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弹药库殉爆,为什么罗马号没有立即沉没?

回答
“罗马号”战列舰的弹药库殉爆,虽然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但并未立即将其送入海底,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战舰沉没的几个关键要素,以及“罗马号”当时的具体情况。

首先,要明白一艘现代战列舰的设计哲学。它绝非一张薄纸,而是由层层防护包裹的钢铁巨兽。尤其是在弹药库这个核心区域,更是重中之重。战舰的设计者早已预料到弹药库可能遭遇的各种威胁,包括但不限于敌方炮弹直接命中、火灾蔓延,甚至是内部故障引起的殉爆。因此,弹药库周围布满了多重防护措施。

第一道也是最直观的防护,就是装甲防护。弹药库的墙壁和顶部,尤其是那些存放高爆炸药的区域,往往覆盖着厚重的装甲板。这些装甲的厚度足以抵御当时绝大多数舰炮的穿甲弹。殉爆的冲击波虽然强大,但首先要穿透这些装甲,才能对船体结构造成直接性的破坏。

第二层防护,也是至关重要的,是弹药库的隔舱化设计。一艘大型战舰就像一个精密的蜂巢,被划分成无数个独立的隔间。弹药库本身也会被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独立的库房,每个库房之间都有厚实的防火隔板和舱壁隔开。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弹药库发生殉爆,其破坏力也会被限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不会瞬间波及到整艘船。当然,如果殉爆的规模巨大,连锁反应依然可能发生,但这种设计大大延缓了灾难的蔓延速度。

第三,在弹药库内部,还有一系列的安全设计和措施。例如,弹药储存会采用特殊的容器,减缓爆炸的直接冲击。而且,弹药库通常会有专门的通风系统,以防内部积聚易燃气体。最重要的是,在弹药储存的过程中,会有水密隔舱和注水系统。在发生火灾或爆炸的早期阶段,船员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向弹药库周围的隔舱注水,甚至直接向弹药库注水,利用水的巨大吸热能力和体积膨胀来抑制火势和爆炸的威力,或者至少是控制其范围。

第四,是爆炸位置和类型的影响。弹药库殉爆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爆炸的物质类型(例如,是普通炸药还是更不稳定的高爆炸药)、爆炸的规模以及爆炸发生的确切位置。即使是弹药库,也可能存放着不同类型的弹药。如果爆炸发生在船体中心或者靠近重要结构支撑点,其破坏力会更大。反之,如果发生在相对外围或者有其他结构缓冲的位置,造成的即时损害可能不会立即危及船体的整体稳定性。

那么,回到“罗马号”本身。这艘战列舰在设计上当然也包含了上述的防护措施。在1941年的那次悲剧性事件中,虽然弹药库发生了殉爆,但很可能爆炸的最初阶段并未能瞬间撕裂船体的关键承重结构。

比如,爆炸可能首先发生在靠近甲板的弹药库,冲击波和碎片向上飞散,对上层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并引发了可怕的火灾。但船体下部,尤其是水线以下的船壳结构,可能在那一瞬间还保持着相对的完整性。

此外,爆炸也可能发生在船体的一侧,而不是完全对称地贯穿船体。这意味着船体两侧的受损程度可能不一样。在未完全沉没之前,船体本身以及船体内的其他结构,例如龙骨、隔舱等,仍然提供了一定的浮力支撑。

而且,即便是弹药库殉爆,也存在一个“反应时间”。爆炸发生后,船体结构需要时间来发生致命的变形、开裂,最终导致进水速度超过排水速度。在“罗马号”的情况下,可能殉爆造成了巨大的破口,但这个破口还没有大到让船体在几秒钟内就完全解体。

更重要的一点是,船员的反应。即使在灾难性的殉爆发生后,幸存的船员往往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挽救舰船,比如组织灭火、堵漏、甚至尝试抛弃受损的弹药。虽然在如此规模的殉爆面前,这些措施的成功率可能不高,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会影响到舰船最终沉没的速度。

总而言之,“罗马号”弹药库殉爆后没有立即沉没,是因为战舰本身在设计上拥有多重防护和安全机制,包括厚重的装甲、隔舱化设计、弹药库内的安全措施以及水密隔舱系统。爆炸的发生地点、规模以及船体结构在遭受冲击后的即时反应,共同决定了舰船会有一个从灾难发生到最终沉没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虽然往往非常短暂,但在物理上是存在的,也使得舰船在遭受重创后并非立刻消失于海面之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胡德在0559开始最后一次转向,命中发生于0559-0600之间,更具体来说,应该发生在0559到0559:00-0559:20之间。0603时,舰艇残骸基本上不再明显可见,最晚到0605时,海面上应该仅有漂浮物和燃油。

