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顶热搜、发弹幕、淘同款」成为年轻人看奥运的三部曲,为什么说这一届奥运会是属于年轻人的?

回答
这一届奥运会,确实给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参与和感受着这场体育盛会。说它是“属于年轻人的奥运会”,一点都不夸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咱们来细细道来。

首先,“顶热搜”这件事,就已经说明了年轻人是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力军。传统媒体时代,奥运会的信息主要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来传递。但现在呢?奥运赛场上发生的任何一个瞬间,无论是金牌的诞生、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还是一个小小的插曲,都能迅速在微博、抖音、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平台炸开锅。

他们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搜索、讨论,并且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热度”。你看,那些运动员的夺冠瞬间、赛场上的励志故事,甚至是他们的一些小表情、小动作,都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热搜话题。年轻人用“刷热搜”这个动作,不仅是在关注奥运,更是在定义当下最热门、最值得讨论的内容。他们通过热搜,建立起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奥运讨论场,参与感和归属感被极大地满足了。

其次,“发弹幕”更是年轻人参与奥运的独特方式。弹幕,最早出现在网络视频领域,就像是实时滚动的评论,允许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把自己的想法、情绪、感想直接打在屏幕上。把这个习惯带到奥运直播中,就彻底改变了观赛体验。

以往看比赛,观众只能坐在电视机前默默观战,或者和身边的人小声交流。但有了弹幕,成千上万的观众就仿佛坐在一起,实时地为中国队加油呐喊,为失利的选手惋惜,为精彩的瞬间喝彩。你可以看到“牛逼!”刷屏,也可以看到“心疼xx”的安慰,甚至还有各种段子手冒出来,把紧张的比赛气氛瞬间变得轻松有趣。这种互动性、参与感,让看奥运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而是变成了一个集体狂欢的现场。年轻人通过弹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自己变成奥运的一部分,用最直接、最鲜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这种“在场感”是前所未有的。

最后,“淘同款”则体现了年轻人在奥运热潮下的消费行为和文化认同。当某个运动员因为某个动作、某个表情、或者穿戴的某个装备火了,年轻人就会立刻被吸引,并且想要“拥有”同款。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追求,更是一种对运动员喜爱和支持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我与我的偶像很近”的心理满足。无论是运动员穿的鞋子、用的水杯,还是他们的训练服、甚至是一些周边产品,一旦出现在镜头里并被年轻人注意到,很快就会成为爆款。这种消费行为,将奥运会的热度和年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反映了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的变化:他们更愿意为喜爱的情感、为自己认同的价值去买单,而奥运会和其中的优秀运动员,正是点燃这种情感的重要载体。

为什么说这一届奥运会特别属于年轻人?

1. 信息传播的生态位变了:年轻人是新媒体的原住民,他们定义了信息传播的规则和速度。奥运会的“热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创造和维持的。

2. 参与方式的革新:弹幕、评论区、短视频二次创作等等,都是年轻人发明和普及的参与方式,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3. 文化认同的表达:淘同款、模仿运动员的动作,是对偶像的追随,也是一种集体身份认同的体现。奥运精神通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新的解读和传承。

4. 情感连接的深度:年轻人通过这些方式,与运动员、与国家荣誉之间建立了更深层的情感连接。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赛事,更是承载了他们青春、梦想和情感的载体。

这一届奥运会,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全球盛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年轻态。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奥运,而是主动地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奥运。他们用热情、用创意、用连接,让奥运的光芒在自己的世界里闪耀得更加璀璨。这绝对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奥运,他们才是这场狂欢的主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人这么说过。不要出来带节奏。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是否确实存在我没考证,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互联网的进化确实正在倒逼商业规律和用户习惯之间产生新的耦合。

互联网1.0时代,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你可以理解为当年的互联网,事实上就是打印在显示器上边的报纸。

