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罗马人没能同化被征服民族?阿拉伯却做到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差异,即文化征服与被征服民族的互动方式。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在处理被征服民族时,确实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最终导致了同化程度上的巨大鸿沟。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伟大文明展开聊聊。

罗马:强大的帝国,有限的同化

罗马人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建造者之一。他们的军事机器所向披靡,将版图扩张到了欧洲、北非和中东的广袤区域。但要说“同化”,罗马的例子就显得有些复杂,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整合”而非彻底的“同化”。

文化输出的策略: 罗马人非常善于输出他们自身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拉丁语)、法律、建筑、城市规划和行政管理体系。他们会在被征服的地区建立罗马式的城市,修建道路、水道,引入罗马的法律制度。拉丁语成为了帝国官僚体系和上层社会的语言,许多被征服民族的精英也乐于学习拉丁语,以便在帝国体系中获得晋升。
“公民权”作为磁石: 罗马的“公民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吸引力。最初,只有罗马本土的居民拥有公民权,但随着帝国的发展,越来越多被征服的自由民获得了公民权。公民权意味着法律保护、政治参与(有限的)和经济机会。这种“被罗马化的好处”是相当实在的。
地方自主性的保留: 然而,罗马人并没有强制要求被征服民族放弃他们的语言、宗教或大部分地方习俗。只要这些习俗不威胁到罗马统治的权威,罗马人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他们原有的语言、神祇(当然,他们也会被“罗马化”,比如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的融合),以及一些地方性的行政管理方式。
宗教的“有限”融合: 罗马人对宗教的态度相对宽容,直到基督教兴起。在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他们允许被征服民族保留自己的信仰,甚至会将一些地方神祇纳入罗马的万神殿,给他们冠上罗马神祇的名字。但这种融合更多是表面上的,内在的信仰体系并未被完全取代。
同化速度的差异: 罗马的同化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在不同地区效果也大相径庭。在西欧,特别是高卢、不列颠南部等地,罗马化程度相对较高,拉丁语的影响也更深远,为后来罗曼语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希腊、埃及、叙利亚等地区,当地古老的文明和语言本身就非常发达且具有韧性,罗马文化更多是在其之上进行叠加,而非完全渗透。
帝国后期的问题: 随着帝国的分裂和衰落,罗马文化的传播和维系也遇到了挑战。蛮族入侵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冲击,也对罗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

阿拉伯:信仰的纽带,语言的传播

与罗马人相比,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同化”手段和效果则显得更为彻底和广泛。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伊斯兰教的力量: 这是阿拉伯扩张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也是其同化策略的基石。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还是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和法律体系。当阿拉伯人征服一个地区时,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武力,更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阿拉伯语作为通用语: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语迅速成为帝国官方语言和宗教语言。阿拉伯语因其与《古兰经》的紧密联系,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与拉丁语相比,阿拉伯语的传播和普及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尤其是在宗教仪式、学术研究和日常交流中。它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语言,而是渗透到了社会各个层面。
宗教皈依的动力: 虽然阿拉伯人通常不像早期基督教那样强制要求被征服者改宗,但改宗伊斯兰教带来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优势。穆斯林无需缴纳人头税(jizya),在法律和商业上享有更多特权。这种实际利益驱使大量被征服民族(如波斯人、科普特人、叙利亚人等)在几代人的时间内逐渐皈依伊斯兰教。
知识与文化的融合: 阿拉伯帝国并非简单地将自身文化强加给被征服者,而是积极吸纳和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精华。他们在征服了波斯、拜占庭帝国后,大量吸收了波斯人的行政管理经验、拜占庭的艺术和建筑风格,以及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知识。这种融合使得阿拉伯文化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相对高度的一致性: 相比罗马帝国庞大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阿拉伯帝国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了一种相对更为一致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这种一致性使得被征服民族更容易找到共同点,并融入其中。
“文明圈”的形成: 最终,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成为了连接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边境广大地区的一个强大文化纽带。虽然各地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和语言,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语的强大辐射力,使得这些地区在文化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伊斯兰文明圈”。

总结一下关键的差异点:

