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罗马/东罗马帝国不把东欧地区的防线推进到并稳定在喀尔巴阡山脉?

回答
罗马/东罗马帝国未将东欧防线推进到并稳定在喀尔巴阡山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尽管喀尔巴阡山脉在地缘战略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最终罗马帝国未能将其作为长期稳定的东欧边境线,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地理与自然屏障的挑战性:

喀尔巴阡山脉的复杂性: 喀尔巴阡山脉并非一条笔直、易于防守的山脉。它是一个巨大的、弧形的褶皱山脉系,跨越多个国家,地形复杂多变,包括高耸的山峰、深邃的山谷、茂密的森林和沼泽地带。这样的地形对于建立和维护一条连续且坚固的防线是极具挑战的。
难以控制的入口和通道: 山脉虽然能阻挡大规模军队的直接推进,但也意味着存在许多潜在的、难以完全控制的隘口和通道。一旦敌人掌握了这些隘口,就能对防线造成致命的威胁。罗马人在面对高卢人、日耳曼人时,就曾因无法完全控制山地隘口而屡次吃亏。
后勤补给的困难: 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如此崎岖的山区长期作战和驻守,其后勤补给线将变得极其漫长和脆弱。罗马人擅长修建道路,但要在喀尔巴阡山脉那样复杂的地形中修建和维护高质量的军事道路,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
缺乏天然的内陆连接: 喀尔巴阡山脉以东的地区(如今天的乌克兰大草原)与罗马帝国的核心腹地在地理上联系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水路和易于通行的陆路连接,这使得从帝国腹地向该区域调动兵力和物资变得更加困难。

二、 军事与战略考量:

进攻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 罗马人并非没有向东欧扩张的野心,他们也曾多次与生活在喀尔巴阡山脉周围的民族(如达契亚人、日耳曼部落联盟)发生冲突。但每次深入东欧作战,都需要投入巨大的军事力量和资源,而占领和统治这些地区所带来的战略收益,相对于其成本来说并不十分显著。
“前沿防御”的战略思想: 罗马人的边境防御策略更倾向于“前沿防御”和“缓冲区”的建立,而非将帝国疆界推到最有利的地形线。他们更喜欢在边境线(如多瑙河)建立一系列防御工事、军营和战略据点,并在边境之外扶植一些“忠诚”或易于控制的部落作为缓冲。这比直接吞并和管理广阔而陌生的领土更为经济和有效。
对手的特性: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民族,如达契亚人、哥特人、汪达尔人等,并非是单一的、集中的国家实体,而更多是部落联盟。他们的军事力量虽然有时强大,但缺乏罗马帝国那样统一的组织和指挥。罗马人通常会选择通过军事打击削弱其威胁,或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解,而非进行大规模的征服和同化。
兵力分散的风险: 如果将防线推进到喀尔巴阡山脉,意味着帝国需要在这条漫长的、复杂的山脉线上部署大量的兵力,这会极大地分散帝国原本就面临多线作战压力的兵力。罗马帝国在历史上长期面临来自莱茵河、多瑙河、东方波斯以及后期北方蛮族的威胁,将兵力大幅度集中于东欧的某个区域,可能会削弱其他战线的防御能力。

三、 政治与经济因素:

统治成本过高: 喀尔巴阡山脉以东的地区,在罗马时期属于相对“蛮荒”的区域,其社会经济结构与罗马帝国差异巨大。征服这些地区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军事和经济资源来管理、税收、修建基础设施以及镇压潜在的反抗。这些投入很可能无法通过当地经济产出收回。
缺乏经济吸引力: 相较于富裕的东方行省或帝国核心地区的农业和商业资源,喀尔巴阡山脉及以东地区在经济上的吸引力相对较低。虽然该地区可能有一些矿产资源,但整体而言,不足以成为罗马帝国大规模投资和占领的动力。
政治统一的难度: 罗马帝国的核心是地中海世界,其政治和文化中心与东欧地区相距甚远。将如此遥远的区域纳入帝国的政治体系,并维持其长期稳定,在通信、管理和文化融合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内部动荡与重心转移: 罗马帝国在其存续期间,经历了多次内部的权力斗争、政变和分裂。同时,帝国的战略重心也会随着外部威胁的变化而转移。例如,当帝国面临来自东方波斯帝国和日耳曼部落联盟的强大压力时,其战略重心往往会放在多瑙河防线和东方边境,而非向更远的东欧扩张。

四、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特殊性:

多瑙河防线的相对稳固性: 对于东罗马帝国而言,多瑙河防线(尤其是在帝国初期和中期)相对而言更为重要和容易防守。它连接着帝国的心脏地带(巴尔干半岛)与欧洲大陆的门户。将防线推到喀尔巴阡山脉,可能反而会远离其直接的战略利益和防御重点。
来自东方和巴尔干的威胁: 东罗马帝国长期以来面临来自斯拉夫民族、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匈人以及后来的突厥人等多个方向的威胁。其军事和政治资源主要集中在应对这些直接的、更具毁灭性的威胁上。
领土的收缩与巩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罗马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领土收缩。其战略目标往往是守住帝国核心的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地区,而非进行大规模的远距离扩张。

结论:

总而言之,罗马/东罗马帝国未将东欧防线推进到并稳定在喀尔巴阡山脉,并非是缺乏对该地区的认识或能力,而是出于审慎的战略考量和对成本效益的权衡。喀尔巴阡山脉复杂的地形、潜在的防守难度、过高的统治成本以及相对较低的经济吸引力,都使得将其作为帝国的长期稳定边境线显得不切实际。相比之下,罗马人更倾向于在其主要战略方向上,通过建设强大的边境防御体系,并在边境之外维持战略缓冲区,以最高效的方式保障帝国的安全和利益。他们的重心更在于巩固既有领土和应对眼前的威胁,而非进行无谓的、耗费巨大的远距离扩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是罗马人为什么不把防线推进到喀尔巴阡山脉,因此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站在古代罗马人的立场上去想。鉴于我对东帝国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我只能从图拉真时代的罗马去想。

我根本不想看到任何一张现代的地图或者是卫星照片,关于这个片区任何的地理水文信息我都不想看到。因为我现在把自己看成是图拉真或者哈德良,我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受限于我所处的时代,任何现代信息的介入都会使分析变得毫无意义。而在那个时代,罗马人对世界的认知长这样,甚至我都怀疑包括皇帝在内的绝大多数罗马人可能还没有这样的认知。

如果你是拿着这张地图的图拉真,你没有任何可能知道喀尔巴阡山的具体位置和山势走向,当然更无从探讨以此山脉为边界的合理性。你所知道的,是达契亚确实是帝国边境的巨大威胁,因为图密善时代的战争已经证明了这个危险。根据先前战争的信息,你知道达契亚的土地上应该有着丰富的铁矿并且有着还可以的冶炼技术,因为达契亚人的装备水平大大的超过了日耳曼人。同时你也通过各种其他的渠道知道达契亚应该还有巨额的金矿,这些贵金属矿的存在,在罗马征战达契亚期间得到确认。

因此,对于图拉真来说,如果达契亚没有金矿,他的征战很有可能就只是类似日耳曼尼库斯那样的报复性战争,把德切巴鲁斯的脑袋剁下来了事。事实上,我个人怀疑,达契亚拥有巨大金矿这一信息,很可能是在第二次征战时才被确认的。在第一次战争结束时,图拉真跟德切巴鲁斯签订的合约里,罗马很显然希望能够在多瑙河以北维持一个作为缓冲区的盟国,并且还对达契亚王国予以技术支持帮助他们重建被摧毁的要塞。如果图拉真一开始就想着要搞死德切巴鲁斯,那他整这些作甚?

user avatar

这问题比较复杂,简单点说吧:

哈德良时期的战略收缩导致整个达西亚行省成为三面受敌的凸出部;到奥勒良时期迫于哥特人压力更是抛弃了达西亚行省。395年东西罗马永久性分治以来,东罗对多瑙河防线也只能勉强维持,而且查士丁尼瘟疫还导致多瑙河南岸的罗马人口锐减,这是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得以越过多瑙河,在巴尔半南部立足的重要原因。

