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精罗(精神罗马人)这类人的出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精罗”(精神罗马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得一点点剥开来。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精罗”这词儿是怎么来的,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认同。字面上看,“精神罗马人”嘛,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即便生在现代社会,经历和背景跟古代罗马毫无关系,但就是对罗马的文明、历史、文化、制度等等,有一种强烈的向往、崇拜,甚至觉得它比现代社会更好。这种认同,不是基于血脉,而是基于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价值判断。

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想法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互相交织的:

1. 对现代社会某些方面的失落与不满: 这是我觉得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你想啊,咱们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信息爆炸,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疲惫,甚至有点迷失。人际关系好像也变得越来越疏离,快餐文化盛行,很多东西都变得肤浅而短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会开始怀念过去,尤其是那些他们认为更“纯粹”、“有序”、“有力量”的时代。

罗马帝国,尤其是它繁盛时期的罗马,在很多历史叙事和大众想象里,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强大、稳定、文明高度发达的帝国。它的法律体系、建筑艺术、军事组织、政治制度,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被很多人视为一种辉煌的成就。当一些人对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感到不满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一个“理想国”,而罗马恰好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个“模板”。他们可能会觉得,古代罗马人的那种集体荣誉感、那种对帝国荣耀的忠诚、那种秩序井然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2. 对历史的“浪漫化”和“英雄化”叙事: 历史书、电影、小说,很多时候都在给历史进行“加工”。尤其是关于古代文明的描绘,常常会突出其辉煌的一面,而淡化或者忽略其黑暗、残忍、压迫的部分。比如,罗马帝国的军事成就、凯旋仪式、宏伟的斗兽场等等,这些视觉冲击力强、充满力量感的元素,很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被放大。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历史故事,都是围绕着那些伟大的皇帝、杰出的将领、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展开的,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回到过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幻想。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凯撒的雄才大略,是奥古斯都的统治智慧,是那些雄狮般的士兵,而不是奴隶的苦难,不是政治的腐败,不是瘟疫的肆虐。这种选择性的呈现,自然就会让罗马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也更容易被崇拜。

3. 对西方古典文明的向往与文化认同: 咱们得承认,西方古典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对现代西方文明乃至全球文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现代国家的法律、政治思想、哲学、建筑风格等等,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对于一些对西方文化有研究,或者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来说,罗马文明就代表着一种成熟、理性、富有秩序的文明典范。

当一个人对现代主流文化,或者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感到疏离时,他可能会转向那些在他看来更具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文化源流。罗马文明,因为其强大的历史影响力,成为了一个天然的“文化归属”选项。他们可能不是真的想穿越回去,而是希望能够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养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对“文明”的理解。

4. 游戏、影视作品的助推: 现在的游戏和影视作品,尤其是策略类游戏(比如《罗马:全面战争》系列)、历史题材的电影(比如《角斗士》),对“精罗”现象的形成和传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这些作品通常会非常细致地还原罗马的建筑、军队、服饰,并以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让玩家或观众体验罗马的时代氛围。

当你在游戏里指挥着罗马军团横扫欧亚大陆,在电影里感受着罗马城邦的宏伟与荣耀时,那种代入感是相当强的。这种虚拟的体验,很容易将人们对罗马的好感度推向极致,甚至产生一种“我就是其中一员”的错觉。这些作品,就像是一扇扇“时光之门”,让现代人能够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亲近”罗马。

5. 个人心理需求: 还有一些是比较个人的心理需求。比如,有些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己不被重视,或者能力不被施展,他们就可能通过“成为精神罗马人”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他们会想象自己是那个时代的贵族、将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这是一种逃避现实、寻找心理慰藉的方式。

另外,有些人可能本身就对历史、政治制度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研究罗马的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并从中发现了他们认为的“优越性”。他们可能看到了现代民主制度的一些弊端,然后反过来去赞美罗马的某种统治模式。这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即使这种分析可能带有主观偏见)的认同。