1. 核心驱动力: 罗马靠的是政治、法律和军事的整合,阿拉伯靠的是伊斯兰教作为宗教、法律和文化的核心。
2. 语言的渗透力: 拉丁语更多是精英和官僚的语言,而阿拉伯语则与宗教和文化传播深度绑定,渗透性更强。
3. 宗教的影响: 罗马对地方宗教的宽容度相对较高,而伊斯兰教的出现,既带来了新的信仰,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其影响力远超罗马的传统信仰。
4. 同化的深度: 罗马更多是“整合”,被征服者保留了较多的地方文化特性;阿拉伯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与“转化”,尤其是在宗教和语言层面。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罗马人也并非完全没有同化能力,阿拉伯人的同化也并非没有遇到阻力。但从历史的宏观来看,阿拉伯人在借助伊斯兰教的力量,建立起一个以共同信仰和语言为基础的强大文化共同体方面,其“同化”的成效和深度,确实比罗马人更为显著。这使得我们今天依然能看到一个极其广泛和具有活力的“伊斯兰世界”,而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其语言和文化遗产虽然深远,但已然是另一个故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归根结底一句话——因为伊斯|兰教的存在。

伊斯|兰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是一个“普世的新民族宗教”。什么意思呢?伊斯|兰教的扩张,甚至能取代原有各地的民族认同,信徒形成一个“新民族”,即“大地的代行者”或我们称之为“乌理玛民族”。这是普通的宗教做不到的。

我把宗教分为三种:普世宗教,民族宗教,普世的新民族宗教。

  • 普世宗教

如基督教,佛教。他们的特点是面向所有民族传教,但是其宗教认同感<民族认同感。

十字军进入中东的时候,一开始中东基督徒(如马龙派)蜂拥而出拥护教友,但很快情况就转变了,开始反感十字军西方诸侯的统治;东罗马帝国把东正教带给保加利亚人,结果保加利亚人想的是自己打进君士坦丁堡当皇帝。这种宗教认同是干不过民族认同的。(三十年战争时德国的情况正是其没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导致的)。

儒家(有人称之为儒教)也可以算半个,然而“信仰儒家”的北族的脑子里是打进中国当中国皇帝,而不是自愿当汉人,也是完全一样的道理。盖因“普世宗教”并没有“民族同化”之效用。

  • 民族宗教:

犹太教,印度教,这一类宗教是“本民族信的宗教”。有助于本民族形成更紧密的共同体,但是没有扩张性。宗教相当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 普世的新民族宗教

伊斯|兰教,独此一家。伊斯|兰教不仅仅是宗教,而且是扩张性极强的新民族的载体。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我国某族就知道了——信了此教的人,精神祖先就是阿拉伯人,精神故乡就是麦加,完全无所谓他的真实祖先是谁,毫无顾忌地忘祖悖宗。

伊斯|兰教到底厉害在哪儿呢?换个问法,为何穆|斯林“无法同化”?——因为他们形成了新的民族;如何做到“形成新的民族”?——因为伊斯兰教把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通过宗教的方式绑定在了教义之中

说到民族习惯,伊斯|兰教可谓真正的“深入基层”“管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女人在经期如何践行信仰,到指导丈夫如何打老婆;从如何做饭,如何画画,到大小便完怎么擦(关于大小便的问题圣训里就有几千字)。可以说,一旦信了伊斯|兰教,生活中的一切细节全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真正的做到我国某些人向往的“深入基层”“管天管地”。

单纯的普世宗教的宗教共同体从来无法长时间维持共同体稳定存在,而“民族宗教”又让宗教难以被外族接受。伊斯|兰教的厉害之处是这个宗教把阿拉伯人的民族传统作为“普世宗教”的一部分推销了出去。这意味着其信徒只要是虔诚的教友,都必须接受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假如外族入侵者兼教友(比如突厥人)征服了阿拉伯人,他们当然会保持原有的突厥民族认同。但一旦外族在混战中垮台,那么这个民族不需要自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是穆斯林,他们就会在此后的时间中自动被阿拉伯人同化。

对比汉人和儒家(教),除非“刺刀顶在喉咙”上逼着五胡改变民族认同,否则光凭着“给他们传播汉传佛教/道教/或儒家思想”无法完成同化。满人和汉人的信仰与意识形态相似,但至今没有丝毫同化的影子就是明证。从“同化”的能力来看,阿拉伯人远胜于汉人。至今为止,蒙古人或者其他其他异教徒,凡是进入阿拉伯世界都被完全同化了。而汉人就不行。教徒即民族,民族即教徒确保了阿拉伯人对外族的同化,也保证了本民族“浅信徒”甚至“无神论者”对本民族的维护能转化成对宗教的维护。