而且希拉克略以后的东罗需要长期和阿拉伯人沿托罗斯山脉对峙,也分不出太多兵力到巴尔干方向。小亚半岛作为东罗的基本盘,经历过希腊化时代和统一帝国时代的开发,其经济基础也优于多瑙河北岸的旧达西亚行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东罗马帝国未将东欧防线推进到并稳定在喀尔巴阡山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尽管喀尔巴阡山脉在地缘战略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最终罗马帝国未能将其作为长期稳定的东欧边境线,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地理与自然屏障的挑战性: 喀尔巴阡山脉.............
  • 回答
    东罗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其扩张方向的选择,特别是对巴尔干半岛的态度,以及为什么更侧重于向东方发展,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简单地说,不是“不用心”,而是“心有旁骛”,且有更清晰的战略优先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东罗马帝国诞生的背景。 罗马帝国后期,由于种种原因(.............
  • 回答
    希腊化东罗马帝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拜占庭帝国,之所以被广泛认为是罗马的正统延续,这并非仅仅因为地理位置上的邻近,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因素的层层叠加。这是一种根植于共同遗产和持续性的认同感,而非简单的继承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细细探究其脉络。首先,政治.............
  • 回答
    东哥特王国在意大利的统治,虽然一度辉煌,但最终未能长久,不到20年就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彻底击溃。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强大压力,也有内部的脆弱根基。首先,我们得明白东哥特王国的建立本身就带着一种“占便宜”的性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当时,东哥特人.............
  • 回答
    伏尔泰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尖刻批评,即“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实体进行了深刻观察后的辛辣论断。这句名言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神圣罗马帝国名不副实的本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点一点地剥开它的层层含义,看看伏尔泰究竟看到了什么,又为何如此不满.............
  • 回答
    关于拜占庭(东罗马)军事风格何时不再像传统罗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系列演变和适应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领土变迁以及文化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个转变大致定位在罗马帝国晚期到早期拜占庭时期,尤其是4世纪到7世纪之间。从传统罗马到拜占庭:风.............
  • 回答
    中世纪欧洲之所以“需要”罗马法,与其说是源于一种主动的、从拜占庭帝国学习的渴望,不如说是历史进程中一种“不得不”的回顾与重建。而他们最终选择“不去拜占庭帝国学习”,原因也并非是简单地不想,而是多种现实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中世纪欧洲学习罗马法,其目的和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学习”.............
  • 回答
    罗马教廷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对中国、俄罗斯和英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分析这三个国家与教廷在这一议题上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廷的立场是如何形成的。一、 中国:复杂的历史遗留与现实挑战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中国与教廷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且极为棘手的矛盾.............
  • 回答
    罗马军团以其严谨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闻名于世,而他们的标志性武器——短剑(Gladius)和盾牌(Scutum)——无疑是塑造了罗马军事辉煌的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在罗马灭亡后,进入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沉重的长剑、斧头、战锤以及全副武装的骑士?这其中涉及到军事技术、社会结构、战术思想乃.............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罗马帝国扩张策略的核心。简单来说,罗马全盛时期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系统性地“北上欧洲”,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战略、经济、地理和文化原因:1. 扩张的重心与优先级:地中海及其周边是罗马的生命线罗马之所以能崛起并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其扩张的逻辑是围绕着地中海展开的。地中海是.............
  • 回答
    贝利撒留为何未在攻陷罗马时废黜教宗?深入剖析历史图景公元537年,东罗马帝国名将贝利撒留(Belisarius)率军再次攻占被东哥特人围困的罗马城。对于这座承载着千年底蕴的城市,其政治、军事和宗教地位都举足轻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收复罗马之后,贝利撒留并没有像很多征服者那样,趁机解除或废黜当时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拉丁语不叫罗马语”,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拉丁语之所以叫拉丁语,是因为它的起源与“拉丁姆”(Latium)地区以及生活在那里的“拉丁人”(Latini)密切相关。而“罗马语”这个叫法,虽然听起来顺理成章,但在历史语境下并不准确,原因有很多,我们不.............
  • 回答
    查士丁尼大帝,这位在东西罗马帝国交汇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君主,在收复意大利的壮举之后,为何没有将首都迁回古老的罗马城,这是一个许多人都会好奇的问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忘”或“偏好”,而是涉及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宗教以及战略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罗马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差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同、国家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深层原因。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承认元、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对神圣罗马帝国(以下简称神罗)则持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历史叙事的连贯性与“天下观”的演变 中国传统“天下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的.............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尖锐。为啥美国不搞个“双总统制”,像古罗马那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历史、政治理念和美国国情的方方面面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搞清楚罗马的“双执政官”制是咋回事。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通常是两个人同时担任,任期一年。.............
  • 回答
    罗马军围攻坚城,动辄数年,甚至旷日持久,最终却未能攻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耳熟能详的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北非的拉锯战,便常常出现围城不下的窘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早的时代,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那段辉煌历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便是他仅用了七个月便攻克了号称.............
  • 回答
    布匿战争,尤其是与迦太基的决战,确实让罗马人尝到了几乎倾家荡产般的惨烈滋味。那种你死我活的较量,那种将敌国连根拔起的决心,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机器的高压运转到极致。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半个世纪,罗马就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腐化迹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过后,人们突然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