总结一下,“精罗”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不满现实是土壤: 对现代社会的疏离感和不满,是“精罗”产生的根本原因。
历史想象是催化剂: 对罗马历史的浪漫化和英雄化叙事,是他们产生向往的直接原因。
文化影响是背景: 西方古典文明的深远影响,为这种文化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媒介是载体: 游戏、影视等作品,则让这种向往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体验。
个人心理是驱动: 现实中的不如意和对认同感的追求,是推动个体成为“精罗”的内在动力。

这就像是人们对于某个时代的美好想象,只不过罗马恰好成为了其中一个非常具象化的代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时代都有其光辉和阴暗面,过度理想化某个历史时期,也可能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但无论如何,“精罗”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理解和探讨。它折射出的是当下人们在面对现代社会时的一些普遍困惑和心理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人,就对罗马有一种难以形容和描述的好感。

在汉朝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中,都详细记录了罗马共和国(帝国),并将之称之大秦。在前三史的《西域传》中,罗马几乎是汉朝人最为尊敬的国家。

从读音上,即使是从古人的读音上来看,大秦和罗马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然而,汉朝人为何称罗马人为大秦呢?因为他们觉得罗马人和自己真的太相似了。

在当时,罗马、汉朝、贵霜、波斯并立于世,被称为中古四大帝国。对于贵霜和波斯,汉朝均不屑一顾。特别是对波斯帝国,直接用“兵弱”来形容这个国家。要知道,波斯帝国的重骑兵天下文明,还曾经击败过罗马。但在汉朝人眼里,波斯人的实力实在不咋地。

对于罗马,汉朝就刮目相看了,甚至认为他们是最像自己的国家。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这样写道: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在赞美了罗马人长相后,汉朝人又赞颂了罗马的政治制度。《西域传》中说:

”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室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很显然,汉朝人对于罗马共和国当时的民主制度十分好奇,也表露出羡慕的语气。此后,汉朝人又颂扬了罗马人的强盛国力: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

很显然汉朝人也只看到了罗马实力的冰山一角,毕竟从来没有那个汉朝使臣到过罗马。班超派遣的甘英,也就是到了波斯湾就回国了。

最后,汉朝人又提到了罗马的富裕: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可以说,汉朝人简直把罗马人吹上天,甚至认为他们能与自己媲美,所以才将中国曾经的国号给了他们,以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尊敬。

汉朝时候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走遍了无数个国家,都感到陌生和不理解,只有到了罗马之后有一种回到故乡的亲近感。而且有意思的是,即使到了现代,还是会有人对古罗马文明有难以形容的亲切感!

user avatar

大概是因为罗马为全世界留下了多到人们意识不到的精神财富。我列举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方面:

政治制度方面

公元前509年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制,虽然相当一段时间只是名义上的共和制,但依然是伟大的尝试和实践,为后世欧洲甚至全世界的共和制度演化奠定了基础。republic这个词就来自于拉丁语的res publica,字面意思就是public thing或者public affair.

最早出现于古罗马王政时代的元老院,掌握统治权、否决权,拥有批准、认可、起草法案,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务、内政、外交、军事等权利,是现代上议院的雏形。senate这个词就来自于元老院的拉丁文senatus.

“罗马和平”带来长达两个世纪的繁荣与安宁。罗马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突破了希腊人狭隘的城邦观念,消除了地域、民族的障碍,留下一个统一帝国的传统,是人类政治史的奇迹。在此后的数个世纪中,这一传统都激励着欧洲统治者们的野心。甚至今天的欧盟和欧共体,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重温罗马旧梦。

在安敦尼王朝的五贤帝时代,涅尔瓦开创了过继制度,是古代罕有的将权力平稳交付给非血亲、避免政治动乱的例子,是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为后世的权力交接树立了典范。

还有一个不算冷的知识。法西斯这个词,原指古罗马最高执政官、总督等高级官员身边扈从手中所执的束棒(fasces),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象征权力和威信。由于20世纪被意大利法西斯党作为标志使用,才演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意思。


军事制度方面

马略改革将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比我国自唐五代以后的募兵制早了600多年。募兵制也称为志愿兵役制,这是包括中国、美国等世界大多数国家现行的兵役制度。