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前穆黑队伍里很多人所宣称的“反宗教不反民族”,一方面是某种类似政治正确的保护伞,一方面恐怕也是有点一厢情愿的。君不见,多少不信教的回|族,在谈到伊斯|兰教和伊斯|兰生活方式时,依然是一副拼死维护的样子(即使他们压根没看过《古|兰经》)?多少明明祖上是汉人的回|族,要孜孜不倦地寻找自己其实根本不存在的“阿拉伯血统”,在检测不出“阿拉伯基因”后愤怒地指责基因公司?教族捆绑不是某些人有意为之,而是此宗教天性使然,就算有开明自由的某族人士想脱离此族此教,也会受到族内教内的各种干扰和反对,以及新共同体的“他是不是塔基亚?”的疑问。没办法,要怪就怪老祖宗穆罕|默德吧。

冷战之后,意识形态已经渐渐不重要了,因为大家的意识形态都在趋同;国界也不重要了,因为全球化了,国家的边界在模糊;只有民族,只有建构在语言,文化,血缘这些硬性边界上的“民族认同”,才能实实在在地形成共同体,让同一民族的人抱团捍卫利益。

然而,西方人选择将异族引入民主制度,而放弃“白人民族主义”的构建,我国则因为一些不可说的原因,也放弃了民族主义(别跟我提中华民族民族主义zhihu.com/question/3160)。仅仅靠着东欧,南亚,日本等民族国家,是顶不住伊斯|兰教的扩张的。要知道伊斯|兰教不只是一个充满侵略和扩张的宗教,更是能把皈依者糅合成新民族——“大地的代行者”的全球最强大的民族主义。

穆罕默德当年建立麦地那公社,称这是一个信徒的共同体,把这称之为“乌理玛”。我们也可以把全球所有穆斯林看作“乌理玛民族”,穆|斯林的乌理玛民族正是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性最强,最危险的民族主义。

别人拿起了武器,穿上了盔甲,我们自己却流行袒胸露乳,“天下XX是一家”,反过头来把本民族的民族主义批判一番。那等穆|斯林到来之时,就顺从地做割礼披黑袍吧!

不自救者,无人能救。

user avatar

因为古罗马即便进入帝国时代依然部分保留了城邦制度。古罗马帝国的名称其实还是“元老院与罗马公民”。古罗马帝国其实是一个帝国规模的城邦,除了罗马城其余地方都是殖民地而已。也就是说古罗马人根本不会思考去同化蛮族,相反只承认“罗马城户口”这个概念,有了罗马城户口就是罗马人。