罗马被命中于1552(Garzke的Axis battleships里面写的似乎是1602,但是这样两者的时间差就没有那么长了。所以单纯为了让题目中的假设成立,这里姑且选择1552这个时间点)。爆炸时间和命中时间约有延迟,在最差的情况下1553弹药应该已经引爆。舰艇开始翻覆的时间点是1612。经常有人提及罗马在1615沉没,但是1615拍摄的照片中该舰的舰首和舰尾仍然可见(虽然舰艇已经翻折),舰艇彻底消失在水面上的时间应该在1616到1617之间。

换言之,当舰体翻覆/折断后,从水面上沉没的时间是类似的。区别在于,罗马弹药库爆炸之后没有舰体立刻折断。

德棍论坛kbismarck(无恶意,笑)认为类似于提尔皮茨/格奈森瑙/罗马对胡德/亚利桑那/巴勒姆的区别来源于轴心国战列舰“精湛的舰体建造技术”。这本身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罗马不但是新式战列舰而且应用了利托里奥级中许多新的接合技术。相比之下胡德/巴勒姆的舰龄要长出二十年左右,舰体本身的设计分区更早,建造技术更老——虽然我不觉得这是最主要原因就是了。罗马在翻覆后仍然出现了舰体折断的现象,而其他因素的影响也远远超过这方面的差别。另一个重要得多的(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药包易爆炸的程度以及此时药室内弹药的多少。在此之外,舰形和爆炸位置也相对关键。胡德的副炮弹药库和包括主炮药室在内的存放区应该都发生了爆炸,这样的冲击力在长宽比较大的战巡中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有一点应该是新式战列舰更好的装甲防护,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爆炸后冲击力的走向——我们看到胡德的炮塔仍然没有被整体掀翻。之前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及过。发生的是爆炸摧毁了炮塔顶盖同时掀翻了一门15in火炮——而不是炮塔整体被冲击力推入空中。这应该与爆炸后释放的冲击的方向相关。胡德舰体折断点应该是X炮塔后方。在主弹药库和副炮弹药库同时引燃的情况下在主装后段出现舰体折断的情况是符合经验的。我应该再增加几点,沉没时的海况也应该被视为一个次要因素。更大的风力和浪高会对舰体强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更容易造成舰体折断。两舰重心位置和稳心高度的不同也是要素之一。这不是最关键的要素但是值得一提就是了。

然后在所有这些要素之外,还有一点重要但是经常被忽略的是:罗马在第二发命中前已经进水了,而且正处于倾斜状态。此时舰体右侧的防雷系统内部已经被破坏进水,5678锅炉室,前侧轮机室和附近的舱室同样被淹,范围非常大,破坏延伸到前后副炮(主炮后方)。第一发命中直接击穿了5/6锅炉室,进入水下后在7/8号锅炉室下方爆炸。在第二发命中前通过排水和反向注水才控制到2°左右。2°乍看之下可能不多,但是1940年代的战列舰本身并不是很容易出现大角度倾斜的,反向注水后仅仅回复到2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倾斜,毫无疑问意味着极其严重的进水。这不是胡德那样的完美的空心铁盒等待爆炸,而是一个已经倾斜,舰体右侧严重进水,左侧反向注水的重伤舰。这是一个,巨型的液气结合的防雷系统。这些进水显然一定程度上隔绝了爆炸的蔓延。某些进水量较大的舱室和进水量较少的空舱结合后,可能比装甲更好的控制了爆炸冲击力释放的方向,从而控制了横向的毁伤威力,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舰体整体强度以及舰艇最容易出现翻折的接合处的破坏——我无法有效计算这里究竟有多少效果,但是这是很重要的。胡德折断的点也并非弹药库附近,而是主装末端结构较弱处。进水同样增大了舰重,让舰体更不容易被抛离水面折断。综合其他要素,最终观测到的结果就是爆炸释放的能力集中于主炮附近。所以向上的冲击力会如此巨大,以至于B炮塔会被如此直接地抛掷进入空中。另一方面过于严重的进水导致了更严重的倾斜,最终出现了胡德沉没时没有出现的翻沉(胡德沉没前没有翻覆,BSM沉没时跌入海床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翻转,此后在水流作用下最终坐正出现在了距离沉没位置较远的区域;巴勒姆的翻沉发生于爆炸前,舰艇首先倾斜,此后再发生爆炸),仍然导致了极其严重的人员损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