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到底有什么用?让我们从一部电影说起吧。
这部电影,是韩国人拍摄的电影《词典》,它的主演是刘海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朝鲜,朝鲜语学会的会员们编撰第一部朝鲜语词典的故事。这些人之所以要编纂朝鲜语词典,是因为日本在韩国推行日语教育并禁止使用朝鲜语,他们担心几代人之后韩语被人遗忘,所以必须要整理出一本词典,以让后来的人能够继续学习和研究朝鲜语。
在这部电影中,刘海镇扮演的是一名目不识丁的检票员。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安排下到一间书店打工,后来他慢慢发现书店里的员工全都是朝鲜语学会的成员,他们正在秘密编纂一本词典。最开始,刘海镇对编纂词典不以为然,但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他自己开始意识到了学习文字的意义,自己也开始学习朝鲜文字,并意识到了编纂词典的意义。
说到了这里,还是没看出这个故事跟文学有什么关系对吧?
那我继续说。
刘海镇作为一个文盲,是怎么学习朝鲜语的呢?就是通过阅读经典的朝鲜语文学作品。而这些人编纂朝鲜语词典的时候,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每一个词语必须能够从经典作品中找到例句。换句话说,刘海镇这群人编纂的朝鲜语词典,完全是被经典所决定的。
事实上,并不只是朝鲜语词典。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几本英语词典,比如《英语大辞典》等等,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即每一个词语的使用要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准。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最权威的定义也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请注意“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一句话——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作品,更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
从文字或者文化的角度上来说,许多创作者们自己也是有这种使命感的。著名作家毕飞宇有一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提问“您会在自己的小说中加入一些网络流行语或者比较热门的段子吗”?毕飞宇说,“我曾经是有过这种想法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最长也不过几年。我不想我的作品这么快就过时。所以,现在我写作使用的文字就是标准的规范汉语。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人记得久一些,也能对汉语本身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回答是回忆,大意如此,不一定准确)
而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你随便去翻一翻古代的一些野史笔记,就会发现每一个时代的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流行用语,但这些话语尽管流行却基本不会进入到文化、语言的传承序列之中,最终决定了我们对古汉语字词定义的,仍然是那些古代文学经典。
最后,回到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上来说一说。
在一开始,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网络小说被叫做“网络”小说只是因为其发表的渠道是网络而已。但是,随着商业化文学网站的出现,以连载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文学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决定了,网络文学的篇幅会变得越来越长,同时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倾向也会越来越重。
将故事作为一种商品进行贩卖,本不是什么问题。但强行将网络文学的受欢迎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层次,或者说将网络文学的传播力等同于作品的价值,则无疑是一种蠢且耍流氓的做法。绝大多数网络小说都是一遍过,如今随便一部网络小说便有一二百万字,甚至有超过千万字的作品,但对于严肃文学的创作者们来说,一二百万字的作品都是“棺材书”,是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创作的,其中批阅增删的辛苦更不足为外人道。在今天的文坛上,贾平凹是公认的文笔较好且形成了自己个人风格的作家,但如果你去看一看贾平凹作品的后记,会发现他的每一部小说可能要经过三五次以上的删改,持续周期可能要一两年甚至更长。
在这方面,谁都不要认为自己是天才,甚至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超神级作家,当年因为要靠写小说养家糊口,很多作品都是自己口述、别人记录的——这样写做出来的速度会快一些。但是,毛姆也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水平相对一般,比托尔斯泰、普希金等人差了不少,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无与伦比的讲故事能力和澎湃的激情弥补了这一缺憾。在现代通俗文学作家中,唯一一个能跨入经典作家行列的就是金庸,然而你去看金庸最开始写的连载,其实就文字水平来说也比较一般。后来,金庸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系统修订自己的小说,才让自己的武侠小说变为经典。对比一下金庸小说连载版与后来修订版的开头,你会清晰地看到二者的差别:
连载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风薰得游人醉,莫把杭州当汴州。
上面这首诗说的是八百年前的一回事。
原来当时宋朝国势不振,徽钦二帝被金所掳,康王南渡,在临安(杭州)即位,称为高宗,成为偏安之局。此时国家元气稍定,正应力谋恢复才是,那知高宗畏金人如畏猛虎,又怕徽钦二帝回来,加以听了奸臣秦桧之言,杀死抗金大将岳飞,卑躬屈节的向金人议和。
那时金兵正处劣势,元气大伤,兼之北方中国义民到处起兵反抗,正在手忙脚乱之际,一见宋朝议和,正中下怀。绍兴十二年正月,和议成功,宋金两国以淮水中流为界。
忽忽数十载,高宗传孝宗,孝宗传光宗,光宗传宁宗,这年正是宁宗庆元五年,时交冬令,接连下了两天大雪,直下得南宋京城杭州琼瑶匝地,银絮满天,朝廷君臣围炉赏雪,饮酒作乐,不必细表。
修订版: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
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了几分萧索。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的听着一个瘦削的老者说话。
那说话人五十来岁年纪,一件青布长袍早洗得褪成了蓝灰色。只听他两片梨花木板碰了几下,左手中竹棒在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连声。唱道:“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显然,那些写出了远超金庸作品字数的网络文学作家们,几乎没有谁愿意拿出十几年的时间把自己的作品修订一下再出版。而现在网络文学与影视、游戏等产业之间的联动机制——或者说网络文学的IP化也意味着,网络文学可以与文学本身无关,它们只需要有一个受欢迎的故事作为改编的母本就可以了。
在这个回答下,有人引用了《光明日报》的评论文章来作为权威论调。《光明日报》的文章并不能说没道理,但如果你仔细看一下这篇文章,会发现这个文章论述的核心其实是网络文学对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网络文学的故事生成机制等等,但却不谈更深层次的审美、文字等等内容。总结一下就是,网络文学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与影响力,但网络文学与经典之间的距离还差得远。
关于网络文学,我见过的还有一种论调是这样的:小说只要把故事讲好、讲得吸引人就可以了。但是,反过来去想一下,只有文学作品能讲故事吗?电影、电视剧不能“讲故事”吗?电子游戏不能“讲故事”吗?如果这些都可以讲故事,那么文学这种艺术形式与影视剧的区别体现在哪里?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体现出“文学”这种艺术的独特美感?
