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费拉不堪的埃及仍留存于世,然而今天却没人自称是罗马人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

一、 理解“费拉不堪”的埃及与“罗马人”的异同:

“费拉不堪”的埃及: 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义和负面情绪,暗示埃及目前在某些方面(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可能存在挑战,甚至被视为衰落或无力。然而,历史上的埃及拥有辉煌的古文明,以及长久的、连续的文明传承。即使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外族统治、殖民和政治动荡,其地理位置、人民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习俗仍然得以延续。
“罗马人”的身份: “罗马人”的概念,尤其是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公民,是一种非常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身份。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归属,更与一套法律体系、一套政治体制、一种共享的语言(拉丁语)、一种宗教(早期是多神教,后来是基督教)以及一套军事和行政组织紧密相连。

二、 为什么埃及依然存在(即使面临挑战),而罗马的直接身份消失了?

这主要归因于埃及和罗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本差异:

1. 国家形态与连续性:

埃及: 埃及的实体(尼罗河谷地)和其大部分人口从未完全消失。尽管它被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奥斯曼、英国等统治过,但其地理疆域、人民以及尼罗河文明的核心从未被彻底摧毁或替换。每次外族征服后,当地人民和文化都会与征服者发生融合或抵抗,但埃及作为一片土地和其居住者的连续性得以维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人们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着尼罗河旁的土地,并以某种形式传承着文化记忆。现代埃及国家就是在这种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继承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尽管统治者和外来文化不断更迭。
罗马: 罗马帝国的崩溃是一个更复杂的政治和军事事件。虽然罗马文化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作为统一的政治实体(西方罗马帝国)的终结,意味着其核心的政治组织、法律体系、军事力量以及皇帝制度都消失了。虽然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以罗马继承者的身份存在了千年,但它的地理中心和文化构成与古典罗马已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罗马人”作为一个政治公民身份,随着帝国的解体而瓦解。人们不再效忠于一位统一的罗马皇帝,而是效忠于新的王国、公国或城邦。

2. 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

埃及: 埃及的民族认同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融合。古埃及人是主体,后来经历了希腊化时期(托勒密王朝)、罗马统治时期、阿拉伯征服时期、奥斯曼统治时期等。每次征服都带来了新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元素。例如,阿拉伯征服带来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并逐渐成为埃及的主流语言和宗教。然而,即使在阿拉伯化的过程中,尼罗河畔的许多生活方式、农业技术、甚至一些古埃及的民间习俗和记忆,仍然以变异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得以保留。现代埃及人既有阿拉伯的身份认同,也普遍对自己古老的埃及文明感到自豪,这种双重性是其民族认同的特点。
罗马: 罗马人的身份主要是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公民身份,它在拉丁语和之后形成的罗曼语族(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中得到了传承。但“罗马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下的身份,随着帝国的政治分裂而消失。在中世纪的欧洲,虽然人们仍然知道罗马的辉煌,但他们更多地将自己认同为法兰克人、哥特人、伦巴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这些民族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形成的王国和领地中形成了新的身份认同。一些人(特别是东罗马帝国和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试图继承“罗马人”的衣钵,但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3. 语言的演变与传承:

埃及: 埃及的语言经历了从古埃及语(象形文字和世俗体)到科普特语(仍有宗教使用),再到阿拉伯语的转变。阿拉伯语成为主流,并发展出自己的埃及阿拉伯语方言。语言的变迁是国家演变的重要标志,但语言的承载能力也有限。
罗马: 拉丁语作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在帝国西部逐渐演变成各种罗曼语。这些罗曼语虽然源自拉丁语,但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语言体系。说罗曼语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现代意义上的“罗马人”,而是法国人、西班牙人等。而说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虽然自称罗马人,但其语言和文化也与古典罗马有所区别。

4. 宗教的演变:

埃及: 埃及经历了多神教、基督教(科普特基督教是重要一部分)到伊斯兰教的转变。宗教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埃及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罗马: 罗马帝国早期是多神教,后来接受基督教,并最终以基督教作为国教。基督教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纽带,但它也分化出天主教和东正教等,这些宗教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版图。

三、 为什么今天没人自称“罗马人”?

