卖自己的土地>失去经济来源无力负担下一次征召的装备>丧失参军资格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三世纪危机那场二十几个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绝世大戏,直接橄榄了几乎全部正统罗马战争体系下的老牌军团,随后大量蛮族战士被征召入伍带来的就是罗马军团步兵层面技战术水平的全面拉胯

想必罗马人自己都不能想象从几百年前,高卢人进罗马烧烤晚会之后就被罗马人逐步淘汰的希腊式重步兵方阵,在几百年后蛮兵充斥的罗马军团里因为训练水平底下难以互相配合只能挤成一堆来维持秩序和士气,被迫把这种古早盾矛重步兵方阵捡起来用的离谱场景


与此同时,随着战争科技的进步,军队在一场战斗中需要处理的战斗距离随骑兵体系的日渐成熟而迅速变得和以往以步兵为主的对抗截然不同,骑兵在战场上的巨大机动性优势和冲击力让骑兵稀少的一方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而步兵在这种时候的无力就凸显出来了,你不可能让重装步兵和对面的骑兵比冲击力和机动迂回

更别提罗马这种随着重装步兵的兵源质量剧烈下滑导致战斗力同步拉胯的情况下,选择造价更高但是总体效果更好的骑兵成功上位当主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user avatar
贝利撒留做了如下回答:在与哥特人最初的几场散兵战斗中,我总是会去观察敌军,寻找对方战术中的优点和弱点,以便调整我自己的战术加以应对,尽可能弥补我在数量上的劣势。我发现,我们与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军的罗马常备骑兵和匈人蛮盟都是马弓手,而敌军的骑兵却并不懂得如何骑射。由于哥特骑兵只会使用骑枪和刀剑,而他们的步弓手又总是被部署在重骑兵的背后,因此他们的骑兵只有在白刃战中才能发挥效力,很容易在双方接触之前就在队列中被射倒。另一方面,他们的步弓手因为绝不敢向敌军骑兵前进,因此始终都只能留在后方太过遥远的地方。


而如果是长矛重步兵,便永远不可能对敌军施以致命打击。因为它会导致部队无法采取攻势,只能自始至终地采取守势。

而步兵只有在结阵时才会让骑兵头疼,可结阵时便不能进攻,不能进攻相当于把主动权交给对方,此乃兵家大忌。

当然你会说,步兵团也会有辅助骑兵,但这支辅助骑兵能对抗的了对方的主力骑兵吗?

对抗不了吧。

怎么能对抗的了呢?拥有和对方不相上下的骑兵数量

user avatar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罗马重步兵是古典时代地中海文明世界中的异类,相较希腊系重步兵反而以机动灵活、聚散自如著称,遇上更机动灵活还更有冲击力的重骑兵甚至具装骑兵就抓瞎了

战争事典|罗马军团击败马其顿方阵的狗头山会战

赢得会战的关键点,就在于罗马军团灵活的指挥体系,和步兵中队相比马其顿方阵天然的战术机动性优势,这也是罗马军团战术的一大精髓所在……一位不知名的军事护民官决定了战争的结果,他准确地判断了战场的形势,在弗拉米尼乌斯来得及下令之前,他就带领自己周围的20个步兵中队私自转向左侧。猝不及防的马其顿右翼方阵遭遇了来自左后方的猛击,筋疲力尽、受到惊吓的方阵迅速开始了崩溃。

但是罗马重步兵的抗冲击力其实很一般,面对加厚阵型的枪阵一下子就被冲垮,也就后世面对衣甲不全的日耳曼蛮子才显得阵型坚固

在将方阵的纵深加深了一倍,减少宽度为左翼友军腾出布阵空间,并增强右翼冲击力后,腓力带领32排纵深的加厚方阵从棱线上一涌而下。尚在苦苦攀登的左翼军团,未能承受住这个冲击,立即溃不成军并无法重组。

