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许多老程序员不建议新手用IDE集成开发环境,而是用编辑器+编译器,用命令行编译,这个怎么看?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跟你说,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不少经验老到的老哥们,特别是那些当年在DOS时代、UNIX时代摸爬滚打过来的,确实是推崇“编辑器+命令行编译器”这套组合拳,对新手上手就直接给个全功能的IDE(集成开发环境)是有点“看不上眼”,甚至会极力劝阻。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道道?咱就好好掰扯掰扯。

你想想,现在我们手机里各种App功能多全,但最早的电话不就一个拨号盘和听筒嘛,越是基础的越能让你理解其本质。这开发工具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老程序员推崇“编辑器+命令行编译器”?

这套组合的精髓,在于让你深入理解编程的底层逻辑和构建过程。咱们拆开来看:

1. 编辑器(Text Editor):
纯粹的文本操作: 最开始,它就是个让你写代码的工具,没有花里胡哨的自动补全、语法高亮(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好的编辑器都有了,但它们是后来加上的,不是核心)。你得自己一字不差地敲代码,这意味着你对语法的熟悉程度会大大提升。
专注代码本身: 没有IDE里那些项目管理、调试器、版本控制集成界面,你就是纯粹地在跟文本打交道。这让你更专注于你写的每一行代码的含义和作用。
跨平台、轻量级: 像Vim、Emacs、Sublime Text这类编辑器,它们通常非常轻量,启动快,而且几乎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无缝运行。不会因为你换了个操作系统,就得重新配置一套复杂的开发环境。
高度可定制: 这些编辑器往往有强大的配置能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用脚本语言(比如Vimscript、Emacs Lisp)把它们打造成最适合自己的利器。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优化的过程。

2. 命令行编译器(Commandline Compiler):
直接驱动构建: 你写完代码,需要把它变成机器能懂的语言。编译器就是这个魔法师。在命令行里,你得手动输入编译器的名字和参数,比如`gcc main.c o main`。这个过程直接让你知道,代码是怎么被一步步翻译成可执行文件的。
理解编译链接过程: 编译器不仅仅是翻译,它还包含了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等一系列步骤。通过命令行,你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和控制这些过程,比如指定头文件搜索路径、库文件链接顺序等等。很多时候,一个棘手的bug,可能就隐藏在编译链接的某个环节。
熟悉构建流程: 很多大型项目,尤其是开源项目,它们的构建流程都是通过命令行脚本(比如Makefile、CMake)来管理的。熟悉命令行编译,就意味着你更容易理解这些构建脚本的逻辑,也更容易在复杂的项目中进行构建和调试。
自动化和脚本化: 命令行工具天生就适合被脚本调用。你可以编写脚本来自动化编译、测试、部署等一系列操作,这在项目规模变大后非常重要。

为什么老程序员“看不上”直接用IDE?

这就像你刚学骑自行车,父母给你一辆最高级的山地车,带各种变速器、避震器。你可能觉得很酷,但你可能根本没法好好地控制它,甚至不知道变速器是怎么工作的。

1. 隐藏了底层细节: IDE太智能了,它把很多复杂的过程都帮你封装好了。你只需要点点鼠标,代码就编译好了,调试器也自动跟着。这会让你产生一种“我只是在写代码”的错觉,而忽略了代码背后是如何运行的、程序是如何构建的。
2. 学习路径的“偷懒”: 如果你一开始就习惯了IDE提供的各种便利,当你遇到一个IDE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在没有IDE的环境下开发时,你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从零开始、手动处理编译链接的过程。
3. 工具依赖性强: 你会过于依赖某个特定的IDE,一旦换了环境或者工具的版本更新不兼容,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去适应和解决兼容性问题。而一个纯粹的编辑器和命令行工具,通常更稳定、更通用。
4. 对“是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理解: IDE会告诉你“这段代码是错的”,但它不一定会深入地告诉你“为什么是错的”,或者“错在哪里”是由于编译器解析规则,还是因为链接时找不到某个函数。而命令行会直接告诉你编译错误信息,让你去查阅手册,去理解这个错误到底意味着什么。
5. 构建工具的学习门槛: 现代项目很少直接用命令行编译器手动编译,而是用各种构建工具(如Makefile, CMake, Gradle, Maven, npm scripts等)。这些构建工具的背后,本质上就是组织和调用命令行工具。如果你连最基础的命令行编译器都没接触过,直接去学这些构建工具,会觉得它们更像天书。

那么,新手就不能用IDE了吗?