战略上,罗马继承了希腊发明的方阵。但他们认识到,传统的8000人的战团过于庞大,在多山地区作战时难以指挥,因此将军队组织成120人的罗马军团,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机动性。

语言和文化方面

罗马人使用拉丁字母,拉丁文直到中世纪之后都是西欧正式书面语言,对印欧语系使用拉丁字母的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汉语拼音和建国后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虽然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方面继承了希腊,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罗马神话是独树一帜的。现代英语等语言中很多星体都是以罗马神话的神命名。太阳系除地球外的主要行星,只有乌拉诺斯来自希腊神话,墨丘利Mercury、维纳斯Venus、马尔斯Mars、朱庇特Jupiter、萨坦Saturn、涅普顿Neptune、普鲁托Pluto都来自罗马神话。

此外,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来源于罗马历法。月份的名称基本都来自于古罗马时期。例如:

July——来自出生于七月的凯撒的名字“尤里乌斯”。

August——来自去世于八月的屋大维的头衔“奥古斯都”。甚至为了让他和凯撒平起平坐,元老院决定从二月抽一天加在八月(具体是谁的决定后世有不同说法)。

法律方面

法律理念是罗马人最伟大的贡献。罗马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法律观念是自然法的观念,而不是起源于司法实践。它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基于习俗的(如海洋法系的判例法)。这种观念从斯多葛学派“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宙”的思想中来。从大名鼎鼎的《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民法大全》,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就脱胎于罗马法。它是所有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鼻祖和基准。我国的《民法通则》、德国的《德国民法典》、法国的《拿破仑法典》都以它为蓝本。罗马法中“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甚至影响了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英国的《权利法案》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宗教方面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时代,并受到了罗马人大同思想的影响,突破了犹太教狭隘的民族观念,发展成了普世的宗教。

392年狄奥多西一世独尊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唯一国教,并禁止异教传播,将基督教与帝国政权的结合。基督教因此逐渐成为今天传播最广,信徒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宗教。

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

罗马是“要想富,先修路”的早期践行者。为使其军队迅速地调动布防,总共修了8万公里的公路,留下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俗语。方便排水中间微凸的路面设计,我们今天仍在使用。

罗马人非常擅长城市规划,古罗马城的区域划分和宽阔的大路有着现代城市的特点,他们甚至有完备的供排水系统,惊艳的引水渠网建设闻名世界。

凯旋门、长方形教堂、圆形剧场、公共澡堂,都是古罗马人开创的建筑风格。罗马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被称为黏浆的足以支撑大跨度建筑的混凝土,让大拱门、大圆顶、大拱顶成为可能。在此之前,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以柱式作为形式语言的古希腊形制。以拱券和穹顶为特色的罗马式建筑,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即使在当代,罗马风建筑也随处可见。


继承了这么多精神遗产,今夜我们都是精神罗马人(bushi)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人的宗教是历史。(确信)

历史这门神学有两大学派:东方文明论西方文明论

无论是东方主义叙事还是西方主义叙事最后都会不约而同的承认只有中华和罗马是文明和帝国,其它的是文化和王国。(迫真)

这样说有点过了,但大部分论调至少也会承认中华和罗马的文明具有超越其它民族与文化概念之上的存在。(sodayo)

(当然,以印度—中东概念的南方文明论现在处于被两个历史神学流派心照不宣的默杀,估计很长时间内都是被异端的状态了。)


以上有点开玩笑,或者是在低质量的玩梗,但这一点我后面会讨论。

不过认真的说,精罗的出现实际上是我们中国文化概念中被回避部分的体现:

文明是会消亡的。

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对异类文明的概念长期停留在“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层次。

天朝上国的概念削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外部变化的敏感性,知道今天,我们的历史观还将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近乎线性的发展到此时此刻视为一种理所应当,一种先天自然的存在。

这是不对的,民族、文明的消亡是历史的主流,我们才是异类的存在。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会告诉我们世上没有永远的帝国,却没有告诉我们世界上也没有永远的文明。我们对中华文明从诞生到发展再到逐渐“内卷”(以我的看法是精神上的逐渐猥琐)的事实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以至于清季以来要被亡国灭种,不得不救亡图存,考验中华的文明到了能不能存在的地步了,而这离我们才过去70多年。


日本、朝鲜、越南在很长事件被当作“小中华”,但你会认为日本文化、朝鲜文化、越南文化是“中华文明”吗?