而重步兵的冲击力也有赖于战象这种大家伙开路,标枪+大盾的组合想冲开枪阵还是不够的

在失去左翼后,弗拉米尼乌斯针锋相对,他发现当面的马其顿左翼方阵,尚未完成自己的布阵就失去了雇佣军的掩护,就以战象为先导,冲击了部署在棱线上的马其顿左翼。马其顿方阵的队形被战象冲垮,随之被各军团步兵中队大肆屠杀,这部分马其顿方阵同样溃散,并逃出了战场。

但是在接触东方的帕提亚人之后,罗马人发现具装骑兵的存在使得自家的重步兵失去了之前的机动灵活的优势

罗马帝国的最强之敌:连蒙古帝国都在学习的帕提亚重骑兵

他们(具装骑兵)一般使用密集队形、以小跑的速度发动冲锋,但也可能是一种假象——诱使敌军将自己的步兵组成密集队形来防御。这样,他们小贵族组成的大量弓骑兵就有用武之地了。

比如说卡莱之战,帕提亚具装骑兵的存在迫使罗马军团只能摆成难以动弹且目标巨大、容易被远程火力大量杀伤的密集阵型,这才是帕提亚弓骑兵得以逞凶的重要原因

卡莱之战,罗马军团为何败于帕提亚骑兵?以前的分析只会兵种斗兽

按照记载一开始苏莱曼不是直接用骑射,而是具装骑兵冲锋,但是他发现罗马人纵深很厚所以放弃了继续进攻。

传说中的帕提亚重装骑兵到底有多可怕?看罗马人的卡莱惨败就知道_克拉苏

铁塔般的帕提亚重装骑兵开始手持长矛向罗马军队正面缓步前进……观察到帕提亚骑兵后,重装步兵当即收缩防御,盾牌连环重叠掩护。苏列那见罗马人并未望风溃逃,立刻下令重装骑兵后撤,已经迅速展开的骑射手当即前进将大方阵包围……罗马中军原本投射部队便不占上风,轻装步兵损失惨重后更无法压制帕提亚人的射击,帕提亚骑射手散开相当大的间距,扬起漫天尘土,竟将数倍于己的罗马人围住,密集的罗马步兵阵列成为绝佳的射击目标,射出的每支箭几乎必定可以命中一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军队的主力从重装步兵转向骑兵,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的“政策转向”。它背后是罗马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深刻演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转变,那一定是“适应”,罗马军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扩张,不得不调整其核心战斗力。一、 重装步兵时代的辉煌.............
  • 回答
    罗马军团之所以普遍装备短剑,而非长柄武器,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非常成熟且务实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冷兵器越长越强”来概括所有情况,尤其是在罗马军团这样高度组织化、训练有素的作战单位中。首先,要理解罗马军团的核心战斗模式。罗马军团并非是像长矛方阵那样以纯粹的冲击力和长度优势来取胜的。.............
  • 回答
    要说马其顿步兵方阵和罗马军团方阵谁优谁劣,那真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史,就像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面刻满了战场的痕迹和历史的讨论。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有自己的软肋,但最终,时间这个最公平的裁判,判了马其顿方阵的“退休”。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 马其顿步兵方阵:密不透风的移动城墙想象一下,一片密.............
  • 回答
    北意大利城邦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军队的较量中屡次获胜,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单方面的武力优势,而是经济实力、政治策略、军事组织、地理环境以及时势造英雄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北意大利城邦能够屡次击败神罗皇帝军队的原因:一、 强大的.............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选择剑盾作为标配武器,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他们对战术、士兵训练、以及战场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这套组合拳般的装备,是罗马人征服世界的重要基石之一。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标配”的含义。罗马军团(Legion)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高度的标准化和纪律性。这意味着每个士兵接受的训练是相.............
  • 回答
    要解答罗马兵团为何会被阿拉伯帝国军队击败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谁更强”的简单二元论,深入探讨历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罗马兵团的辉煌毋庸置疑,他们的组织、纪律、装备和战术在数百年间定义了古代战争的巅峰。然而,历史的河流从未停止流动,新的力量、新的思想、新的环境总会出现,挑战旧有的秩序。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实行十一抽杀这种残酷的惩罚,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从军事纪律的维持到社会结构的巩固,再到对士兵心理的塑造,都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土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残忍”标签就能完全解释的现象。一、 严酷环境下的纪律刚需:首先要理解罗马军队所处的环境。罗马的军事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罗马军团在战场上的身影,无疑是冷兵器时代一支令人胆寒的力量。他们的军纪严明、装备精良、战术灵活,凭借短剑、盾牌和长矛,在无数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许多描绘罗马军团作战的场景中,我们很难看到大量弓箭手身影?这是否意味着罗马在弓箭制造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文.............
  • 回答
    唐军与阿拉伯军队的战争历史确实存在多次交锋,但后世主要记住的是怛罗斯之战(751年)的失败,而非“六次大破”的胜利。这一现象的根源涉及历史记载的差异、地理政治影响、后世史学视角的局限,以及具体战役的影响力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混淆与误解1. “六次大破”的误解 唐与阿.............