政治实体的消失: 最根本的原因是,曾经统一的罗马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政治归属感是基于现实的政府和国家。
身份的普适性 vs. 特殊性: “罗马人”是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强大帝国内部的公民身份,它拥有明确的边界、法律和统治者。而现代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单位,人们的身份认同更多地与自己国家的国籍和民族相关。
文化遗产的继承而非身份的直接延续: 罗马文化、法律、语言(拉丁语的变体)、建筑等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今天仍然在学习和研究它们,但这是一种对历史遗产的继承,而不是将自己直接等同于古代罗马公民的身份。例如,意大利人继承了罗马的地理遗产和部分文化传统,但他们称自己为“意大利人”,而不是“罗马人”。
地理上的分散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罗马帝国的疆域非常广阔,其崩溃后,这些地区形成了众多独立的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认同。
“罗马人”的变质与误读: 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自称“罗马人”的政治实体,例如神圣罗马帝国。但其性质已经与古典罗马大相径庭,其“罗马”的称谓更多是一种政治象征和历史追溯,而非直接的身份延续。

总结:

埃及之所以“费拉不堪”(可能暗示其目前状态),但依然作为一个连续的地理和人口实体存在并形成现代国家,是因为它的核心文明要素(土地、人民、尼罗河文明的某些延续性)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虽然被深刻影响和改造,但并未被彻底摧毁。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彻底瓦解,其“罗马人”这一特定的政治公民身份也随之消失。虽然罗马文明的文化遗产依然存在,但人们的身份认同已经转向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和文化认同。

简单来说,埃及的生存更像是一棵根基深厚的树,虽然经历风雨而枝叶摇曳,但主干和根系仍在;而罗马则像一座宏伟但已经倒塌的宫殿,其砖石(文化、语言)可以被后人利用和研究,但宫殿本身已不复存在,其曾经的居民也早已散去并融入了新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17世纪的埃及人提到“罗马”时,他可能指的是那些概念呢?

1.Melkite,这是普通埃及人最有可能接触到的“罗马人”,尽管此时melkite在语言上已经被阿拉伯化了。这个说法是相对于各种一性论基督徒,以及法兰克人而言的

2.讲希腊语的正教徒,这个不用说了

3.来自安纳托利亚或巴尔干的耶尼切里驻军(这两个地区在当时的地理观念中就是罗马),这是相对于高加索系的统治精英而言的,17世纪的埃及统治精英党争主要就在“罗马人”与格鲁吉亚人之间展开。

4.奥斯曼国家。奥斯曼国家以安纳托利亚与巴尔干为核心,自然也会被认为是“罗马国”。其实整个伊朗,中亚,印度世界中,称奥斯曼为罗马是常见现象,近东当时的地理观念盛行的就是“罗马,波斯,阿拉伯”三分法。这种地理观念甚至影响到了西藏,在藏地史家的写作中,“罗马”也是与印度斯坦,中国并列的帝国,班禅曾问英国使节“罗马与俄罗斯战况如何”。还有一种诡异的用法是将罗马与sham(阿拉伯地理观念中的黎凡特)并列,称 Rumsham gyi yul。

总之早期近代的“罗马”一词含义非常多,怎么理解完全依赖语境。法兰克人的那套罗马观是非常狭隘单一的,直到19世纪才洗脑全世界,真正垄断了“罗马”的解释权,似乎只有自己才是“罗马”的唯一继承者。

另外现代也不是没有精神罗马人,高票提到了罗马尼亚,除此之外,现代希腊与黎凡特也有一些精神罗马人,参见

还有,「罗马米列特」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现代奥斯曼研究界已将这一制度的形成局限在18世纪后,而 millet 一词在行政文档中指代少数族群社区,则已迟至19世纪后,详见

user avatar

上海人也从来不称自己纽约客

user avatar

一、今日仍不是完全不存在罗马认同,事实上罗马尼亚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罗马人的土地(中世纪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经常就被称为basileus ton Romania)

以下截图皆出自商务馆引进的《罗马尼亚史》

(首先是罗马尼亚人的来源,达契亚-罗马人与其他罗马化民族的融合)

(另:把罗马尼亚写入宪法作为正式国名是1877年)

(历史上的罗马尼亚诸公国)

(强化语言的拉丁传统)

(补一张图,罗马尼亚国歌)

(翻成英文的话里面有一句:now or never let us give a proofto the world that in these veins Roman blood is still flow)

二、奥斯曼治下的臣民中也广泛存在罗马认同,直到现代希腊建立之后才建立了一个新的民族认同取代了原有的罗马认同,而这个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古代希腊的崇拜,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希腊人的意识中想要和罗马做一个割裂。

三、如果要回答题主的问题我觉得:自称罗马人的人不多是因为罗马人不是一个与民族或者地理捆绑的概念,现在的这些自称何尝不可以视作对罗马人的细化称呼呢?

user avatar

古埃及是Kemet,现代埃及是Mesir,Egypt只是外部称呼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