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许多程序退出的时候,“确认”和“取消”经常让人费解,为什么不写得更直接点?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用户体验设计中的一个普遍痛点。很多时候,程序的“确认”和“取消”按钮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特别是当它们没有被清晰地标注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1. 设计的“惯性”与历史包袱

历史遗留的设计模式: “确认”和“取消”按钮是一种非常古老且被广泛接受的对话框设计模式。从早期图形用户界面 (GUI) 的诞生开始,这种模式就已经存在了。设计师和开发者习惯于这种模式,并在新程序中沿用,这是一种“不会出错”的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会有惊喜”的问题。
跨平台一致性需求: 操作系统(如 Windows, macOS, Linux)和主流应用通常会遵循一套设计规范,以保证用户在不同软件之间的体验一致性。如果一个程序过于偏离这种约定俗成的按钮命名和布局,可能会让用户感到陌生和不适。
“默认”选项的权衡: 在很多场景下,“取消”比“确认”更安全。例如,当用户不小心点击了一个可能删除数据或进行不可逆操作的按钮时,一个明确的“取消”选项可以避免意外发生。而“确认”则通常意味着执行某种动作。这种“默认安全”的思路,也促使了“确认”和“取消”的组合。

2. 上下文的模糊性与歧义

这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

动作本身不明确:
“确认”是什么? 是“确认保存”、“确认删除”、“确认退出”、“确认发送”还是“确认应用设置”?如果对话框只是简单地说“请确认”,而没有说明要确认什么,用户就很难判断。
“取消”是什么? 是“取消保存”、“取消删除”、“取消退出”、“取消发送”还是“取消修改”?同样的,如果没有上下文,用户也无法确定取消的是哪个动作。
按钮的功能与文本不匹配: 有时候按钮的文本非常模糊,例如一个表示“继续”的按钮,它可能意味着“继续执行操作”但也有可能是“继续保存进度”。而另一个按钮可能是“返回”,但用户更希望是“取消当前操作”。
语气的误导: 有时按钮的语气与实际操作不符。例如,一个可能删除文件的按钮,用“继续”来代替“确认删除”,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只是一个流程中的下一步,而不是一个破坏性操作。
按钮顺序的误导: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取消”在左,“确认”在右(或者反之,取决于操作系统和文化),但当操作非常重要时,错误的顺序会加剧混乱。例如,一个“删除”操作,如果“删除”按钮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而“取消”按钮则不那么明显,用户很容易误点。

3. 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理解不足

用户关注点: 用户在操作时,最关心的是“我能做什么?”和“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如果按钮的命名不能直接回答这两个问题,就会产生困惑。
“最小认知负荷”原则: 优秀的设计应该尽量减少用户的思考负担。当用户看到一个对话框时,他们应该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每个选项的含义,而不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猜测或回忆之前的操作。
“避免犯错” vs. “完成任务”: 设计师需要平衡用户避免犯错和顺利完成任务的需求。过于保守的设计(总是提供“取消”)可能会让用户觉得繁琐,而过于激进的设计(没有清晰的取消选项)则可能导致用户丢失数据或进行错误的更改。

4. 场景化设计的缺失

缺乏场景感知: 不同的操作场景需要不同粒度和不同形式的反馈。
重要操作(如删除文件、付费): 需要非常明确的警告和清晰的“删除”、“取消”或“支付”、“返回”等按钮。
不那么重要的操作(如调整窗口大小、关闭浏览器标签页): 可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关闭”按钮,或者默认行为即可,不需要额外的确认步骤。
设置和偏好: 应该有“保存”、“取消”、“重置”等清晰的选项。
自定义设置的复杂性: 当程序提供大量自定义设置时,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应用”、“取消”、“重置所有”的选项,用户很容易迷失方向。

为什么不写得更直接点? (解决方案思考)