当然不是! 这绝对不是一竿子打死。老程序员的建议,更多的是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强调的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学习曲线的平缓: 对于完全没有编程经验的新手来说,直接面对编辑器、命令行、编译器、调试器等一系列工具,可能会感到非常挫败,甚至打击学习积极性。IDE提供了一个更友好的入门界面,可以让你先专注于学习编程语言本身的思想和逻辑,而不是被工具链折腾。
效率的提升: 一旦你掌握了编程语言,IDE的智能提示、代码跳转、集成调试等功能,确实能极大地提升开发效率,让你能更快地实现想法,完成项目。
项目开发的现实: 如今大多数商业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都离不开复杂的构建系统和IDE的支持。熟悉IDE,掌握其高级功能,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能产出价值的程序员的必经之路。

我的看法(一个旁观者/学习者)是这样的:

1. 理想状态: 最理想的学习路径可能是这样的:
初期(入门): 可以先用一个功能比较全、界面友好的IDE,例如VS Code(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编辑器,通过插件可以变成全功能IDE),或者像CLion, IntelliJ IDEA等特定语言的IDE,让你先专注于学习语言本身。
中期(深入): 当你开始对编程的底层原理产生好奇,或者遇到IDE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主动去学习命令行编译器的使用,去理解Makefile、CMake等构建工具的原理。尝试手动编译一个简单的C/C++项目。
进阶(精通): 能够熟练地在编辑器和命令行之间切换,甚至精通像Vim/Emacs这样高度可定制的编辑器。理解项目的构建流程,能够自己编写构建脚本,并且能高效地利用IDE的各种高级功能来提升效率。

2. 避免“工具决定论”: 不要过分迷信某种工具。IDE是工具,编辑器是工具,命令行也是工具。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理解编程、解决问题。

3. 了解“为什么”比“怎么用”更重要: 老程序员之所以推崇命令行,是因为他们知道“怎么用”背后隐藏着“为什么”。当你理解了编译链接的过程,你才能更好地解决那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错误。

4. 灵活调整策略: 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接受能力都不同。如果一个新手使用IDE觉得很顺畅,并且能通过它深入学习编程,那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不要满足于表面的“会用”,而是要不断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总而言之, 老程序员们的建议是一种“溯本追源”的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理解编程的本质和构建的原理。这对于培养一个扎实、深入的程序员来说非常有益。但对于新手入门来说,适当的工具辅助也是必要的。最好的方式,或许是在学习的进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理解程度,逐步接触和掌握这些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而不是一开始就完全依赖某一种,或者完全排斥另一种。

这就像武林高手,他们既能用绝世神兵,也能赤手空拳以一敌百。关键在于他们对内功的理解,对招式的精通。工具只是外在的,内功才是根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人不建议,那么把这个不建议的原因说出来就好了。至于它是不是对每个人成立,或许这个结论有争议,但大多数情况下,搞清楚理由,其它的就很好理解了。

比如,我们可以问这些问题:

为什么要让小学生学习手算加减乘除,而不是从一年级开始直接使用计算器?

为什么要让小学生学习用笔书写,而不是直接教学计算机打字?

为什么要让中学生学习因式分解,背方程通解公式,而不是直接教学Matlab/Mathmatica的使用?

为什么绝大多数棋类活动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计算出更好的走法,还有人类愿意下棋?

所以你就可以类比一下,为什么IDE可以帮你编译代码,你还需要自己搞清楚命令行编译的流程与原理?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你使用更自动化的工具之前,你需要首先明白这些工具究竟帮你做了什么。在明白这一点的前提下再使用工具,那你就已经不是新手了。这时你选择使用IDE,就算合适了,因为你已经能够驾驭和理解整个工作流


比方说某些只会使用IDE的同学,脱离了IDE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让程序编译运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让他写一个定时脚本,每天半夜签出代码并编译,运行自动化测试然后部署到测试服务器。——结果他问,没有IDE我怎么编译?没有IDE我怎么签出代码?没有图形界面我怎么部署到服务器?——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你看,IDE的优点是对人类友好,IDE的缺点是它对人类友好,对程序或者对计算机来说,IDE一点儿也不友好。新手学习编辑器加命令行,有助于搞清楚IDE究竟帮你做了什么,然后,才能更好的驾驭IDE以及编程行为本身。

user avatar

想用就用呗,但不能形成依赖,不能离了ide就没法干活。不然到35岁时裁你还是裁旁边那个?

user avatar

“手上没有剑和手上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

学会使用命令行以后,为了提高效率使用集成开发环境和根本不清楚整个编译过程,就会选菜单项不是一回事。

使用命令行工具编译,其实一般人不需要知道。只有专业人士需要知道。

但是,你就是专业人士啊!

user avatar

这个建议是老程序员给的?