不会的,文明不仅是文化,还有其存在的主体性。从5世纪以来,我们可以说法兰克、日耳曼部分继承了罗马文明,但罗马文明的主体是作为东罗马继续存在下来了(或者学德国人污蔑的称其为拜占庭)。

而东罗马虽然吸收了基督教文化,但罗马的主体性并没有改变。正如中华文明吸收了佛教从而形成儒释道合流的文化,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也没有改变。

但奥斯曼灭亡东罗马后,罗马的主体就不存在了,尽管奥斯曼一度自以为是绿罗马,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异类文化灭亡了罗马文明。

这也是为什么满清可以作为中国一个朝代,而日本的侵略则是不可接受的。一个伤害的是文明的皮、一个摧毁的是文明的心。

前者虽然有很多异类标志对中华文化传统伤害很大,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依然还能得到保留。而后者作为异类文化准备征服中国的行为会摧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从而灭亡中华文明。

这又要跟进一步讨论文明存在和我们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不过,在这之前,我先借用理查德·道金斯的模因概念,说一下精罗的两个常见行为。

我们的意识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受的文化。如果说基因形成我们的生命,那么模因构成我们的意识。

       (模因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模因,甚至有以模因为名的Vtuber存在:https://space.bilibili.com/397832653/)     

而精罗(精神罗马人)的出现则是中华文明的模因和罗马文明模因契合的产物,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精罗的行为就体现在沉迷玩梗之上,尤其是法理梗,因为梗就是模因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别小看模因,这玩意甚至比你想象的坚强。历史上法理模因你可能都无法理解。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中出现了讨论康熙作为博格德汗是不是亚历山大正统继承人(见下注)问题来论证贝加尔湖以东是不是自古以来。

第三罗马帝国(沙俄)和第三马其顿帝国(清朝)甚至可以成为历史上最大一次领土争端讨论的法理依据。

注:这个法理来源自东方教会在蒙古传教的时候使用的是塞琉古历法,通过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蒙古帝国的法理传承来对抗东正教的罗马帝国和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概念。后面康熙作为博格德汗也就是蒙古大汗也继承了这个法理传统。

(亚历山大正统继承人名号,震撼俄国精罗。但并没有卯月,最后还是清朝主动放弃领土要求的。)


模因、梗,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是精罗的一大标志,而另一大标志就是精罗尝试“复国”的行为,尤其是各种艺术作品(主要是游戏,游戏中主要是P社)中如何恢复罗马

你甚至可以成立能让精罗三度震怒的罗马:


但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罗马已经灭亡,你就算在游戏中让罗马复国一亿次,现实中的苏丹也会告诉你君堡永远不可能恢复。

我们和文明的关系成为我们无法面对的潜意识


其实《三体》的火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契合我们这种潜意识,这就涉及到了费米悖论和大过滤器。

我在这里就不对熟知的概念展开复读了,直说大过滤器概念下三种儒雅随和理论:

1.我们是已经闯过大过滤器的幸运儿,其它存在都死了,就我们一个孤儿。
2.宇宙是黑暗森林,大家都是聋鸣,都是铁憨憨,不舍得打破这份宁静。
3.大过滤器在我们未来,没有任何存在可以通过大过滤器成为宇宙文明。

你觉得是那种可能性更大呢?

是全宇宙就你一个孤儿,还是全宇宙都是不舍得打破宁静的铁憨憨。

还是说大家平等的都死定的未来可能性更大呢?


皇帝掀下紫袍,拔剑冲入敌阵,他那银色的盔甲像扔进暗红色镪水的一小片锡箔,转瞬间无影无踪……

回到地球上,自古以来大多数文化都消亡和被其它文化吞并了,甚至罗马文明也消亡了,凭什么中华文明会一直存在下去呢?