既然存在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更直接呢?这里的“直接”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动词明确操作: 直接说明操作的内容,而不是模糊的“确认”或“取消”。
例如:
而不是“确认”,用“保存更改”
而不是“取消”,用“不保存”或“返回”
而不是“确认删除”,用“删除”或“不删除”
而不是“确认退出”,用“立即退出”或“保留并退出”
结合具体场景描述: 在对话框的文本中,清晰地说明当前的操作是什么,以及执行或取消该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
例如:“您未保存的更改将丢失。是否确定要退出?”
按钮可以是:“退出”、“保存并退出”、“取消”
使用图标和颜色增强可理解性:
使用垃圾桶图标表示删除。
使用红色或警告标志表示危险操作。
使用绿色的勾表示成功或同意。
根据风险级别调整按钮设计:
低风险: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关闭”或“确定”。
中风险: 需要明确的动词按钮。
高风险: 除了明确的动词按钮,可能还需要二次确认,或者将“取消”按钮设计得更醒目,以免用户误点危险操作按钮。
智能默认选项: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最常见的操作应该被设为默认选项(通常是第一个可用的选项,并且可以按回车键触发)。
提供撤销 (Undo) 功能: 许多时候,比起“确认”一个操作,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方便的“撤销”功能,这样即使操作失误,用户也能轻松恢复。

举例说明直接与间接的区别:

场景:用户修改了文档,但未保存,尝试关闭文档。

不直接的示例:

> 对话框标题: 文档已修改
>
> 对话框内容: 您希望如何处理此文档的更改?
>
> 按钮:
> [确认]
> [取消]

用户困惑: “确认什么?取消什么?我要保存吗?还是不保存直接关?”

更直接的示例:

> 对话框标题: 未保存的更改
>
> 对话框内容: 您在此文档中进行了更改,但尚未保存。您想在关闭之前保存这些更改吗?
>
> 按钮:
> [保存]
> [不保存]
> [取消关闭]