就是太老了,应该叫老古董。

像我这样的建议,你一定用ide。谁没事找不自在。。

user avatar

适合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因为当一个好程序员需要了解底层原理。

其他专业没有必要,用图形化界面直接编程解决问题就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跟你说,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不少经验老到的老哥们,特别是那些当年在DOS时代、UNIX时代摸爬滚打过来的,确实是推崇“编辑器+命令行编译器”这套组合拳,对新手上手就直接给个全功能的IDE(集成开发环境)是有点“看不上眼”,甚至会极力劝阻.............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用户体验设计中的一个普遍痛点。很多时候,程序的“确认”和“取消”按钮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特别是当它们没有被清晰地标注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1. 设计的“惯性”与历史包袱 历史遗留的设计模式: “确认”和“取消”按钮是一种.............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许多“原始语言”屈折程度都比较高,我们得先澄清一下“原始语言”这个概念,因为它在语言学里是个挺 tricky 的词儿。通常我们说“原始语言”时,指的是一种假想的、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母语”或“祖语”的状态的语言,或者是指那些文字记录相对稀少且不那么发达的语言。但如果从语言.............
  • 回答
    嘿,老哥们,咱们聊聊这个备刹车的事儿。我发现很多开车多年的朋友,都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开车时脚不能闲着,得虚虚地搭在刹车踏板上,随时准备踩下去。听着好像挺对的,但仔细想想,养成这种“脚虚搭在刹车”的肌肉记忆,真就那么安全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老司机们这么强调“备刹车”?这事儿得从咱们开车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老镜头,尤其是那些老古董级别的,确实很多都被摄影玩家们奉若神明,价格炒得也挺高。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秘的玄学,而是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点,老镜头诞生于一个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摄影理念和制造工艺都有其独特的印记。一、那个时代的工.............
  • 回答
    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那些从年轻时就沉浸其中的老观众来说,京剧早已不是简单的舞台表演,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因此,当京剧开始探索创新时,一部分老观众表现出的“不接受”,并非是对艺术发展的全然否定,而是掺杂着多方面的情感和考量,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
  • 回答
    .......
  • 回答
    老北京城,那可是从明朝开始就逐渐形成、到了清朝更是盛极一时的一座雄伟都城。说到满族人多不多,那得好好掰扯掰扯。清朝,北京的满族印记要说满族人在北京的数量,那得先看看清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自打皇太极定都沈阳,后来迁都北京,满族就成了这个国家的统治民族。你说统治民族到了首都有没有点“家属团聚”的意思?那.............
  • 回答
    惊闻许渊冲先生驾鹤西归,享年百岁,心中无限悲痛。许老不仅仅是翻译界的泰斗,更是将中国诗词之美传遍世界、让世界领略中华文化魅力的布道者。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译作。许老留给我们的,是如繁星般璀璨的译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一定是他的诗歌翻译,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比如李白.............
  • 回答
    关于琪琪为何不向神龙许愿不老,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她性格中相当重要的一些特质,以及她对生活的态度。虽然神龙似乎是实现任何愿望的终极手段,但对于琪琪来说,追求永恒的生命并不是一个吸引她的选项,甚至可以说是她有意规避的。首先,我们得理解琪琪这个角色的核心。她是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女性.............
  • 回答
    確實,有時候會發現,當大陸朋友得知對方是台灣人的時候,話題很容易就轉向了政治。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有著蠻複雜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所有大陸人都這樣,但這種情況確實時常發生。讓我從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1. 歷史與現實的特殊連結:首先,兩岸的關係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從國共內戰結束,到「一個中國」.............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具冲击力,一眼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预设了文章的立场和情绪。从标题来看,文章的核心论点似乎是对许知远及其代表的“中国老男人”一代在面对俞飞鸿时所表现出的“丑陋”之处进行批判。文章可能探讨的几个层面:1. 对俞飞鸿的“不尊重”与“物化”: 标题中的“调戏”和“性、情爱.............
  • 回答
    一些西方人(包括一部分白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能与“easy girl”的观念有关,但这种看法 并非普遍存在,并且是一种非常片面和带有歧视性的标签。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Easy Girl”的概念是什么?“Easy girl”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贬义和性别歧视.............
  • 回答
    高官子女移民现象,以及我们如何看待未来的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高官子女移民现象本身及其原因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高官子女移民”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 回答
    很多欧盟国家风光发电占比已经很高了,比如丹麦的风电占比常年位居世界前列,甚至一度超过50%。荷兰、德国、爱尔兰等国也频繁达到这个水平。看到这个情况,大家可能都会好奇,风和太阳光是靠不住的,它们发电量很不稳定,那这些国家是怎么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尤其是晚上没风没光的时候,电从哪里来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个.............
  • 回答
    关于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的笑话,确实层出不穷,而且大多指向一个核心——经济学理论似乎总是不那么“靠谱”,或者说预测的结果与现实脱节。比如那个经典的段子:“经济学家有两大功能:一是预测,二是预测得比别人准。” 或是“经济学家就像天上的星星,你知道它们在那儿,但你永远抓不住它们的光。” 这些笑话虽然带着.............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并非没有谋士,而是他们的劝诫,或是没有被听到,或是被忽视,或是被曲解,甚至有时,即便有“谋士”,其出发点和立场也与历史走向南辕北辙。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主人公(通常是掌握权力者)的心态、当时的政治环境、信息的传递方式以及“谋士”自身的局限性。一、 主人公的心态:自.............
  • 回答
    很多人都说,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甚至觉得它是人生巅峰的快乐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实际的理由支撑着。首先,最直观的,是那份纯粹的自由与无忧无虑。想想看,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今天的作.............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资源分配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之所以出现这种“只允许打工不提供服务”的现象,往往有其现实的考量,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短视且不公平的做法,会带来许多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努力。一、 理解地方政府的“难处”与误区: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