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男生我自黑一波,懂得越少,越敢瞎吹。学得多其实并不能增加你的谈资,只能让你瞎扯的时候束手束脚。(ಡωಡ)
其实是一个和生活的相关度问题,和生活相关度越低/知识门类细化程度越高,女生就越少
大学历史学、社会学这些未必女生多,但中文、法学、新闻传播类的女生就占绝大多数
都说理工科女生少,但是理工科内部,信息类女生绝对是最多的,其次是化生、电气,再是传统工科
所以其实并不是“文理“之间的矛盾
知乎键政键史圈可别摆着穷酸文人气歧视中文系了好吗
不要小看中国最优越的阶级——独生女
女生选择文科班大部分不是出于对政治历史的兴趣和爱好,大部分女生选择文科班是因为文科班未来考大学时,可以选择师范类、金融类、管理类等专业,或者本人理科差一些,但是文科相对好。而读理科的男生也不是他们就不关注政治历史,只是为自己的所长或者大学能上的专业考虑而已。
总体男生对政治、历史的关注度是高于女生的,你看过几个女生,跟人吃饭聊天的时候,三句话就开始吹国际政局了如指掌的?最直观的就是你加QQ群,男多女少的肯定聊着聊着就到历史政治了,然后激情对喷半小时;女多男少···我就没遇到过,o(╥﹏╥)o
其实关注的方向也不一样。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同样是清穿文,女频是给哪个阿哥暖床,哪个阿哥能当皇帝,哪个阿哥是富裕闲散王爷,哪个小婊杂会跟我抢男人。
男频这边,一句话: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无论是男女,都秉着实用主义态度。
跨界强答。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个社会学问题,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性别与专业选择的相关性,另一个是大学生文化的形成。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参考布迪厄的《继承人》,其中有比较详细的解答。我姑且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我们在大学本科的高等教育里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学术与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对在大学里选择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这个矛盾尤为显著。对高中和大学,尤其是大学的学生来说,学校和教师经常给他们的一种错觉,在高中这种错觉是“用心读书就能得到一切”,在大学这种错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学术高”。在这种环境下,考虑到未来就业的人只是少数。在文科这种现象尤为显著。
在大学和短暂的教育生涯会暂停我们中大多数人关于就业的想象,这个对大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暂时不成问题。在大学阶段,以往教育阶段规训的放松会激发大学生对规训的更强烈反弹。
没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规训,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其他社会背景迥异的大学生群体在很大程度已经不是一个有着共同特质的共同体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加诸于他们身上的共同假面“中学生”被撕裂,露出了不同人的迥异面貌。他们被自己小团队的内部文化撕裂成小块群体。在这个阶段,“共同的专业”在实际上也不再具备共同体的存在意义。
在这个时段,“文科”或者“女生”的标签,对个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大多数人的文化活动与交际都集中在自己的小文化圈里。而这个小文化圈的构成,和“文科生”或者“女生”这样的大标签未必有多大交集。你周围的男生爱不爱军政历史,和你周围的女生喜欢宏大叙事,和文科理科、男性女性这种大分类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众所周知我们活在一个男权的资本主义的时代里。越是下层社会,越是女性的学生在接受难得的高等教育时的选择面越小。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加珍重这次机会,把这个机会当做是阶级跃升的跳板,因而看重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但是传统的男女分工意识在现代依然如同梦魇一样缠绕在人们的脑海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无论出身,在统计学上女性选择文科的机会依然更大。具体到个人身上而言,对很多女性来说选择文科实际上是不得已的选择。在这种状况下“文科班女生居多”和“女生对政治历史没有兴趣”这两种刻板印象,似乎又不冲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