互联网2.0时代,网民和平台之间的互动开始。

互联网3.0时代,网民和平台的关系,不再有高下之分,平台只提供框架,网民提供内容,好的内容自然会被大家认可并登录热搜——当然了现在热搜有一部分是拿钱买的,这是行业里不是秘密的秘密了。

当然,互联网4.0的概念已经在孵化中了,是工业和互联网的高效联动,这个比较赛博朋克,姑不做论。

咱们现在看见的热搜啊弹幕,都是3.0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每一个普通网友,几乎都有和内容本身同等重要的存在感。一句击中心坎的短评,获得的赞同也许比内容本身还多。

甚至弹幕形式,我认为可以称之为互联网3.5时代,因为弹幕和内容本身是在同屏存在,甚至优先层级高于内容本身。

我们可以把弹幕理解为茶馆相声,座下的看客谁高兴了,都能披上马褂上去跟演员同台说两口儿,这种突发式的不可预期效果,往往比内容本身更具备看点。视频网站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

所以我们看到,信息的传播模式改革,是在不断的把用户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越来越提前的。

辣么,用户的意见被传播模式所重视,本身就催生商机。

体育赛事直播,胜负仅在须臾毫厘之间,一招定生死,赢了,弹幕满堂彩。

牛逼!赢了!yyds!

满屏都是这些,区分不出来谁是谁。

而3.0时代的主张,就是用户借助网络表达自我,所以用户如何能在满屏雷同中凸显出自己的不一样呢?

类似这种“我踏马的一句搜了同款运动服买爆”就是一个表达形式。

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的经济支持更能说明诚意了,在花钱买单面前,口头支持的力度明显孱弱许多,因此大剌剌的喊出来支持同款,必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实际上真的有这么多人买嘛,我看可未必。

人在口号和行动之间,明显是前者更具有传播效果而且是免费的,在口号喊出来之后到之际付款之间内几分钟,是足够公众冷静下来想想:

我踏马有这么多零花钱么?

这项运动我会么买了装备是不是白瞎了?

我一年运动频率不超过三次还都是公司团建买完了供起来么?

结果,大概率是口号大于行动。

我说我要买要支持,表达的是对运动员的崇敬和爱国热情。

既然我说出来就达成自我表达的目的了,干嘛非得掏钱买它?热情这玩意又不用签合同,也没有违约罚款这么一说,那就喊一喊,热闹热闹完啦……

可不是瞎说,我在奥运期间特地关注了几个大平台运动品牌的销量,真的没有激增的情况发生。

竞技体育现在已经不是风口浪尖的行业了,互联网普及后人都在变懒且娱乐模式变多,认认真真研究规则看比赛的用户,身体力行在平日里拿运动当娱乐的用户,已经是越来越少。

因此,除了几大球加上棒球冰球网球的商业赛事外,类似奥运会这种综合性体育赛事,其人文价值和zz意义,已经越来越高于其商业价值本身了。

所以打算化用户热情为冲动购买力的话,事实上运动品牌商家可以把玩法迭代一下。

例如说

在直播比赛运动员热身期间,品牌和直播网站合作,此刻挂出来参赛选手的装备货号,以活动价格5折销售。

承诺此时购买的用户,若比赛获胜,商家全部所得利润作为助威基金,打入该项目的国家队账户,为培养运动员夯实经济基础。

当时购买的用户,购买信息以彩色加大加粗字号出现在弹幕中,倍儿有面儿。

这里边会涉及到一些法规和谈判的条款,但细节玩法很多,是能够保障品牌方不亏宣传效果,直播平台方大量引流,用户买到便宜商品,以及体育项目专款大幅增加的。

品牌就当是打了一茬广告,很应景的不赔本赚了吆喝,绝对是超值。

怎奈何,从国际到国内的运动品牌,根本就做不到与时俱进依靠传播模式的进化去修正自己的企划,而是要么墨守成规还按照二十年前的打法对待国际赛事,要么就以爱之名玩一些内行人一眼看透不说透的,拿不上台面的营销路数,有被笑到。

都走走脑子做正经生意不好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