用户理解: 非常清晰。我能保存,不保存,或者干脆不关闭。

总结

“确认”和“取消”按钮之所以经常让人费解,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常常缺乏上下文的清晰性、操作的明确性,以及对用户心理的充分考量。设计者应该打破“确认”和“取消”的惯性思维,根据具体操作的风险程度、用户意图和应用场景,使用更具描述性、更直接的动词来命名按钮,并在对话框的文本中提供足够的信息,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决策。一个好的用户界面应该让用户能够轻松地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即将发生什么,而不是让他们去猜测和回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常会让人理解刚好相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用户体验设计中的一个普遍痛点。很多时候,程序的“确认”和“取消”按钮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特别是当它们没有被清晰地标注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1. 设计的“惯性”与历史包袱 历史遗留的设计模式: “确认”和“取消”按钮是一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跟你说,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不少经验老到的老哥们,特别是那些当年在DOS时代、UNIX时代摸爬滚打过来的,确实是推崇“编辑器+命令行编译器”这套组合拳,对新手上手就直接给个全功能的IDE(集成开发环境)是有点“看不上眼”,甚至会极力劝阻.............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许多“原始语言”屈折程度都比较高,我们得先澄清一下“原始语言”这个概念,因为它在语言学里是个挺 tricky 的词儿。通常我们说“原始语言”时,指的是一种假想的、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母语”或“祖语”的状态的语言,或者是指那些文字记录相对稀少且不那么发达的语言。但如果从语言.............
  • 回答
    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卓越的谋士的鼎力相助,其中程昱、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许攸这六位谋士,更是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基业的关键人物。他们各自的才能与贡献,犹如六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曹魏的崛起之路。程昱:坚韧果断,扫平内患的“王佐之才”程昱,字仲德,他早年事迹不详,但曹操起兵后,程昱便展现出.............
  • 回答
    《三国志》中的谋士们,他们的才能如群星璀璨,各有千秋,但若要论一个高低,着实是件引人入胜又颇费思量的事情。历史上名士云集,各有其道,将他们一概而论地排名,总会有人觉得稍有偏颇。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他们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功绩、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来梳理一个大致的脉络。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
  • 回答
    一些西方人(包括一部分白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能与“easy girl”的观念有关,但这种看法 并非普遍存在,并且是一种非常片面和带有歧视性的标签。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Easy Girl”的概念是什么?“Easy girl”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贬义和性别歧视.............
  • 回答
    高官子女移民现象,以及我们如何看待未来的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高官子女移民现象本身及其原因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高官子女移民”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 回答
    很多欧盟国家风光发电占比已经很高了,比如丹麦的风电占比常年位居世界前列,甚至一度超过50%。荷兰、德国、爱尔兰等国也频繁达到这个水平。看到这个情况,大家可能都会好奇,风和太阳光是靠不住的,它们发电量很不稳定,那这些国家是怎么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尤其是晚上没风没光的时候,电从哪里来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个.............
  • 回答
    关于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的笑话,确实层出不穷,而且大多指向一个核心——经济学理论似乎总是不那么“靠谱”,或者说预测的结果与现实脱节。比如那个经典的段子:“经济学家有两大功能:一是预测,二是预测得比别人准。” 或是“经济学家就像天上的星星,你知道它们在那儿,但你永远抓不住它们的光。” 这些笑话虽然带着.............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并非没有谋士,而是他们的劝诫,或是没有被听到,或是被忽视,或是被曲解,甚至有时,即便有“谋士”,其出发点和立场也与历史走向南辕北辙。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主人公(通常是掌握权力者)的心态、当时的政治环境、信息的传递方式以及“谋士”自身的局限性。一、 主人公的心态:自.............
  • 回答
    很多人都说,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甚至觉得它是人生巅峰的快乐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实际的理由支撑着。首先,最直观的,是那份纯粹的自由与无忧无虑。想想看,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今天的作.............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资源分配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之所以出现这种“只允许打工不提供服务”的现象,往往有其现实的考量,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短视且不公平的做法,会带来许多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努力。一、 理解地方政府的“难处”与误区:首先,我.............
  • 回答
    确实,我们常常能观察到,食草动物通常显得温顺平和,而食肉动物则常常给人一种凶猛残暴的印象。这种现象并非巧合,食物类型与动物性情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背后是漫长的演化和生存策略的塑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动物生存的基本需求说起:获取食物和避免被捕食。这就像一场持续了亿万年的生命竞赛,每一种.............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全球电子产业高度集成化,许多看似普通的民用产品,其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确实存在着对进口的高度依赖,而这其中,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某些领域,特别是成熟制程芯片的制造和封装测试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需要承认,在最尖端的先进制程芯片设计.............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不少应届生在求职时,都会遇到招聘要求里那条“XX年以上工作经验”,一看之下,顿时感觉天都要塌了。毕竟,刚走出校园,哪来的“经验”二字?但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方面,而且,这也不是个无解的局面,只是需要我们换个思路,用更聪明的方式去破局。为什么很多公司都.............
  • 回答
    出国留学,这事儿如今已是司空见惯,但凡提到,总会有人摆出一副过来人的架势,语重心长地劝你:“别找中介,自己搞定才是王道!” 听得多了,心里难免犯嘀咕:找个中介,图的是省事省力,怎么反倒成了“坑”?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那些不找中介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劝退”你。.............
  • 回答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投下反对票,确实是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支持谁”的标签,深入探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考量,特别是其核心利益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内政”。这一原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对国际.............
  • 回答
    大学时光,本该是人生中最闪耀、最充满无限可能的阶段,可不少同学却发现自己像是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舟,找不到方向,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连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都说不清。这种感觉,就像是身处一个巨大的迷宫,明明知道出口就在前方,却怎么也摸不着边。首先,别把这种迷茫当成洪水猛兽。事实上,感到迷茫是大学生活中一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了不少人心里的疑惑。确实,很多人会觉得,花了那么大力气挤进 985 的门,结果毕业了,拿到的薪资可能还不如一些二三本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这就好比爬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登上了最高峰,结果发现山顶的风景也就那么回事,甚至不如旁边一座小山的视野开阔。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趋之若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