古罗马帝国前中期也正是靠“拿了罗马城户口就是上等人”这个规则建立了一套激励体系,让周边蛮族看到了一条为罗马建功立业就可以飞黄腾达的道路,所以为古罗马提供了巨大的利益。由于选拔本来就是要淘汰很多人的,因此进入罗马城的蛮族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文化上也落後,进入罗马城也会很快被同化。古罗马因此不会思考同化问题,因为他们内心里罗马城才是正经的国土。反而是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安扥尼努斯敕令,让罗马公民权赋予全体罗马人民。这摧毁了激励机制,这也标志着罗马帝国由盛转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差异,即文化征服与被征服民族的互动方式。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在处理被征服民族时,确实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最终导致了同化程度上的巨大鸿沟。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伟大文明展开聊聊。罗马:强大的帝国,有限的同化罗马人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建造者之一。他们的军事机器所向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希腊人留存下来,罗马人没了”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留存下来”和“没了”是什么意思。 “希腊人留存下来”:这通常指的是希腊文化、语言、民族认同感以及其后裔.............
  • 回答
    罗马最终未能完全征服日耳曼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失败,而是罗马帝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面对日耳曼部族顽强的抵抗、自身内部的衰落以及地理和战略上的挑战所产生的长期效应。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罗马未能征服日耳曼人的原因:一、 日耳曼部族的顽强抵抗与多样的文化: 军事上.............
  • 回答
    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古罗马,需要我们跳出线性发展的思维,深入理解罗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工业革命所需的那些关键催化剂在罗马是否存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历史机遇、社会结构和技术路径的复杂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是什么。它不是一次孤立的技术发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罗马如何未能“拉丁化”希腊,反而最终让帝国东部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占庭)深深地印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这其中的逻辑,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征服者被征服者文化反噬”就能完全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马对希腊的征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理解“费拉不堪”的埃及与“罗马人”的异同: “费拉不堪”的埃及: 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义和负面情绪,暗示埃及目前在某些方面(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可能存在挑战,甚至被视为衰落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和多位模特有染,莱昂纳多享受的是“万人迷”的赞誉,而罗志祥则沦为“全网嘲讽”的对象?这背后涉及到文化差异、社会观念、舆论环境以及个人行为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文化背景的差异与包容度首先,.............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为何未能重返共和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帝国本身的演变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继承的罗马共和国的遗产,以及帝国制度如何一步步巩固其统治,最终将共和理念推向了历史的边缘。首先,罗马共和国的记忆虽然存在,但它早已不是人们可以.............
  • 回答
    一个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问题是,在西方罗马帝国轰然倒塌的混乱时期,为什么犹太人没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涉到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犹太民族自身的核心特质。要解答它,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细致地剖析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关于《罗马》第一季中那位主持元老院会议的老者,也就是凯撒的首席大祭司,普布利乌斯·赛尔维利乌斯·伊萨乌里库斯(Publius Servilius Isauricus),他确实在第二季中消失了。要详细解释原因,我们需要从剧集的叙事逻辑和历史背景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剧集叙事逻辑的角度.............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是这样!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流传下来的许多人名,到了现代希腊语里,发音和我们通常见到的译名之间常常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语言演变和翻译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语言的“时间滤镜”——古希腊语到现代希腊语的演变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罗马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侧面。要说罗马人“很少”将希腊语经典翻译成拉丁语,这说法其实不完全准确,但确实存在一个相对的“度”,相比于他们的学习和借鉴,直接翻译的案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罗马人并非“不翻译”,而是“重学习、.............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误解,许多人认为“意大利人”和“罗马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认为意大利人只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并非罗马人本身。这种看法主要源于对历史的片面理解、对民族概念的混淆以及对现代意大利文化的感知。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并阐述意大利人与罗马人之间真实而复杂的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精罗”(精神罗马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得一点点剥开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精罗”这词儿是怎么来的,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认同。字面上看,“精神罗马人”嘛,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说.............
  • 回答
    希腊人对阿瑞斯(Ares)的态度,以及罗马人对玛尔斯(Mars)的推崇,这其中的差异,远不止是神祇名字的转换,更深刻地反映了两个文明在价值观、战争观和神话叙事上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的文化土壤。希腊人的阿瑞斯:暴力与混乱的化身希腊人对阿瑞斯的“讨厌”,并非全然否定其作为战神的存在.............
  • 回答
    P社(Paradox Development Studio)的游戏,尤其是《欧陆风云4》(Europa Universalis IV)、《钢铁雄心4》(Hearts of Iron IV)、《维多利亚3》(Victoria 3)和《十字军之王3》(Crusader Kings III)这四款,因为其.............
  • 回答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蛮族”汉化,并且汉族政权最终收复了北方,这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如法兰克、东哥特)也出现了罗马化,但罗马人未能收复西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政治结构、文化融合方式以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步进行分析。 一、 南北朝时期北方蛮族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法国民族认同的复杂根源。简单来说,法国人(以拿破仑时期为例)认高卢人当祖先,主要是因为高卢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深厚、最直接的印记,并且它与后来的罗马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法国民族文化的基础。而日耳曼人和罗马人虽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们的影响更多是后期叠加,或是以征.............
  • 回答
    战后美国人之所以极力推动日本的罗马字化,并进而削弱汉字在日本的地位,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影响以及对日本社会改造的深层考量。这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改革,更是一种旨在重塑日本国家认同和思想导向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作为战胜国,美国希望彻底改造日本,使其不再是那个发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语言结构以及国际化战略等多个层面。日本人名、品牌名在国际化时倾向于使用罗马音转写,而中国人名、品牌名则更倾向于使用英文单词,其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日本名、品牌名使用罗马音转写的逻辑: 1. 语言结构的内在性与独特性: 日语句子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