当我们无法给出答案的时候,我们通过恢复罗马来安抚我们自己,只要罗马恢复了,就证明中华文明并不是孤独的,就可以证明文明是可以永远存在的。于是陷入了弗洛伊德所谓的“生欲”与“死欲”不可调和的永恒斗争之中,直到不可以避免的终结。


或许有人说恢复罗马是很“有趣”的行为,但背后实际上是我们潜意识中在拒绝罗马的死亡,我们的潜意识是在拒绝承认文明是会消亡的。

这是历史教信徒最大的弱点,如果文明是会消亡,那么我们今天的文明在未来是否也会成为消亡的文明呢?我们能接受没有永恒的帝国,但不能接受没有永恒的文明。

我们一次次恢复罗马的行为不过是在安抚我们的潜意识中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一个文明不可避免的终极悲哀。


人类是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动物,生物性决定了我们必然的死亡,而我们社会性,我们的意识却可以通过文化继续存在。

个体虽然会消亡,但从上古到今天,我们的文明却依然存在,这也是我们历史宗教最现实也是最终极的心理安慰:

个体的基因或许不可以永生,但个体的模因却可以在文明中永生。

两千年前有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者。两千年后读圣贤书也可庶几无愧。


但个体死亡的这个终极问题可以给予终极的心理安慰,但文明消亡的终极问题又有什么存在和理论可以给予心理安稳呢?

精罗或许会狂喜,但永远在流泪。


其实上文最后一句也在玩梗。

题外话:

让精罗永远怀念的旧日帝国的美好时光:四帝时代全盛的罗马帝国,

user avatar

建议咨询一下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们:

为啥要把詹金斯山(Jenkins Hill)改名为卡皮托尔山(Capitol Hill,美国国会所在地,即国会山)?

For Capitoline Hill.

托马斯·杰斐逊1793年更名。卡比托利欧山,罗马七丘之一,其上曾建有朱庇特神庙。


为啥要把华盛顿特区现在已经看不到的鹅溪(Goose Creek)改名叫台伯溪(Tiber Creek)?

For the Tiber.

维基百科称是一名叫做Francis Pope的移民改的。台伯溪,现为华盛顿特区的地下水道,沿着国家广场旁的宪法大道直到国会山西侧。


为啥要把美国独立战争后的建立的第一座城市Losantiville改名为辛辛那提(Cincinnati)?

For Lucius Quinctius Cincinnatus, who "Omnia reliquit servare republicam".

1790年亚瑟·圣克莱为纪念Society of the Cincinnati更名。辛辛纳图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传奇英雄,独裁官。李维在《建城以来史》中记载:当罗马元老院召唤他领军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时他正在家中务农,而凯旋归来数日之后,他便辞去官职,放弃了一切权力


为什么制定美国宪法的吵架的时候他们要借用布鲁图斯、加图还有辛辛纳图斯来作为笔名?……比如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两位,用的是普布利乌斯。


还有,约翰·亚当斯为什么会在1787年的《为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宪法辩护(A Defence of the Constitutions of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的序言里当一个西塞罗吹?

Cicero, Frag. de Repub. — As all the ages of the world have not produced a greater statesman and philosopher united in the same character, his authority should have great weight. His decided opinion in favour of three branches is founded on a reason that is unchangeable; the laws, which are the only posslble rule, measure, and security of justice, can be sure of protection, for any course of time, in no other form of government: and the very name of a republic implies, that the property of the people should be represented in the legislature, and decide the rule of justice.


