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经常看到有人无脑推崇粤语。这是个奇怪的事情。推崇粤语不是问题,无脑推崇就是问题了。吴侬软语也经常被推崇,但是无脑推崇的就不多见了。
推崇从来不是问题,无脑却是严重问题。
一开始粤语和其他方言地位相当,只是中国地方方言之一。粤语和其他方言一样,原本有很多自己的艺术作品。比如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的粤剧。湖北地方有黄梅戏。江浙地区有昆曲。河南有豫剧。就连京剧,都是徽班进京的产物。在这个时期,粤语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是到了近现代,情形发生了巨变。
殖民者喜欢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瓦解被殖民地区。像印度就保存了五花八门的各种语言而不是统一本地语言。印度真正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语言只有英语——宗主国语言。
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忽然出现了。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香港忽然兴起了使用粤语进行文艺创作的风潮,大量采用和借鉴相对发达的日本歌曲曲调、使用粤语填词的粤语歌横空出世。像著名音乐人黄霑就是在60年代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的。
不可否认,香港音乐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我也很喜欢。
但是中国有很多成语,我捡两个相关的成语来讲讲看:
分道扬镳,南辕北辙。
具体不用说了吧?
一门语言独立和成熟的关键,就是拥有大量使用这门语言创作的经典文艺作品,并且通过口耳相传形成标准化和通俗化。
那么为什么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早不兴起,晚不兴起,偏偏在中国日益强大的时候,粤语创作突然开始兴起了呢?
晚清几十年,民国几十年,中国积贫积弱,结果始终都不曾兴起。偏偏共和国建立了,中国逐渐开始清扫积贫积弱的旧历史,突然就兴起了呢?
难道说是英国殖民者满怀建设香港的热情,不远万里来到香港,就是为了发展香港、建设香港、培养香港吗?
难道在英国殖民者心里,爱香港就是爱大英?
我看没这回事吧。
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说有没有可能事都没做错,最后却错了?那时我说,这是可能的。因为你没有看清你的目标,结果你的每一步路都走得稳健轻快,潇洒从容,最后才发现走错了路。
满腔热血,最后却发现是南辕北辙。
我们看《霍元甲》,是不是爱国作品?我们看《上海滩》,是不是有爱国情怀?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多好啊!
我们的同胞们在拼命努力地呐喊!
努力啊,努力啊,努力啊,努力到了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就在不久之前,一群“废青”让我们看到了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分离主义?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
既然可以直接用日语歌的曲调填词,既然这样的粤语歌一样很经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粤语方言和吴侬软语填词到底有什么分别?
就因为江浙现在不是殖民地,就不配有姓名吗?
在中国本土文艺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什么在香港就是“借用”日本歌曲也要推高粤语创作呢?
这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啊。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大陆经济逐渐发展对外出口越来越依赖香港从而促进香港经济腾飞的时刻,能够决定香港发展方向的,却并不是中国人。
这就是我们曾经为落后而付出的代价。
英国政府离开香港已经二十余年了,但是英国的殖民问题,还没有离开中国的香港。
粤语的幸运,是他们赶上了中国本土文艺现代化的快车。粤语的不幸,是他们越努力,就越容易被利用。
说到底,还是我们还不够强大。
祖国的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各地都有很多带有方言色彩的艺术作品。用本地方言创作,这不是政治上的问题,也不应该成为一个政治上的问题。
每次听粤语歌的时候,我都在想,这么好的歌曲,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听他的时候,不需要专门去屏蔽那些喊着要粤语“独立”的人呢?
艺术现代化是件好事,见贤思齐,这没什么。但是,分离主义绝不是好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