  • 回答
    罗马军围攻坚城,动辄数年,甚至旷日持久,最终却未能攻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耳熟能详的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北非的拉锯战,便常常出现围城不下的窘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早的时代,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那段辉煌历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便是他仅用了七个月便攻克了号称.............
  • 回答
    关于拜占庭(东罗马)军事风格何时不再像传统罗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系列演变和适应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领土变迁以及文化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个转变大致定位在罗马帝国晚期到早期拜占庭时期,尤其是4世纪到7世纪之间。从传统罗马到拜占庭:风.............
  • 回答
    罗马/东罗马帝国未将东欧防线推进到并稳定在喀尔巴阡山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尽管喀尔巴阡山脉在地缘战略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最终罗马帝国未能将其作为长期稳定的东欧边境线,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地理与自然屏障的挑战性: 喀尔巴阡山脉.............
  • 回答
    罗马教廷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对中国、俄罗斯和英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分析这三个国家与教廷在这一议题上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廷的立场是如何形成的。一、 中国:复杂的历史遗留与现实挑战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中国与教廷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且极为棘手的矛盾.............
  • 回答
    罗马的王朝,特别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皇帝世袭王朝”,确实显得有些短暂,甚至可以说是频繁更迭。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累积爆发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探究其“短命”的根源,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权力的合法性危机与继承制度的先天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差异,即文化征服与被征服民族的互动方式。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在处理被征服民族时,确实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最终导致了同化程度上的巨大鸿沟。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伟大文明展开聊聊。罗马:强大的帝国,有限的同化罗马人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建造者之一。他们的军事机器所向披.............
  • 回答
    罗马军团以其严谨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闻名于世,而他们的标志性武器——短剑(Gladius)和盾牌(Scutum)——无疑是塑造了罗马军事辉煌的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在罗马灭亡后,进入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沉重的长剑、斧头、战锤以及全副武装的骑士?这其中涉及到军事技术、社会结构、战术思想乃.............
  • 回答
    “罗马号”战列舰的弹药库殉爆,虽然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但并未立即将其送入海底,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战舰沉没的几个关键要素,以及“罗马号”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要明白一艘现代战列舰的设计哲学。它绝非一张薄纸,而是由层层防护包裹的钢铁巨兽。.............
  • 回答
    在古罗马,奴隶制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其复杂性体现在继承子女身份的规定上。尤其是关于奴隶主与奴隶所生子女的身份问题,更是引人深思。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这一核心:为何罗马时期男奴隶主与女奴隶的孩子是奴隶,而女奴隶主与男奴隶的孩子却不是奴隶?这背后其实有着多层原因,既有法律层面的考量,也有当时的社会.............
  • 回答
    卡利古拉的死,对于罗马来说,确实是一次震动,但它并未能撼动已经深入人心的元首制(Principate)这棵大树,而是促使它朝着更巩固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政治体制本身演变的必然性,也有当时罗马社会现实的烙印。首先,我们得明白,卡利古拉的死并非源于对共和制的怀念。他.............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有个小小的误会。普遍认为灭亡的不是“罗马”,而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更熟悉的“拜占庭帝国”,而它灭亡的时间是1453年。而我们通常说的那个“罗马”,比如凯撒、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那个古罗马共和国和后来的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要早得多,差不多是公元476年。所以,如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