我其实还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看看罗马对美利坚诸国父产生的影响,不难理解为何会有精罗。


而且除了美国这个当前的精罗头子,全世界遍布精罗……

比如君士坦丁堡(现:精罗落泪尔),比如莫斯科,比如里斯本,比如旧金山……都宣称自己建立于七丘之上…… List of cities claimed to be buil on seven hills (哪位得闲数一下里面美国占了几个

user avatar

精罗有点半调侃的意味,大概是因为兔死狐悲吧。

从古典时代的普世帝国到中世纪的灯塔,从王政时期到帕列奥略朝,有太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追寻。雄鹰几经波折,最终倒在了变革时代的门前。直到去世的那一刻,它还为东西方共同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来自同样古老而伟大文明的我们,应该更能感同身受了吧。在现实生活中罗马存在的印记还是无处不在,比如如今在旧大陆另一端的塞里斯都在延用的大陆法系。或许有点臆想的程度,但是称自己一声精罗表达对罗马昔日成就与荣耀的怀念和亡国的遗憾,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最后用自己写的渣诗结尾吧


你我初见在两千年前,

久怀慕蔺却天隔两边,

大秦海西拂菻,

或浮或沉然也曾一路相随 ,

你最终倒在了1453年的夏天,

而我后来也不得不沿着你那时留下的轨迹,

一往直前

————————————————————————

好像评价还可以,那就再献上一首改诗


博斯普鲁一线斜,从今也不属罗马。

再无十字普世地,更有紫袍殉七丘。

望遍残垣非鹰帜,吹残星月是纳伊。

军神丧子无悼处,独坐死星嗟桂枝。

(随手创作,感觉意象比较重要,就没管平仄押韵了)

———————————————————————

最后说一句,害得精罗风评被害的玩梗痴子biss,你的喜欢是要做出努力去了解去看书去研究,而不是在各个地方乱刷什么「精罗震怒」之类的小鬼玩意

user avatar

「精神罗马人」真的存在吗?

我见过不少不懂拉丁语(或希腊语)、没怎么接触过拉丁(或希腊)典籍、对罗马法系统除了几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外一概不知、对罗马建筑的认知停留于大斗兽场和万神殿、对罗马肖像艺术的理解止步于「莎孚像」与庞贝马赛克、主要兴趣点高度集中于政治与军事史并以西庇阿-恺撒-屋大维-尼禄-图拉真-查士丁尼-君十一为人物轴心的业余爱好者(p.s. )。我自己的朋友里也有符合以上描述的。以此为「精罗指标」,他们算「精神罗马人」吗?

且问,当年的普通罗马人大多大字不识一个,哪来的条件与资源去翻阅典籍、学习艺术、通读古今历史?身份认同又岂是可以简单地从现实世界寻找material cause的?更不要说罗马世界多文化、多语言、多民族、多宗教的属性,本身即在否定任何围绕某一语言、民族或价值观而展开的线性叙事。

所以我前面提到的那些「精罗指标」压根是废话,完全没说到点子上。

那么真正的罗马性(Romanitas/Ρωμιοσύνη)到底是什么?从最表层去解读,它似乎就是一连串大词的具现化,比如四枢德(理智/prudentia,勇敢/fortitudo,正义/iustitia,节制/temperantia),比如古典共和主义的观念,比如公民/士兵/农民这个从辛辛那图斯到瓦罗一脉相承的理想罗马人格。但这些常常自相矛盾的理想化大词,本身就带着浓浓的建构味道——它们真的可信吗?

我读关于罗马性的文献越多,就越觉得不管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多么地车载斗量,Romanitas恐怕都会一直是个只能被反向定义的概念——我们只能用排除法去验证它不是什么;而究其原因,大概便因为罗马性是因人而异的、是普世的:

Romanitas (Tertullian, De Pallio, 4, I) had different meanings for different Romans. An African with a profound regard for the city of Rome might express disdain for a Balkan emperor whose Roman ideals were a Dacian militarism (Lactantius, Mort. 27, 7-8). A retired Greek staff officer who admired the heroes of the Roman Republic might be disappointed when he came to Rome and met the sybaritic senators of his own time (Ammianus, XIV, 6).