另外,再说一说“传统文学”这个概念吧。仅从作品的质量和价值而言,传统文学整体上要高于网络文学,因为传统文学的发表机制决定了它是有着最基本的底线保障的,但网络文学并没有这个机制。不过,具体到作品来看,大多数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在美学上还是影响力上,较之于网络文学的头部作品还是差一些的。这是如今大多数所谓的“传统文学”,也都是另一种形式的通俗文学,它们跟网络文学作品的性质是一样的,自然也有着可对比性。但要是拿严肃文学或者说经典文学跟网络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目前还没有跟它们相提并论的资格。
最后,我想提醒一下网络文学的作者们,不要对自己的流行过于自信。我是做大众文化研究的,回溯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过现象级的畅销作品,其中很多做的畅销程度甚至远超过今天的作品。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雪米莉系列小说,不算盗版,单册销量就可以达到200多万册。民国时期的很多通俗小说,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传播热度的,像张恨水这样的作家甚至能把鲁迅的母亲圈粉。但现在不是专门研究张恨水的人,有几个回去看张恨水的小说?(虽然其中一些作品变成了电视剧)如果就近的一点来说,郭敬明作品的热度也是可以锤爆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家的,但是现在还有几个人看郭敬明呢?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经典,我可以这么说:经典,就是那些你可以让你的女儿放心去看并且认为她一定可以有所收获的作品。
最后的最后,一句话总结一下:文学之所以是文学,不仅仅是因为能讲故事让人打发无聊的时间,而且还因为它们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字和话语规范。当网络文学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它们就不会再被人鄙视,它本身就成了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如果网络文学的作者们意识不到这一点,仅仅将网络文学当做谋生的工具,或者因为网络文学的受众远大于传统文学就鄙视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或者类似某些人一样大言不惭地说“网络文学拯救了中国文学”,那网络文学就永远是一种速朽的文学样式,也就永远没有跟严肃文学相提并论的资格。
谢邀。
作为一个04年开始混迹江湖的老写手,我很负责任的回答。
是的。
久远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近到知乎贴吧微博抖音快手。
人总是得找点优越才能满足愉悦嘛。
但鄙视网络文学的人怕是忘了一点。网络文学从来都不是以优美的文字,崇高的价值观,深邃的思想来打动人的。
网络文学,从来都是以尽可能让刚刚脱盲的人都能看懂的文字来展示一个庞大的世界,一个宏伟的故事的。
我闭上眼脑中便是一个世界,里面或有斗气武技、或有神兽、或有魔法仙术、或有道法万千。
里面的人或美眷如云,或身缠万贯,或力挽狂澜,或改变命运战天斗地,诸佛灭仙。
凭什么,你看了点哼哼唧唧咿咿呀呀的鬼东西就敢来鄙视?
是三清四御还是创世神明还是宇宙泰坦给你的勇气?
竟然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了hhh
如果按照目前的文学鄙视链来说,我大概属于“正规军”,中文系在读,人生理想之一是能写严肃文学的作品。
但是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的鄙视链就很搞笑。
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文笔什么都是表面的东西,内核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底,网络文学的内核大多是迎合人性,严肃文学,尤其是很多名著的内核是剖析人心。
最后的核心都在于人性上。所以网文作家们拼命的想要迎合读者,要把文字写到读者心坎里,要写出读者想看的东西。而严肃文学的作者们努力分析着人性的黑暗和弱点,想要尽可能的把人的本质描绘出来。
所以,我一直觉得 @周岳 说的非常对,优秀的网文作者写传统文学一样会很优秀。优秀的传统文学作者写网文也一样会很优秀。
这二者内核都是人性,表现力都依赖于文笔。只是迎合还是剖析的区别罢了。
读懂了人心,看清了人性,才能写出好的东西来。这一点,无关乎“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
堆砌再多华丽的辞藻,再善于引经据典,如果没有内核的话,最多也只是个华丽的空壳子罢了。
更好笑的是许多人连壳子都做不好,就开始嘲笑别人了。
若是传统名著读的多,也不会觉得文学的核心是所谓的“华丽的文笔”。许多大家的作品明明文字朴实,但一字一句都能写进你的心里。
这反而,更像是网文的特点了
至于目前的鄙视链,可能因为写网文没什么门槛吧。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准备一把键盘就可以开写。所以如果是拼平均水平,可能网络文学的作者们比不上严肃文学(毕竟严肃文学门槛还是有的)甚至于题目说的“难登大雅之堂”,如果真的随机抽一部网络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毕竟,现在写文扑街的概率也很高嘛。
但是真的说写网文的都不行,那就太偏颇了。而且网络文学也只是以网络为载体罢了。照这种角度来说,其实四大名著,还有一些著名的戏曲,四舍五入也能算“网络文学”,毕竟如果古代有网络,这些东西也肯定会是在网上先火起来的。
(其实我更想暗搓搓的吐槽,网文目前质量上拼不过传统文学的原因更多是因为读者,毕竟是市场导向的东西。大家都混知乎还不显。到了一些平台。你引经据典没人懂,暗喻埋暗线没人分析,一定要大白话才有人看。
所以说网络文学啥时候翻身还是取决于大部分读者的欣赏水平。不过大部分人欣赏水平都上去了的话,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也就没啥区别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