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许每个对古罗马有所了解的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精罗时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精罗”(精神罗马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得一点点剥开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精罗”这词儿是怎么来的,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认同。字面上看,“精神罗马人”嘛,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说.............
  • 回答
    “精萝”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那些对奥斯曼帝国历史、文化、甚至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迷恋和向往的人群。他们并非真的生活在奥斯曼帝国时代,但却以某种方式将自己代入其中,甚至将此视为一种精神归宿。要理解“精萝”的出现,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交织的产物。一、 历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很贴近生活。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杠精”呢?其实,这背后牵扯着不少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因素,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找茬”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1. 寻求关注与自我价值感:这是最常见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当他们觉得在正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网上“杠精”现象挺普遍的,而且他们总能找到角度来“杠”。要说为什么这么多,我觉得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个“杠精”本身是个啥。我感觉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更多时候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有点极端。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意识形态、历史叙事、信息传播以及现实利益等多个层面。要说为什么“精日”、“美分”相对常见,“精苏”、“卢布”则少见,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些称谓的含义,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是什么。 精日(亲日派、哈日族): 通常是指对日本文化、社会制.............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不少以动物为原型的精怪形象,比如狐狸化身的狐狸精,黄鼠狼修行的黄鼠狼精,还有蛇精、鼠精、兔精等等。然而,当我们细细梳理,会发现像龙精、马精、狗精这类说法却相对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说这些动物没有被赋予神性或重要的象征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在神.............
  • 回答
    在一些中文网络讨论中,我们确实会看到有人使用“精塔分子”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那些对塔利班抱有好感,甚至推崇他们的人。这背后所映射的观点和情绪,其实相当复杂,并且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表象才能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严肃的政治分析和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都无法将塔利班视为“正义之师”。塔利班的统治历史,尤.............
  • 回答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是一种由Adobe Systems公司于1990年代中期开发的电子文档格式,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实现跨平台、跨设备的文档共享与展示。以下是PDF文件格式的详细背景、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的全面解析: 一、PDF的诞生背景1. 技术需求的迫切性 .............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抵制华为”的言论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并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国内民众的认知差异、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以及对科技自主的担忧等。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中国人说出“抵制华为”言论的详细原因:1. 国际政治环境与技术竞争的传导效应: .............
  • 回答
    中医之所以会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即所谓的“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剥离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深入分析其根源。一、科学性与实证主义的挑战:这是当前质疑中医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为基础,强调.............
  • 回答
    “黑中医”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科学证据与有效性争议: 缺乏现代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争议点。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建立在古代哲学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与现代.............
  • 回答
    文学鄙视链是一个复杂且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的现象,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文学的本质、社会对文学的价值判断以及媒介的演变。为什么会有文学鄙视链的存在?文学鄙视链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解释:1. 精英主义与文化资本的积累: 历史渊源: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之一。确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表达了担忧,而“担心中国发展太快会威胁到他们”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并非全部,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网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缘由:一、 经济与地缘政治实力的崛起与相对衰落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广泛.............
  • 回答
    “文艺女青年不好嫁”的说法,背后其实隐藏着社会文化、个体特质以及婚姻观念等多层面的复杂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社会文化层面: 传统婚姻观的制约: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更多集中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肥牛片和肥羊片之所以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而“肥猪片”却不那么常见,背后确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的“不好吃”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 肉质特性、烹饪习惯、市场需求、以及文化认知 等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肉质特性与口感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牛肉和羊肉的.............
  • 回答
    医闹现象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其产生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理解医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原因:信任危机与信息不对称这是医闹现象最核心的驱动力。当患者及其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系破裂时,医闹就可能发生。 .............
  • 回答
    眼睛,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世界的工具,实际上是生命演化过程中一项极其精妙的杰作。它的存在,是为了让生物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从而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眼睛为什么会有,以及它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一、 为什么会有眼睛?——生存的根本需求从根本上来说,眼睛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生.............
  • 回答
    重生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并且层出不穷,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满足读者对于“第二次机会”的普遍渴望:这是重生文最核心的驱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如果当初…”的遗憾。也许是错过的爱情,也许是错失的机遇,也许是做出的某个糟糕决定。现.............
  • 回答
    《姐就是女王》这首歌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现象交织作用下的产物。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中许多女性的心声,并以一种鲜明、直接、甚至有些挑衅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并迅速成为现象级的歌曲。要理解《姐就是女王》为什么会出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1. 女性主义思潮的进一步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